1703058814
1703058815
【译文】张昭每次朝见时发表议论,语气刚直激烈,正义之色显现在脸上。他曾因直言进谏违背了孙权的心意,一度不去进见。孙权派宫中的使者前去慰问,并要求召见张昭。(见面时)张昭说:“从前太后、桓王不把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因此臣一心想着恪尽臣子之节,来报答他们的厚恩,以便老臣身死之后,还有可以值得称述的地方。而臣思虑短浅,违逆了陛下的意旨,自以为从此沉沦,将长久的被抛弃于沟壑之中,没想到又蒙受召见,得以侍奉陛下。但老臣的愚诚之心是用来事奉国家的,立志忠心报效,死而后已。至于要臣改变初衷,来窃取荣华富贵,获得陛下的欢心,这是臣所不能做到的。”孙权也向他表示歉意。
1703058816
1703058817
【原文】权以公孙渊(1)称藩(2),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3),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4)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5)。权不能堪,案(6)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7)孤,孤尝恐失计(8)。”昭孰视(9)权曰:“臣虽知言不用,而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10)之言故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昭容貌矜严(11),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
1703058818
1703058819
【注释】(1)公孙渊(?—公元238年):字文懿,幽州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首领。(2)称藩:自称藩属。向大国或宗主国承认自己的附庸地位。(3)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三国志·吴主传》原文作“(嘉禾二年)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4)自明:自我表白。(5)切:激烈。(6)案:同“按”。(7)折:挫伤,挫折。(8)失计:卢弼注引胡三省曰:“失计,谓不能容昭而杀之也。”(9)孰视:注目细看。(10)顾命:谓临终遗命,多用以称帝王遗诏。(11)矜严:矜持严整。
1703058820
1703058821
【译文】孙权因为公孙渊向东吴称藩,派张弥、许晏前往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劝谏说:“公孙渊背叛魏国,害怕遭到讨伐,才远道而来请求援助,称藩并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想向魏国表明自己的忠心,我们的两位使者不能返回,不是要招致天下人的耻笑吗?”孙权和他反复争论,张昭的态度更加激烈。孙权不能忍受,按着佩刀大怒说:“吴国的士人,进宫则向我礼拜,出宫则向你礼拜,我对您的尊敬,也算是到极点了!然而您却多次当着众人的面驳斥我,我常常担心自己会忍不住而杀了你。”张昭仔细的看着孙权,说:“臣虽然知道臣说的话不会被采纳,却每次都要竭尽愚忠进谏的原因,确实是因为太后临终时,把老臣叫到病床前,诏告臣的那些话一直铭记心中的缘故啊!”说罢便涕泪交流。孙权也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面对面的哭泣。张昭的容貌矜持庄严,很有威风。孙权常说:“我与张公谈话,不敢随便啊。”全国上下都敬畏他。
1703058822
1703058823
【原文】顾谭(1),字子默,吴郡人也。祖父雍(2)卒,代雍平尚书事。是时鲁王霸(3)有盛宠(4),与太子和(5)齐衡(6)。谭上疏曰:“臣闻有国有家者(7),必明嫡庶(8)之端,异尊卑之礼,高下有差,阶级(9)逾邈(10)。如此则骨肉之恩生,觊觎(11)之望绝。昔贾谊陈治安之计(12),论诸侯之势,以为势重,虽亲必有逆节(13)之累;势轻,虽疏必有保全之祚(14)。故淮南亲弟(15),不终飨国(16),失之于势重也;吴芮(17)疏臣,传祚(18)长沙,得之于势轻也。今臣所陈,非有偏,诚欲以安太子而便鲁王也。”由是霸与谭有隙(19)。
1703058824
1703058825
【注释】(1)顾谭(公元205年—公元246年):字子默,吴郡吴县人。东吴文官,顾邵之子,顾雍之孙。(2)雍:顾雍(公元168年—公元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继孙邵后担任丞相、平尚书事。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顾雍病逝。孙权身穿素服亲临吊唁,谥号“肃侯”。(3)鲁王霸:孙霸(?-公元250年),字子威,三国时东吴皇子。孙权第四子,孙和同母弟,孙权长子孙登逝世后,孙和被立为太子,孙霸被封为鲁王。(4)盛宠:格外的宠幸。(5)太子和:孙和(公元224年-公元253年),字子孝,孙权第三子,鲁王孙霸之兄。(6)齐衡:等同,不相上下。(7)有国有家者:指诸侯和大夫。诸侯的封地称“国”。卿大夫的封地称“家”。(8)嫡庶:指嫡子与庶子。(9)阶级:指尊卑上下的等级。(10)逾邈:相差较远,遥远。(11)觊觎:音寄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12)贾谊陈治安之计:指贾谊所上《治安策》。(13)逆节:叛逆的念头或行为。(14)祚:福。(15)淮南亲弟:淮南厉王刘长(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74年),西汉初诸侯王,高祖刘邦少子,文帝刘恒之弟,公元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不食而死。(16)飨国:享国。飨,通“享”。(17)吴芮(?—公元前202年):余干人(今江西省余干县人)。卢弼注引《汉书·吴芮传》:“芮,秦时番阳令也。项羽以芮率百越佐诸侯,立为衡山王,上以芮将梅鋗有功,徙为长沙王。”(18)祚:君位。(19)有隙:有嫌隙;有怨恨。
1703058826
1703058827
【译文】顾谭,字子默,吴郡人。顾谭的祖父顾雍去世后,他接替顾雍参议尚书的公务。当时鲁王孙霸受到孙权特殊的宠幸,与太子孙和的待遇相同。顾谭上疏说:“臣听说有国有家的人,必须明确嫡庶的次序,区分尊卑的礼数,使高下有所差别,等级相去很远。这样才能使骨肉之间的恩情产生,非分的希望断绝。从前贾谊陈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计策,论及诸侯的形势,认为诸侯权势重了,即使是亲近之人,也必将会有叛逆的忧患;如果权势较轻,即使关系疏远,也必将会有保全封国的福运。所以淮南王刘长是汉文帝的亲弟弟,却未能最终享有封国,过失就在于权势过重;吴芮是关系疏远的异姓大臣,却能在长沙国传承王位,就是得益于权势较轻。如今臣所陈述的,并非有所偏袒,实在是想让太子安定,也使鲁王受益啊。”从此孙霸与顾谭有了嫌怨。
1703058828
1703058829
【原文】步骘(1),字子山,临淮(2)人也。拜骠骑将军,都督西陵(3)。中书吕壹典校文书,多所纠举(4)。骘上疏曰:“伏闻诸典校,擿抉(5)细微,吹毛求瑕(6),重案(7)深诬,趣陷人以成威福(8),无罪无辜,横受大刑(9),是以吏民跼天蹐地(10),谁不战栗(11)?昔之狱官(12),唯贤是任,故民无冤枉,升泰(13)之祚,实由此兴。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14)以贿成,轻忽(15)人命,归咎(16)于上,为国速怨(17),甚可仇疾(18)。明德慎罚(19),哲人惟刑(20),书传所美。自今蔽狱(21),都下(22)则宜谘顾雍,武昌则陆逊(23)、潘濬(24),平心专意(25),务在得情。骘党神明(旧无骘党神明四字。补之),受罪何恨?此三臣者,思虑不至则已,岂敢专擅(26)威福,欺其所天(27)乎?”权亦觉寤(28),遂诛吕壹。
1703058830
1703058831
【注释】(1)步骘(?—公元247年):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2)临淮:郡名。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分广陵郡与沛郡数县置临淮郡,因其地跨淮水,故名临淮。郡治在徐县(今江苏省泗洪县南),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中期废,其地属下邳国。(3)西陵:地名。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属宜都郡,约在今湖北宜昌东南。(4)纠举:督察举发。(5)擿抉:挑剔。(6)吹毛求瑕:同“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7)重案:严厉追查。(8)威福:原指统治者的赏罚之权,后多谓当权者妄自尊大,恃势弄权。(9)大刑:重刑。多指死刑。(10)跼天蹐地:跼,屈曲不伸。弯腰。蹐,轻步行;小步行走。天虽高,却不得不弯着腰;地虽厚,却不得不小步走。形容惶惧不安貌。(11)战栗:因恐惧而颤抖。(12)狱官:主持刑狱的官吏。(13)升泰:《三国志·步骘传》原文作“休泰”。休泰,安好,安宁。(14)狱:罪案,官司。(15)轻忽:轻视忽略。(16)归咎:归罪。(17)速怨:招致仇恨。(18)仇疾:仇恨。(19)明德慎罚:语出《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明德,彰明德行。慎罚,谓用刑审慎。(20)哲人惟刑:语出《书·吕刑》:“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哲人,谓制裁犯罪者。哲,通“折”。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哲人惟刑”:“‘哲’当读为‘折’。‘折’之言制也。折人惟刑,言制民人者惟法也。”(21)蔽狱:犹冤狱。(22)都下:京都。(23)陆逊(公元183年—公元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24)潘濬(?—公元239年):字承明,武陵汉寿(今湖南汉寿)人,蒋琬表弟。东吴重臣,长期主管荆州事务,官至太常。(25)平心专意:平心,谓用心公平;态度公正。专意,专心,心思专用于某事。(26)专擅:擅自行事。(27)所天:旧称所依靠的人。指君主。(28)觉寤:醒悟明白。
1703058832
1703058833
【译文】步骘,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人,被封为骠骑将军,又任西陵都督。中书吕壹负责审查官府公文,纠察举报了很多官员。步骘上疏说:“听说各典校挑剔官员们细小的毛病,吹毛求疵,严厉追究,深加诬陷,旨在陷害他人以作威作福。没有罪过的人,无端遭受重刑,所以官吏、百姓惶恐不安,谁不心惊胆战?从前主持刑狱的官员,只有贤能之人才可担任,所以百姓没有冤屈,安宁太平的福祉,实在是由此产生的。现今的小臣,其举动和古人不同,狱讼按贿赂的多少来决断,草菅人命,却把过失归于上级,为国家招来怨恨,非常令人愤恨。‘彰明美德,慎用刑罚’,‘制裁犯罪的人当依照刑律来审案’,这都是经典中所称美的。从今往后,凡是判决不明的案件,京都地区应当谘询顾雍,在武昌可谘询陆逊、潘濬,他们都用心公平,办事专注,力求了解案件的实情。臣与冥冥中的神灵同在,即使为此而获罪又有什么遗憾呢?这三位大臣,思虑不到的地方可能会有,但怎敢擅自行事、作威作福而欺骗陛下呢?”孙权也有所觉悟,于是诛杀了吕壹。
1703058834
1703058835
【原文】张紘(1),字子纲,广陵(2)人也。权以为长史。病卒,临困(3)留牋(4)曰:“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5)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6)。非无忠臣贤佐(7)、暗(8)于治体(9)也,由主不胜(10)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11)而趣(12)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13)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14)。’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15)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16)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虽则有衅(17),巧辩缘间(18),眩于小忠(19),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20),上无偏谬(21)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22),以成仁覆之大。”权省书流涕。
1703058836
1703058837
【注释】(1)张紘(公元151年—公元211年):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紘遂出仕为官。(2)广陵:古郡名,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三国时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3)临困:犹临终。(4)留牋:指人臣死时留下的奏章。即遗表。牋,音尖。(5)比隆:同等兴盛。(6)至于其治,多不馨香:卢弼注引《尚书·君陈篇》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7)贤佐:贤明的辅臣。(8)暗:不明了,不了解。(9)治体:治国的纲领、要旨。(10)不胜:制伏不住。(11)惮难:畏难。(12)趣:趋向,归向。(13)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14)“传曰”下二句:语出《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谓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为恶如山崩那样容易。(15)奕世:累世,代代。(16)八柄:古代帝王统驭臣下的八种手段,即爵、禄、予、置、生、夺、废、诛。《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17)虽则有衅:卢弼注:通鉴“虽”作“离”。胡三省注:“言纳忠而不合于上,则上下之情离,衅隙由此而生也。”有衅,有嫌隙,有怨恨。衅,音信。(18)缘间:乘隙。(19)小忠:在小事上效忠献媚。(20)以义割恩:弃绝私恩。(21)偏谬:偏颇不公。(22)含垢藏疾:包容污垢,藏匿恶物。形容宽仁大度。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国君含垢。”
1703058838
1703058839
【译文】张紘,字子纲,广陵郡人。孙权任命他为长史。后因病去世,临终时给孙权留下奏章说:“自古以来有国有家者,都想实施德政来达到与古代盛世同样的兴盛,但是他们治理的成果,大多都不美好。这不是因为没有忠诚贤明的辅臣,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治国的要领,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情,不能使用忠臣良辅和正确的治国之道罢了。人之常情总是害怕困难而趋向容易,喜欢与自己相同的意见,而讨厌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这与治理国家的原则刚好相反。《国语》中说:‘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而为恶却像山崩那样容易。’说的就是为善的不易。君主承接累世传下来的基业,据有天然的优势,掌握着驾驭群臣的权威,习惯于趋易赞同的欢悦,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然而忠臣怀有的是难以被接受的方法,吐露的是君主不爱听的言语,那么忠臣与君主之间不和谐,不就是很自然的吗?君臣之间不和谐就会产生嫌怨,诡辩之人便有机可乘,君主被他们在小事上的忠君表现所迷惑,留恋于平日的感情和亲爱,使贤愚混杂,长幼尊卑失去秩序。这一切的由来,都是私情扰乱的。英明的君主明白这一点,所以寻求贤才如饥似渴,接受劝谏从不厌烦,克制私情、减少欲望,用大义来割舍私恩,使上面没有偏颇不公的封官授爵现象,下面也没有非分企图的奢望。(希望您)对这些事应加以三思,以宽宏的度量包容臣下的缺点,以成就仁德遍覆天下的大业。”孙权看到这封信流下了眼泪。
1703058840
1703058841
【原文】吕蒙(1),字子明,汝南(2)人也。拜虎威将军(3)。关羽讨樊(4),权遣蒙到南郡,糜芳(5)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蒙皆抚慰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皆委(6)羽降,荆州遂定,以蒙为南郡守。蒙疾发,权时在公安(7),迎置内殿(8),所以治护(9)者万方(10),募封内(11),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减加(12),权为之惨慼(13),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其劳动,常穿壁瞻(14)之,见其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15),夜不能寐。病中瘳(16),为下赦令(17),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18)。卒,权哀痛(旧痛下有心字。删之)甚。
1703058842
1703058843
【注释】(1)吕蒙: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东吴名将。(2)汝南:郡名。西汉初年置。元延、绥和之际(公元前12年—公元前8年),领三十七县,郡治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属豫州刺史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东南部、安徽阜阳一带。(3)虎威将军:三国时期将军名。杂号将军之一,与军师将军、牙门将军、讨逆将军平级,魏、蜀、吴皆有此军号。(4)关羽讨樊:事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樊,古地名。樊城的省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5)糜芳:又作麋芳,字子方,东海朐(今江苏连云港)人。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后随兄长糜竺一同投奔刘备。刘备称汉中王时,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不和。后糜芳因未完成供给军资的任务而被关羽责骂,心中不安,在吴军的引诱下与将军士仁投降东吴。(6)委:抛弃,舍弃。(7)公安:县名,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时名潺陵县。(8)内殿:皇帝召见大臣和处理国事之处。因在皇宫内进,故称。(9)治护:治疗护理。(10)万方:多种方法。(11)封内:泛指国内或辖境之内。(12)减加:《三国志·吕蒙传》原文作“针加”。针,同“针”。(13)惨戚:悲伤凄切。(14)瞻:观察,察看。(15)咄唶:音多戒,叹息。(16)瘳:音抽,病愈。(17)赦令:旧时君主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18)临视:亲临省视。
1703058844
1703058845
【译文】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被拜为虎威将军。关羽率军征讨(魏国的)樊城时,孙权派吕蒙领兵至南郡,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吕蒙进入南郡并占领城池,俘虏了关羽及其将士的全部家属,吕蒙对他们都加以抚慰,比平日更为优待,因此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都抛弃关羽而投降,荆州于是就平定了。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这时吕蒙疾病发作,而孙权当时尚在公安,就把吕蒙接来安置在自己的宫殿。采用了各种方法为他治疗护理,招募境内有能治好吕蒙之病的人,就赏赐给他千金。治病过程中时常要用到针灸,孙权因之为他悲凄忧伤,想多看看吕蒙的气色,又怕吕蒙因施礼而劳累身体,于是经常通过墙壁上凿开的小洞来看望他,看到吕蒙稍微能吃些东西就欢喜,并回过头对左右的人又说又笑;否则,就会叹息,夜不能眠。吕蒙的病情曾一度好转,孙权专门为此下达赦令,又让群臣都来道贺。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亲临探视。吕蒙去世,孙权非常悲痛。
1703058846
1703058847
【原文】吕范(1),字子衡,汝南人也。迁前将军(2)。初,策使范典主(3)财计(4),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5),不敢专许(6),当时以此见望(7)。权守阳羡(8)长,有所私用(9),策或料覆(10),功曹(11)周谷辄为传着簿书(12),使无谴问(13),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1703058848
1703058849
【注释】(1)吕范(?—公元228年):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东吴将领,官至前将军、扬州牧,追赠大司马。(2)前将军:官名。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杂号将军。(3)典主:掌管,统理。(4)财计:财货。计,登记财物的簿册。(5)关白:报告。(6)专许:擅自许诺。(7)望:怨恨。卢弼注引胡三省曰:“望,责望也,怨望也。”(8)阳羡:县名。古称荆溪、荆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阳羡县,属会稽郡。东汉时设吴郡,阳羡属吴郡,约在今江苏宜兴。(9)私用:自用。(10)料覆:清查复核。(11)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选署功劳。东汉各州亦有功曹,而名称略有变更。历代沿置。(12)簿书:记录财物出纳的簿册。(13)谴问:责问。
1703058850
1703058851
【译文】吕范,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人,升任前将军。起初,孙策让吕范掌管财务,孙权当时还年轻,私下向他要钱,吕范必定要先向孙策报告,不敢擅自答应,当时因此而受到孙权的怨恨。孙权代理阳羡县长时,曾私用财物,孙策有时进行核查,县功曹周谷就替孙权补写帐目,使孙权不致于被责问,孙权当时很喜欢周谷。等后来孙权统理政事时,因吕范忠诚,所以很受信任;又因周谷能作假更改帐目,所以不予任用。
1703058852
1703058853
【原文】虞翻(1),字仲翔,会稽(2)人也。孙策命为功曹,待以交友(3)之礼。孙权以为骑都尉(4)。数犯颜(5)谏争(6),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7)。权既为吴王(8),欢宴之末,自起行酒(9),翻伏地阳(10)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11)欲击之,侍坐者莫不遑遽(12),惟大司农刘基(13)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14)之后,手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15)众,故海内望风(16),今一朝弃之,可乎?”权曰:“曹孟德杀孔文举(17),孤于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轻害士人,天下非之。今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18)于彼乎?”翻由是得免。权因敕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翻性疏直(19),数有酒失(20),权积怒非一,遂徙(21)翻交州(22)。
1703058854
1703058855
【注释】(1)虞翻(公元164年-公元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三国时吴国学者、官员。(2)会稽:郡名。在今江浙地区。秦置,郡治吴县(今苏州),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3)交友:朋友。(4)骑都尉:官名。汉武帝始置。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鉴羽林骑,无定员。(5)犯颜:旧谓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6)谏争: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争,通“诤”。(7)谤毁:毁谤。(8)权既为吴王: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其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9)行酒:依次斟酒。(10)阳:假装。(11)手剑:以手执剑。(12)遑遽:惊惧不安。(13)大司农刘基:大司农,官名。秦置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刘基(公元183年—公元231年),字敬与,东汉扬州刺史刘繇长子,曾任吴国大司农,官至光禄勋,深得孙权信任。(14)三爵:三杯酒。爵,雀形酒杯。卢弼注引胡三省曰:“古者臣侍君宴,不过三爵,惧其失节也。”(15)畜:容纳,容留。(16)望风:远望,仰望。(17)曹孟德杀孔文举:此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杀孔融一事。孔文举,孔融(公元153年—公元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为孔子第二十世孙。建安元年,任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被杀,终年五十五岁。(18)自喻:自譬,自比。(19)疏直:正直,坦率;粗疏率直。(20)酒失:酒后的过失。(21)徙:古代称流放的刑罚。(22)交州:古地名,汉武帝时置交趾刺史部,包括今越南北、中部和广西部分地区。
1703058856
1703058857
【译文】虞翻,字仲翔,会稽郡(余姚县)人。孙策任命他为功曹,以朋友的礼节对待他。孙权任命虞翻为骑都尉。虞翻多次冒犯孙权的威严直言劝谏,孙权很不高兴。加上其性格不愿迎合世俗,故常遭人毁谤。孙权当了吴王后,在庆贺酒宴结束前,亲自起身为群臣依次斟酒,虞翻趴在地上假装醉了,不举杯接酒。孙权离开后,虞翻又起身坐好。孙权于是勃然大怒,亲手拔剑要杀他,在座者无不惊慌失措,只有大司农刘基起身抱住孙权,劝谏说:“大王在酒过三巡后杀死有德之人,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谁知道呢?而且大王因为能容纳贤才、包容大众,所以海内人士无不仰慕,如今一下子抛弃这些,可以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对虞翻又有什么杀不得的!”刘基说:“曹操轻易杀害士人,天下人都责备他。如今大王亲自实行仁德道义,希望与尧、舜相媲美,怎么能拿自己与曹操相比呢?”虞翻因此得以免死。孙权于是告诫左右,从今以后凡酒后命令杀人,都不能杀。虞翻性格粗疏率直,多次在酒后犯下过失,孙权对虞翻积累的怨怒不止一次,于是就把虞翻流放到了交州。
1703058858
1703058859
【原文】张温(1),字慧恕(2),吴(3)人也。容貌奇伟(4)。权延见(5),文辞占对(6),观者倾竦(7),权改容(8)加礼。拜议郎(9)、选曹尚书(10),以辅义中郎将(11)使蜀(12)。还,权既阴衔(13)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太盛,众庶(14)炫惑(15),恐终不为己用,思有(旧无有字,补之)以中伤(16)之,会暨艳(17)事起,遂因此发举(18)。艳,字子休,亦吴郡人也,温引致(19)之,以为选曹郎(20),至尚书。艳性狷厉(21),好为清议(22),见时郎署(23)杂浊,多非其人,欲令臧否(24)区别,贤愚异贯(25);弹射(26)百僚,覈选(27)三署(28),率皆贬高就下,其居位贪鄙(29),志节污卑(30)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31)以处之。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32)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憎爱(33),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34)。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35)往还,即罪温。权幽(36)之有司,斥还(37)本郡。
1703058860
1703058861
【注释】(1)张温:字惠恕,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吴国大臣。(2)慧恕:《三国志·张温传》原文作“惠恕”。(3)吴:指吴县,东汉永建四年设吴郡,郡治吴县。约在今江苏省苏州市。(4)奇伟:奇特壮美,奇异不凡。(5)延见:召见,接见。(6)占对:应对,对答。(7)倾竦:惊讶,惊异。(8)改容:改变仪容,动容。(9)议郎:官名。郎官的一种。秦置。西汉沿置,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属于光禄勋,秩比六百石,与中郎相同,高于侍郎、郎中。(10)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魏改选部为吏部。(11)辅义中郎将:官职名。洪饴孙曰:“辅义中郎将一人,吴所置。”(12)使蜀:事在黄武三年(公元224年)。(13)衔:怀恨。(14)众庶:众民;百姓。(15)炫惑:迷乱,困惑。(16)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17)暨艳(?—公元224年):音记燕,字子休,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吴官吏。(18)发举:揭发,检举。(19)引致:引荐罗致,使之来。(20)选曹郎:官职名,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21)狷厉:气量狭窄而严厉。(22)清议:对时政的议论。(23)郎署:汉唐时宿卫侍从官的公署。(24)臧否:善恶。(25)贯:序次。(26)弹射:指摘。(27)覈选:审核选择。(28)三署:汉时五官署、左署、右署之合称。(29)居位贪鄙:居位,居官任职。贪鄙,贪婪卑鄙。(30)志节污卑:志节,志向和节操。污卑,卑污。谓品行卑劣,心地肮脏。(31)营府:武将的府第。(32)浸润之谮:比喻暗中诽谤别人的坏话。浸润,指谗言。谮,谗毁,诬陷。(33)憎爱:憎恨与喜爱。(34)坐自杀:卢弼注引胡三省曰:“坐自杀,谓赐死也。”(35)闻问:通音问,通消息。(3+)幽:囚禁。(37)斥还:贬斥并使之回去。
1703058862
1703058863
【译文】张温,字慧恕,(吴郡)吴县人,容貌不凡。孙权召见他,张温言辞答对很有文采,旁观的人都很惊讶,孙权也肃然起敬,厚礼相待。任命他为议郎、选曹尚书,让他以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回来后,孙权既对张温称赞蜀国的政治怀恨在心,又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使百姓受到迷惑,怕他终究不能被自己所用,便想找个机会整治他。恰巧暨艳获罪之事发生,就借此揭发张温。暨艳,字子休,也是吴郡人。张温引荐他,任命为选曹郎,后来升任选曹尚书。暨艳性格严厉,气量狭窄,喜欢对时政发表议论。他看到当时的郎署中人员混杂,多数官员都不称职,就想使好人坏人有所区别,将贤才和愚人按类分开。他抨击百官,审核选拔三署的官员,大都从较高位置贬到低位,那些身居官位却贪婪卑鄙、志趣节操污浊卑下的人,都被贬为军中官吏,并设置营府来安置他们。然而怨恨之声越来越多,谗言也逐渐兴起。大家竞相传言暨艳和选曹郎徐彪,专凭个人感情办事,好恶不依照公理。暨艳、徐彪都因此获罪被赐死。张温一向与暨艳、徐彪二人志同道合,有过多次书信往来,互通音讯,于是就给张温定罪。孙权把张温囚禁在有关部门,之后将他贬回到原籍所在之郡。
[
上一页 ]
[ :1.7030588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