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9348
1703059349
【原文】虞悝,长沙人也。弟望,字子都。并有士操(1)。闺门(2)有孝悌之称,乡党(3)有廉信之誉。谯王承(4)临州,王敦(5)作逆,遣使招承,承不应,与甘卓(6)相结,起义赴都。承于是命悝为长史(7)、望(8)为司马。敦遣魏乂等攻战转急,望临陈(9)授首(10),悝为魏乂所害。临刑,乡人送以百数,与相酬酢(11),意气(12)周洽,有如平日。子弟号泣,悝谓曰:“人生有死,阖门(13)为忠义鬼,亦何恨哉!”及敦被诛,诏书追述(14)悝、望忠勋(15),赠悝襄阳太守、望荥阳太守,遣谒者至墓吊祭(16)。
1703059350
1703059351
【注释】(1)士操:犹士节。(2)闺门:借指宫廷、家庭。(3)乡党:同乡;乡亲。(4)谯王承:谯王司马承(公元264年—公元322年),字敬才,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宗室,为司马懿六弟司马进孙,谯王司马逊的次子。在王敦之乱中因起兵讨伐王敦而被围困于湘州治所长沙(今湖南长沙市),最终长沙失陷,司马承被擒,荆州刺史王廙承王敦旨意,杀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途中,年五十九岁。王敦平后,被赠为车骑将军。(5)王敦(公元266年—公元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导的从兄。晋武帝的女婿,西晋亡,举族避乱江南,和从弟王导同在元帝朝为官,主持国政。官至征南大将军,拜侍中,领江州牧,恃功专横,后举兵反,中途病死。(6)甘卓(?—公元322年):字季思,丹杨(今安徽当涂)人。战国时秦国丞相甘茂的后代,孙吴将领甘宁的曾孙。东晋重要将领,官至镇南大将军,王敦之乱时一度起兵讨伐王敦,但因为人迟豫不决而延误时机,最终在王敦击败朝廷军队并执掌朝政后选择退回驻地襄阳,不久即被王敦秘密杀害。(7)长史:官名。汉相国、丞相,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8)望:人名,虞望。(9)临陈:亦做“临阵”,谓身临战阵。(10)授首:被杀。(11)酬酢:主客相互敬酒,主敬客称酬,客还敬称酢。(12)意气:精神;神色。(13)阖门:全家。(14)追述:述说过去的事情。(15)忠勋:尽忠的勋绩。亦指尽忠而有勋绩的人。(16)吊祭:祭奠、吊唁。
1703059352
1703059353
【译文】虞悝,长沙州人。他的弟弟虞望,字子都。两人都有士节。他们在家族中有孝悌之名,在邻里乡党中有廉洁守信的美誉。谯王司马承到长沙作州官,当时王敦反叛朝廷,派遣使者招请司马承共同造反,司马承没有答应,而和甘卓互相连结、支持,发动义兵共赴京都(以保皇帝)。司马承此时任命虞悝为长史,虞望为司马。王敦派遣魏乂率叛军和虞悝的军队激烈交战,虞望临阵牺牲,虞悝也被魏乂杀害。虞悝临刑时,有一百多名乡亲为他送行。虞悝与乡亲们相互敬酒,其神情意态亲和融洽,有如平日。子弟们痛哭流涕,而虞悝对他们说:“人生总有一死,我全家都作了忠义之鬼,这还有什么可遗憾的!”等到王敦失败被杀后,朝廷颁诏追述虞悝、虞望的忠烈功勋,追封虞悝为襄阳太守,虞望为荥阳太守,并派遣使者到墓地祭奠。
1703059354
1703059355
刑法志(刑法百官二志常在传前。今从旧)
1703059356
1703059357
【原文】侍中(1)臣顾言(2):夫杀生(3)赏罚,治乱(4)所由兴也。人主所谓宜生,或(5)不可生,则人臣当陈所以宜杀,人主所谓宜赏,或不应赏,则人臣当陈所以宜罚,然后治道(治道上下。必有脱文)耳。古之圣贤欲上尽(6)理务(7),下收损益(8),莫不深闭慎密(9),以延(10)良谟(11)。兆庶(12)内外咸知主如此,然后乃展布(13)服心,竭其忠诚耳。
1703059358
1703059359
【注释】(1)侍中: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2)臣顾:人名。姓臣,名顾。(3)杀生:生杀。谓主宰生死。(4)治乱:安定与动乱。(5)或:表示假设。犹假使,倘若。(6)尽:尽量,尽可能。(7)理务:处理政务。(8)损益:减损或增加。这里指对国家政策提出新的建议。(9)慎密:谨慎保密。(10)延:诱引;引发。(11)良谟:良谋。(12)兆庶:犹言兆民,即百姓。(13)展布:指展现。
1703059360
1703059361
【译文】侍中臣顾进言说:“人的生、杀、赏、罚,和国家的安定与动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君主说某人应该生,倘若不可以生,那么做人臣的就应陈述所以该杀的原因;君主认为某人该奖赏,倘若不该奖赏而该罚,那么做人臣的就应陈述其所以该罚的道理。然后才谈得上治国有道。古代的圣王,希望能更好地处理政务,能听到下面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无不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深深地隐藏起来,以引发别人说出好的意见。天下的百姓和朝野内外,都知道君主能如此希望听到大家的意见,然后就都会推心置腹,竭尽忠诚了。”
1703059362
1703059363
【原文】廷尉(1)刘颂(2)表曰:“臣昔上行肉刑(3),从来积年(4),遂寝(5)不论。臣窃以为议者拘(6)孝文(7)之小仁,而轻违圣王之典刑,未详(8)之甚,莫过于此。今死刑重,故非命(9)者众;生刑(10)轻,故罪不禁奸。所以然者,肉刑不用之所致也。今为徒(11)者,类(12)性(13)元恶(14)不轨之族也。去(15)家悬远(16),无衣食之资,饥寒切身(17),志不聊生(18),廉士(19)介节(20)者,则皆为盗贼,岂况本性奸凶无赖(21)之徒乎?是以徒亡日属(22),贼盗日繁,得辄加刑,日益一岁,此为终身之徒也。自顾反善(23)无期,而灾困逼身,其志亡(24)思盗,势不得息,事使之然也。
1703059364
1703059365
【注释】(1)廷尉: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汉初因之,秩中二千石。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东汉以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又称廷尉卿。北齐至明清皆称大理寺卿。(2)刘颂:见前注。(3)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指墨、劓、剕、宫、大辟等。今泛指对受审者肉体上的处罚。(4)积年:多年;累年。(5)寝:止息;废置。(6)拘:拘泥。(7)孝文:孝文帝(8)未详:不知道或了解得不清楚。(9)非命:称因意外的灾祸而死。(10)生刑:死刑以外的一切刑罚。(11)徒:服徭役的刑罚。(12)类:类似。(13)性:禀性,性情。(14)元恶:大恶之人;首恶。(15)去:距离。(16)悬远:相距很远。(17)切身:迫身。谓身为外界所迫。(18)不聊生:无法赖以生存。(19)廉士:有节操、不苟取的人。(20)介节:刚直不随流俗的节操。(21)无赖:指撒泼放刁等恶劣的行为。(22)属:继续;联接。(23)反善:回心向善。(24)志亡:一心想着逃走。亡,逃匿。
1703059366
1703059367
【译文】廷尉刘颂向武帝司马炎上表说:“臣过去曾上奏建议陛下施行肉刑,但从那以后已过多年,终于还是搁置一旁未予采纳。臣以为,议论者多拘泥于孝文帝(废除肉刑的)小仁慈,而轻易违背了圣王用刑的精义,(后人)不明悉先圣用刑的深意,莫过于此了。当今加重了死刑的判决,所以死于非命的人就多了。而对罪不当死者惩处过轻,所以惩罚起不到禁除邪恶的作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由于不用肉刑所致。现在被判处服劳役的犯人,其性情类似于恶极不法之辈。他们远离家乡,衣食没有来源,切身感受饥寒之苦,觉得没有生活的依赖,即使是平日品行正直有节操的人,也会成为盗贼以求活命,更何况是习性奸诈凶恶的无赖之徒呢!因此刑徒逃走之事连日发生,强盗抢掠之事日益增多,抓到的就予以加刑,逃亡一日,加刑一年,这些人就成了终身囚徒。因为他们自感弃恶从善遥遥无期,而自身灾难困苦威逼,所以一心只想着逃跑出去再做盗贼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不能停息,其原因就是现实情况导致他们这样的啊!”
1703059368
1703059369
【原文】“古者用刑以止刑,今反于此,以刑生刑,以徒(1)生徒。诸重犯(2)亡者,发(3)过三寸,辄重髡(4)之,此以刑生刑;加作一岁,此以徒生徒也。徒亡者积多,系狱(5)猥(6)蓄。议者曰:‘囚不可不赦。’复从而赦之,此为刑不胜(7)罪、法不胜奸。民知法之不胜,相聚而谋为不轨(8),月异而岁不同。故自顷年(9)以来,奸恶凌暴(10),所在充斥,渐以滋漫(11),议者不深思此,故:‘曰肉刑于名忤听(12)。’忤听孰与(13)盗贼不禁?圣王之制肉刑,远有深理,其事可得而言,非徒心(原本无心字)惩(14)其畏剥割(15)之痛而不为也,去其为恶之具,使夫奸民无用复肆(16)其志,止奸绝本,理之尽也。亡(17)者刖(18)其足,无所用复亡;盗者截其手,无所用复盗;淫者割其势(19),理亦如之。除恶塞源,莫善于此。今宜取死刑之限重,生刑之限轻,及三犯逃亡淫盗,悉以肉刑代之,其应四五岁刑者,皆髡笞(20)使各有差,悉不复居作(21),然后刑不复生刑,徒不复生徒,而残体为戮(22),终身作诫,民见其痛,畏而不犯,必数倍于今,岂与全其为奸之手足,而蹴(23)居必死之穷地同哉!而犹曰肉刑不可用,窃以为不识务之甚也。”
1703059370
1703059371
【注释】(1)徒:徒刑。(2)重犯:犯严重罪行的人。(3)发:头发。(4)髡:音昆,古代剃发之刑。(5)系狱:囚禁于牢狱。(6)猥:繁多。(7)不胜:控制不住;敌不住。(8)不轨:越出常轨,不合法度。(9)顷年:近年。(10)凌暴:凶暴;欺压虐待。(11)滋漫:滋生蔓延。(12)忤:违逆,触犯。听:难听,不好听。(13)孰与: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14)惩:克制;制止。(15)剥割:割削。(16)肆:不受拘束,纵恣。(17)亡:逃跑,出逃。(18)刖:音月,古代酷刑之一,砍掉脚或脚趾。(19)势:男性生殖器。(20)髡笞:古代刑罚。剃去须发,鞭打身体。(21)居作:刑法名。罚令囚犯服劳役。(22)戮:惩罚。(23)蹴:踩;踏。
1703059372
1703059373
【译文】“古时用刑罚来遏止人们犯罪,从而避免(进一步)使用刑罚,而现在却与此相反,是‘以刑生刑,以徒生徒’。诸多重犯逃亡者,头发刚刚长过三寸,就(被抓回去)重新剃去头发,这就是所谓‘以刑生刑”;又加服劳役一年,这就是所谓‘以徒生徒’。囚徒逃亡者越积越多,关进鉴狱的囚犯就越积越多。有议论说:‘囚犯已多到不能不赦免了。’于是,犯了罪的又被赦免,这就变成了刑罚已控制不了犯罪,法律已控制不了邪恶。老百姓清楚刑法无力制裁犯罪,就拉帮结伙合谋去做不法之事,犯罪方式不断花样翻新。因此近年来,奸诈邪恶欺凌残害之事到处都在发生,而且日渐滋长泛滥。评议政事的人不深思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却说:‘实施肉刑在名声上不好听。’(试问)名声上不好听与盗贼不能禁止相比,哪个危害更大呢?古代圣王之所以制定肉刑,是有其深刻道理的。就这种办法能有收效而言,不仅仅是使犯罪者内心有所警戒,而且使其害怕体肤剥割的痛苦而不敢作恶。去除他们作恶的身体器官,使奸恶之徒无法再放纵实施作恶的意图。遏止奸恶须断绝其根本,这是最高明的道理。对逃亡的罪犯,砍去其脚,他们就无法再逃跑;对行窃偷盗的罪犯,剁掉其手,他们就无法再偷盗;对奸淫的罪犯,割除其生殖器,他们就无法再奸淫,道理也是一样。除恶塞源,再没有什么办法比这更好的了。当今应该对那些处以死刑则嫌太重,处以生刑则嫌太轻的罪犯,以及屡犯逃亡、奸淫、偷盗之罪的人,都以肉刑代之;应判处四至五年徒刑的罪犯,都加以剃发、鞭笞等刑罚,使各有差别,都不再留下服劳役。这样做才能使“刑不复生刑”;“徒不复生徒”,而肉刑后身体残缺成为耻辱标记,也会成为终身的警戒。人们看到受刑的痛苦会因畏惧而不敢犯法,(这样的情况)一定会比现行的制度有效许多倍。这和保全罪犯用以作恶的手足,却使他们踏上必死的穷途,岂可同日而语!如果还会有人说肉刑不可使用的话,我认为就太不识时务了。”
1703059374
1703059375
【原文】卫展(1),字道野,河东人也。迁大理(2),上书曰:“今施行诏书,有考(3)子正父(4)死刑,或鞭父母问子所在。近主者(5)所称庚寅诏书(6),举家逃亡,家长斩。若长是逃亡之主斩之,斩之虽重犹可(7)也。设(8)子孙犯事,将考父祖逃亡,逃亡是子孙,而父祖婴(9)其酷,伤顺破教。如此者众,相隐之道(10)离,则君臣之义废;君臣之义废,则犯上之奸生矣。秦网密文峻(11),汉兴,扫除烦苛,风移俗易,几于刑厝(12)。大人革命(13),不得不荡其秽匿(14),通其圮滞(15)。今诏书宜除者多,有便于当今,著为正条,则法差(16)简易。”元帝(17)令曰:“自元康(18)已来,事故荐臻(19),法禁滋漫,大理所上,宜朝堂会议(20),蠲除(21)诏书不可用者,此孤(22)所虚心(23)者也。”
1703059376
1703059377
【注释】(1)卫展:生卒年不详,约晋惠帝永宁元年前后在世。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父。历任尚书郎,南阳太守。永嘉中(公元310年左右)为江州刺史,累迁晋王大理。(2)大理:掌刑法的官。(3)考:按问;刑讯。(4)正父:证实父亲有罪。正通“证”,证实。(5)主者:主管人。(6)庚寅诏书:庚寅年颁布的诏书。(7)可:应当,应该。(8)设:假定。(9)婴:遭受。(10)相隐之道:指父子之间互相为对方隐瞒罪过的人之常情。(11)峻:严酷;严厉。(12)刑厝:置刑法而不用。(13)革命:谓实施变革以应天命。古代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改朝换代是天命变更,因称“革命”。(14)秽匿:污浊;邪恶。匿同“慝”。(15)圮滞:壅塞。(16)差:比较;略微。(17)元帝: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字景文,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318年至公元323年在位。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公元317年,时为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在建康称王,改元建武;次年称帝,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18)元康(公元前65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刘询的第三个年号。(19)荐臻:接连地来到;一再遇到。(20)会议:聚会论议。(21)蠲除:废除;免除。蠲,音捐。(22)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春秋时诸侯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渐无区别。(23)虚心:一心向往。
1703059378
1703059379
【译文】卫展,字道野,河东郡人。迁升为大理。他曾上书说:“现在施行的诏书,其中有拷问儿子来证实父亲应判死刑,或鞭挞父母查问儿子下落的内容。近来主管刑律的人所依据的《庚寅诏书》中也规定,全家逃亡则家长应被处斩。如果家长确实是逃亡的主谋,斩杀他虽说量刑重了,但也还说得过去。假若子孙们犯罪逃亡,而却拷问其父亲和祖父逃亡之情。逃亡的是子孙,而(无辜的)父亲和祖父却遭受酷刑,那就不合乎情理,也有损于教化。如果这样的情况很多,就会破坏父子之间相互隐瞒罪过的人之常情,也会使得君臣之义渐遭废弃;君臣之义被废弃,犯上作乱的邪恶之事就会发生。秦朝法网严密律条严苛,汉朝建立后废除了烦苛的刑法,社会风气得以改变,刑罚几乎停止不用。而今圣上顺应天命,成功建立晋朝,不能不荡除先前那些污浊邪恶之事,理顺疏通那些阻滞壅塞之处。现在沿用的诏书中应予删除的条文很多,应只将对于当今适用的,确定为正式条文,如此法律才比较简便易行。”元帝司马睿诏命曰:“自元康时期以来,各种变故接连而至,法条禁令也滋生蔓延。大理卫展所上奏议,应在朝廷会商讨论。去除诏书中不宜再使用的,也正是我的愿望。”
1703059380
1703059381
【原文】转(1)廷尉,又上言:“古者肉刑,事经前圣,愚谓宜复古(2)施行。”中宗(3)诏曰:“可内外通共(4)议之。”于是骠骑将军王导(5)等,议以“肉刑之典,由来尚矣。肇自(6)古先,以及三代,圣哲明王,所未曾改。班固(7)深论(8)其事,以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轻重失当,故刑政(9)不中(10)也。且原(11)先王之造刑名也,非以过怒也,非以残民也,所以救奸、所以当罪(12)也。今盗者窃人之财,淫者好人之色,亡者避叛之役(13),皆无杀害也。刖(14)之以刑,刑之则止,而加之斩戮,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于政乎?若乃惑其名而不练(15)其实,恶其生而趣(16)其死,此畏水投舟、避坎陷井,愚夫之不若,何取于政哉”。
1703059382
1703059383
【注释】(1)转:迁职。(2)复古:恢复旧的制度、习俗等。(3)中宗:元帝司马睿。(4)通共:全部,一起。(5)王导(公元267年—公元330年):字茂宏,晋朝名臣,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元帝为琅琊王时,导知天下将乱,劝王收贤俊共事,及即位,参与政务,朝野倾心,号称为“仲父”。后受遗诏辅明帝,又辅成帝,历事三朝,出将入相,晋朝中兴,导功居多,官至太傅,卒谥文献。(6)肇自:始于。(7)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汉班彪子,明帝时为郎,曾与傅毅典校秘书,后续其父彪所著汉书,积二十余年乃成。为断代史之祖。著有《两都赋》、《封燕然山铭》等四十余篇作品,传于后世。(8)深论:深刻的议论。(9)刑政:刑法政令。(10)不中:不适合,不适当。(11)原:推究;考究;研究。(12)当罪:谓罚当其罪。(13)役:徭役。(14)刖:砍掉脚或脚趾。古代酷刑之一。(15)练:详熟;熟悉。(16)趣:催促。
1703059384
1703059385
【译文】不久卫展迁任廷尉,又上书说:“古代的肉刑,是前代贤人圣王所用过的,我认为应该恢复古制并施行。”元帝司马睿诏令:“可交内外大臣共同议之。”于是骠骑将军王导等人,经过议论认为:肉刑制度由来已久。它开始于上古,以至到夏、商、周三代,圣哲明王都未曾更改。东汉班固曾对此做过深刻的论述,认为虽从表面上看,(废除肉刑)有减轻刑罚之名,而实质上等于杀人。刑罚轻重失当,所以刑罚与政令就难适中公允。再说,本来先王制定刑罚,不是因为一时之怒,也不是用来残害民众的,是想用以遏止奸恶,用以使罚当其罪的。而今窃贼偷盗他人财物,邪淫的人贪图美色,逃亡者逃避徭役,他们都未曾杀人。对这些人即可处以砍足之刑。处以肉刑即能制止犯罪,如果再加以杀戮,则超过了他们应得之罪。人死不能复生,但被任意残害处死的人,每年都有很大的数目,这是仁人君子所不忍听闻的事,而何况把这种刑罚列入政令呢?如果只被废肉刑的美名所迷惑,而不顾及实情,厌恶人们有活路而把他们赶上死路,这等于是害怕被水淹却跳出船只,想避开坑穴却跃进深井一样,连愚昧无知的人都不这样去做,又有什么理由(将这样的刑罚)选列于政令之中呢?
1703059386
1703059387
百官志
1703059388
1703059389
【原文】中书郎(1)李重(2),以为等级(3)繁多,在职不得久,又外选轻(4)而内官(5)重,以使风俗大弊,宜厘改(6),重外选,简阶级(7),使官人(8)。议曰:“古之圣王,建官垂制,所以体国(9)经治(10),而功在简易(11)。自帝王而下,世有增损。舜命九官(12),周分六职(13),秦采古制。汉仍(14)秦旧,倚(15)丞相,任九卿(16),虽置五曹(17)尚书令(18)仆射(19)之职,始于掌封奏(20),以宣外内,事任(21)尚轻,而郡守牧民(22)之官重。故汉宣称所与为治,唯良二千石(23)。其有殊政(24)者,或赐爵进秩(25),谅(26)为治大体,所以远(艺文类聚远作追)踪(27)三代也。及至东京(28),尚书(29)虽渐优显(30),然令仆(31)出为郡守(艺文类聚郡守下有钟离意黄香胡广是也郡守十一字),便(无便字)入为三公(32),虞延(33)、第五伦(34)、桓虞、鲍昱(35)是也。近自魏朝名守(36)杜畿(37)、满宠(38)、田豫(39)、胡质(40)等,居郡十余二十年,或秩(41)中二千石(42)假节(43),犹不去郡。此亦古人‘苟善其事,虽没世(44),不徙官(45)’之义也。
1703059390
1703059391
【注释】(1)中书郎: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晋惠帝时起,改属秘书鉴,称大著作郎。(2)李重(公元253年—公元300年):字茂曾,江夏钟武人。少好学,有文辞。早孤,与群弟居,以友爱著称。弱冠为本国中正,逊让不行。后为始平王文学,上疏陈九品之弊。迁太子舍人,转尚书郎。太熙初(公元290年),累迁中书郎。每大事及疑义,辄参以经典处决,多见施行。迁尚书吏部郎。永康初,赵王司马论用为相国左司马,以忧迫成疾而卒。谥曰成。(3)等级:按差异而定出的官吏的高下级别。(4)轻:轻视。(5)内官: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6)厘改:改革;改正。(7)阶级:官的品位、等级。(8)使官人:使官得其人。官人,选才委官。(9)体国:创建或治理国家。(10)经治:筹划治理。(11)简易:简单易行;不烦难。(12)九官:古传舜设置的九个大臣。颜师古注:“《尚书》:禹作司空,弃后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乐,龙纳言,凡九官也。”(13)六职:谓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六种职别。(14)仍:沿用。(15)倚:凭靠。(16)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17)五曹:指尚书省下分职治事的五个官署。汉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主庶人上书事;主客曹主外国事。(18)尚书令: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汉武帝时以宦官司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时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19)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20)封奏:指古时臣下封好牍(奏章)上奏帝王。(21)事任:职务;职责。(22)牧民:治民。(23)故汉宣称所与为治,唯良二千石:汉宣:汉宣帝,名刘询,生于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的曾孙。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24)殊政:突出的政绩。(25)进秩:进升官职;增加俸禄。(26)谅:确实;委实。(27)远踪:《艺文类聚》远作“追”。追踪,按踪迹或线索追寻。(28)东京:古都名。指洛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汉都洛阳,因在西汉故都长安之东,故称“东京”。(29)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始分。(30)优显:贵显。(31)令仆:指尚书令与仆射。亦泛指股肱重臣。(32)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33)虞延:字子大,陈留东昏人。(34)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迁移西汉园陵,以迁移次第为氏。早年是乡啬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任铸钱掾。后举孝廉,任会稽(浙江)、蜀郡(四川)太守。为官以清廉著称。章帝时,揭发外戚马氏诸多恶行。(35)鲍昱:字文泉,约王莽更始二年(公元10年)生,卒于汉章帝刘炟建初六年(公元81年),上党屯留(今山西长治市屯留县)人。东汉司隶校尉鲍永之子。鲍昱历仕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三朝,位至司徒、太尉,是东汉初年比较著名的奉法守正、注意实绩的官员。(36)名守:有贤名的郡守。(37)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吏及将领。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38)满宠:字伯宁,山阳郡昌邑人(今山东微山),魏国名将,官至太尉。最初在曹操手下任许县县令,掌管司法,以执法严格著称;转任汝南太守,开始参与军事,曾参与赤壁之战。后关羽围攻樊城,满宠协助曹仁守城,劝阻了弃城而逃的计画,成功坚持到援军到来。曹丕在位期间,满宠驻扎在新野,负责荆州侧的对吴作战。曹睿在位期间,满宠转任到扬州,接替曹休负责东侧对吴作战,屡有功劳,后因年迈调回中央任太尉,数年后病逝。(39)田豫(公元171年—公元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官至太中大夫,封长乐亭侯。(40)胡质(?—公元250年):字文德,淮南寿春人,少与蒋济、朱绩知名江、淮间。蒋济为别驾,推荐与曹操,召为顿丘令。魏文帝时,官至东莞太守。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后迁荆州任刺史,政绩依然卓著。他为官清廉,不经营家产私业,家中没有多余财产。(41)秩:俸禄。(42)中二千石:汉官秩名。《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颜师古注:“汉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43)假节: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及无官职者或者犯军令者。(44)没世:终身,永远。(45)徙官:迁徙官职。
1703059392
1703059393
【译文】中书郎李重,认为朝廷官吏的等级繁多,且在一个职位上时间不长,又轻视地方官选用而重视任用近侍臣僚,因而导致风气败坏,应改为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派,简化官员的品级划分,使官得其人。他说:“上古圣王,设官建制,目的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其成功之处在于简单易行。从五帝三王以来,其设官建制世代各有增减。虞舜只任命九牧官长,周代分设六种职事,秦朝采用古制。汉沿用秦的制度,倚仗丞相,任用九卿,虽也增设了五曹、尚书令、仆射等官职,(这些担任内廷职务的官员)开始也只是掌管封呈奏报之事,将君主旨意向朝野内外转达而已,其职责任务尚不算重要,而郡守一类管理民众之官则处于重要地位。所以汉宣帝说,治理天下所要倚靠的是俸禄为二千石的好郡守。他们中政绩优异者,就赐给爵位或晋升官职、增加俸禄,这确实是治国的大根本,所以宣帝的政绩能够远追夏、商、周三代的盛世。到了东汉,尚书之位尽管逐渐优越显要,然而尚书令和仆射外派地方就是郡守,随即回到京城便位列三公。虞延、第五伦、桓虞、鲍昱就是如此。近世魏朝著名的郡守杜畿、满宠、田豫、胡质等人,做郡守十多年到二十年,有的品级达中二千石,皇上赐予节杖,也不让他们离开州郡,这也体现出古人“如果善于从事某项工作,即使干一辈子,也不离开这份官职”的大义。
1703059394
1703059395
【原文】“汉魏以来,内官之贵,于今最隆(1),而百官等级遂多,迁补(2)转徙(3)如流,能不以著(4),黜陟(5)不得彰,此为治之大弊也。夫阶级繁多而望官久,官不久而望治功(6)成,不可得也。《虞书》(7)云:‘三考(8),黜陟幽明(9)。’周官,三年大计(10)群吏之治,而行其诛赏。汉法官人,或不直秩。魏初用轻资,亦先试守(11),不称,继以左迁(12)。然则隽才(13)登进,无能降退,此则所谓‘有知必试,而使人以器’(14)者也。臣以为今宜大并群官等级,使同班(15)者不得复稍迁,又简(16)法外议罪(17)之制,明试守左迁之例,则官人理书(18)(书疑事),士(19)必量能(20)而受爵(21)矣,居职(22)者自久,则政绩可考(23),人心自定(24),务求诸己矣。”
1703059396
1703059397
【注释】(1)隆:显达,显赫。(2)迁补:升官补缺。(3)转徙:辗转迁移。(4)著:显著。(5)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6)治功:泛指治理的政绩。(7)虞书:属《尚书》中虞书部。(8)三考: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9)幽明:指善恶,贤愚。(10)大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11)试守:正式任命前试行代理某一职务。(12)左迁:降官,贬职。(13)隽才:亦作“隽材”,才智出众的人;出众的才智。“隽”通“俊”。(14)器:才能,能力。(15)同班:等级相同。(16)简:简化。(17)议罪:论议定罪。(18)理书:理事,治事,处理事务。(19)士:卿士。泛称诸侯臣僚、各级官吏。(20)量能:衡量才能。(21)受爵:接受爵位。(22)居职:在职;任职。(23)考:旧时考核官吏的成绩曰“考”,其考语亦曰“考”。(24)定:安定。
[
上一页 ]
[ :1.7030593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