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9648e+09
1703059648
1703059649 【原文】“汉兴而都长安,宗周(1)丰镐(2)之旧也。及至莽(3)之败,西都(4)荒毁,百姓流亡。建武中(5),以马援(6)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于关中(7),居冯翊(8)、河东(9)空地,而与齐民(10)杂处。数岁之后,族类繁息,既恃其肥强,且苦汉民侵之。永初(11)之元,骑都尉王弘使西域,发调羌氐,以为行卫(12)。于是群羌奔骇,互相扇动,二州(13)之戎,一时俱发,覆没将守,屠破城邑。诸戎遂炽(14),至于南入蜀汉(15),东掠赵魏,唐突(16)轵关(17),侵及河内(18)。十年之中,夷夏(19)俱弊。此所以为害深重,累年不定者,虽由御者之无方,将非其才,亦岂不以寇发心腹,害起肘腋(20),疾笃难疗,疮大迟愈之故哉?自此之后,余烬(21)不尽,小有际会(22),辄复侵叛。雍州(23)之戎,常为国患,中世(24)之寇,唯此为大。汉末之乱,关中残灭(25)。魏兴之初,与蜀分隔,疆场之戎,一彼一此。魏武皇帝(26)遂徙武都之种于秦川(27),欲以弱寇疆国,捍御(28)蜀虏,此盖权宜之计(29),一时之势,非所以保境安民,为万世之利也。今者当(30)之,已受其弊矣。
1703059650
1703059651 【注释】(1)宗周:指周王朝。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2)丰镐:周的旧都。文王邑丰,在今陕西西安西南丰水以西。武王迁镐,在丰水以东。其后周公虽营洛邑,丰镐仍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3)莽:王莽。曾假禅让之名,篡汉自立,国号新,法令烦苛,光武起兵讨之,王莽兵败被杀,在位十五年。(4)西都: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建洛阳为东都,因称常安(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为西都。(5)建武中:建武年间。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6)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初依隗嚣,后归光武,拜伏波将军,平交趾。援曾有“大丈夫老当益壮”及“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等语,世称“马伏波”。(7)关中:地名。位于今陕西省。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于四关之中,故称为“关中”。(8)冯翊:古郡名。郡治大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9)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10)齐民:平民。(11)永初:是东汉安帝刘祜的第一个年号。(12)行卫:指帝王出行时的侍卫。(13)二州:指冯翊。河东二州。(14)炽:昌盛,兴盛。(15)蜀、汉:蜀郡和汉中的并称。(16)唐突:横冲直撞,乱闯。(17)轵关:即在“轵”地的关口。轵,古县名在今河南省济源县。(18)河内:专指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19)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20)肘腋:胳膊肘与胳肢窝。比喻切近之地。(21)余烬:比喻残余兵卒,残存者。(22)际会:机遇,时机。(23)雍州:古九州之一。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之间。(24)中世:汉代中期。(25)残灭:残杀毁灭。(26)魏武皇帝: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27)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28)捍御:防御,抵抗。(29)权宜之计:亦作“权宜之策”。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30)当:应验。
1703059652
1703059653 【译文】“汉朝兴起后,建都长安,这是西周的丰、镐故都。等到王莽篡汉失败,西京荒芜衰落,百姓流离失所。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任马援为陇西太守,讨伐叛乱的羌族,迁徙他们剩余的族人到关中,使其居住在冯翊、河东空荒之地,和已经登记户籍的平民百姓杂处。几年以后,随着羌族族类的繁衍,他们既依恃自身的身强力壮,同时又苦于常常受到当地汉人的侵夺。安帝刘祜永初元年,骑都尉王弘出使西域,调派羌、氐兵力来做护卫,于是羌族各部震惊奔走串连,互相煽动,冯翊、河东二州西羌部族一时都起而暴动,杀伤将士守兵,攻破并屠杀城邑。其他少数民族叛乱日盛,以至于南入蜀汉,东掠赵、魏地区,并进攻轵关,侵犯到河内地区。十年之中,夷狄汉人双方都疲惫不堪。造成这样严重的祸害,多年不得平定的原因,虽然有防御失策、用人不当等方面的因素,难道不也是由于寇贼从中原腹地发生,祸害由身边兴起,病重难以治疗,疮口太大迟迟不能愈合的缘故吗?从此以后,反叛的余烬一直无法熄灭,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起来侵犯叛乱。雍州的戎狄,常为国家之大患。汉代中期时,外患以此为甚。汉代末年,关中因为战乱而凋零破败。曹魏建国之初,魏国的领地与蜀国分隔,在战场上作战的戎族士兵,处处都有。魏武帝遂迁徙武都的戎族部落到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原想用这种办法来削弱敌寇力量以加强魏国的防御,抗拒蜀汉的侵犯。但是这只不过是应付当时的情势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并非保境安民、为千秋万代的福祉着想的万全之策啊。今天已经遭受到这一做法的害处了。”
1703059654
1703059655 【原文】“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1),帝王之都,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体,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2),吏民玩习(3),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4)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捍(5)(捍作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6)。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7)之隔,掩(8)不备之民,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蔓(9),暴害(10)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11)、罕汧(12)(汧作开)、析支(13)之地;徙扶风(14)始平(15)京兆(16)之氐,出还陇右(17),著阴平、武都之界。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18)抚夷,就安集(19)之。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20)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21)之心,风尘之警(22),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23),所害不广。是以充国(24)、子明(25),能以数万之众,制群羌之命,有征无战,全军独克。虽有谋谟(26)深计,庙胜(27)远图(28),亦岂不以华夷异处,戎夏区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哉。”
1703059656
1703059657 【注释】(1)厥田上上:即关中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厥,代词,其。上上,最上等。(2)畿服:指京师附近地区。(3)玩习:习惯。习以为常。(4)蕃育:繁衍。(5)贪悍:贪婪凶横。(6)横逆:横暴无理的行为。(7)障塞:即障堡。(8)掩:突然袭击,冲杀。(9)滋蔓:生长蔓延。常喻祸患的滋长扩大。(10)暴害:犹祸害。(11)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最初居于今甘肃。青海的湟水流域,后渐与西北各族融合。(12)罕汧: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名称。汧,音千。(13)析支: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称鲜支、赐支、河曲羌,分布在今青海积石山至贵德县河曲一带。(14)扶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是西汉的政治中心。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相当于今陕西麟游、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15)始平:郡名。秦始二年置,属雍州。下辖槐里、始平、武功、鄠县、蒯城五县。(16)京兆: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西安以东至华县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17)陇右: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宁夏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18)属国:附属国。(19)安集:安定辑睦。(20)即叙:亦作“即序”。就序,归顺。(21)猾夏:扰乱。侵犯中原。《书·舜典》:“蛮夷猾夏。”孔安国传:“猾,乱也。夏,华夏。”(22)风尘之警:谓兵乱之警报和警忧。(23)寇暴:侵夺劫掠。(24)充国:赵充国(公元前137年—公元前52年),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卒谥壮。(25)子明:冯奉世(?—公元前39年),西汉军事人物,字子明。本始年间,随范明友等将军攻打匈奴。汉宣帝在位时,冯奉世历任光禄大夫。水衡都尉。公元前65年,冯奉世出使大宛,率军击破莎车,被汉宣帝任命为右将军典属国。公元前41年,以平羌军功,为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26)谋谟:谋划,制定谋略。(27)庙胜:指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28)远图:深远的谋划。
1703059658
1703059659 【译文】“关中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上等的土地,自古为帝王之都,还未听说过戎狄应该居留在这里的。戎狄不是我们的同族,他们的存心必然和我们不一致,他们的风俗习惯与中原也不相同。如果趁着他们衰败,将他们迁徙到京畿地区,当地的官吏与百姓会习惯性地欺侮他们势单力孤,从而使他们怨恨之气如病毒般深入骨髓。等到他们繁育发展壮大起来时,不愿归顺的思想就会随之产生。以其贪婪强悍的性情,再加上愤怨的思想情绪,等到一有可趁的机会,往往就会作乱。再加上他们居处于疆域之内,没有障碍险塞的拦挡,(想要)突袭没有防备的老百姓,收存散落在民间的财物谷粮,那就太容易了。所以能够为非作歹,使祸患滋生蔓延,且难以预测。这是必然的形势,也是已经验证了的事实啊。当前应该做的事,是趁着国家军事力量强盛,政事方兴未艾之时,把冯翊、北地、新平、安定境内各部羌族,迁移到先零、罕汧、析支等地,把扶风、始平、京兆的氐族迁回陇右,安置到阴平、武都境内,让他们归附于各自民族,返回故土,让附属国安抚他们,让他们就地安定和睦地生活。这样戎狄与晋人不再杂处,且各得其所,上合乎古代所说的道义,下也为今日盛世定立了永久的规范。纵然他们有侵犯中原的想法,出现了兵乱的惊扰,但由于他们远离中原,山河阻隔,即使暴乱,造成的祸害也不大。所以,西汉的赵充国、冯子明,能以数万的兵力制服各羌族部属。(他们)做到有征无战,全军独能克敌制胜,固然是由于制定了深谋远虑的计策,朝廷作出了运筹帷幄的战略方针,但更是因为华夷异地而居,敌我各在一方,要塞易守难攻,才取得成功的!”
1703059660
1703059661 【原文】难者曰:“方今关中之祸,暴兵(1)二载,征戍(2)之劳,老师(3)十万,水旱之害,荐饥(4)累荒。凶逆既戮,悔恶初附,且(5)款(6)且畏,咸怀危惧。百姓愁苦,异人同虑,望宁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诚宜镇之以静默,而绥(7)之以安豫(8)。而子(9)方欲作役起徒,兴功造事,使疲悴(10)之众,徙自猜之寇,以无谷之民,迁乏食之虏,恐势尽力屈,绪业(11)不卒,羌戎离散,心不可一,前害未及弭(12),而后变复横出矣。”答曰:“羌戎狡猾,伤害牧守(13),连兵聚众,载离寒暑。而今异类瓦解,同种土崩,老幼繋虏,丁壮降散。子以此等,为尚挟余资,悔恶反善,怀我德惠,而来柔附乎?将势穷道尽,智力俱困,惧我兵诛,以至于此乎?”曰:“无有余力,势穷道尽故也。”“然则我能制其短长之命,而令其进退由己矣。夫乐其业者,不易事;安其居者,无迁志(14)。方其自疑危惧,畏怖促遽(15),可制以兵威,使之左右无违也。迨(16)其死亡散流,故可遐(17)迁远处,令其心不怀土也。夫圣贤之谋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不著而平,德不显而成。其次则能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值困必济,遇否(18)能通。今子遭弊事之终,而不图更制(19)之始,爱易辙(20)之勤,而得覆车之轨,何哉?且关中之民,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21),若有穷乏,故当倾关中之谷,以全其生生之计,必无挤于沟壑(22),而不为侵掠之害也。今我迁之,传食(23)而至,附其种族,自使相赡,而秦地之民得其半谷,此为济行者以廪粮(24),遗居者以积仓(25)。宽关中之逼,去盗贼之原;除旦夕(26)之损,建终年之益。若惮暂举之小劳,而遗累世之寇敌,非所谓能开物成务(27),创业垂统(28),崇基(29)拓迹(30),谋及子孙者也。
1703059662
1703059663 【注释】(1)暴兵:谓用兵或动用军队。(2)征戍:远行屯守边疆。(3)老师: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4)荐饥:即荐饥,指连年灾荒。连续灾荒。荐,通“洊”。(5)且:连词。连接两个动词,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6)款:归顺。(7)绥:安,安抚。(8)安豫:安宁快乐。(9)子: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您”。(10)疲悴:疲劳困苦。(11)绪业:事业,遗业。(12)弭:止息。(13)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14)迁志:改变意志。(15)促遽:急促匆忙。(16)迨:等到。(17)遐:远。(18)否:闭塞,阻隔不通,困厄不顺。(19)更制:改制。(20)易辙:改变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画。方针或做法。(21)口实:口中食物,口粮。(22)沟壑:山沟。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23)传食:辗转受人供养。(24)廪粮:公家给予的粮食。(25)积仓:贮存谷物的粮仓。(26)旦夕:比喻短时间内。(27)开物成务:指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28)创业垂统:开创基业,传之子孙。(29)崇基:指建筑物的高大基座。谓打下深厚的基础。(30)拓迹:犹创业。
1703059664
1703059665 【译文】“有人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意见来质问我说:‘当前关中的祸患,(在于)用兵已经有两年,远行屯边劳苦,疲惫不堪的士兵有十万之众,加上水旱的自然灾害,造成了连年的饥荒。而凶暴的叛乱者已经受戮诛灭,悔悟的恶人开始归附。(他们)一边归顺一边担忧,都怀着恐惧的心情。老百姓忧愁(生计问题),异族人同样担心这件事情,大家都希望安宁和平的日子早日到来,就像大旱中盼望雨露一般。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以宁静沉默的方式管理他们,以安宁快乐的生活安抚他们。而您在这时候却打算兴师动众,没事惹事,让疲惫憔悴的民众来驱赶本自猜疑的外族人,让无粮可吃的平民来迁徙少食挨饿的俘虏,(这样做)恐怕就算费尽了力气,事情也不会有好结果。羌戎在离散之中,人心的想法不统一,先前的伤害还没来得及消弭,恐怕又会惹来新的祸患。’我可以这样回答他:‘羌戎狡猾,伤害我地方官员,联合兵力聚众闹事,历经几年都是如此。而今这些少数民族的部族纷纷土崩瓦解,老人和孩子被俘虏,青壮年或投降或流散,您以为他们这些人会带着自己那一点仅剩的财产,悔恶迁善,怀念朝廷的德泽恩惠,回过头来归服于朝廷吗?还是他们眼看自己要走上穷途末路,心智和体力都疲惫到了极点,害怕我方用兵诛灭他们,所以才来归顺朝廷的呢?答案一定是:这些外族是因为没有余力,自己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才来归顺朝廷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决定他们的生死,并依照自己的意愿让他们或进或退。如果人们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他们就不会随便改变,如果人们能够安住在自己的居所,他们就不会想着搬家。当他们自己感到危险恐惧,害怕大难临头时,就可以用武力迫其屈从,使他们归顺而不敢违抗。等到他们死亡流散,就可以迁徙到远处,让他们不再惦记当初的故土。说到圣贤之人的谋事,首先在于未雨绸缪,在动乱还未兴起时就着手治理,其道义并不显扬,但是却能够平定万物,圣德并未彰显,但是却能够成就万物。次一等的人谋事在于能够转祸为福,转败为胜,转困难为助力,转闭塞为通达。’而今您已经遭受弊政的危害,却不想将这个契机作为改变制度的开端,您喜欢改弦易辙,得到的却是一条走向翻车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且关中的老百姓有一百多万人,大概估计一下,戎狄要占到半数,让他们留下来住或者迁走,必须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假如外族生计穷乏,那就应该拿出关中全部粮食,来保证他们能够生活下去,这样他们就不会因处于困厄之境而积聚在山沟,做些侵犯掠夺的恶事。现在我们把他们迁走,一路上要保证他们的饮食供应,以便最终能够让他们回到本民族的聚居地,使他们得到本族的照应。秦地(即上文所说的关中地区)的汉人则只取一半的粮食,(剩下的一半充公,以此)作为外族在迁徙路途上的资粮,这样留在关中地区的汉人(就能够因为人口少了一半而)粮仓中有了存粮。(合理地迁走外族)既缓解了关中的紧张局势,也杜绝了盗贼产生的源头。虽然暂时付出一些代价,但获得了长远的利益。如果害怕一时的劳烦,而给后世遗留下生生世世的敌寇之患,这绝对不是了解事物的规律而成就事业,开创长远的基业以传给子孙后代,奠定坚实的立国基础,为子孙后代着想而深谋远虑的做法啊。”
1703059666
1703059667 【原文】“并州(1)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汉宣(2)之世,冻馁(3)残破,国内五裂,后合为二。呼韩邪(4)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质(5)柔服(6)。建武中,南单于(7)复求降附(8)。于弥扶罗(9)值世丧乱,遂乘舋(10)而作,虏掠赵魏。寇至河南。建安(11)中,又使右贤王(12)去卑(13),诱质呼厨泉(14),听其部落散居六郡。咸熙(15)之际,分为三率(16)。泰始(17)之初,又增为四。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然其天性骁勇(18),弓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19)风尘(20)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21)。今晋民失职(22),犹或亡叛,犬马肥充(23),则有噬啮(24),况于夷狄,能不为变?但顾其微弱,势力不陈耳。夫为邦者,患不在贫,而在不均;忧不在寡,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广,士民之富,岂须夷虏(25)在内,然后取足哉!此等皆可申喻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26)怀土(27)之思,释我华夏纤介(28)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1703059668
1703059669 【注释】(1)并州: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2)汉宣:汉宣帝刘询。(3)冻馁:谓饥寒交迫。(4)呼韩邪: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1年),名稽侯珊,是西汉后期匈奴单于之一。公元前54年,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次年求助于汉宣帝,公元前51年,呼韩邪亲自前往长安朝见宣帝,他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主,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迎接。(5)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引申为臣服,归附。(6)柔服:温柔顺服。(7)南单于:即南匈奴,是南部匈奴贵族日逐王比建立的政权,相对于北匈奴而言。公元48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匈奴依附东汉称臣,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区。(8)降附:投降归附。(9)于弥扶罗:匈奴首领名。即栾提于夫罗(公元150年—公元196年),南匈奴单于栾提羌渠之子。公元187年,东汉为了讨伐张纯、鲜卑,向匈奴调兵,栾提羌渠派左贤王出兵。翌年,南匈奴发生政变,栾提羌渠被杀,须卜骨都侯被立为单于,于是于夫罗率众赴汉申诉苦情,其后一直留居汉地。(10)乘舋:同“乘衅”,即利用机会,趁空子。(11)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2)右贤王:匈奴贵族封号。二十四长之一,在右部诸王侯中地位最高。(13)去卑:生于东汉末年,历经三国时代。为西晋初期匈奴支系铁弗部首领,南匈奴之右贤王(《魏书》作左贤王)。建安元年,曾受命派军协助汉献帝。董承等人从长安出逃往洛阳,与李傕、郭汜交战。公元21年,单于呼厨泉来朝,曹操留其于邺,而遣去卑归平阳,鉴其五部国。(14)呼厨泉:栾提呼厨泉,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匈奴单于、南匈奴单于栾提羌渠之子,曾派右贤王去卑帮助汉献帝东归,其后还于本国。后曹操借栾提呼厨泉入朝朝见之际,将其留在邺城,派去卑去管理其国。(15)咸熙: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元帝曹奂的第二个年号。这也是曹魏政权的最后一个年号。(16)三率:晋代皇宫所置宿卫有“三率”之称,指中卫率、左卫率、右卫率。(17)泰始:公元265年至公元274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共计十年。这也是西晋的第一个年号。(18)骁勇:犹勇猛。(19)不虞:意料不到。(20)风尘:比喻战乱,戎事。(21)寒心:担心,恐惧。(22)失职:失去常业,失所。(23)肥充:体肥肉充。(24)噬啮:咬。(25)虏: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人对北方人的蔑称。(26)羁旅:寄居异乡。(27)怀土:怀恋故土。(28)纤介:亦作“纤芥”。细微。
1703059670
1703059671 【译文】“并州地方的胡人,本来是匈奴族中最为凶悍的敌寇。西汉宣帝刘询时,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穷困生活。当时他们原本的国家已经四分五裂,后来合并成两个集团,呼韩邪单于继而衰弱孤危,不能自保,于是依附在边塞附近,向汉王朝臣服投降。到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南匈奴单于再次投降归附汉朝。到了于弥扶罗主持匈奴政权的时候,正值汉王朝内部发生祸乱,他便趁机作乱,抢掠赵、魏等地,侵犯到黄河以南的地区。到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曹操)又使右贤王去卑(去卑是右贤王的名字)诱骗扣押了呼厨泉,听任他的部落散居在六个州郡。到三国魏元帝曹奂咸熙年间,这个部落分成三个部分。到本朝泰始初,又增加到四个。今天南匈奴拥有五个部分,总数达到了数万户,人口兴旺,超过了西戎。匈奴族天性骁勇善战,擅长骑射,(其军队行动作战)敏捷灵活,(战斗力)是氐羌族的两倍。一旦遇到料想不到的战事爆发,那么并州地方的处境,就会令人胆颤心惊。今天晋朝的百姓失去自己的生计时,尚且会逃亡反叛,狗、马等动物养得肥壮充实的时候,就会有啃咬争斗的情况发生,何况夷狄外族,能不作乱吗?只是现在鉴于他们力量微弱,还无法陈兵作乱而已。治理一个国家,所要忧虑的不在于普遍的贫穷而在于贫富的不均,不在于人口稀少而在人心不安。(如今我晋朝)幅员广阔,百姓生活富足,难道要把外族都安顿在国内,然后才叫做广有四海、国富民强吗?凡是夷狄外族,都可以发布命令遣送他们回到本土,抚慰他们出行在外、怀念故土的思乡之情,让我华夏民族再没有这种微小的忧虑。(执行这样的政策,才能)惠利中原地区,安抚四方边境,恩德泽被万世。这才是长治久安的国策啊。”
1703059672
1703059673 【原文】陆机(1),字士衡,吴郡人也。为著作郎(2)。孙盛(3)《阳秋》(4)载机《五等(5)论》曰:“夫体国经野(6),先王所慎,创制(7)垂基(8),思隆后业,然而经略(9)不同,长短异术(10)。五等之制,始于黄唐(11);郡县之治(12),创于秦汉。得失成败,备在典谟(13),是以其详可得而言。
1703059674
1703059675 【注释】(1)陆机(公元261年—公元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2)著作郎: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属中书省,掌编纂国史。(3)孙盛:东晋史学家,字安国,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著《晋阳秋》三十二卷。(4)阳秋:书名,即《晋阳秋》。(5)五等:即五个等级。《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孙奭疏:“《孟子》所言周制,《王制》所言夏商之制也。”(6)体国经野:分划国都,丈量田野。后亦用以泛指创建国家、治理国家。体国,营建进程中宫城的城门和道路。经野,管理郊野的丘甸和沟洫。(7)创制:建立国家制度。(8)垂基:把基业留传下去。多指皇位的承袭。(9)经略:经营治理。(10)异术:不同的方法。(11)黄、唐:即黄帝和尧帝。尧帝封于“唐”地,故称唐尧。(12)郡县之治:郡和县的并称。郡县之名,初见于周。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国内为三十六郡,为郡县制之始,汉初封建制与郡县制并行,其后郡县遂成常制。(13)典谟:指经典,法言。
1703059676
1703059677 【译文】陆机,字士衡,吴郡人。官拜著作郎。〔孙盛所著《晋阳秋》中收录了陆机的《五等论》,论中说:“创建国家,管理国政,这是古代圣王非常慎重的事情。创立基业传给子孙,期望后世永远昌盛(这是圣王们共同的想法)。然而治国的谋略和统治的方法却不尽相同。五等之制,始于黄帝、尧帝的时代,郡县之治,创立于秦汉。(这两种制度的)得失成败,都记录在历史的档案文献中,因此可以据此详加谈论。〕
1703059678
1703059679 【原文】“夫王者知帝业至重、天下至广。广不可以偏制(1),重不可以独任(2)。任重必于借力,制广终乎因(3)人。故设官分职,所以轻其任也;并建伍长,所以弘其制也。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4)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5),以成盘石之固,宗庶(6)杂居,以定维城(7)之业。
1703059680
1703059681 【注释】(1)偏制:指独自控制。(2)独任:犹专任。独自信用,独自承担。(3)因:凭借。(4)裁:裁断,裁决。(5)相维:相连。(6)宗庶:宗子和庶子。宗子,嫡长子。庶子,旧时指嫡子以外的众子,亦指妾所生之子。(7)维城:连城以卫国。
1703059682
1703059683 【译文】〔(古代圣明的)君王知道建立王朝、统治国家的责任非常重大,而天下疆土又非常广阔,因为疆土广阔所以不能够独自控制,因为任务重大所以不能由一个人来承担。任务重大必须借助其他的力量,治理广阔的疆土最终要靠众人来完成。所以设置官吏,分掌职务,以此来分担和减轻治国的重任。同时在诸侯国中建立伍长,来发扬光大分封制。于是,建立起封疆而治的制度,裁定了按照亲疏关系封侯建国的适当方法,(最终)使大小邦国相互维系,成就如磐石般坚固的统治基础,让长子和庶子混杂居住,形成城市彼此相连以保卫国土的稳定的局面。〕
1703059684
1703059685 【原文】“又有以见绥(1)世之长御(2),识人情之大方(3),知其为人不如厚(4)己,利物(5)不如图(6)身,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在乎利人。
1703059686
1703059687 【注释】(1)绥:安,安抚。(2)长御:常法。(3)大方:基本的法则、方法。(4)厚:增益,加深。(5)利物:益于万物。(6)图:设法对付。
1703059688
1703059689 【译文】〔(同时,圣王)又知道安定天下的长久国策,以及识别事理人情的基本法则。(他们)知道想要为民众服务不如首先增益自己(的品德),想要利益万物不如首先修身。在上者想要地位稳固,关键在于使在下者悦服,要使自己受益,其根本在于利益别人。〕
1703059690
1703059691 【原文】“是以分天下以厚乐,而己得与之同忧,飨(1)天下以丰利,而己得与之共害(2)。利博则恩笃(3),乐远则忧深,故诸侯享食土(4)之实,万国(5)受传世之祚(6)。夫然,则南面(7)之君,各务其治;九服(8)之民,知有定主。上之子爱(9),于是乎生;下之礼信(10),于是乎结。世治足以敦风,道衰足以御暴。故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势;雄俊之民,无所寄霸王之志。然后国安由万邦之思治,主尊赖群后之图身。盖三代所以直道(11),四王(12)所以垂业(13)也。
1703059692
1703059693 【注释】(1)飨:通“享”。享受,享有。(2)共害:共同承受祸患。(3)笃:深厚。(4)食土:享受封邑的租税。(5)万国:万邦,天下,各国。(6)祚:君位,国统。(7)南面:即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所以天子、诸侯王会见群臣,都会南面而坐,接受臣子的拜见。这里用南面指代诸侯的统治。(8)九服:上古天子所住的京城以外的地方按远近分为九等,称为九服。(9)子爱:慈爱,爱如己子。(10)礼信:礼仪与信义。(11)直道:犹正道,指确当的道理。准则。(12)四王:古代四位帝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13)垂业:把功业传留于后世。
1703059694
1703059695 【译文】〔因此与人分享快乐,才能使别人愿意与我分担忧愁,与人分享利益,才能使别人愿意和我分担损失。利益分享得越多则感恩之情越深厚,给予的欢乐越久远则为国分忧的心就越深沉。所以诸侯享受封邑租税的收入,王位世代相传。这样诸侯们各自致力于自己国土的管理,各诸侯国的百姓们知道自己有确定的君主,君主因此生出把百姓当作子女来爱护的心,百姓因此形成好礼守信之风。天下太平的时候,(这种治世之经略)足以使民风淳厚,王道衰败的时候,也能够以此抵御暴乱。所以威猛强大的诸侯国,无法仰仗一时的势力而擅权;雄武豪俊的人,也不敢妄图称王称霸。然后由于各诸侯国向往治世,所以国家得以安定;由于各诸侯国君励精图治,于是天子的地位得到尊崇。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保持统治之正道,禹、汤、文、武四位圣王能够将功业留传于后世的原因。〕
1703059696
1703059697 【原文】“故世及(1)之制,弊祸终乎七雄(2)。昔者成汤(3)亲照夏后(4)之鉴,公旦(5)目涉商人(6)之式(7),文质(8)相济,损益有物。然五等之礼,不革于时,封畛(9)之制,有隆焉尔者,岂玩二王(10)之祸,而暗(11)经世(12)之算乎?固知百世非可悬御,善制不能无弊,而侵弱之辱,愈于殄祀,土崩(13)之困,痛于陵夷(14)也。是以经始获其多福,虑终取其小(小作少)祸。
[ 上一页 ]  [ :1.7030596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