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9698e+09
1703059698
1703059699 【注释】(1)世及:世袭,世代相传。(2)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大的诸侯国。(3)成汤:亦作“成商”。殷商开国之君。(4)夏后:亦称“夏氏”、“夏后氏”。指禹受舜禅而建立的夏王朝。(5)公旦:指周公旦,周代的制度由他创立。(6)商人:即指殷商。(7)式:榜样,楷模。(8)文质:即文质三统,谓夏、商、周三代政事不同。《论语·为政》“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论语集解》引汉马融曰:“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朱熹《论语集注》:“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贤,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9)封畛:封地的边界。畛,音枕。(10)二王:指夏桀王、殷纣王两位亡国之君。(11)暗:不明了,不了解。(12)经世:治理国事。(13)土崩:比喻崩溃破败,无法收拾。(14)陵夷:衰颓,衰落。
1703059700
1703059701 【译文】〔世袭制度,由于七雄相争而衰败。从前,成汤以夏朝为借鉴,周公旦以殷商为借鉴,(因此夏商周三代的)文质三统相辅相成,但在具体做法上(后世)会随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然分封五等爵位的礼制,却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变更。诸侯封疆而治的制度,(甚至比前代)更加的尊崇和兴盛。难道是他们轻视夏桀、殷纣的祸乱,不明了治理政事之谋略吗?(他们)当然知道百世的基业难以凭空实现,再好的制度也有不足之处。(但是)王室的权威遭到(诸侯的)轻视,要好过宗祀的灭绝,而王权消亡要比王权削弱的灾祸更加惨痛。因此开创大业能够从中多获福庆,而考虑将来则希望其弊害最小(所以反复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决定仍然实行五等分封制)。〕
1703059702
1703059703 【原文】“非谓侯伯(1)无可乱之符(2),郡县非致治(3)之基(基作具)也,故国忧赖其释位(4),主弱凭于其翼戴(5)。及其承微积弊(6),王室遂卑,犹保名位,祚遗后嗣,皇统(7)幽(8)而不辍,神器(9)否(10)而必存者,岂非事势(11)使之然与?
1703059704
1703059705 【注释】(1)侯伯:泛指诸侯。(2)符:古代凭证符券。符节,符传等信物的总称。(3)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4)释位:用为赞辅朝政之称。(5)翼戴:辅佐拥戴。(6)积敝:累积弊病。(7)皇统:世代相传的帝系。(8)幽:微弱。(9)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10)否:困厄,不顺。(11)事势:情势、形势、情况。
1703059706
1703059707 【译文】〔不是说分封诸侯就一定不会引起动乱,郡县制就一定不会使社会安定,而是国家处于忧患时需要诸侯来赞辅朝政,君王软弱的时候需要诸侯辅佐拥戴。当分封制中的小问题和弊端愈积愈多时,王室会逐渐衰微。但是无论怎样,王室的名位仍然得以保留,皇位依然能传给后世子孙。皇统衰微却没有断绝,国家陷于困厄但仍然存在,这难道不正是由于实行分封才导致的结果吗?〕
1703059708
1703059709 【原文】“降及亡秦,弃道任术(1),惩(2)周之失,自矜(3)其得,寻斧始于所庇(4),制国昧(5)于弱下。国庆独享其利,主忧莫与共害(6),虽速亡趍(7)乱,不必一道,颠沛(8)之舋,实由孤立。
1703059710
1703059711 【注释】(1)弃道任术:指统治者不行王道而采用霸术。(2)惩:鉴戒。(3)自矜:自负,自夸。(4)寻斧始于所庇:即用斧砍去自己所需要庇护的树荫。这里指代秦朝不能分封诸侯,皇室的子孙都没有得到封国,反而待遇如同一般的平民。这样皇帝周围就没有诸侯。藩王作为政权稳固的基础,不能为中央朝廷庇护祸乱了。寻斧,用斧。(5)昧:愚昧,糊涂。(6)共害:共同承受祸患。(7)趍:同“趋”,趋向。(8)颠沛:灭亡,死亡。
1703059712
1703059713 【译文】〔等到秦朝的时候,不行王道而行霸术。以为周朝因分封而导致国家灭亡,于是以此为戒,自鸣得意,以为找到了问题所在。用斧头砍去了庇护自己的树荫,十分愚蠢地废除了五等之制,通过剥夺诸侯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其结果是)在国家安定的时期皇帝独享其利,当国家忧患之时,就没有人与朝廷共同承担灾难了。虽然王朝招致迅速灭亡和动乱的原因未必是一种因素,但是(秦朝)灭亡的原因,确实是由于取消了分封建而导致王室孤立无援所致。〕
1703059714
1703059715 【原文】“是盖(1)思五等之小怨,忘万国之大德,知陵夷(2)之可患,暗土崩之为痛也。周之不竞(3),有自来矣。国乏令主(4),十有余世,然片言(5)(片言旧作行宫。改之)勤王(6),诸侯必应,一朝震矜(7),远国先叛,故强晋收其请隧(8)之图,暴楚顿其观鼎(9)之志,岂刘项(10)之能窥关、胜广(11)之敢号泽(12)(泽旧作乎。改之)哉!借使(13)秦人因循周制,虽则无道,有共兴(共兴作与共)亡,其覆灭之祸,岂在曩日(14)。
1703059716
1703059717 【注释】(1)盖: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或理由。(2)陵夷:衰颓,衰落。(3)不竞:不强,不振。(4)令主:贤德的君主。(5)片言:简短的文字或语言。(6)勤王:谓尽力于王事。(7)震矜:即自得的意思。(8)请隧:请求隧葬。隧葬是天子死亡之后下葬时所使用的礼遇,而晋国在强大的时候,曾经请求要用天子下葬的礼遇。这是当时人说话委婉的方式,实际的意思指晋国想要取代周天子,自己作天子。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杨伯峻注:“请隧者,晋文请天子允许于其死后得以天子礼葬己耳。”(9)观鼎:谓觊觎王位。这里是指楚国在强大的时候,便想取代周而统治天下。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10)刘、项:指刘邦、项羽。(11)胜、广:指陈胜、吴广。二人是秦朝末年的起义将领。(12)号泽:这里指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号令对秦朝不满的人们跟随他们造反。(13)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14)曩日:往日,以前。
1703059718
1703059719 【译文】〔所以只考虑五等制所产生的小仇怨,而忘记了诸侯国(维护天下)的大功德,只知道王权削弱令人忧患,却不明白政权消亡更加惨痛。周朝没有强盛下去,是有原因的。国家缺少贤德的君主,已有十余世了。但是一旦王室需要扶助,诸侯必然响应,一旦某一诸侯国对王室不恭,即便是偏远地方的诸侯国都会首先起来讨伐它。所以强硬蛮横的晋国收敛其僭越王室的图谋,强横凶暴的楚国停止其取代王室的想法。哪里会发生像刘邦、项羽乘机入关,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那样的事情啊!如果秦朝沿袭周朝的分封制度,虽然秦王无道,但是有诸侯国与其共同承担,国家覆灭的灾祸哪能在那个时候发生呢?〕
1703059720
1703059721 【原文】“汉矫秦枉,大启王侯,境土逾溢(1),不遵旧典,故贾生(2)忧其危,晁错(3)痛其乱。是以诸侯阻(4)其国家之富,凭其土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迟,六臣(5)犯其弱纲,七子(6)冲其漏网,皇祖夷于黥徒(7),西京(8)病于东帝(9),是盖过正(10)之灾,而非建侯(11)之累也。
1703059722
1703059723 【注释】(1)逾溢:谓超过。(2)贾生:指汉贾谊。(3)晁错:西汉文帝、景帝时的智囊人物。(4)阻:倚仗,凭借。(5)六臣:指汉初的六反臣,即淮阴侯韩信、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韩王信、赵相贯高、代王陈豨。(6)七子: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史称“七国之乱”。(7)黥徒:这里指代淮南王黥布造反,高祖亲自去平定叛乱时,中箭而受伤。(8)西京:西汉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9)东帝:东方的帝王,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自称。吴王濞曾反叛汉朝廷而被平定。(10)过正:过分,过头。(11)建侯:封立诸侯,封侯建国,立功封侯。
1703059724
1703059725 【译文】〔汉代纠正了秦代的错误,大批分封诸侯王,但是诸侯王所划分的疆土,却过分广大,超过了上古先王的常例。所以贾谊为(这样不符合先王成例而分封诸侯)而担忧(有叛乱的)危险,晃错则痛心(诸侯封地过大)会带来祸乱。因此诸侯依仗其封国的富强、百姓的力量,势力强大的就率先谋反,国土狭小的则随后谋反。汉高祖时六臣趁着纲纪不健全起兵谋反,汉景帝时七王窥视法网有疏漏而发动叛乱。汉高祖在平叛淮南王黥布的谋反中受伤,西京长安被自称东帝的吴王刘濞所侵占。这些是矫枉过正带来的祸患,不是分封诸侯制度本身的过错。〕
1703059726
1703059727 【原文】“逮至(1)中叶(2),忌其失节,割削宗子(3),有名无实,天下旷然(4),复袭亡秦之轨矣。是以五侯(5)作威,不忌万邦(6),新都(7)袭汉,易于拾遗(8)也。
1703059728
1703059729 【注释】(1)逮至:及至,等到。(2)中叶:中世,中期。(3)宗子:皇族子弟。(4)旷然:虚空貌。(5)五侯:指同时封侯的五人。汉成帝封其舅王谭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红阳侯、王根曲阳侯、王逢时高平侯,人称“五侯”。(6)万邦: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7)新都:王莽曾被封为新都侯。这里指王莽篡位而亡西汉的历史。(8)拾遗:比喻轻而易举。
1703059730
1703059731 【译文】〔等到汉朝中期,朝廷恐怕诸侯谋反,于是削减宗族势力,致使诸侯制度有名无实,国家内部统治空虚,重新沿袭亡秦的旧制。所以王氏五侯作威作福,不再惧怕诸侯,王莽篡权,轻而易举。〕
1703059732
1703059733 【原文】“光武中兴(1),纂隆(2)皇统(3),而犹遵覆车之遗辙(4),养丧家之宿疾(5),仅及数世,奸宄(6)充斥,卒有强臣专朝(7),则天下风靡,一夫(8)纵横(9),而城地自夷,岂不危哉。
1703059734
1703059735 【注释】(1)光武中兴:王莽篡汉,西汉结束,改国号为新。新莽政权被推翻之后,刘秀恢复汉室,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2)纂隆:犹言继承大业。(3)皇统:世代相传的帝系。(4)遗辙:犹遗轨。比喻前人留下的法度规则等。(5)宿疾:比喻旧的弊端。(6)奸宄:指违法作乱的人。(7)专朝:独揽朝政。(8)一夫:指东汉末年的乱臣董卓。(9)纵横: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1703059736
1703059737 【译文】〔光武中兴时代,恢复继承了刘氏帝系,然而仍然没有吸取西汉灭亡的教训,埋下国家败亡的祸根。仅过了几代,就奸佞充斥,腐败不堪。最终导致强臣(梁冀)独揽朝政,天下(趋炎附势之人)于是纷纷投靠,董卓肆意横行,无所顾忌,于是城池就不攻自破,东汉的天下还能不危险吗?〕
1703059738
1703059739 【原文】“在周之衰,难兴王室,放命(1)者七臣(2),干位(3)者三子,嗣王(4)委其九鼎(5),凶族(6)据其天邑(7),钲鼙(8)震于阃宇(9),锋镝(10)流乎绛阙(11),然祸止畿甸(12),害不覃及(13),天下晏然(14),以治待(15)乱,是以宣王(16)兴于共和(17),襄(18)惠(19)振于晋郑(20),岂若(21)二汉陛闼(22)暂扰,而四海已沸,孽臣(23)朝入,而九服夕乱哉!
1703059740
1703059741 【注释】(1)放命:逆命,违命。(2)七臣:这里指周朝七位人臣打算篡权的事情。李善注:“七臣:蔿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及颓叔桃子、宾起。”(3)干位:僭位(越分窃据上位),求位。(4)嗣王:继位之王。(5)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6)凶族:原指与尧舜部族敌对的四个部落。后亦泛称敌对的民族或恶人。(7)天邑:谓帝王之都,指京都。(8)钲鼙:音征皮,即钲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9)阃宇:指京城之内。(10)锋镝:锋,刀口;镝,箭头。泛指兵器。(11)绛阙:宫殿寺观前的朱色门阙。亦借指朝廷、寺庙、仙宫等。(12)畿甸:泛指京城郊外的地方。(13)覃及:延及。(14)晏然:安宁,安定。(15)待:防备,抵御。(16)宣王:周宣王。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厉王之子,在位四十六年。周宣王在位时,西周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17)共和:周厉王时,京城的人起义,周厉王逃到一个叫“彘”的地方,到周宣王即位的时候,中间有十四年。这十四年号“共和”,由召、周二相共同执政。(18)襄:周襄王。东周第六代国王,周惠王的儿子。惠王死后,襄王惧怕异母弟王子带争夺王位继承权,秘不发丧,并派人向齐国求援,襄王直到大局已定才公布父王死讯。公元前636年,王子带欲图篡位,以狄人攻周,大败周师,周襄王逃到郑国。当时晋文公势力强大,在公元前635年出兵助襄王,杀王子带,迎接周襄王返回洛阳复位。(19)惠:周惠王。东周第五代国王,周庄王的儿子。惠王二年有五大夫作乱,立王子颓为周天子,惠王奔温(今河南温县南),郑厉公在栎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并在惠王四年与虢国攻入周朝,协助平定“子颓之乱”,惠王复辟,郑国因功获赐予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以东的地方,虢国也获赐土地。(20)晋郑:晋国和郑国。(21)岂若:犹何如,表示不如。(22)陛闼:陛,宫殿的台阶;闼,内门、小门。(23)孽臣:奸邪嬖幸之臣。
1703059742
1703059743 【译文】〔周朝衰微的时候,王室灾乱频起,有七个大臣违抗天子的命令(逆谋篡权),有三个大臣(子颓、叔带、子朝)试图僭位,(于是)周王室的继承人弃国出奔,离开了京城。叛乱的人占据京都,战鼓敲得震动京城,兵刃和乱箭落到皇家宫殿。但祸乱也仅仅局限在京师附近,灾害没有波及天下,天下依旧安定宁静。国家政权正是仰仗着这种安定严整的局面来抵御祸乱的,所以周宣王能在“国人暴动”之后,中兴周室于“共和”时期,襄王、惠王才能够借助晋国和郑国的力量重振王业。不像两汉,朝廷刚刚被侵扰(指王莽刚刚篡权),天下就随之大乱,孽臣(董卓)早晨才进入朝廷,晚上全国就陷入混乱了。〕
1703059744
1703059745 【原文】“远惟王莽篡逆之事,近览董卓(1)擅权之际,亿兆(2)悼心(3),愚智同痛,然周以之存,汉以之亡,夫何故哉!岂世乏曩时之臣,士无匡合(4)之志欤!盖远绩(5)屈于时异,雄心挫于卑势耳。故烈士(6)扼腕(7),终委寇雠(8)之手,忠臣变节,以助虐国之桀,虽复时有鸠合(9)同志,以谋王室,然上非奥主(10),下皆市人(11),师旅无先定之班(12),君臣无相保之志,是以义兵云合,无救劫杀之祸,众望未改,而已见大汉之灭矣。
1703059746
1703059747 【注释】(1)董卓(?—公元192年):字仲颖,汉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桓帝时,官羽林郎,灵帝时,为前将军。灵帝崩,引兵至京师,诛宦官,废少帝,立献帝,弒太后,自为太师,淫乱凶暴。袁绍等因而起兵讨伐,后为吕布所杀。(2)亿兆:指庶民百姓。犹言众庶万民。(3)悼心:伤心,痛心。(4)匡合:谓纠合力量,匡定混乱的天下。(5)远绩:远大的功绩。(6)烈士:有节气有壮志的人。(7)扼腕:亦作“扼捥”。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表示振奋、惋惜、愤慨等情绪。(8)寇雠:亦作“寇仇”。仇敌,敌人。(9)鸠合:聚集,纠合。(10)奥主:深沉明睿之主。(11)市人:指市井流俗之人。(12)班:职位等次,等级。
[ 上一页 ]  [ :1.7030596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