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9864e+09
1703059864
1703059865 【注释】(1)多党:谓多所比附,结党营私。(2)退:罢黜,贬退。(3)蔽贤:埋没贤能的人。(4)分职:各司其职,各授其职。(5)案:通“按”。依据,按照。
1703059866
1703059867 【译文】文王问太公:“君主致力于选用贤能,却不能获得成效。社会愈来愈混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的边缘,这是为什么呢?”太公说:“选拔贤才但不能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无用贤的实效。”文王问:“产生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太公答:“其过失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而得不到真正的贤人。”文王问:“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会怎么样?”太公答:“(君主)相信世俗所称赞的人,可能会把不是贤人的人当作贤人;可能把没有才智的人当作有才智的人;可能把不忠的人当作忠臣;可能把没有诚信的人当作有诚信的人。君主把世俗所称赞的人当作贤智之士,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提拔,不拉帮结派的人就会被排挤。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人,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文王问:“应该怎样选用贤才呢?”太公答:“将相各司其职,各自按官位职能推举选拔贤才,再依照各种官职名分考核其政绩,选取人才,考察其能否胜任,要使其才能与名分相称,名副其实,这样就会获得举用贤才之道。”文王道:“说得好!”
1703059868
1703059869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愿闻治国之所贵(1)。”太公曰:“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2)通,通则民大利,大利则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随世俗之所善(3)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法。是以法令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沉(4)于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
1703059870
1703059871 【注释】(1)贵:崇尚,重视。(2)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3)善:喜好。(4)沉:沉溺,沉迷。
1703059872
1703059873 【译文】文王问太公:“我想知道治理国家要重视哪些方面?”太公答:“要重视国家的法令必须能贯彻施行。能实施,则治国的方针、政策就会通畅,通畅则人民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人民获得了大的利益,君主的仁德就会得到彰显。如果君主不效法天地之德,反而附和世俗的喜好来制定法令,那么这样的法令一旦颁布,必定会引起混乱,出现混乱后就再更改法令,所以导致了法令被屡次修改,这就使得奸邪的风气流行起来,而君主就会沉溺于世俗之中,因此国家就免不了危亡了。”
1703059874
1703059875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失。”太公曰:“为国之大失,作(1)而不法法。国君不悟(2),是为大失。”文王曰:“愿闻不法法,国君不悟。”太公曰:“不法法则令不行,令不行则主威伤;不法法则邪不止,邪不止则祸乱起矣;不法法则刑妄行,刑妄行则赏无功;不法法则国昏乱(3),国昏乱则臣为变;不法法则水旱发,水旱发则万民病(4)。君不悟则兵革(5)起,兵革起则失天下也。”
1703059876
1703059877 【注释】(1)作:创制,设立。(2)不悟:没有觉察。(3)昏乱:指政治黑暗,社会混乱。(4)病:贫困。(5)兵革:指战争。
1703059878
1703059879 【译文】文王问太公:“我想知道治国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太公答:“治国最大的失误就是制定了法令而不按法令办事,而国君却没有觉察,这就是最大的失误。”文王问:“希望您讲讲不按法令办事,而国君却没有觉察所造成的后果。”太公答:“不按法令办事,政令就无法落实执行;政令无法实施,君主的威信就会受到损伤。不按法令办事,奸邪之事就不能禁止;奸邪之事不能禁止,必会引发祸乱。不按法令办事,刑罚就会被滥用;滥用刑罚,那么奖赏也就起不到作用。不按法令办事,则国家就会政治黑暗社会混乱;国家政治黑暗社会混乱,臣子就会生变。不按法令办事,水旱的灾害就会发生;水旱灾害发生,则万民就会贫困。君主如果不能及时醒悟,战乱就会兴起;战乱兴起,君主就会失去天下。”
1703059880
1703059881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人主动作举事(1),善恶有福殃之应、鬼神之福无(2)?”太公曰:“有之。主动作举事,恶则天应之以刑,善则地应之以德,逆则人备(3)之以力,顺则神授之以职。故人主好重赋敛(4),大宫室,多游(5)台,则民多病温,霜露杀五谷,丝麻不成;人主好田猎(6)毕弋(7),不避时禁,则岁多大风,禾谷(8)不实;人主好破坏名山(9),壅塞(10)大川,决(11)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伤民,五谷不滋(12);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则日月薄蚀(13),太白(14)失行(15)。故人主动作举事,善则天应以之德,恶则人备之以力。神夺之以职,如响之应声,如影之随形。”文王曰:“诚(16)哉。”
1703059882
1703059883 【注释】(1)动作举事:动作,行为举动。举事,行事,办事。(2)无: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3)备:防备,戒备。(4)赋敛:田赋,税收。(5)游:帝王游乐的宫观。(6)田猎:打猎。(7)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8)禾谷:谷类作物。(9)名山: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10)壅塞:阻塞。(11)决:谓决堤放水。(12)滋:滋生,生长。(13)薄蚀:薄食,指日月相掩食。(14)太白:星名,即金星。又名启明,长庚。(15)失行:不按轨道运行。(16)诚:确实。
1703059884
1703059885 【译文】文王问太公说:“君主的言行举止及行事,其善恶会有福祸的报应和鬼神的保佑吗?”太公回答道:“有的。君主的言行举止及行事,如果不善,上天就会报之以惩罚;如果是善的,大地就会报之以恩德;逆天行事,人民就会以力对抗;若是顺从天意,神灵就会授予他职权。所以,君主如果喜好加重赋税,大造宫室,多建游赏的宫观楼台,广大的民众就会因此贫困而怨怒,霜露则会伤害五谷,丝麻歉收。如果君主喜好打猎而不避开时令的禁忌,则该年会多刮大风,庄稼难以结实。君主任意破坏名山,阻断大河,破堤导流名水,则该年会多发大水,伤害百姓所种的五谷,使其不能生长。君主好战,战事不停,则会出现日蚀、月蚀,太白星的运行偏离轨道。所以,君主行动、做事,有善行则上天降之以恩惠;有恶行则民众会以力抗拒,神灵就会剥夺他的职位,善恶之报就像回响应声,影子随形一样。”文王说:“确实如此啊!”
1703059886
1703059887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此六者,奈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转作专),使之而观其无隐(1),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2)。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转作专)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慎此六者,以为君用。君无以三宝借人。以三宝借人,则君将失其威。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六守长(3)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
1703059888
1703059889 【注释】(1)隐:隐瞒。(2)穷:困窘,窘急。(3)长:长久,永久。
1703059890
1703059891 【译文】文王问太公:“统治国家管理人民的君主,之所以会失掉他的国家和人民,是为什么呢?”太公答:“那是用人不慎造成的。君主应坚守六条用人的原则并拥有三样珍宝。所谓六条原则:一是仁,二是义,三是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是要坚守的六条原则。”文王问:“如何慎重地选拔符合这六条标准的人才呢?”太公答:“使他富有来观察他能否不触犯礼法;使他尊贵来观察他能否不自高自大;授予他职权来观察他是否独断专行;使他有所作为来观察他是否有所隐瞒;让他身处危难来观察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突发事件来观察他是否不会困窘计穷。富有而不触犯礼法即是仁;尊贵而不自高自大即是义;授予职权而不独断专行即是忠;使其有所作为而无隐瞒即是信;身处危难而不恐惧即是勇;面对突发事件而不困窘即是谋。君主应该慎重地选拔具有这六方面的人以为己用。君主不要把‘三宝’借给他人,若借给他人,君主就会丧失自己的威势。大农、大工、大商就是三宝。长久坚持‘六守’的原则,国家就会繁荣昌盛;‘三宝’能够保全,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1703059892
1703059893 【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先圣之道,可得闻乎?”太公曰:“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故义胜怠(1)者王,怠胜敬者亡。”
1703059894
1703059895 【注释】(1)怠:据前文之意,此“怠”字,疑当作“欲”,译文按欲字翻译。
1703059896
1703059897 【译文】文王问太公:“先世的圣人之道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太公答:“道义胜过私欲,国家就会昌盛;私欲胜过道义,国家就会衰亡;敬慎胜过怠慢,则诸事吉祥;怠慢胜过敬慎,则功业毁灭。所以道义胜过私欲者可以统治天下,怠慢胜过敬慎者就会灭亡。”
1703059898
1703059899 【原文】武王(1)问太公曰:“桀纣之时,独无(2)忠臣良士乎?”太公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为无有?”武王曰:“为人臣而令其主残虐,为后世笑,可谓忠臣良士乎?”太公曰:“是谏者不必(3)听,贤者不必用。”武王曰:“谏不听,是不忠;贤而不用,是不贤也。”太公曰:“不然。谏有‘六不听’,强谏(4)有‘四必亡’,贤者有‘七不用’。”武王曰:“愿闻六不听、四必亡、七不用。”太公曰:“主好作宫室台池,谏者不听;主好忿怒妄诛杀人,谏者不听;主好所爱无功德而富贵者,谏者不听;主好财利巧夺万民,谏者不听;主好珠玉奇怪异物(5),谏者不听,是谓‘六不听’。四必亡,一曰强谏不可止,必亡;二曰强谏知而不肯用,必亡;三曰以寡正强正众邪,必亡;四曰以寡直(6)强正众曲(7),必亡。七不用,一曰主弱亲强,贤者不用;二曰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三曰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四曰法政阿(8)宗族,贤者不用;五曰以欺为忠,贤者不用;六臼(9)忠谏(10)者死,贤者不用;七曰货财上流(11),贤者不用。”
1703059900
1703059901 【注释】(1)武王:周武王姬发,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谥号“武”,史称“周武王”。(2)独无:犹言难道没有。(3)不必:没有一定,未必。(4)强谏:极力诤谏。(5)异物:珍奇的东西。(6)直:公正;正直。(7)曲:邪僻;不正派。(8)阿:徇私,偏袒。(9)臼:当作“曰”。(10)忠谏:忠心规劝。(11)上流:指有权势的社会集团。
1703059902
1703059903 【译文】武王问太公:“桀、纣之时,难道没有忠臣贤士吗?”太公答:“忠臣贤士,为天地之所生,怎么会没有!”武王说:“作为臣子,而让他的君主凶残暴虐,被后世耻笑,能称得上忠臣贤士吗?”太公答:“那是因为臣子的进谏君主未必听从,贤良之士未必得到重用。”武王说:“不能让君主纳谏,就是不忠;不能让君主纳贤,就是不贤呀!”太公答:“并非如此。进谏有‘六不听’,强谏有‘四必亡’,贤者有‘七不用’。”武王说:“希望您能讲讲这六不听、四必亡、七不用。”太公说:“君主喜好兴建宫室台池,臣谏不听;君主喜好发怒,随意杀人,臣谏不听;君主喜好所爱之人无功德而使其富贵,臣谏不听;君主喜好财利,巧取豪夺于百姓,臣谏不听;君主喜好珠玉等奇珍异宝,臣谏不听。这就是‘六不听’。所谓四必亡:一是强谏而不能阻止君主为非者,必亡;二是强谏后君主已知道但不肯采纳者,必亡;三是以人少力单的公正之士去极力纠正人多势众的奸邪之辈,必亡;四是以人少力单的正直之士去极力纠正众多的邪僻之事,必亡。所谓七不用:一是君主势弱而亲族势强,贤者不被重用;二是君主不能明辨是非,正义之臣少,奸佞之人多,贤者不被重用;三是叛臣在外,奸党在内,贤者不被重用;四是法律政令偏袒宗族,贤者不被重用;五是君主把欺骗他的人当作忠臣,贤者不被重用;六是忠心规谏之臣被诛杀,贤者不被重用;七是财富流向上层权贵,贤者不被重用。”
1703059904
1703059905 【原文】武王伐殷,得(1)二丈夫(2),而问之曰:“殷之将亡,亦有妖(3)乎?”其一人对曰:“有。殷国尝雨(4)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5),大者如箕(6),六月雨雪深尺余。”其一人曰:“是非国之大妖也。殷君喜以人餧(7)虎;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喜夺,喜诬(8);以信为欺,欺者为真;以忠为不忠;忠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为下,急令暴取;好田猎,出入不时;喜治宫室,修台池,日夜无已;喜为酒池肉林(9)糟丘(10),而牛饮(11)者三千,饮人无长幼之序、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所爱专制而擅令;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升斛(12),无尺丈,无称衡。此殷国之大妖也。”
1703059906
1703059907 【注释】(1)得:值,遇。(2)丈夫:男子。指成年男子。(3)妖:指反常,怪异的事物。(4)雨:像下雨一样降落。(5)椎: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6)箕: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7)餧:喂养。(8)诬:诬蔑,诬陷。(9)酒池肉林:酒池,谓以酒为池。《韩非子·喻老》:“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肉林,食用之肉极多,悬挂如林。《史记·殷本纪》:“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即以“酒池肉林”形容极度豪华奢侈。(10)糟丘: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11)牛饮:俯身而饮,形态如牛,故云。(12)升斛:量名。升与斛的合称。
1703059908
1703059909 【译文】武王讨伐殷商,遇到两位男子,便问道:“殷国将要灭亡了,也发生过反常怪异的事情吗?”其中一人答道:“有。殷国曾下过血雨、灰雨、石雨,小的像椎,大的如箕,六月下雪深达尺余。”另一人说:“这还不是殷国大的反常、怪异之事。纣王喜欢用人来喂虎;喜欢挖人的心;喜欢剖开孕妇的肚子;喜欢杀人之父,使人成为孤儿;喜欢豪夺和诬陷;把诚信当成欺诈,把欺诈当作真实,把忠臣视为不忠;忠心劝谏者被处死,阿谀奉承者受到赏赐,以君子为卑下之人;政令苛急,暴取豪夺;喜好打猎,出入不避时节;喜好修造宫室台池,日夜不停;喜好建造酒池、肉林和酒糟堆成的小山,还招集三千人狂饮;且饮酒者不分长幼的次序,没有贵贱的礼节;喜欢听信奸邪之人的谗言,并任用他们举荐的人,使无功者受赏,无德者富有;所喜爱的人是专制而独揽政令之人;不讲礼义、不讲忠信,目无圣人,无视贤士,国无法度,没有升斗等大小的标准,也没有量长短、称轻重的统一准则。这些都是殷国大的反常、怪异之事。”
1703059910
1703059911 武 韬
1703059912
1703059913 【题解】武韬,在《六韬》中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在本篇中,太公为文王讲述了替天下除去残暴,当顺应天道、人事的道理。其次说明了争取天下,当以人为先,礼待贤士,对其“勿臣而友之”,则可得天下,进而又为文王说明如何治理天下,得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的结论。其后,武王问以论将之道,太公向武王列举了为将者的“五才十过”,说明将为先王所重,“置将不可不察”;最后太公又以“八征”之法,告以武王如何职别人才,若君主能行此“八征”,则士之贤不肖自别。
[ 上一页 ]  [ :1.7030598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