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9914e+09
1703059914
1703059915 【原文】文王在酆(1),召太公曰:“商王罪杀(2)不辜(3),汝尚助余忧民(4)。今我何如?”太公曰:“王其修身,下贤(5),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以先唱(6),人道无灾不可以先谋。必见天殃(7),又见人灾,乃可以谋。与民同利,同病(8)相救,同情相成(9),同恶相助(10),同好相趣,无甲兵(11)而胜,无冲机(12)而攻,无渠堑(13)而守。利人者天下启之,害人者天下闭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若逐野兽,得之而天下皆有分肉;若同舟而济(14),济则皆同其利,舟败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矣。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取民者,民利之;取国者,国利之;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鸷鸟将击,卑飞翕翼(15);猛兽将击,俯(俯作弭)耳(16)俯伏(17);圣人将动,必有过(过作愚)色(18)。唯文唯德,谁为之惑?弗观弗视,安知其极?今彼殷商,众口(19)相惑。吾观其野草茅胜谷,吾观其群众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20),败法乱刑,而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夫上好货(21),群臣好得,而贤者逃伏(22),其乱至矣。”太公曰:“天下之人如流水,鄣(23)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矣。”文王曰:“静之奈何?”太公曰:“夫天有常形(24),民有常生(25)。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
1703059916
1703059917 【注释】(1)酆:古地名。本为商代崇侯虎邑,周文王灭崇后曾都于此。后为周武王之弟的封国,故地在今陕西省户县北。(2)罪杀:犹虐杀。(3)不辜:指无罪之人。(4)忧民:谓关心人民疾苦。(5)下贤:屈己以尊贤。(6)先唱:率先倡导。(7)天殃:天降的祸殃。(8)同病:比喻遭遇相同。(9)同情相成:指有共同志趣,利害关系一致的人互相帮助把事情办好。同情,指同心志者。(10)同恶相助: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11)甲兵:披甲的士兵。亦指军队。(12)冲机:古战具。冲车和云梯。机,械,云梯之属。(13)渠堑:沟渠。渠,壕沟。(14)济:渡河。(15)鸷鸟将击,卑飞翕翼:比喻欲擒故纵,伺机而后发。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鹯之类。卑飞,低飞。翕翼,合拢翅膀。(16)俯耳:《六韬》原文作“弭耳”。弭耳,犹帖耳。形容动物搏杀前敛抑之貌。(17)俯伏:俯首伏地。(18)过色:《六韬》原文作“愚色”。愚色,愚戆的表情。(19)众口:众人的言论;舆论。(20)残贼:残忍暴虐。(21)好货:贪爱财物。货,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22)逃伏:逃亡隐匿。(23)鄣:同“障”。防堵。(24)常形:固定的形态。(25)常生:一定的生性。
1703059918
1703059919 【译文】文王在酆邑召见太公,对他说:“商纣王残酷杀害无罪之人,您还得帮助我为百姓操心,现在我应该怎么办呢?”太公说:“君王应当先修养自身的德行,屈己以尊贤,施惠于民,以观察天意。若上天还没有降灾祸于殷商时,不可率先倡导征伐;人事上还没有出现祸乱时,不可先行谋划起事;必定要见到天殃又看到人祸,才可以策划行动。应当与人民共享利益,与百姓处于同样的遭遇而互相救济,同心同德而互相成就,同仇敌忾而互相援助,喜好相同而互相促进。如此,即使没有军队也能取胜,没有冲车和云梯也能进攻,没有壕沟也能防守。为人民谋利益的人,天下人都会开门欢迎他;残害百姓的人,天下人都会对他闭门不纳。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夺取天下,就像追捕野兽一样,得到了,天下人就会有分享猎物之肉的心。又像同船渡河一样,渡过去了,大家就得到了共同的利益;舟坏了,大家则同受其害。能做到利害与共,那么天下之人都会欢迎他,而没有反对他的。不掠夺人民利益的,就可以取得民心;不夺取国家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国家的政权;不夺取天下人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取得民心者,人民使他得利;取得国家政权者,国家使他得利;夺取天下者,天下人使他得利。所以道之微妙在于众人无法见到,事情的严密在于众人无法听闻,取胜之巧妙在于众人无法预知。微妙啊!微妙啊!猛禽将要袭击目标时,必先低飞敛翅;猛兽将要捕捉猎物时,必先帖耳俯伏;圣人将要有所举动时,必会呈现出愚戆的表情。说到美德,谁会为之疑惑呢?不观察不研究,怎么知道它的深远极致呢?现在的殷商王朝,众人的言论互相迷惑。我观察他的田野,茅草丛生盖过了庄稼;我观察他的民众,荒诞奸邪压倒了公平正直;我观察他的官吏,凶狠残忍,败坏法纪,乱施刑罚,而君臣上下还执迷不悟,这是该亡国的时候了。君主贪爱财物,群臣贪得利益,而贤者纷纷逃避隐藏,国家的混乱已经到了。”太公说:“天下之人就像流水,阻塞它就停止,敞开它就通行,动荡它就浑浊,使它静止就会清澈。哦!其中变数真是神妙莫测!圣人看到它的起始,就能推断其结果。”文王问:“如何能使天下安定呢?”太公说:“上天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人民有一定的常业,君主能与天下之人共安生业,天下就会安定了。”
1703059920
1703059921 【原文】文王在岐周(1),召太公曰:“争权于天下者,何先?”太公曰:“先人。人与地称,则万物备矣。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将何以得之?”太公曰:“可。天下有地,贤者得之;天下有栗,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收(2)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3)常有之,唯贤者取之。夫以贤而为人下,何人不与(4)?以贵从人曲直,何人不得?屈一人之下,则申万人之上者,唯圣人而后能为之。”文王曰:“善。请著(5)之金板(6)。”于是文王所就(7)而见者六人,所求而见者七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
1703059922
1703059923 【注释】(1)岐周:岐山下的周代旧邑。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建国于此,故称。(2)收:聚集。(3)莫:代词。没有谁。(4)与:亲附,陪从。(5)著:登记,记载。(6)金板:天子祭告上帝镂刻告词的金属板。亦用以铭记大事,使不磨灭。(7)就:指主动亲近,俯就。
1703059924
1703059925 【译文】文王在岐周召见太公问道:“争夺天下的权力,何者为先呢?”太公说:“人为先。人与领土是相对称的,(有了人和土地)那么万物就齐备了。如今君主的地位尊崇,若对待天下的贤士,不把他们当作臣下,而以朋友相待,那么君主就可以得到天下了。”文王问:“我的领地小而且民众少,将如何能得到天下呢?”太公说:“可以。天下有土地,贤者能得到它;天下有粮食,贤者能享用它;天下有民众,贤者能使他们聚集。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没有谁可以长久拥有天下,唯有贤能之士可以得到它。自身贤德而能谦恭待人,谁不会跟随他呢?地位尊贵而能顺从他人,能屈能伸,又有什么人不能得到呢?把自己一个人放低,而被万人推崇至上者,唯有圣人才能做到。”文王说:“太好了。就把这些话刻在金板上,让我永远铭记。”于是,文王登门拜访的贤德长者有六人,前去求访的贤者有七十人,以朋友相称的才俊之士达上千人。
1703059926
1703059927 【原文】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1)天下?”太公对曰:“大盖(2)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3)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4)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5)。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6)之,杀天下者天下贼(7)之,彻(8)天下者天下通之,穷(9)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10)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得天下也。”
1703059928
1703059929 【注释】(1)为:治理。(2)盖:超过,胜过。(3)约:约束,检束。(4)求:《六韬》原文作“怀”。(5)恃:依赖,凭借。(6)德:感恩,感激。(7)贼:害,伤害。(8)彻:通,贯通。(9)穷:贫苦。(10)灾:危害。
1703059930
1703059931 【译文】文王问:“怎样才可以治理天下呢?”太公答:“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爱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德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统治天下;威势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决断不疑,然后才能被天下依恃。这六个条件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的政事。所以为天下谋利益的,天下人就拥护他;使天下人受祸害的,天下人就反对他;使天下人得以生养的,天下人都感激他;杀戮天下人的,天下人都毁害他;顺应天下意愿的,天下人就归顺他;使天下穷困的,天下人都仇视他;使天下安居乐业的,天下人都依靠他;给天下带来危难的,天下人就共同危害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得到天下。”
1703059932
1703059933 【原文】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才十过。所谓五才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将有勇而轻死(1)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于人者,有智而心怯(2)者,有信而喜信于人者,有廉洁而不爱民(3)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4)(用作任)者,有愞(5)心而喜用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6)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7)也;仁而不忍于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8)也;信而喜信于人者,可诳(9)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10)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愞心而喜用人者,可欺也。故兵(11)者,国之大器(12);存亡之事,命在于将也,先王之所重,故置(13)将不可不审察也。”
1703059934
1703059935 【注释】(1)轻死:以死事为轻,不怕死。(2)心怯:畏缩;害怕。(3)爱民:《六韬》原文作“爱人”。爱人,指将帅为保持自身廉洁,对部属过于苛求,不能给予士兵物质上的优厚待遇。(4)自用:自行其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5)愞:同“懦”。畏怯软弱。(6)暴:欺凌,凌辱。(7)遗:给予,馈赠。(8)窘:困迫。(9)诳:惑乱,欺骗。(10)袭:出其不意的进攻。(11)兵:军队。(12)大器:喻重要的事物。(13)置:任命,任。
1703059936
1703059937 【译文】武王问太公说:“如何评论为将之道呢?”太公说:“为将者有五种才德,十种缺陷。所谓五种才德是:勇、智、仁、信、忠。勇敢就不可被侵犯,明智就不可被扰乱,仁慈就会爱护士卒,诚信就不会欺骗别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谓十种缺陷是:将领有勇敢而轻率赴死的,有急躁而心求速成的,有贪婪而好利的,有仁慈而流于姑息的,有聪明却胆小怕事的,有诚信却轻信于人的,有廉洁而不肯厚爱士兵的,有聪明却犹豫不决的,有强毅而刚愎自用的,有懦弱而喜欢依赖别人的。勇敢而轻死的,可以凌辱激怒他;急躁而心求速成的,可以用持久战拖垮他;贪婪而好利的,可以贿赂他;仁慈而流于姑息的,可以劳扰他;聪明而心怯怕事的,可以胁迫他;诚信而轻信别人的,可以欺骗他;廉洁而不爱人的,可以轻侮他;有智谋却犹豫不决的,可以袭击他;强毅而刚愎自用的,可以使他轻举妄动;懦弱而喜欢依赖别人的,可以愚弄欺侮他。所以军队是国家重要的支柱,它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大事,而军队的命运就掌握在将帅手里。将帅是先王所重视的,因此任命将帅时不可不审慎考察。”
1703059938
1703059939 【原文】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1)英雄(2),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知之有八征(3):一曰微察(无微察二字)问之以言,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4),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5),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贪作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6);七曰告之以难,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1703059940
1703059941 【注释】(1)简练:演习训练。(2)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3)征:证明,证验。(4)间谍:离间,搬弄是非。(5)显问:谓明显之事而故意询问。(6)贞:操守坚定不移,忠贞不二。
1703059942
1703059943 【译文】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兴师起兵,想选拔英雄,对将士德才的高低,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太公答道:“了解他们,有八种考验的方法:一是提出问题,观察他的如何回答;二是详尽追问,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对他说挑拨离间的话,以观察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察他的德行;五是让他有得财的机会,以观察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进行试探,以观察他是否坚贞正直;七是将危难告诉他,观察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痛饮醉酒,以观察他酒后是否失态。这八种方法都用过了,一个人的贤与不肖就可以区别清楚了。”
1703059944
1703059945 龙 韬
1703059946
1703059947 【题解】龙韬,在《六韬》中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本篇主要阐述了如何立将、树立将领威严等问题,指出若欲三军奋勇作战,舍身忘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领要和士兵“共寒暑,共饥饱勤苦”;军队攻伐当适时而动,面临战机不可犹豫狐疑,在天道、地利、人事三者中,太公特别提出了要依靠人事和地利,若将领于作战时一味注重天道,则会受到九种束缚。
1703059948
1703059949 【原文】武王曰:“士高下岂有差乎?”太公曰:“有九差。”武王曰:“愿闻之。”太公曰:“人才参差(1)大小,犹斗不以盛石(2),满则弃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3)?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疾,此可使要问闾里(4),察奸伺(5)猾,权数(6)好事。夜卧早起,虽遽(7)不悔,此妻子将也。先语察事,实长希言(8),赋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切切截截,不用谏言,数行刑戮(9),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讼辨(10)好胜,疾贼侵陵(11),斥人以刑,欲正一众,此千人之将也。外貌咋咋,言语切切(12),知人饥饱,习人剧易(13),此万人之将也。战战栗栗(14),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必(15),此十万之将也。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之将也。动动纷纷,邻国皆闻,出入居处,百姓所亲,诚信缓(16)大,明于领世,能教成事(17),又能救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18),乃天下之主也。”
1703059950
1703059951 【注释】(1)参差:不齐貌。(2)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3)殆:危亡,危险。(4)闾里:里巷,平民聚居之处。(5)伺:窥伺,窥探,观察。(6)权数:犹权术。(7)遽:通“剧”。劳碌。(8)希言:少言,少说话。(9)刑戮:受刑罚或被处死。(10)讼辨:争辩。“辨”通“辩”。(11)侵陵:侵犯欺凌。(12)切切:恳挚。(13)剧易:艰难。(14)战战栗栗:敬畏戒慎貌。(15)诚必:谓遵守信用,说到做到。(16)缓:谓刑政等宽弘,宽恕。(17)成事:成功,办成事情。(18)率:表率,楷模。
1703059952
1703059953 【译文】武王问:“人的才能高下有哪些差别?”太公答:“有九种差别。”武王道:“希望能听您讲讲。”太公说:“人的才能大小参差不齐,犹如不以斗来装一石之物,装满后,其余的便只能抛弃。使用不合适的人,怎能不危险呢?第一种人多言恶语,口不积德,整天说坏话、传是非,连睡在床上都不安生,为大众所憎恨,被他人所厌恶,这种人只是会说长道短的市井小人;第二种人察人奸邪,窥探人之狡诈,多有权术,好揽事务,晚睡早起,虽劳碌而不懊悔,这种人只能是管理妻子儿女的一家之长;第三种人在说话前先观察情况,言行谨慎,多做少说,分配平均,这种人可以做十人之主;第四种人,理事无论长短,不轻易听信别人的说法,多用刑戮,依法行事而不徇私情,这种人可以做百人之将;第五种人爱与人争论,好胜心强,疾恶如仇,训斥他人依循法度,希望以此来矫正大众,这种人可作千人之将;第六种人外貌温雅,言语恳切,了解众人的饥饱,懂得他人的艰难,这是万人之将;第七种人敬畏戒慎,做事一天比一天谨慎小心,亲近贤者,善于采纳别人意见,以礼待人,言语恭敬不轻慢,为人忠实守信,这是十万人之将;第八种人温和善良,实干多谋,用心专注不二,见贤举用,执法公正不阿,这是百万人之将;第九种人一举一动,连邻国也无不知悉,所在之处,百姓亲近拥戴,诚实守信而宽厚大度,能正确领导人民,能指导成就大事,又能拯救危难,反败为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待四海之内的人民就如同自己家人一样,这是济世英雄的楷模,是天下之君主啊!”
1703059954
1703059955 【原文】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1),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将军受命,乃斋于太庙(2),择日授斧钺(3)。君入庙,西面而立。将军入,北面立。君亲操钺持其首,授(授下有将)其柄,曰:‘从此以往,上至于天,将军制(4)之。’乃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以下至于泉,将军制之。’既受命,曰:‘臣闻治(治似衍)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5),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6)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不敢还请(还请作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可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鬬,气厉青云,疾若驰骛(7),兵不接刃(8),而敌降服。”
1703059956
1703059957 【注释】(1)正殿:宫殿或庙宇里位置在中间的主殿。(2)斋于太庙:斋,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其他典礼前清心寡欲,净身洁食,以示庄敬。太庙,帝王的祖庙。(3)授斧钺:即“赐鈇钺”,古时天子以鈇钺赐于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权。钺,古兵器。圆刃,青铜制。形似斧而较大。盛行于殷周时。(4)制:控制。(5)中:特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6)疑志:犹豫寡断,意志不坚定。(7)驰骛:疾驰,奔腾。(8)接刃:兵刃相接触。谓交战。
1703059958
1703059959 【译文】武王问太公:“立将之道是怎样的呢?”太公回答:“凡是国家遭遇危难时,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在于将军。’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斋戒于太庙,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面向西而立;主将进入太庙,面向北方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头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以后,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以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以后,军中下至于渊泉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主将接受任命后,说:‘臣听说治理国家不可受外部的干预,领军作战不能由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致志去对付敌人。臣既已奉命执掌征伐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授全权之命于臣,您不允许,臣不敢担任主将。’国君答应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决战,专心一意。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节制,下不受地形限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牵制。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为他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
1703059960
1703059961 【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为明下旧有何以为审四字。删之)?何以为禁止而令行?”太公曰:“以诛大(1)为威,以赏小(2)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3)振(4)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5)者,赏之。故杀贵大,赏贵小。杀及贵重(6)当路(7)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马厮养(8),是赏下通也。刑上极(9),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夫杀一人而三军不闻,杀一人而万民不知,杀一人而千万人不恐,虽多杀之,其将不重;封一人而三军不悦,爵一人而万人不劝(10),赏一人而万人不欣,是为赏无功,贵无能也。若此,则三军不为使,是失众之纪(11)也。”
1703059962
1703059963 【注释】(1)诛大:诛杀地位尊贵的人。(2)赏小:奖赏地位低微的人。(3)三军:军队的通称。(4)振:通“震”。惊惧或使惊惧。(5)说:通“悦”。喜悦,高兴。(6)贵重:位高任重。(7)当路:执政,掌权。(8)厮养:犹厮役(旧称干杂事劳役的奴隶)。(9)极:至,到达。(10)劝:奖勉,鼓励。(11)纪:引申为事物的端绪。
[ 上一页 ]  [ :1.7030599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