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014e+09
1703060014
1703060015 【译文】武王问太公:“我想在军事上有深远的谋划,进必杀敌,退可保全,这谋略该如何制定呢?”太公答:“君主以礼用将,将以忠心受命。国家有难,君主召将指示道:‘见到敌人虚弱就进攻,见到敌人强大就避开。不要因统帅三军为贵就轻视敌人,不要因接受君命为重而盲目进攻;不要因地位尊贵而轻视他人,不要因固执己见而违背众意;不要认为能言善辩之人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不要自认为有谋略而怠慢他人,不要因他人有谋略而自甘落后于人;士卒未休息你也不要休息,士卒未吃饭你不要先吃饭;无论寒暑都和士卒同甘共苦。这样就可以克敌制胜了!’”
1703060016
1703060017 阴 谋
1703060018
1703060019 【题解】《阴谋》一书,《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然道家类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四库全书总目·兵家类存目》录《太公兵法》一卷,案此书“俚其伪托,不待辩也”。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一认为,《阴谋》与《六韬》《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有《太公》竹简,其简文有的标明出自《阴谋》,证明余说极是。亦见《阴谋》是《太公》之一篇,乃为汉初流传的先秦典籍。
1703060020
1703060021 《群书治要》辑录《阴谋》的文字不多,其中有关太公答武王的贤君治国教民之法,是对《六韬》的进一步阐述。表明了贤君治国的根本方法在于“不以私害公,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法不废于仇雠,不避于所爱;不因怒以诛,不因喜以赏;不高台深池以役下,不雕文刻画以害农,不极耳目之欲以乱政。”太公答武王的赏罚之道则说明了贤明君主的赏罚之道。太公教诫武王的五句话实为至理,值得人人铭记。而太公举出的五帝之戒,则告诉为君者要时刻谨慎,不可骄慢。这些道理,均为贤君治国的根本方法,也是每个人修身的要道,应当终生学习。
1703060022
1703060023 【作者简介】关于该书的作者,《隋书·经籍志》标明《太公》为“周文王师吕望撰”,此说不实,《太公》既非太公自著,亦非伪托,而是战国时期“通其学者述旧闻而著于竹帛矣”(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1703060024
1703060025 【原文】武王问太公曰:“贤君治国教民,其法何如?”太公对曰:“贤君治国,不以私害公(1);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法不废于仇雠(2),不避于所爱;不因怒以诛,不因喜以赏;不高台深池以役下,不雕文刻画以害农;不极耳目之欲以乱政,是贤君之治国也。不好生(3)而好杀,不好成而好败,不好利而好害,不好与而好夺,不好赏而好罚;妾孕(4)(孕恐媵误)为政,使内外相疑,君臣不和;拓人田宅以为台观,发(5)人丘墓(6)以为苑囿(7);仆媵(8)衣文绣(9),禽兽犬马(10)与人同食(11),而万民糟糠(12)不厌(13);裘褐(14)不完,其上不知而重敛,夺民财物,藏之府库(15);贤人逃隐于山林,小人任大职;无功而爵,无德而贵;专恣(16)倡乐(17),男女昏乱;不恤万民,违阴阳之气;忠谏不听,信用邪佞(18),此亡国之君治国也。”
1703060026
1703060027 【注释】(1)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2)仇雠:仇人;冤家对头。(3)好生:爱惜生灵,不嗜杀。(4)妾孕:疑作“妾媵”。(5)发:挖掘。(6)丘墓:坟墓。(7)苑囿: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园林。(8)仆媵:婢妾。(9)文绣: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10)犬马:特指良狗名马。引申为玩好之物。(11)同食:吃同样的食物。(12)糟糠:酒滓、谷皮等粗劣食物,贫者以之充饥。(13)不厌:不满足,不饱。“厌”,通“餍”。(14)裘褐:粗陋衣服。(15)府库:旧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16)专恣:纵任。(17)倡乐:倡优的歌舞杂戏表演。(18)邪佞:奸邪小人。
1703060028
1703060029 【译文】武王问太公:“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其方法是什么呢?”太公答道:“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不因私情损害公道;奖赏不给予无功之人,刑罚不施于无罪之人;法令制度的实施,不因对待自己的仇人而偏废,也不避讳自己所宠爱的人;不因一时愤怒而滥杀人,不因一时欢喜便奖赏人;不建筑高台深池而役使民众,不雕文刻画而耽误农时;不极尽耳目的享受而扰乱政事。这就是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之法。(相反)不爱惜生命却喜好杀戮,不喜欢成就而喜欢败坏,不喜好利益他人而喜好损害人,不喜好施与而喜好掠夺,不喜好奖赏而喜好刑罚,妻妾干预政事,使朝廷内外互相猜疑,君臣不和;侵占他人的田宅来建筑楼台宫观,挖掘他人的坟墓来修建园林;婢妾穿着秀美华丽的衣服,禽兽狗马和人吃同样的食物,而百姓却连糟糠也吃不饱,穿的则是粗陋衣服且不完整。君主不知下情且加重赋税,掠夺百姓的财物,收藏于国家府库;贤能之士逃避隐匿于山林,奸邪小人担任要职;无功者受到封爵,无德者反而显贵;放纵沉溺于歌舞之中,男女悖乱;不体恤百姓,违背阴阳调和之气;不接受忠臣的劝谏,信任委用奸邪小人。这就是亡国之君的治国之法。”
1703060030
1703060031 【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吾欲轻罚而重威,少其赏而劝善(1)多,简其令而众皆化,为之何如?”太公曰:“杀一人千人惧者杀之,杀二人而万人惧者杀之,杀三人三军振(2)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者赏之,赏二人而万人喜者赏之,赏三人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千人得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3)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4)也。”
1703060032
1703060033 【注释】(1)劝善:勉励为善。(2)振:整顿。(3)惩:鉴戒。(4)威福:统治者的赏罚之权。
1703060034
1703060035 【译文】武王问太公说:“我希望减轻刑罚而增加威严,减少赏赐而勉励更多的人为善,简化政令而使大众都得到教化,如何才能做到呢?”太公回答说:“如果杀一人能使千人畏惧,就杀了他;杀两人能使万人畏惧,就杀了他们;杀三人能使三军得到整顿,就杀了他们。如果奖赏一人能让千人喜悦,就奖赏他;奖赏两人能让万人喜悦,就奖赏他们;奖赏三人能使三军喜悦,就奖赏他们。命令一人能使千人奋进,就命令他;制止两人能使万人止恶,就禁止他们;教育三人能够使三军得到纠正,就教育他们。杀一人来警诫万人,赏一人来激励大众。这是贤明君主的赏罚之道啊!”
1703060036
1703060037 【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一言与身相终,再言与天地相永,三言为诸侯雄(1),四言为海内宗(2),五言传之天下无穷,可得闻乎?”太公曰:“一言与身相终者,内宽而外仁也;再言与天地相永者,是言行相副(3),若天地无私也;三言为诸侯雄者,是敬贤用谏(4),谦下于士也;四言为海内宗者,敬接不肖,无贫富,无贵贱,无善恶,无憎爱也;五言传之天下无穷者,通于否泰(5),顺时(6)容养也。”
1703060038
1703060039 【注释】(1)雄:指强有力者,杰出者。(2)宗:指宗主。(3)言行相副:说的和做的相符合。(4)用谏:犹纳谏。(5)否泰:《易》的两个卦名。天地交,万物通谓之“泰”;不交闭塞谓之“否”。后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运的顺逆。(6)顺时:谓顺应时宜,适时。
1703060040
1703060041 【译文】武王问太公:“我希望能有一句话使我终身铭记;第二句话能与天地长存;第三句话能使我成为诸侯中的杰出者;第四句话能使我成为天下的宗主;第五句话可以将天下代代相传无有穷尽,我可以听您讲讲吗?”太公说:“第一句可以使您终身铭记的话,就是要内心宽宏,对外仁爱;第二句可以与天地共存的话,就是要言行相符,像天地那样公正无私;第三句可以让您成为诸侯中杰出者的话,就是要尊敬贤者,虚心纳谏,还要谦卑地礼待士人;第四句让您可以成为天下宗主的话,就是要恭敬谨慎地对待不肖之人,不分贫富、贵贱、善恶、爱憎;第五句可以使您将天下代代相传无有穷尽的话,就是要通达吉凶盛衰的规律,顺应时宜,包容天下,涵养万物。”
1703060042
1703060043 【原文】武王问尚父(1)曰:“五帝之戒(2)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3)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4)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5)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6)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7)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8)惧不敢怠。”
1703060044
1703060045 【注释】(1)尚父:即姜太公,此为尊称。(2)戒:告诫。(3)摇摇:心神不定貌。(4)振振:战栗。(5)兢兢:小心谨慎貌。(6)栗栗:畏惧貌。(7)战战:戒慎貌,畏惧貌。(8)翼翼:恭敬谨慎貌。
1703060046
1703060047 【译文】武王问尚父说:“我可以听您讲讲五帝的训诫吗?”尚父说:“黄帝之时,常告诫自己,我位居人民之上,常心神不安,唯恐夕不至朝;尧帝位居百姓之上,战栗恐惧如临深渊;舜帝位居百姓之上,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禹王位居百姓之上,畏惧小心,唯恐连一天都维持不了;成汤位居百姓之上,敬慎畏惧只恐挨不到天明。”武王说:“寡人现在刚刚兼并殷商,位居万民之上,当恭敬谨慎,戒惧而不敢怠慢。”
1703060048
1703060049 鬻 子
1703060050
1703060051 【题解】《鬻子》旧题为(周)鬻熊撰。《汉书·艺文志·道家》载《鬻子》二十二篇,《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载《鬻子说》十九篇;《四库全书》录《鬻子》一卷,列“子部·杂家类”;《守山阁丛书·子部》录《鬻子》一卷,并有唐逄行珪注及清人钱熙祚校勘记等。今本《正统道藏》有《鬻子》二卷,凡十四篇,亦有逄行珪注及序。关于该书作者、时代及真伪,因史料缺乏,不可详考。杜预《左传注》称,鬻熊为祝融十二世孙。《史记·楚世家》谓“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汉书》载,魏相奏记霍光,称文王见鬻子,年九十余。虽所说略异,盖鬻熊约周文、武时人。然《鬻子》一书似非自著,系托名伪作,亦为隋唐以前的流传版本。
1703060052
1703060053 《群书治要》中辑录《鬻子》虽不足千字,但辞多治国之道,通篇贯穿了仁政、王道精神和以民为本思想,以及弘道济世之术。唐朝人逄行珪在为《鬻子》作序中称“王者览之,可以理国;吏者遵之,可以从政。足使贤者励志,不肖者涤心”。魏徵所辑,其旨在告诫唐太宗要内而修法治身,外而励志治国,尤要以仁为本,知善而行,才能达到“理国”的目的。
1703060054
1703060055 【作者简介】鬻熊(鬻音玉),姓芈(音米),名熊,又称为熊蚤,芈蚤。祝融氏的后代,是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作老师。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当作老师。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其时鬻熊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子孙都以熊为姓。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记·楚世家》 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但《鬻子》说九十岁才见文王,之后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的事,算起他的年龄应该超过一百一二十岁才对。所以前面说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说不长寿。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
1703060056
1703060057 【原文】君子不与人之谋(本书之谋作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1)也;能必忠,而不能必入(2)也;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也。君子非仁(3)(仁作人)者不出之于辞,而施之于行,故非非(4)者行是,而恶恶(5)者行善,而道谕(6)矣。
1703060058
1703060059 【注释】(1)见受:被接纳,被接受。(2)入:接受,采纳。(3)非仁:《鬻子》原文作“非人”。非人,责备别人。(4)非非:谓否定应该否定的事物。非所当非,不是就是不是。(5)恶恶:憎恨邪恶。(6)谕:表明,显示。
1703060060
1703060061 【译文】君子不为人出谋划策则已,如果为人谋划,除却道义便无所依凭了。所以君子之谋,一定能做到遵从道义,但不一定会被人接受;一定能做到尽忠无私,但不一定会被人采纳;一定能做到诚实不欺,却不一定会被人相信。君子责备他人,不表露于言辞,而是体现于行动。所以否定应当否定之事物者,行为正确;憎恶邪恶之行者,行为美好。这样,道义就会彰显了。
1703060062
1703060063 【原文】文王问于鬻子曰:“敢问人有大忌乎?”对曰:“有。”文王曰:“敢问大忌奈何?”鬻子对曰:“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1)其身,乃丧其躯(2)。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昔之帝王,其所以为明者,以其吏也;昔之君子,其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力生于民,而功最(3)于吏,福归于君,民者至庳(4)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
[ 上一页 ]  [ :1.7030600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