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064e+09
1703060064
1703060065 【注释】(1)贼:害;伤害。(2)躯:指生命。(3)最:会聚,聚合。(4)庳:低下。
1703060066
1703060067 【译文】文王问鬻子说:“请问人有重大的忌讳吗?”鬻子回答:“有。”文王问:“请问重大的忌讳是什么呢?”鬻子回答说:“最大的忌讳是知道自己身上的过失却不改正,以致损害自身,丧失生命。这样的行为,就是人之大忌。从前的帝王所以英明的原因,是凭借他的官吏;从前的君子所以有功绩的原因,是凭借他的百姓。力量产生于民众,而功劳聚集于官吏,幸福归于君主,百姓的地位最为低下。如果让他们选取官吏,必定会选取他们所喜爱的。因此,十人喜爱他,他就是这十人的官吏;百人喜爱他,他就是这百人的官吏;千人喜爱他,他就是这千人的官吏;万人喜爱他,他就是这万人的官吏。”
1703060068
1703060069 【原文】周公曰:“吾闻之于政也,知善不行者则谓之狂,知恶不改者则谓之惑。夫狂与惑者,圣人之戒也。不肖者不自谓不肖,而不肖见于行。不肖者虽自谓贤,人犹皆谓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谓愚,而愚见于言。愚者虽自谓智,人犹皆谓之愚也。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1)鼓(2)铎(3)磬(4)而置鼗(5),以待四海之士,为铭(6)于笋簴(7)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8)铎,告寡人以忧(9)者击磬,语寡人以讼狱(10)者挥(11)鼗。’此之谓五声。是以禹尝据一馈(12)而七起,日中而不暇(13)饱食(14),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吾恐其留吾门廷(15)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是以禹朝廷间可以罗雀(16)者(无者字)。”
1703060070
1703060071 【注释】(1)钟:古代乐器。青铜制,悬挂于架上,以槌叩击发音。(2)鼓: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3)铎:古代乐器,大铃的一种。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遇战事时用之。青铜制品,形如钲而有舌。其舌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故又有木铎和金铎之分。(4)磬:古代打击乐器,状如曲尺。用玉,石或金属制成。(5)鼗:音桃,有柄的小鼓。(6)铭:刻写在器物上的文辞。(7)笋簴:即“笋虡”,音损具。古代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架为笋,直架为簴。(8)振:挥动,摇动。(9)忧:忧患,祸患。(10)讼狱:诉讼。(11)挥:舞动,摇动。(12)馈:指进食。(13)不暇:没有时间;来不及。(14)饱食:吃饱。(15)门廷:宫门,朝门外的地方。(16)罗雀:形容门庭寂静或冷落。
1703060072
1703060073 【译文】周公说:“我听说关于政务方面的事,知道是好事而不施行的叫做狂;知道是恶行而不改正的叫做惑。狂与惑是圣人所戒慎的。”不贤之人不认为自己不贤,但不贤却表现在他的行动上;不贤之人即使自认为贤能,别人还是都认为他不贤。愚昧的人不认为自己愚昧,而愚昧却显现在他的言谈中;愚昧的人即使自认为聪慧,别人还是都认为他愚昧。禹王通过聆听五种声音来治理天下。朝堂门上悬挂着钟、鼓、铎和磬,旁边摆放着鼗,以此接待天下士人,并在悬挂钟磬的木架上刻着铭文,说:“以道教导我的请击鼓;以义教导我的请敲钟;教导我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请摇铎;告知我国家忧患的请击磬;告诉我诉讼之事的请敲鼗。”这就是所谓的五声。因此,禹王曾经在吃一顿饭的期间七次起身处理政务,一直忙到正午都没有时间吃饱饭。禹王说:“我不怕天下的士人停留在路上,我担心他们滞留在我的门庭啊!”因此天下士人纷纷前来投奔(能够各得其所),也因此,禹的朝廷很清静。
1703060074
1703060075 【原文】夫卿相(1)无世,贤者有之;国无因(2)治(3),智者理之。智者非一日(4)之志也,治者非一日之谋也。治志(5)治谋(6)在于帝王,然后民知所保而知所避。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7)也。凡万物皆有器,故欲有为(8)而不行(9)其器者(旧无不行其器者五字。补)不成也。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亦不成也。
1703060076
1703060077 【注释】(1)卿相:执政的大臣。(2)因:沿袭,承袭。(3)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乱”相对。(4)一日:谓短暂,一时。(5)治志:治国平天下的志向。(6)治谋: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谋略规划。(7)器:用具,器具。此言道、和、信、仁,皆为君主治国之利器。(8)有为:有作为。(9)行:使用,行使。
1703060078
1703060079 【译文】卿相没有世代相承的,只有贤德者可以居其位;国家没有沿袭不变的太平,要靠智者来治理。智者凭借的不是一时的志向,治理国家者靠的不是一时的谋略。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治国的谋略,都决定于帝王。然后百姓就知道哪些应当保持,哪些应当避免。发布实施政令,为天下百姓造福的,叫做道;上下互相亲爱,叫做和;百姓未乞求,便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叫做信;除去天下的祸害,叫做仁。仁与信、和与道,是帝王治国的利器。凡做各种事情都要依靠工具和方法,所以想要有所作为而不使用其工具的,就不会成功。想要统治天下也是如此,不使用帝王治国的利器,也是不会成功的。
1703060080
1703060081 【原文】昔者,鲁周公使卫康叔(1)往守(2)于殷(3),戒之曰:“与杀不辜,宁失(4)有罪。无有无罪而见诛,无有有功而不赏。戒之,封。诛、赏之慎焉。”
1703060082
1703060083 【注释】(1)卫康叔:姬姓,名封,周文王第八子,武王、周公之弟。武王灭商后,将其封于畿内的康国,故称康叔。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徙封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为卫国第一代国君。(2)守:治理,管理。(3)殷:古都邑名。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商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此。(4)失:错过,放过。
1703060084
1703060085 【译文】从前,鲁周公派卫康叔去监管殷地,告诫他说:“与其妄杀无辜的人,不如放过有罪的人。没有无罪而被妄杀的,也没有有功而不被赏赐的。要警戒啊!封!诛杀和赏赐要慎重啊!”
1703060086
1703060087
1703060088
1703060089
1703060090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43]
1703060091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二
1703060092
1703060093 管 子
1703060094
1703060095 【题解】《管子》是一部托名管仲的论文集。非一人所作,亦非成于一时。究竟各篇何人所作和作于何时,已无记载可考,后世多认为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西汉刘向在校定群书时,原有《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及其他有关管子篇文一百七十五篇,除其重复,定著为八十六篇。其后散失十篇,今存七十六篇。
1703060096
1703060097 《管子》内容丰富而宏博,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军事、哲学、伦理、历史及自然科学等方面。它以齐国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兼融道家、儒家、兵家、阴阳家、农家、轻重家的学说。其中《牧民》《形势》《权修》《乘马》等篇存有管仲遗说。《轻重》等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阐述经济问题篇幅较多的著作,在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和财政等方面均有所论述。《心述》《白心》《内业》等篇,保存了一部分道家关于“气”的学说。《水地》篇提出了以“水”为万物根源的思想。《度地》篇专论水利,《地员》篇专论土壤。注释有唐房玄龄注(今皆认为尹知章注)、清戴望《管子校正》和今人郭沫若等的《管子集校》等。
1703060098
1703060099 《管子》对各家学说都有借鉴,但处处以天道人心为上,以刑法礼教为辅助。《管子》把“道”看成是天地万物的“大法”。在《霸言》篇中说:“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把“道”作为立法依据,在《心术》篇说:“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管子》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
1703060100
1703060101 《群书治要》从《管子》的《牧民》《形势》《权修》《立政》《七法》《五辅》《法法》《中匡》《小匡》《霸形》《霸言》《戒》《君臣》《小称》《治国》《桓公问》《形势解》《板法解》《明法解》《轻重》等二十篇中节录了部份内容,约一万余字,成为魏徵等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
1703060102
1703060103 《管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贞观政略的理论来源。很多政治措施都从《管子》借鉴而来,如“均田制”借鉴于“均田分力”;如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等。李世民有些话直接是从《管子》中来的,如“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成熟),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贞观政要》卷八)、“家给人足,本借于农。纵使瓦砾尽作隋珠,沙石皆为和璧,珍宝满目,何解饥寒”(《册府元龟》卷一五七)。
1703060104
1703060105 【作者简介】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敬,故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青年时曾经商、从军,又三度担任小官,均被辞。齐襄公时,与挚友鲍叔牙同为齐国公室侍臣。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在齐国内乱中,助公子纠同公子小白(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虽一度为齐桓公所忌恨,终以经世之才,经鲍叔牙力荐,被桓公重用为卿,主持国政,并在齐国进行改革。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工商乡六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十五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分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在军事方面,“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政策,又组建三军,在每年春秋之际,通过狩猎训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经济方面,革新了赋税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并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铸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经过管仲的一系列改革,齐国国力大振。此后辅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拥护西周王室,北攻山戎,救邢存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管仲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1703060106
1703060107 牧 民(1)
1703060108
1703060109 【题解】“牧民”为《管子》第一篇,讲治国治民的大纲原则,把“礼”“义”“廉”“耻”看作是治国立政的“四维”,认为“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特别强调政令要顺应民心,君主要以身作则。
1703060110
1703060111 【原文】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2),守(3)在仓廪(4)。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5),四维(6)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1703060112
1703060113 【注释】(1)牧民:意谓治民。该篇主要阐述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理论和原则。内容分做“国颂”“四维”“四顺”“十一经”“六亲五法”五节。(2)四时:指一年四季的农时。(3)守:职守。(4)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5)上服度则六亲固:尹知章注:“服,行也。上行礼度,则六亲各得其所,故能感恩而结固之。”服度,遵守礼法。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6)四维:旧时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纲,称为“四维”。
[ 上一页 ]  [ :1.7030600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