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0214
1703060215
【原文】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凶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忠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1)而食饮薪菜乏,上弥(2)残苟(3)而无解舍,下愈覆鸷(4)而不听从(旧无其庶人至听从三十七字。补之),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1703060216
1703060217
【注释】(1)匮:穷尽,空乏。(2)弥:益,更加。(3)残苟:刘绩曰:“当作‘残苛’,乃字之误也。”今译文从之。(4)覆鸷:覆,通“愎”,固执、乖戾。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一》:“覆,读为愎。愎、鸷皆狠也……愎字从心,复声,故与覆通。”鸷,凶猛、狠戾。
1703060218
1703060219
【译文】不善于执政的人,使得田地荒芜而城邑空虚;朝廷险象环生而官府混乱不堪;国法废弛而偏私不正之风盛行,仓库空虚而监狱暴满,贤人隐退而奸民进用;官吏崇尚阿谀奉承而鄙视忠诚正直,士民注重贪得私利而轻视勇武,百姓喜好大吃大喝而厌恶农耕,于是财用匮乏而饮食、薪柴、菜蔬不足;国君更加残暴苛刻而不减免徭役,臣民更加刁蛮狠戾而不服从,上下互相牵制而不和睦同心。因此国君闲居不安乐,行动无威严,战而不胜,防而不固。所以,小则兵败失地,大则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政事不可不慎重啊!
1703060220
1703060221
法 法(1)
1703060222
1703060223
【题解】“法法”主要讨论法令执行中的原则问题。如:法令已出不能轻易废除;“刑廉而不赦”,不轻易赦免罪犯;“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即使圣人,也不能废除法令而使国家得到治理。
1703060224
1703060225
【原文】闻贤而不举,殆(2)也;闻善而不索(3),殆也;见能而不使,殆也;亲仁(4)而不固,殆也;同谋(5)而离,殆也。人主不周密,则正言直行(6)之士危;正言直行之士危,则人主孤而无内(7);人主孤而无内,则人臣党而成群。使人主孤而无内,人臣党而成群者,此非人臣之罪也,人主之过也。号令已出又易之,礼义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迁(8)之,刑法已措(9)又移(10)之,如是,则赏庆虽重,民不劝也;杀戮虽繁,民不畏也,使贤者食于能,斗士(11)食于功。贤者食于能,则上尊而民从;斗士食于功,则卒轻患而傲敌。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而主安矣。
1703060226
1703060227
【注释】(1)法法:意谓以法为法、以法行法。本篇主要从立法、执法两个方面论述了法治的重要性。首先,作者认为立法者应该带头守法、执法,这样,法才能够贯彻执行。其次,强调执法要坚决、严格,公正无私,保持法的严肃性。(2)殆:危亡,危险。(3)索:寻求。(4)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5)同谋:共谋,一同谋划。(6)正言直行:正言,直言,说实话。直行,行正道,按照道义去做。(7)内:亲信。(8)迁:变更,变化。(9)措:施行,运用。(10)移:变动,改变。(11)斗士:战士。
1703060228
1703060229
【译文】听到有才德的人却不举用,国家会危险;听到有善行的人不去访求,国家会危险;见到有能力的人而不任用,国家会危险;亲近仁德之人而信心不坚定,国家会危险;共同谋事而又相背离,国家会危险。国君行事不周密,正言直行的人就会危险;正言直行的人危险,国君就会孤立而无亲信;国君孤立而无亲信,那么臣下就会结党组派。使国君孤立而无亲信,臣下结党组派,这不是臣下的罪过,而是君主的过错。号令已发出又更改,礼义已实行又废止,法度已制定又变动,刑法已实施又改变。像这样,奖赏即使丰厚,人民也不会勤勉努力;杀戮即使繁多,人民也不会畏惧。要让贤德之人靠才能享受俸禄,让战士靠功劳享受俸禄。贤德之人靠才能享受俸禄,国君就会尊贵而臣民就会顺从;战士靠功劳享受俸禄,士兵就会轻视祸患而傲视敌人。这二者实施于国家,就会天下太平而君主安乐了。
1703060230
1703060231
【原文】凡赦(1)者,小利而大害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祸。无赦者,小害而大利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福。故赦者,奔马之委辔(2)也;无赦者,痤疽(3)之砭石(4)也。先王制轩冕(5),足以著(6)贵贱,不求其观也;使君子食于道,小人(7)食于力。君子食于道,则上尊而民顺;小人食于力,则财厚而养足。
1703060232
1703060233
【注释】(1)赦:宽免罪过。(2)委辔:委,舍弃。丢弃。辔,驾驭马的缰绳。(3)痤疽:犹痈疽。毒疮。(4)砭石:古代用以治痈疽、除脓血的石针。(5)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6)著:明示。(7)小人:平民百姓。指被统治者。
1703060234
1703060235
【译文】大凡赦免罪过,都是利益小而危害大的事,所以长久施行就会祸患无穷;不施行赦免,是危害小而利益大的事,所以长久施行就会获福无穷。因此,赦免罪过,就像狂奔的马丢弃了缰绳;不赦免罪过,就像患痈疽者得到了用以治病的石针。先王制定不同车服的样式,是用以显示贵贱的等级,不是为了追求美观。使君子靠行道生活,让百姓靠劳力生活。君子靠行道生活,那么君主就会尊贵而百姓就会顺从;百姓靠劳力生活,那么财用就会丰厚而给养也会充足。
1703060236
1703060237
【原文】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势在下则君制于臣,势在上则臣制于君。故君臣之易位,势在下也。故曰:“堂(1)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廷(2)远于万里。”今步者一日,百里之情(3)通矣;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百里也。步者十日,千里之情通矣;堂下有事,一月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千里也。步者百日,万里之情通矣;门廷有事,朞年(4)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万里也。故请入而不出谓之灭(5),出而不入谓之绝(6),入而不至谓之侵(7),出而道止谓之壅(8),灭绝侵壅之君者,非杜(9)其门而守其户也,为政之有所不行也。
1703060238
1703060239
【注释】(1)堂:殿堂。(2)门廷:宫门、朝门外的地方。(3)情:实情,情况。(4)朞年:一年。(5)请入而不出谓之灭:尹知章注:“臣有情告,既入而不出,此则左右不为通于下,其事遂消灭也。”请,通“情”。实情、情况。(6)出而不入谓之绝:尹知章注:“其事既出而不入,此则左右不为通于上,其事遂断绝也。”(7)入而不至谓之侵:尹知章注:“其事既入,不得至于君,此则左右侵君事故也。”(8)出而道止谓之壅:尹知章注:“其事既出,中道而止,此则左右壅君事故也。”道止,中道而止。壅,堵塞,阻挡。(9)杜:堵塞,封闭。
1703060240
1703060241
【译文】大凡君主之所以能成为君主,是因为拥有权势。如果权势在臣下手里,君主就会受制于臣下;如果权势在君主手里,臣下就会受制于君主。所以君臣调换位置,是因为权势在臣下手里的关系。所以说堂上有时比百里还远,堂下有时比千里还远,宫门外有时比万里还远。现在,步行者走一天,百里之内的情况就都知道了,如果朝堂上有事情,十天之后君主还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比百里还远;步行者走十天,千里之内的情况就都知道了,如果朝堂下有事情,一个月之后君主还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比千里还远;步行者走一百天,万里之内的情况就都知道了,如果宫门之外有事情,过了一年君主还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比万里还远。所以说,事情报入朝廷而政令不能发出称为“灭”(消失),政令发出而执行情况却不能报入朝廷称为“绝”(断绝),事情报入朝廷却不能上达君主称为“侵”(扣而不发),政令发出却在中途被阻拦称为“壅”(阻塞)。遭逢灭、绝、侵、壅这四种情况的君主,并不是因为有人堵塞了他的门,把守住了他的家,而是因为政令不能推行造成的。
1703060242
1703060243
【原文】政者,正也。圣人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1)而逮(2)不及也。过与不及,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勇而不义伤兵,仁而不法(3)伤正,故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也;生于不正,故言有辩(4)而非务者,行有难而非善者。故言必中务,不苟为辩;行必思善,不苟为难。
1703060244
1703060245
【注释】(1)过:过分。(2)逮:及,到。(3)不法:不合法度,违法。(4)辩:文辞华美、巧妙。尹知章注:“言辩而浮诞,则非要务也。”
1703060246
1703060247
【译文】政,就是“正”。圣人显明“正”的涵义以治理国家。正,是用来防止过分和补充不足的。过分和不足,都不是“正”。不正,那么对国家的损害是一样的。勇敢却不合乎道义会损害军队,仁爱却不合乎法度会损害公正。所以,军队的失败,产生于不合乎道义;法度的破坏,产生于不合乎公正。所以言辞巧辩浮华即非正务,行为怪诞难为即非善行。所以,言辞必定要切合正务,不苟且于浮华巧辩;行为一定要考虑正确,不苟且于怪诞难为。
1703060248
1703060249
【原文】规矩(1)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2)规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3)方圜。圣人能生法(4),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5),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圜也。贤人不至谓之蔽,忠臣不至(6)(至作用)谓之塞,令之不行谓之障,禁而不止谓之逆。蔽塞障逆之君者,不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贤者之不至,令之不行也。
1703060250
1703060251
【注释】(1)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2)拙:粗劣。(3)正:纠正,修正。(4)生法:制定法令。(5)高行:高尚的品行。(6)至:《管子》原文作“用”。今译文从“用”。
1703060252
1703060253
【译文】圆规矩尺,是画方圆的标准。即使有明锐的眼睛和灵巧的双手,也不如粗劣的圆规矩尺能矫正方圆。所以,巧匠能制造圆规矩尺,却不能舍弃圆规矩尺来矫正方圆;圣人能制定法令,却不能废弃法令来治理国家。所以,君主即使有聪明智慧、高尚的品行,若违背法度而治理国家,就如同舍弃圆规矩尺来矫正方圆一样。贤人不来称为“蔽”,忠臣不被重用称为“塞”,有令而不能施行称为“障”,有禁而不能制止称为“逆”。遭逢蔽、塞、障、逆这四种情况的君主,并非有人堵塞、把守他的门户,是因为贤人不来,政令不能施行的缘故。
1703060254
1703060255
【原文】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也。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人轻财,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也。故置法(1)以自治,立义(2)(义作仪)以自正也,故上不行则民不从。是以有道之君,行法(3)修制;公国壹民,以听(4)于世;忠臣直进(5),以论其能;明君不以禄爵私所爱,忠臣不诬能(6)以干(7)爵禄;君不私国,臣不诬能。行此道者,虽未大治,正民之径(8)(径作经)也。
1703060256
1703060257
【注释】(1)置法:立法,执法。(2)立义:《管子》原文作“立仪”。立仪,确立准则或法度。(3)行法:按法行事。(4)听:治理。(5)直进:谓以直道进身。(6)诬能:谓虚夸其才能。(7)干:求取。(8)径:《管子》原文作“经”。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1703060258
1703060259
【译文】人民顺从君主,不是顺从他口头所说的话,而是顺从他性情所喜好的。君主喜好勇敢,人民就轻视死亡;君主喜好仁德,人民就轻视财利。所以君主所喜好的,百姓必定更喜好。所以,圣明的君主知道人民必定会以君主的心意为心意,所以设立规范以自我管理,确立准则以自我规正。因此,君主不躬行,人民就不听从。所以,有道之君依法行事,修订制度,以公治国,统一民心,来处理天下政务;让忠臣能通过正常途径求得进用,以此来评定他的能力。明君不因私心而把爵禄授予所喜爱的人,忠臣不虚夸其才来求取爵禄。君主不以私心治国,臣子不虚夸其才,能实行这个办法,即使国家未能达到大治,也可以成为端正人民行为的准则。
1703060260
1703060261
中 匡(1)
1703060262
1703060263
【题解】“中匡”前承“大匡”,后接“小匡”,三篇相连。“匡”意为辅助,三篇具体记述了管仲运筹帷幄。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故事。
[
上一页 ]
[ :1.7030602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