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164e+09
1703060164
1703060165 【译文】土地生产财物有一定的时节,人民付出劳力也有倦怠的时候,而人君的欲望却没有止境。用通过一定时间生产的财物和出力有倦的民众,来奉养欲望没有穷尽的君主,如果这其间没有一定的限度,那么君主和百姓之间就会相互怨恨。所以,对人民的征收有限度,使用民力有节制,国家虽小,也必然安定;对人民的征收没有限度,使用民力没有节制,国家虽大,也必然危殆。修身,是治国的根本。所以,君主不重视农业,工商业就不能得到限制;工商业得不到限制,人民就会怠慢于四时的农事而轻视土地之利;轻视土地之利,却希求田野的开垦、仓廪的充实,是不可能的。商人在朝做官,财货就会流向上层;后妃妻妾议论政事,赏罚就不能守信;男女没有界限,人民就没有廉耻。如此,却希望百姓不避祸难、兵士为国捐躯,是办不到的。
1703060166
1703060167 【原文】朝廷不肃,贵贱不明,长幼不分,度量(1)不审(2),衣服无等(3),下贱侵节(4)(下贱侵节作上下凌节),而求百姓之尊(5)主政令,不可得也。上好诈谋闲欺(6),臣下赋敛竞得,使(7)民偷壹(8),则百姓疾怨(9),而求下之亲上,不可得也。有地不务本事,君国(10)不能壹民,而求宗庙社稷(11)之无危,不可得也。一年之计,莫如树(12)谷(13);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4)。
1703060168
1703060169 【注释】(1)度量:法度。(2)审:明白,清楚。(3)无等:没有等级差别。(4)下贱侵节:《管子》原文作“上下凌节”。凌节,逾越法度。(5)尊:同“遵”。遵行,遵从。(6)闲欺:暗地里欺骗。尹知章注:“闲,隔也,有所隔碍而欺诳也。”(7)使:役使,使唤。(8)偷壹:尹知章注:“偷取一时之快。”(9)疾怨:怨恨。(10)君国:谓居君位而御其国。(11)宗庙社稷:宗庙,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社稷,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12)树:种植;栽种。(13)谷:粮食作物总称。古代经传常以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称之。(14)树人:培养造就人材。
1703060170
1703060171 【译文】朝廷不整肃,贵贱不分明,长幼无区别,法度不详明,服制无等差,上下逾越法度,然而却希望百姓遵从君主的政令,是办不到的。君主喜好诡诈欺骗,臣下竞相搜刮聚敛,役使百姓贪图一时之快,百姓就会怨恨,然而却希望百姓亲近君主,是办不到的。拥有土地而不致力于农事,统治国家而不能使人民和合一致,然而却希望国家没有危机,是办不到的。做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谷物更好的了;做十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树更好的了;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好的了。
1703060172
1703060173 立 君(1)(立君作立政)
1703060174
1703060175 【题解】“立政”篇之“立”通“莅”字。莅政即国君临政之道,本篇主要论述制定典章制度的原则。国君临政所审有三:一是德当其位,二是功当其禄,三是能当其官。另外还有“四固”“五经”等治政原则和富国之道。
1703060176
1703060177 【原文】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2)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3)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4);功力(5)未见于国者,则不可与(6)重禄(7);临事(8)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无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矣;失于小人,其为祸深矣。
1703060178
1703060179 【注释】(1)立君:《管子》中作“立政”,指君主临政治国。全篇共分九节,讨论了执政者必须面对的九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内容涉及官职任用考察、政策法令和服制礼制的制定、发展经济的要务、导致国家败亡的错误思想、理想的治国远景等。(2)当:对等,相当。(3)原:本原,根本。(4)尊位:高位。(5)功力:功劳,功业。(6)与:给予。(7)重禄:厚俸,高薪。(8)临事:特指治理政事。
1703060180
1703060181 【译文】君主所应注意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臣子的德行与他的爵位不相称,二是臣子的功劳与他的俸禄不相称,三是臣子的能力与他的官职不相称。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安定与动乱的根源。所以,国中有德义尚未显明于朝廷的人,就不可以加封尊贵的爵位;功绩没有表现于国内的人,就不可以赐予丰厚的俸禄;治理政事不能取信于民的人,就不可以让他担任高官。所以,使德行深厚者地位卑下,叫做失当;使德行卑薄者地位尊贵,叫做错误。宁可任用君子失当,也不可错误使用小人。任用君子失当,造成的怨恨浅;错误使用小人,造成的祸患深。
1703060182
1703060183 【原文】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位(1)(位作德)不至仁,不可授国柄(2);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3);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4)。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5)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6),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则民怀其产矣。
1703060184
1703060185 【注释】(1)大位不至仁:《管子》原文作“大德不至仁”。郭沫若云:“‘大’与‘至’均是动词。……‘大德不至仁’者,即徒以德为大而不至于仁,所谓伪君子也,……”(2)国柄:国家权柄。(3)主兵:掌握兵权,统率部队。(4)都邑:城市。(5)卿相:执政的大臣。(6)和同:和睦同心。
1703060186
1703060187 【译文】君主所应谨慎对待的问题有四:一是标榜道德但却做不到仁,这样的人不可授予国家大权;二是见到贤者而不能谦让,这样的人不可赐予高贵的爵位;三是执行刑罚时却避开亲戚、权贵,这样的人不可让他统率军队;四是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随意征收赋税,这样的人不可让他担任地方长官。这四条要务是国家安危的根本。所以说,卿相得不到大众的拥戴,是国家的危险;大臣不和睦同心,是国家的危险;军中主帅不足以使人敬畏,是国家的危险;百姓不关心自己的生产,是国家的危险。因此,有大德而又做到仁爱,执掌国政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戴;见到贤者能够谦让,那么大臣之间就会和睦同心;执行刑罚而不避开亲戚、权贵,那么国家的威势就可以传布到邻近的敌国;重视农业,注重地利,那么百姓就会关心自己的生产。
1703060188
1703060189 七 法(1)
1703060190
1703060191 【题解】“七法”意为七种为政、治国、治军的原则。它指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七个方面,而侧重于治军问题。本书所选内容,为论述赏功罚过的重要性。
1703060192
1703060193 【原文】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2)。若是(3)而能理民(4)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诛。若是,治安(5)矣。
1703060194
1703060195 【注释】(1)七法:指治军用兵的七种基本原则,即则(寻求规律)、象(了解情况)、法(掌握标准)、化(施行教化)、决塞(善于权衡)、心术(把握思想)、计数(精于计算),合称“七法”。全篇分为“七法”“四伤”“为兵之数”“选陈”四节,以论兵为核心,是《管子》中重要的军事论文。(2)诛:惩罚,责罚。(3)若是:如此,这样。(4)理民:治理百姓。(5)治安: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1703060196
1703060197 【译文】言论正确的人不能被任用,言论错谬的人不能被斥退;对有功劳的人不能奖赏,对有罪过的人不能惩罚。如此而能治理百姓的,从来没有过。言论正确的人必定被任用,言论错误的人必定被斥退;有功必定奖赏,有罪必定惩罚。如此,国家就会太平安定。
1703060198
1703060199 五 辅(1)
1703060200
1703060201 【题解】“五辅”指德、义、礼、法、权五种治国的措施。本篇第二段指出:“德有六性,义有七本,礼有八兴,法有五务,权有三度”。五辅即概括此五项重大措施。这五项措施,都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本书所选为此篇的总述性的文字。
1703060202
1703060203 【原文】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2)广誉(3)、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4)者,未之尝闻也。暴主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也。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5)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6)而地削(7),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1703060204
1703060205 【注释】(1)五辅:谓德、义、礼、法、权,此五者足以辅助治政,故云“五辅”。《五辅》论述了这五项政策措施的内容、表现和作用,最后提出要落实“五辅”,就必须除奸邪、禁淫巧、戒奢侈,举贤任能,减轻百姓负担。(2)明名,犹盛名。(3)广誉:到处皆知的好名声。(4)得人:谓得人心。(5)霸:做诸侯联盟的首领,称霸。(6)挫:失败。(7)削:侵削,剥削。
1703060206
1703060207 【译文】古代的圣王,能得到盛大的名声和广泛的赞誉,建立丰功伟绩,显扬于天下,不被后代所忘记,而不是因为获得人心,这是从未听说过的。暴君之所以失去国家,危害社稷,颠覆宗庙,被天下人所灭亡,而不是因为失去人心,这也是从未听说过的。现在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闲居时能安定,行动时有威严;作战能获胜,防守能坚固。实力强大的想能称王天下,实力小一点的想称霸诸侯,但他们却不致力于得到人心。因此,他们小则兵败地削,大则身死国亡。所以说,人心不可不注重,这是天下最重要的问题。
1703060208
1703060209 【原文】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之。故善为政者,田畴(1)垦而国邑(2)实,朝廷闲(3)而官府治,公法(4)行而私曲(5)止,仓廪实而囹圄(6)空,贤人进而奸民(7)退。其君子(8)上(9)忠正而下(10)谄谀,其士民(11)贵武勇(12)而贱得利,其庶人(13)好耕农(14)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食饮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15),下必听从而不疾怨(16)。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
1703060210
1703060211 【注释】(1)田畴:泛指田地。(2)国邑:城邑。(3)闲:无事。(4)公法:犹国法。(5)私曲:谓偏私阿曲,不公正。(6)囹圄:监狱。(7)奸民:乱法犯禁、不务正业的人。(8)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9)上:通“尚”。崇尚,看重。(10)下:鄙视,轻视。(11)士民:犹言军民。(12)武勇:威武勇猛。(13)庶人:平民,百姓。(14)耕农:指务农。(15)解舍:谓免除徭役。尹知章注:“解,放也;舍,免也。”(16)疾怨:怨恨。
1703060212
1703060213 【译文】那么争取人心的方法,莫如给人民以利益;让人民得到利益的方法,莫如教化他们。所以,善于执政的人,能使田野得到开垦而城邑变得殷实,朝廷安闲无事而官府治理有方,国法推行而偏私不正之风得以禁止;粮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到进用而奸民则被斥退;官吏崇尚忠诚正直而鄙视巴结奉承,军民重视威武勇猛而鄙视贪得私利,百姓欢喜务农而厌恶饮食奢靡。于是财用充足而饮食、薪柴、菜蔬丰富。因此,国君一定会宽宏大度而减免徭役,臣民一定服从而不怨恨国君,上下和睦同心而有礼义。所以国君才能闲居时安定而行动有威严,作战可得胜而防守可坚固。
[ 上一页 ]  [ :1.7030601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