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0414e+09
1703060414
1703060415 【原文】人主能安其民,则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1)。人主视民如土,则民不为用,主有忧则不忧,有难则不死。故曰“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
1703060416
1703060417 【注释】(1)死之:为君主而死。
1703060418
1703060419 【译文】君主能使他的人民安乐,那么人民侍奉他们的君主,就像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因此,君主有忧虑,人民就为他分忧;君主有危难,人民就为他效死。君主看待人民如泥土,那么人民就不愿为其所用。君主有忧虑,人民不肯为他分忧;君主有危难,人民也不肯为他效死。所以说:“君主不能使人民安乐,人民就不会为他分忧;君主不能使人民生存,人民就不会为他效死。”
1703060420
1703060421 【原文】民之所以守战(1)至死而不衰者,上之所以加施于民者厚也。故上施厚则民之报上亦厚,上施薄则民之报上亦薄。故薄施而厚责(2),君不能得于臣,父不能得于子。
1703060422
1703060423 【注释】(1)守战:防守与进攻。(2)责:索取,求取。
1703060424
1703060425 【译文】百姓之所以防守、攻战至死而斗志不衰,是因为君主施于百姓的恩惠丰厚的缘故。所以,君主对百姓施恩丰厚,那么百姓对君主的回报也丰厚;君主对百姓施恩微薄,那么百姓对君主的回报也微薄。所以施惠少而索取多,君主就不能从臣下那里得到什么,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什么。
1703060426
1703060427 【原文】民之从有道也,如饥之先食也,如寒之先衣也,如暑之先阴也。故有道则民归之,无道则民去之。故道在身则言自顺(1),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遇人(2)自理。天之道满而不溢(3),盛而不衰。明主法象(4)天道,故贵而不骄,富而不奢。故能长守富贵,久有天下而不失也。故曰“持满(5)者与天(6)”。
1703060428
1703060429 【注释】(1)顺:顺理,合乎事理。(2)遇人:犹待人。(3)满而不溢: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乱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4)法象:效法,模仿。(5)持满:犹持盈。(6)与天: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703060430
1703060431 【译文】人民追随有道之君,就像饥饿时抢先吃饭、寒冷时抢先穿衣、暑热时抢先避荫。所以,君主有道,人民就归附他;无道,人民就背离他。所以,只要道在于自身,那么言语自会顺理,行为自会端正,侍奉君主自会忠诚,侍奉父亲自会孝顺,待人接物自然合乎情理。天之道,是盈满而不外溢,长盛而不衰败。贤明的君主效法天道行事,所以尊贵而不骄傲、富裕而不奢侈,因此能长久地保有富贵,长久拥有天下而不失去。所以说:“能保持满而不溢者,则与天道相合,故得天助。”
1703060432
1703060433 【原文】明主救天下之祸,安天下之危者也,必待(1)万民之为用也,而后能为之,故曰“安危者与人”(2)。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3)之国也。虽已盛满,无德厚(4)以安之,无度数(5)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非其民也。故曰“失天之度,虽满必涸”(6)。臣不亲其主,百姓不信其吏,上下离而不和,故虽自安(7),必且危之。故曰“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1703060434
1703060435 【注释】(1)待:依靠,依恃。(2)与人:合乎民意取得人心。(3)盛满:富足,殷实。(4)德厚:犹仁厚。(5)度数:规则。(6)涸:竭,尽。(7)自安:自以为安定。
1703060436
1703060437 【译文】贤明的君主,是拯救天下灾祸、安定天下危机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百姓能为他所用,而后才能做到。所以说:“安定危难者,要与民心相合。”土地广大、国家富足,人口众多、军队强盛,这是殷实富足的国家。虽然已经殷实富足,君主若是没有仁厚之德来安定它,没有法度规则来治理它,那么国家就将不是他的国家,人民也就不是他的人民了。所以说:“违背自然的法则,虽一时盈满,后必干涸。”臣下不亲近他们的国君,百姓不相信他们的官吏,上下离心不相和睦,虽然自认为安定,也必将走向危亡。所以说:“上下不和,虽一时安定,也必将危亡。”
1703060438
1703060439 【原文】古者,三王(1)五伯(2),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故身贵显而子孙被其泽。桀、纣、幽、厉(3),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故身困伤(4)而子孙蒙其祸。故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5)视之往。”
1703060440
1703060441 【注释】(1)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圣君。夏禹、商汤、周文(武)王。(2)五伯:五个霸主。说法有多种。一般指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3)幽、厉:周代昏乱之君幽王与厉王的并称。(4)困伤:困窘而毁败。(5)来者:将来的事。
1703060442
1703060443 【译文】古代的三王、五伯,都是君主中有利于天下的人,所以自身显贵而子孙蒙受其恩泽;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都是君主中危害天下的人,所以自身困窘受损,而子孙蒙受其灾祸。所以说:“对当今有怀疑的,可以监察古代;对未来不明白的,可以查看以往。”
1703060444
1703060445 【原文】古者,武王地方不过(1)百里,战卒之众不过万人,然能战胜攻取,立为天子,而世谓之圣王者,知为之术也。桀、纣贵为天子,富有海内,地方甚大,战卒甚众,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戮(2)者,不知为之术也。故能为之,则小可以为大,贱可以为贵;不能为之,则虽为天子,人犹夺之。
1703060446
1703060447 【注释】(1)不过:副词。只;仅仅。(2)戮:羞辱。
1703060448
1703060449 【译文】从前,周武王的领土不过方圆百里,士卒的人数不过万人,然而战则能胜、攻则能取,最终成为天子,被世人称为圣王,这是因为他懂得治理天下的方法。夏桀、商纣贵为天子,富有海内,地方很大,士兵很多,然而却身死国亡,被天下人羞辱,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能治理天下,弱小的可以变为强大,卑贱的可以变为尊贵;不能治理天下,即使身为天子,别人也能夺取他的地位。
1703060450
1703060451 【原文】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故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乱主(1)不量人力,令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令废;使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事败。夫令出而废,举事而败,此强(2)不能之罪(3)也。
1703060452
1703060453 【注释】(1)乱主:昏庸无道的君主,暴君。(2)强:强迫,勉强。(3)罪:过错,过失。
1703060454
1703060455 【译文】贤明的君主衡量人们的力量能够达到,然后再去役使他们。所以命令人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命令就能执行;役使人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事情就能成功。昏乱的君主不衡量人们的力量,命令人们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所以命令会废弛;役使人们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所以事情会失败。令出而废弛,做事而失败,这是强为不可为之事的过错。
1703060456
1703060457 【原文】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其力而任众人之力,故以圣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以众人之力起事(1)者,无不成也;能自去而因(2)天下之智力(3)起,则身逸而福多。乱主独用其智而不任圣人之智,独用其力,而不任众人之力,故其身劳而祸多。故曰:“独任之国(国旧作图。改之),劳而多祸。”
1703060458
1703060459 【注释】(1)起事:办事。(2)因:依托,凭借。(3)智力:才智与勇力。
1703060460
1703060461 【译文】贤明的君主不靠自己的智慧,而用圣人的智慧;不靠自己的力量,而用众人的力量。所以凭借圣人的智慧来思考问题,就没有不明白的;用众人的力量来做事,就没有不成功的。能够自己解脱而依靠天下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兴起,就会自身安逸而多福。昏乱君主只靠自己的智慧,而不用圣人的智慧;只靠自身的力量,而不用众人的力量。所以他自身烦劳而多祸。所以说:“君主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国家,劳苦不堪而多祸端。”
1703060462
1703060463 【原文】明主者,人未之见,而皆有亲心(1)焉者,有使民亲之之道也。故其位安而民往之。故曰:“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
[ 上一页 ]  [ :1.7030604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