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0464
1703060465
【注释】(2)亲心:亲爱的心。
1703060466
1703060467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人们还没有见到他时就有亲爱之心,是因为他有使百姓亲近他的办法。因此,他的地位安稳而百姓都来归附。所以说:“对那还未见面就想亲近他的君主,可以去投奔。”
1703060468
1703060469
【原文】人主出言不逆于民心,不悖(1)于理义,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人唯恐其不复言也。出言而离(2)父子之亲,疏君臣之道,害天下之众,此言之不可复者也。故明君不言也。
1703060470
1703060471
【注释】(1)悖:违逆,违背。(2)离:离间。
1703060472
1703060473
【译文】君主讲话不违背民心,不违背理义,他所讲的话就足以安定天下,人们唯恐他不再多讲。如果所讲之话会离间父子的亲情,疏远君臣的关系,危害天下的百姓,这种话是不能重复的,所以贤明的君主决不会说。
1703060474
1703060475
【原文】人主身行(1)方正(2),使人有理,遇人有礼,行(旧无行字。补之)发于身,而为天下法式(3)。人唯恐其不复行也。身行不正,使人暴虐,遇人不信,行发于身,而为天下笑者,此不可复之行也。故曰:“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
1703060476
1703060477
【注释】(1)身行:操行,品行。(2)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3)法式:法度,制度。
1703060478
1703060479
【译文】君主品行端正,用人有其道理,待人有其礼节,自身的行为举止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榜样,百姓唯恐他不再这样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役使百姓凶狠残暴,待人不讲诚信,其行为举止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可以重复做的行为。所以说:“不可以重复做的行为,君主不做。”
1703060480
1703060481
【原文】言之不可复者,其言不信也;行之不可再者,其行暴贼(1)也。故言而不信,则民不附;行而暴贼,则天下怨。民不附,天下怨。此灭亡之所从生也,故明主禁之。故曰:“凡言行之不可复者,有国者之大禁(2)也。”
1703060482
1703060483
【注释】(1)暴贼:残暴。(2)大禁:指在法令、习俗或道德上最禁忌、最避讳之事。
1703060484
1703060485
【译文】不可以重复说的话,这种话就是不诚信的;不可以重复做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残暴的。因此,说话不讲诚信,百姓就不会归附;行为残酷暴虐,天下就会怨恨。百姓不归附,天下有怨恨,这就是国家灭亡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所以贤明的君主禁忌这种言行。所以说:“凡是那种不可重复的言行,都是君主最大的禁忌。”
1703060486
1703060487
板法解
1703060488
1703060489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为政的纲领。明君之明在于能“胜六攻而立三器”,“胜六攻”是强调君主能克服六种干扰,这样才能顺利地建立“三器”。这些施政纲要应刻在板上,作为常法,时时提醒国君,所以名叫“板法”。
1703060490
1703060491
【原文】治国有三器(1),乱国有六攻。明君能胜(2)六攻而立三器,故国治;不肖君不能胜六攻而立三器,故国不治。三器者何也?曰:号令(3)也,斧钺(4)也,禄赏(5)也。六攻者何也?曰:亲也,贵也,货(6)也,色也,巧佞(7)也,玩好(8)也。三器之用何也?曰:非号令无以使下,非斧钺无以威(9)众,非禄赏无以劝(10)民。六攻之败何也?曰:虽不听而可以得存,虽犯禁而可以得免,虽无功而可以得富。夫国有不听而可以得存者,则号令不足以使下;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则斧钺不足以威众;有无功而可以得富者,则禄赏不足以劝民。号令不足以使下,斧钺不足以威众,禄赏不足以劝民,则人君无以自守(11)也。
1703060492
1703060493
【注释】(1)三器:三种治国的手段,指号令、斧钺、禄赏。(2)胜:克制,制服。(3)号令:发布的号召或命令。(4)斧钺:斧与钺。泛指刑罚、杀戮。(5)禄赏:俸禄和奖赏。(6)货: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7)巧佞:奸诈机巧,阿谀奉承。(8)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9)威:震慑,使知畏惧而服从。(10)劝:鼓励。(11)自守:自保,自为守卫。
1703060494
1703060495
【译文】安定的国家有“三器”,混乱的国家有“六攻”。贤明的君主能制服“六攻”而确立“三器”,所以国家太平;不肖的君主不能制服“六攻”而确立“三器”,所以国家不太平。“三器”是什么呢?就是号令、斧钺、禄赏。“六攻”是什么呢?就是亲信、权贵、财宝、女色、巧言谄媚之人、珍奇玩赏之物。“三器”的作用是什么?回答说:“没有号令就没办法役使臣民,没有斧钺刑罚就没办法威慑民众;没有俸禄奖赏就没办法鼓励百姓。”六攻的害处是什么?回答说:“即使不听号令也可得以存在,即使违犯禁律也可得以免刑,即使没有功劳也可得到财富。”国家有不听号令而可得以保全的现象,号令就不能驱使臣下,有违犯禁律而可得以免刑的现象,斧钺刑罚就不能威慑民众;有没有功劳而可以得到财富的现象,俸禄奖赏就不能鼓励百姓。如果号令不能驱使臣下,斧钺刑罚不能威慑民众,俸禄奖赏不能鼓励百姓,那么君主就没有办法保全自己的地位了。
1703060496
1703060497
明法解
1703060498
1703060499
【题解】“明法”即严明法度。法度严明,要靠君主不因所亲而赏,不因所憎而罚。《群书治要》节录本篇数段,说明国家制定法令要公正,不能任私意,忠臣务明法术、奸臣使法不明,选拔贤人要“使法择人”,君主行事要依法而行等问题。
1703060500
1703060501
【原文】明主者,审于法禁(1)而不可犯也,察于分职(2)而不可乱也。故群臣不敢行其私,贵臣不得蔽(3)贱,近者不得塞远;孤寡老弱,不失其职(4),此之谓治国。故曰:“所谓治国者。主道(5)明也。”
1703060502
1703060503
【注释】(1)法禁:刑法和禁令。(2)分职:各司其职,各授其职。(3)蔽:隐覆,埋没。(4)职:常,正常。谓正常的生活及常业。郭沫若等集校:“职既训为常,则不失其所常,正谓不失其恒养耳。”(5)主道:君主治国之道。
1703060504
1703060505
【译文】贤明的君主,明悉于法律禁令,于是禁令不可违犯;详察于百官职分,于是职分不容紊乱。因此,群臣不敢行私舞弊,贵臣不能埋没地位低下的人才,近臣不能阻隔远离朝廷者,孤寡老弱不会失去日常的供养。这就是安定、太平的国家。因此说:“所谓安定、太平的国家,是因为君主治国之道英明。”
1703060506
1703060507
【原文】法度(1)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私意(2)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弗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3)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4)焉。故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5)于法之外。”
1703060508
1703060509
【注释】(1)法度:法令制度。(2)私意:犹私心。(3)案:通“按”。依据,按照。(4)留意:关心,注意。(5)淫意:游心肆意。
1703060510
1703060511
【译文】法度,是君主用来控制天下、禁止奸邪的;私心,是滋生祸乱、助长奸邪而危害公正的根源。所以,法度畅行则国家太平,私意盛行则国家混乱。贤明的君主对于自己心中喜爱却无功劳之人,也不予奖赏;对于自己心中憎恶却无罪过之人,也不加惩罚。按照法规制度来检验功过得失,不合法度之事则不去留意。所以说:“先王治理国家,不放纵其心于法度之外。”
1703060512
1703060513
【原文】明主之治国也,案赏罚(1)(赏罚作其当宜),行其正理。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弗敢避也;夫赏功诛罪者,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2)弗去,则害禾谷(3);盗贼弗诛,则伤良民(4)。夫舍公法而行私惠(5),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6)而望(7)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弗为也。故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
上一页 ]
[ :1.7030604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