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136
1703061137
【注释】(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指上古有大德的圣王。不德,心中不落有德的迹象。意思是虽然德泽万物但自己却从不觉得有恩于人。憨山注:“上德者,谓上古圣人,与道冥一,与物同体。虽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无心于德,故德被群生,终古不忘。故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2)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指后来的帝王。不失德,即心中不忘修德,总想着要施恩于人。是以,所以、因此。憨山注:“下德者,谓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于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责报之心,物难感而易忘。故云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忘也。”(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以,恃的意思。憨山注:“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下德所以无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云有以为。”
1703061138
1703061139
【译文】上古的圣王,德配天地,虽然泽及万物,但自己却从不觉得有恩于谁(上德是指上古没有名号的圣王,虽有大德,却没有留下德名,所以称之为“上德”。他们能于无声无息中顺应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长养人的天性和生命,而他们的恩德却不为人们所知,所以说是“不德”),所以说这才是完全与“道”相合的真德(这是说其德合乎天地的大道,阴阳之气冲和流布,人民的心性与生命都能得以保全);后来的君王,心中念念不忘有恩于人(下德是指后来那些有谥号的君王,德能不如“上德”,故称为“下德”。所谓不失德,是说其恩德可以看见,其功劳可以被众人所称道),所以实际上已经不再具备古圣王那种与道相合的纯真之德了(这是因为已经有德名加身的缘故)。上古圣王的恩德,是出于无心而为(意思是能够效法“道”的安祥宁静,任由万物顺着自己的天性自然化育而不附加丝毫外在的影响和改造),所以能长养万物而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即无从赋予其任何德名);后来的君王则是有心而为(指的是制定政教法令,实施政事等),所以事成则自居其功(是说为自己取得名号)。
1703061140
1703061141
【原文】前识(1)者,道之华(2),不知而言知,为前识也。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言前识之人,愚暗之唱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3),大丈夫,谓道德之君也。处其厚者,处身于敦朴。不处其薄(4);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处其实(5),处忠信也。不处其华。不尚言也。
1703061142
1703061143
【注释】(1)前识:前人而识。有先见之明的意思。王弼注:“前识者,前人而识也,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2)华:花。这里是指浮华的外表。(3)厚:厚实,笃厚。(4)薄:轻浮,轻薄。(5)实:植物的果实。与“花”相对。这里是真实内涵的意思。
1703061144
1703061145
【译文】先见之明这回事,只是“道”浮华的外表(在别人都不知道结果会怎样时就预先说出自己的准确判断,这就是所谓的先见之明,这样的人失去道的实质,只是得到了道的皮毛),也是愚昧的开始(这是说喜欢显示自己先见之明的人,恰恰是愚蠢的开始啊)。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大丈夫,是说有道德的君子。处其后,是说立身于敦厚淳朴),不居于浅薄(是说处世不违背大道,成为别人的烦扰);存心朴实(处世保持忠厚信实),不居于浮华(指不浮于言谈)。
1703061146
1703061147
【原文】昔(1)之得一(2)者,昔,往也。一,无为。天得一以(3)清,地得一以宁。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静不动摇。神(4)得一以灵,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谷(5)得一以盈(6),言谷得一,故能盈满而不绝。万物得一以生,言万物皆须道生成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7)。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也。天无以(8)清,将恐裂;言天当有阴阳昼夜,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恐将分裂不为天也。地无以宁,将恐发;言地当有高下、刚柔,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神无以灵,将恐歇;言神当有王相休废(9),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虚歇不为神。谷无以盈,将恐竭;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言万物当随时死生,不可但欲常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10)。言侯王当屈己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贵高于人,将恐颠蹶,失其位也。故贵必以贱为本,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高必以下为基。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11),孤、寡,喻孤独;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也。此非以贱为本邪。侯王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
1703061148
1703061149
【注释】(1)昔:以前,从前。(2)一:指宇宙人生的起源、万事万物的本体,即所谓“道”。象征的是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淮南子》:“一也者,万物之本也。”(3)以:则,那么。《战国策》:“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4)神:这里指的是人心。憨山注:“神,指人心而言。谓人得之而为万物之灵。”(5)谷:指水流汇聚的地方。(6)盈:满。(7)贞:假借为“正”。端方正直的意思。(8)以:因为。这里指有所恃,是依赖、倚仗的意思。(9)王相休废:消长兴替的意思。阴阳家以王(旺盛)、相(强壮)、胎(孕育)、没(没落)、死(死亡)、囚(禁锢)、休(休退)、废(废弃)八字与五行、四时、八卦等递相配搭,以表示事物的消长更迭。(10)蹶:挫折,失败。(11)孤、寡、不毂:分别都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河上公注:“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毂,一本作“谷”。
1703061150
1703061151
【译文】上古之时,天地万物皆处于一种最初始的“一”的状态(昔,指往古的时候;一,大道清净无为的象征)。天有了“一”,因而清明;地有了“一”,因而安定(说的是天循道而行,所以能显现清明的气象;大地依道而住,所以能够安宁稳固、毫不动摇);人心有了“一”,因而成为万物之灵(人心应道而现,因而能喜怒哀乐变化于无形);溪谷有了“一”,因而充盈(溪谷没人管它,自然形成,所以能水流充满,绵绵不绝);万物有了“一”,因而能自由地生长化育(世间万物皆因为自然规律的作用才得以生长化育);侯王有了“一”,因而能公正地对待天下(侯王奉道自守,清静无为,故能作为全天下公平正直的表率)。假如天不是这样清明,恐怕就会破裂(说的是天应当有阴阳和昼夜之分,很难保持永远清明,否则恐怕终将有分裂之时,而不再成其为天);假如地不是这样稳定,恐怕就会有崩泄(大地也有高下、刚柔之别,很难保持永远安定,否则恐怕也会有宣发泄露不成其为地的时候);假如人心不是这样富有灵气,恐怕就会失去生机(人的心念有消长更迭的变化,不能长久保持在精神饱满的状态,否则恐怕终将有衰息之时,而失去其灵异);假如溪谷不能长保充盈,恐怕就会有枯竭之日(溪谷终会有盈满和退缩、空虚和充实的变化,不能一直盈满下去,恐怕最终也会枯竭而不成其为溪谷);假如万物不能顺应自然之理而生长化育,恐怕就会有灭绝的一天(万物总是随着时令季节荣枯生灭,不会一直保持在繁盛的状态,否则恐怕终究会衰亡灭绝而不成其为物);假如侯王不能体道凝神,洞悉无为之妙用,从而保持其高贵的品质,恐怕就会有败亡的危险(侯王应当屈尊降贵、礼贤下士,一心求取贤才,不能只想以显贵凌驾于人,否则恐怕将要颠覆挫败,终究会失去自己尊贵的地位)。所以贵必定以贱为根本(说的是如果想要尊贵,应当坚守卑微为本,就如同夏禹与后稷亲身耕种、舜帝在河边劳作、周公礼下寒士一样),高必定以下为基础(说的是如果想保住高位,应当坚守卑下为根基)。因此,侯王总是以“孤”“寡”“不毂”这些象征卑贱的词语来自称(孤、寡,是比喻孤独;不毂,比喻不能像车轮那样,成为众多福气的汇聚)。它的意义不就是在于时时提醒自己“贵以贱为根本”吗(侯王尊贵到极点了,能以孤寡自称,这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1703061152
1703061153
【原文】人之所恶(1),唯孤、寡、不毂,而王公(2)以为(3)称。孤、寡、
1703061154
1703061155
不毂,不祥之名,而王公以为称者,处谦。法空虚和柔。故物或损之而益,引之不得,推让必还。或益之而损。夫增高者崩,贪富者得患。人之所教,谓众人所以教,去弱为强,去柔为刚也。我亦教人。言我教众人,使去强为弱,去刚为柔也。强梁(4)者不得致其死,强梁者,尚势任力,为天所绝,兵刃所伐,不得以命死也。吾将以为教父(5)。父,始也。老子以强梁之人为教戒之始。
1703061156
1703061157
【注释】(1)恶:讨厌,憎恶。(2)王公:泛指显贵的爵位。王公贵人。(3)以为:以之为。(4)强梁:强横。(5)父:通“甫”。开始。
1703061158
1703061159
【译文】“孤”“寡”“不毂”,这些都是人们所厌恶的,而王侯们却拿来自我称呼(孤、寡、不毂,都是不祥的名称。而王公之所以拿来称呼自己,是处谦虚之位,效法空虚和柔和)。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求取时得不到,推让时却反而能够获得);有时候增加它,反而受到减损(刻意图谋高位,反而会败毁;一心贪求富有,反而会有祸患)。别人所教导我们的事(意思是别人所教的,是放弃柔弱而去追求刚强),我也反过来教导别人(意思是我所教人的恰恰相反,是放弃刚强而以柔弱自守)。强狠霸道的人不得善终(强横的人,崇尚势力、强暴,为天理所不容,必将兵刃加身,不得尽其天年而终),我要把这个道理作为教化人的开始(父,开始的意思。老子把强横之人的例子作为教化、劝戒世人的起点)。
1703061160
1703061161
【原文】天下之至(1)柔,驰骋(2)天下之至坚,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也。无有(3)入于无间(4)。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群生。不言(5)之教,法道不言,帅之以身也。无为之益,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不劳烦。天下希及之。天下,谓人主也。希能有及,道无为之治。无为之治,治身、治国也。
1703061162
1703061163
【注释】(1)至:极,最。(2)驰骋:纵马疾驰,奔驰。在这里是无所不通的意思。(3)无有:指没有形质。(4)无间:没有空隙。(5)不言:不依靠语言。
1703061164
1703061165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战胜天下最强硬的东西(最柔的东西,是水;最硬的东西,是金石。水能够贯穿坚硬,入于刚强,无所不通)。没有形体的东西,能够渗透进没有间隙的地方(没有形体的东西,说的是“道”。道无形无相,所以能出入没有缝隙之地,通达神明,无处不在)。不用言辞的教导(效法于道,不依赖语言的说教,而是以自身作为表率),清静无为的美善(效法于道,清静无为,修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万民,而不加以叨扰),天下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天下,是说人主。很少能做到,说的是无为而治。修身、治国都是如此)。
1703061166
1703061167
【原文】甚(1)爱必大费(2),甚爱色者费精神,甚爱财者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多藏必厚(3)亡(4)。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发掘之患也。知足不辱,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于身也。知止不殆(5),知可止则止。财利不累于身,声色不乱于耳目,则终身不危殆。可以长久。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人不扰,故可长久也。
1703061168
1703061169
【注释】(1)甚:过分。(2)费:耗损。(3)厚:重,多。(4)亡:丢失,丧失。(5)殆:危险。
1703061170
1703061171
【译文】过分珍爱,必会造成更大的耗费(过分爱色的人,耗费精神,过分爱财的人,遭遇灾难。所能爱的很少,所失去的却很多,所以说是大耗费);过多贮藏,必会遭受更重的损失(活着时财富多封藏在府库中,死后的殉葬品多藏在坟墓中。活着时有被攻打劫掠的忧患,死后坟墓有被发掘的忧虑)。因此,知道满足,便不会身遭侮辱(知道满足的人,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远离欲望,便可使自身免于受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身遇危险(知道该停止就停止,财利不会变成累赘,声色不会扰乱耳目,则终身都不会陷于险境)。这样才能长久平安(人能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那么福禄就能自己把握了,这样修身则心神安宁,治理国家则人民安定,所以能够长治久安)。
1703061172
1703061173
【原文】大成(1)若缺(2),谓道德大成之君也。如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其用(3)不弊(4);其用心如是,则无弊尽时也。大盈若冲(5),谓道德大盈满之君也。如冲者,贵不敢骄,富不敢奢也。其用不穷(6)。其用心如是,则无穷尽。大直若屈(7),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也。大巧若拙,大巧,谓多才术也。如拙者,亦不敢见其能也。大辩(8)若讷(9)。大辩,知无疑也。如讷者,无口辞也。清静以为(10)天下正。能清能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
1703061174
1703061175
【注释】(1)大成:完备。(2)缺:器具破损。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3)用:功用,功能。(4)弊:衰落,疲惫。(5)冲:空虚。(6)穷:穷尽,完结。(7)屈:弯曲。(8)辩:能言善辩。(9)讷:语言迟钝。(10)以为:以之为。
1703061176
1703061177
【译文】最圆满的东西,看上去却好像是有缺憾的(这里说的是道德有大成的君子。好像还有缺憾,指的是因为抛弃了名声,隐藏起荣誉,所以总好像还有缺损而不完备),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败(他的用心是这样,那么就没有衰败穷尽的时候啊);最充实的东西,看上去却好像是空虚的(这是说道德品行完备的君子。如空虚,指的是虽尊贵但却不敢骄傲,虽富有但却不敢奢侈),它的作用永远不会枯竭(如此存心,其作用自然会无穷无尽)。最中直的看上去好似可弯可曲(大直,说的是修身行道的原则,正直如一。如屈,指的是不与别人争长短,所以看上去好像可屈可折似的),最灵巧的好似笨拙(大巧,是说多才能和技巧。如拙,是说不敢向人展现自己的才能),最雄辩的好似口钝(大辩,是说智慧而无疑惑。如讷,是说不显露言辞)。清静无为,可以使天下持正而长久(能清能静,则能为天下长久保持端正,那么就没有终止的时候)。
1703061178
1703061179
【原文】天下有道(1),谓人主有道也。却走马(2)以粪(3);粪者,治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以治农田也。天下无道(4),谓人主无道也。戎马(5)生于郊(6)。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还也。罪莫大于可欲(7),好淫色也。祸莫大于不知足,富贵不能自禁止也。咎(8)莫大于欲得。欲得人物,利且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无欲心也。
1703061180
1703061181
【注释】(1)有道:指政治清明,有德政。(2)却走马:意为好的战马都退役了。却,退、使退。走马,即良马,善走的马。(3)粪:施肥。(4)无道:暴虐,没有德政。(5)戎马:军马,战马。(6)郊:郊野。泛指城外、野外。(7)可欲:指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8)咎:过失,罪过。
1703061182
1703061183
【译文】国家治理有道(是说君主有道),好的战马都被赶去耕田(粪,是指耕种田地。军队不需要的时候,把好的战马都用于耕种农田。国家政治混乱(是说君主治理国家不遵循大道),战马便长年服役于郊野(战乱不止,战马被用于国境荒野,久久不能归来)。罪恶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的(荒淫好色),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富贵但自己不知道有禁忌),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惨的(想得到民众和财富,牟利并贪)。所以,只有知足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没有贪欲之心)。
1703061184
1703061185
【原文】不出户,以知天下;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矣。不窥牖(1),以见天道。天道与人道同,人君清静,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于己也。其出弥(2)远,其知弥少。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知益少也。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3),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知大,察内知外也。不为而成。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物自化也。
[
上一页 ]
[ :1.7030611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