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314
1703061315
【译文】“圣人”不会去积累什么东西(圣人积累德行而不积累钱财,有了德行就用来教化愚昧的人民,有了财物就用来帮助穷人)。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越富有(已经把财物广泛地施与别人,财富反而会更多,如同日月的光芒,没有穷尽的时候)。天之道,利于万物而不妨害它们(天地生成万物,用爱来养育,用善来滋长,无所相害)。圣人之“道”,就只是施教化、做好事而已,与人一无所争(圣人效法天道的施为,教化完成、事业成就,不与在下者争功名,所以能够成全至圣之功)。
1703061316
1703061317
鹖冠子
1703061318
1703061319
【题解】《鹖冠子》,先秦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说:“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与《汉书》相合。《鹖冠子·王铁》篇有柱国、令尹等楚官名。足见鹖冠子确为楚人。《鹖冠子》中记有赵武灵王、赵悼襄王、庞焕(似为庞暖之兄)、庞暖等的问答,可推知其为战国晚期人,书的写定当在战国末甚至更晚的时候。《汉书·艺文志》著录《鹖冠子》仅一篇。《隋书·经籍志》则作三卷。唐韩愈《读鹖冠子》云十六篇。宋陆佃作注。序云十九篇。今传陆注本即为三卷十九篇。清以来学者多认为今本是《汉书》所录道家《鹖冠子》一篇与兵家《庞暖》两篇合成。至于今本三卷分 十九篇,可能是原本篇下有节,后遂各自成篇。较近的注本有1929年出版的吴世拱《鹖冠子吴注》。唐柳宗元作《辨鹖冠子》,以《鹖冠子》为伪书,许多学者相信此说。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湖南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老子》乙本卷前《经法》《十六经》《称》等佚书。文句以至思想都有与《鹖冠子》相合之处。证明《鹖冠子》不伪。此外,《鹖冠子》和《国语·越语》等书也有共通的地方。《鹖冠子》把天地看作衡量规范人事的准则。其通过取法天理、参酌自然的类比手法,阐述了许多治国的“奇言奥旨”,加之“末流迪于刑名”,尤为后来的政治家所欣赏。韩愈称:“《鹖冠子》十有六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功德岂少哉。”韩愈重视该书中务实治世、兴邦济时的言论。出于同样目的,魏徵等人编纂《群书治要》时从中精选了《博选》《著希》《世贤》数节,以资治国者借鉴。
1703061320
1703061321
【作者简介】鹖冠子,春秋时楚国人,姓氏不详,隐居深山,以鹖羽为冠,故有此号。曾著书十九篇,名曰《鹖冠子》。
1703061322
1703061323
博 选
1703061324
1703061325
【题解】本段讲述的是如何选择人才的问题,提出了考核人才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四稽)和人才的五个等级,并且作出了“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役处”的论断,启迪君主要选择贤才,并且要以贤才为师。
1703061326
1703061327
【原文】博选(1)者,序德程俊也。道凡四稽(2):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人(人上有权字)有五至:一曰百己,二曰十己,三曰若己,四曰厮役(3),五曰徒隶(4)。所谓天者,理物情者也(5);所谓地者,常弗去者也(6);所谓人者,恶死乐生者也;所谓命者,靡不在君者也。君者,端神明(7)者也;神明者,以人为本。人者,以贤圣为本;贤圣者,以博选为本;博选者,以五至为本。故北面(8)事之,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十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9),指麾(10)而使,则厮役者至;噫唶叱(噫唶叱作乐嗟苦咄(11))则徒隶人至矣。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交(交作友)处,亡主与役处。
1703061328
1703061329
【注释】(1)博选:广泛地选择。(2)稽:考核,考证。(3)厮役:旧称干杂事劳役的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的奴仆。(4)徒隶: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5)天者,理物情者也:陆佃《鹖冠子集解》注:“道无所治,有之者,以稽于天,所以尔也,教者地事也,治者天事也。”(6)地者,常弗去者也:陆佃《鹖冠子集解》注:“道无所住,有之者,以稽于地,所以尔也,运者天道也,处者地道也。”(7)神明:指人的精神和智慧。(8)北面:方位词,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为北面。(9)冯几据杖:冯,靠着。几,小或矮的桌子。据,凭依、倚仗。杖,扶着走路的棍子。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10)指麾:以手或手持物挥动示意。(11)乐嗟苦咄:高兴时招唤,不高兴时责骂。形容对人态度恶劣。
1703061330
1703061331
【译文】所谓“博选”,就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水平依次考核排序来选用优秀人才。对人才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考核:一是“天”(能知天道),二是“地”(能尽地义),三是“人”(能通人情),四是“命”(能守臣职)。根据衡量,把人分为五个等级:一是百倍于己的,二是十倍于己的,三是与己相当的,四是适宜于供驱使、服杂役的,五是只能做苦力、当奴隶的。所谓“天”,就是能统理万物之情;所谓“地”,就是做事从不背离纲常;所谓“人”,就是厌恶死而乐于生;所谓“命”,就是一切都取决于君主。君主是端正万民精神的人。人的精神,以人的品行为根本;人的品行,以贤圣为根据;是否贤圣,以博选为根据;博选,以人的德行才智所能达到的五个层次为根据。屈身面北,以尊师之礼待人,那么,才德百倍于己者会前来(效力);开始恭敬而随后又停止,此前已探访而后又默无声息,那么,才德十倍于己者会前来(效力);他人敬慕,自己也跟着表示敬慕,那么,才德与己相当者会前来(效力);靠着矮桌、拿着拐杖来指挥、差遣,那么,适宜供驱使、服杂役者会前来(效力);随意呼唤喝斥,那么,只有服劳役、当奴隶者会前来(效力)。所以,能成为天下之帝者,常与自己的老师相处;能成为封国之君者,常与自己的朋友相处;导致国家灭亡的君主,常与自己的仆役相处。
1703061332
1703061333
著 希
1703061334
1703061335
【题解】本段旨在说明君子的特征,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是要遵从道义,不能放任私欲。
1703061336
1703061337
【原文】夫君子者,易亲而难狎(1),畏祸而难劫(2),嗜(3)利而不为非,时动静(无静字)而不苟作。体虽安之而弗敢处,然后礼生焉;心虽欲之而弗敢信(4),然后义生焉。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
1703061338
1703061339
【注释】(1)狎:亲昵,亲近而不庄重。(2)劫:威逼,胁制。(3)嗜:贪求。(4)信:放任,随便。
1703061340
1703061341
【译文】大凡君子,总是容易亲近,但不易过分亲密;害怕灾难,但是为了道义即使面临死亡也不害怕;喜爱利益,但绝不会为了利益去做违背道义的事情;即使时势动荡,都不苟且作为。身心虽然得到安顿也不敢安然处之,然后礼仪规范产生;心中虽有私欲但不敢放任,然后道义产生。用正义来节制私欲,就可使社会安定;用礼来纠正自己的性情,就可以明辨事理。
1703061342
1703061343
世 贤
1703061344
1703061345
【题解】本段通过悼襄王和庞暖之间的对话,说明治理国家一定要选任贤才,并通过扁鹊三兄弟治病的例子,说明治理国家的最高策略。
1703061346
1703061347
【原文】悼襄王(1)问庞暖(2)曰:“夫君人者,亦有为其国乎?”庞暖曰:“王独不闻俞拊(3)之为医乎?已识必治神避之。昔尧之任人也,不用亲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爱,必使旧医。”襄王曰:“善。”庞暖曰:“王其忘之乎?昔伊尹医殷,太公医周,百里(4)医秦,申麃(5)医郢,原季(6)医晋,范蠡(7)医越,管仲(8)医齐,而立五国霸。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数。”襄王曰:“愿闻其数。”暖曰:“王独不闻魏文侯(9)之问扁鹊邪?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10)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也。’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11)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则桓公几能成其霸乎!”
1703061348
1703061349
【注释】(1)悼襄王:赵悼襄王(?-公元前236年),战国末期赵国君主,嬴姓,赵氏,名偃,赵孝成王之子。(2)庞暖:战国合纵家。(3)俞拊:即俞跗。相传为黄帝时的良医。(4)百里: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5)申麃:春秋时期楚国人。(6)原季:指赵衰,即赵成子,字子金,亦称成季、孟子余。赵衰是跟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并且颇受倚重的功臣,但他从不争权夺利,不计较个人地位。回国后,曾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故亦称原季。(7)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8)管仲:名夷吾,谥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9)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10)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11)镵:刺,凿。
1703061350
1703061351
【译文】悼襄王问庞暖:“作为君主,也有治理他的国家的方法吗?”庞暖说:“君主难道没有听说过俞拊行医的事吗?既知道病因,便一定要治好,连神鬼也避让于他。昔日尧帝用人,不任用其亲戚,而必定使用有才能者。他若治疗疾病,不用所喜爱之人,定会使用曾为之治病的医生。”悼襄王说:“很对!”庞暖说:“君主难道忘了吗?从前伊尹医治殷朝之弊病,太公医治周朝之弊病,百里奚医治秦国之弊病,申麃救治楚国郢都之患,原季医治晋国之弊病,范蠡医治越国之弊病,管仲医治齐国之弊病,才成就这五国之霸业。这几人的贤能都是一样的,但其治理之道却有着不同的策略。”悼襄王说:“希望听你讲一讲‘策略’。”庞暖说:“君主难道没有听说过魏文侯询问扁鹊的事吗?魏文侯问道:‘你兄弟三人,其中谁最善于治病?’扁鹊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的医术在他俩之下。’文侯说:‘可以请你说得仔细些吗?’扁鹊说:‘大哥对于疾病,在其隐伏未发之时便能看到,并在未出现症状时便除去病源,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病人之家,二哥医治疾病,是在病情十分轻微时便予以治愈,所以名声传不出病人所在村巷,像我扁鹊这样,(在病人病势沉重时)刺穿病人血脉,使用有毒性的药物,割开病人体肤,却能使名声传闻于诸侯。’文侯说:‘你讲得有道理。’试想,如果让管仲主持政务,却使用扁鹊治病的方法,那么齐桓公岂能成就其霸业呢?”
1703061352
1703061353
列 子
1703061354
1703061355
【题解】《列子》一书,旧题战国列御寇撰,共八卷,分别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庄子》称其“无为”,《尸子》《吕氏春秋》说“列子贵虚”。《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是经过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后来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已不是班固著录的原书。晋朝张湛为之作序,自称是西晋末永嘉之乱后,根据各种版本辑录而成,以“其书大归同于老庄,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因而定为先秦道家著作。
1703061356
1703061357
《列子》一书广涉群籍,博选众家,形成了其思想内容繁富、驳杂、瑰奇的特点,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风俗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可资借鉴的材料。例如,《天瑞》篇阐发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资源、富利民生的进步经济思想,《仲尼》《力命》等篇发挥了可贵的人才观念,《汤问》篇讲到宇宙与万物的始原及宇宙的无限性。
1703061358
1703061359
唐王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宣扬道教,天宝元年尊《列子》为《冲虚真经》。宋景德年间又加称为《冲虚至德真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1703061360
1703061361
《群书治要》从《列子》的《天瑞》《汤问》《力命》《说符》诸篇中精选了六段文字,并保留原标题。其中或论刚柔相济之理,或辨治国用人之道,都着眼于兴邦治国。其选文精致,独具慧眼,今天读来仍不无启迪。
1703061362
1703061363
【作者简介】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
[
上一页 ]
[ :1.7030613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