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1264e+09
1703061264
1703061265 【注释】(1)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2)重:认为重,有负担的意思。(3)害:妨碍,妨害。这里是认为有妨碍的意思。
1703061266
1703061267 【译文】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所归的总汇,是因为它善于让自己处于卑下的地位(江海因为地位卑下的缘故,众多河流都归向它,就像百姓归附君主那样)。因此圣人要想统治人民(想要位于众人之上),言辞上必须谦下(效法江海,处世谦虚);要想领导人民(想位于众人之前),必须把自己摆在人民的后面(先考虑别人而后考虑自己)。所以圣人统治人民,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圣人在百姓之上作主宰,不以自己的尊贵虐待臣民,所以百姓拥戴敬仰,不会感到沉重);领导人民,人民不认为有妨碍(圣人在百姓之前,不以自己的光环遮蔽臣民,像父母一般亲爱他们,所以没有想加害他的)。
1703061268
1703061269 【原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之。一曰慈,爱百姓若赤子。二曰俭(1),赋敛若取之于己。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执谦退,不为唱也。慈,故能勇;以慈仁,故能勇于忠孝。俭,故能广;身能节俭,故民日用宽广也。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2)长。成器长,谓得道人也。我能为道人之长也。今舍慈且勇,今世人舍慈仁,但为勇武。舍俭且广,舍其俭约,但为奢泰。舍后且先,舍其后己,但为人先。死矣!所行如此,动入死道。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夫慈仁者,百姓亲附,故战则胜敌,以守卫则坚固也。用兵有言:“陈用兵之道,老子疾时用兵,故托己设其义也。吾不敢为主,主,先也,不敢先举兵也。而为客;客者,和而不唱,用兵当承天而后动也。不敢进寸而退尺。”侵人境界,利人财宝为进,闭门守城为退也。祸莫大于轻敌,夫祸乱之害,莫大于欺轻敌家。侵取不休,轻战贪财也。轻敌几丧吾宝。几,近也。宝,身也。欺轻敌家,近丧身也。故抗(3)兵相加,哀者胜矣。哀者,慈仁士卒,不远于死也。
1703061270
1703061271 【注释】(1)俭:自我约束,不放纵。(2)器:才能。(3)抗:对等,匹敌。
1703061272
1703061273 【译文】我有三件法宝,掌握并珍惜它们(老子说:我有三件法宝,怀抱而作为依仗):一是“仁慈”(爱百姓如爱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二是“俭约”(向百姓征赋税如同向自己征),三是“不敢先天下人而行”(坚持谦让,而不作为倡导者)。秉心“仁慈”,故能勇敢(用心慈仁,所以能勇于为忠孝之事);励行“俭约”,故能宽绰(自身能节俭,所以百姓日常用度宽裕);做到“不敢先天下人而行”,故能修成大道(成器长,是指得大道的人。我能成为修道之人的首领)。现在的人舍去“仁慈”,只讲勇敢(如今世人舍弃慈仁,只讲勇武);舍去“俭约”,只讲豪华(舍弃俭约,只讲奢侈);舍去退让,只讲抢先(舍弃谦让,只为人先),那就必定要灭亡了(如此作为,一迈步就会踏上败亡之路)。“仁慈”这件法宝,用之于战争,就能胜利;用之于守卫,就能稳固(慈仁,百姓就亲近归附,所以战斗就能战胜敌人,守卫疆土国家就能坚固不拔)。兵家常说(陈述用兵之道。老子憎恨当时各国用兵,所以假托自己来陈述用兵的要义):我不敢先行举兵(主,先的意思。不敢先举兵),而宁愿采取守势(客,应和而不首倡。用兵应当顺承天道而后于人而动);我不敢先前进一寸,而宁愿退守一尺(侵犯别国边境、谋取别国的财宝为进,闭门守城则为退)。祸害之大,莫过于轻视敌人(祸乱的害处,莫大于欺辱轻视敌人、侵犯掠夺没有休止、轻易发动战争并且贪财),轻视敌人就离丧身不远了(几,近的意思。宝,指身体。侵犯轻视敌人,离丧命就不远了)。所以在两军对阵、兵力相当的情况下,那心怀仁慈而悲悯的一方,一定获得胜利(悲悯的一方爱护士兵,士兵就能勇于拼死效命)。
1703061274
1703061275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约而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人恶柔弱,好刚强也。夫(1)唯(2)无知,是以不我知。夫唯,世人也。是我德之暗,不见于外,穷微极妙,故无知也。知我者稀,则我贵矣。稀,少也。唯达道乃能知我,故为贵也。是以圣人被褐怀玉(3)。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也。匿宝藏德为贵也。
1703061276
1703061277 【注释】(1)夫:发语词。(2)唯:因为。(3)被褐怀玉:比喻怀藏宝物而不为人知。被,同“披”,穿着。褐,指粗布或粗布衣,古时贫贱人穿。怀,怀藏。
1703061278
1703061279 【译文】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老子说:我所说的话,简明易懂,简单易行)。但世俗间却没有人能听懂,没有人能照做(因为人们不喜欢柔弱,而喜欢刚强)。由于人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们不了解我(夫唯,指世人。是因为我的品德深藏于暗处,不显现在外面,穷尽精微,极尽玄妙,所以没有知道的)。了解我的人很少很少,所以才愈加显得可贵(稀,指少。唯有通达大道才能理解我,所以说难能可贵)。因此,圣人好比外穿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宝玉一般不为人知(披着粗布衣,淡薄于外;怀抱美玉,敦厚于内。像隐藏着珍宝一样怀藏着自己的德行,故而显得珍贵)。
1703061280
1703061281 【原文】天道不争而善胜,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畏之也。不言而善应,天不言,万物自动以应时。不召而自来,天不呼召,万物皆负阴而向阳也。繟然(1)而善谋。繟,宽也。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天网恢恢(2),疏而不失。天所罗网,恢恢甚大,虽疏远,司察人善恶,无有所失。
1703061282
1703061283 【注释】(1)繟然:宽缓、舒缓的样子。(2)恢恢:宽阔广大貌。
1703061284
1703061285 【译文】天之道,不通过争斗就能取得最彻底的胜利(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都害怕它),不需要发话就能得到最好的回应(天不说话,万物自然顺应时节),不必召唤就能令万物自然归向(天不召唤,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天看上去什么计划都没有,却比任何谋划都周到完备(繟,是宽的意思。天道虽然宽广宏大,但却善于谋划人事。世人修善和行恶,一一都会受到报应)。天网无边,网眼虽疏,可是无所漏失(天所张罗的大网,宽阔广大。虽然疏阔遥远,督查人的善恶,却没有丝毫疏漏的地方)。
1703061286
1703061287 【原文】民不畏死,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不知畏之。奈何(1)以死惧之(2)?人君不宽其刑罚,教人去情欲。奈何设刑罚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当除己之所残刻,教民去利欲。而为奇(3)者,吾得执(4)而杀之,孰(5)敢矣?以道教化,而民不从,反为奇巧,乃应王法,执而杀之,谁敢有犯者?老子伤时主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罚也。
1703061288
1703061289 【注释】(1)奈何:怎么,为何。(2)惧之:令其畏惧。威摄的意思。(3)奇:不正。指非法的。(4)执:拘捕,捉拿。(5)孰:谁。
1703061290
1703061291 【译文】人民要是不怕死(治国者刑罚严酷残忍,百姓没有生存的依靠,困顿痛苦,所以不怕死。修身者嗜好贪欲,伤害精神,贪求财报,虽有杀身之祸,不知道畏惧),又怎么能用死来威摄他们呢(君主不施行宽大的刑罚,教导人去除情欲,怎么能制定刑法,以死刑来威慑百姓)?假如人民果真怕死(应当废除自己的残忍凶暴,教化百姓去除对利益的贪欲),对不法之徒,我们可以抓起来杀掉,谁还敢作恶呢(以大道作为教化,如果有人仍不顺从,反而做奇巧之事,就对应王法条文,逮捕并且诛杀,谁还敢再犯法呢?老子哀伤当时的君主不能先用道德教化百姓,而是先用严刑惩罚百姓)?
1703061292
1703061293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1)之多,人民所以饥寒者,以其君上税食下太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人民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为。是以难治。其民化上有为,情伪难治也。人之轻死(2),以其求生之厚,人民所以轻犯死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贪利以自危也。是以轻死。以求生太厚之故,轻入死地。夫(3)唯无以生为者(4),是贤于贵生(5)也。夫唯独无以生为务者,爵禄不干于意,财利不入于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使,则贤于贵生者也。
1703061294
1703061295 【注释】(1)食税:享受税赋,靠赋税而生活。(2)轻死:不怕死。轻,轻视。(3)夫:发语词。(4)无以生为者:指不为欲望、享受所驱使的人。(5)贵生:指贪图享受。贵,重视、看重。
1703061296
1703061297 【译文】人民之所以挨饿,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收税太多(人民饥寒的原因,是君主享受的赋税太多),因此才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贪功好利的缘故(百姓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多欲,喜好做作施为),所以才难以统治(他的人民效法君主的有为,以至性情虚伪而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其过分贪求生活上的享受(百姓之所以轻易触犯死罪,因为他们要求生活的享受太多,所以贪图利益而让自己陷于危难),因此才冒死求利(因为要求生活享受丰厚的缘故,轻易使自己陷入被处死的境地)。只有那些不汲汲于生活享受的人,相比于那些贪利重欲的人而言,那才是真正高明的人(唯独不以生活享受为要事的,爵禄就不能侵犯他的意志,财利也不能干扰他的操守,连天子也不能强迫他为臣,诸侯也不能无缘无故去驱使他,这就是他高明于那些贪利重欲者的地方)。
1703061298
1703061299 【原文】圣人执左契,古者,圣人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而不责于人(1)。但执刻契信,不责人以他事也。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无德司彻(2),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3)。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者也。
1703061300
1703061301 【注释】(1)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契,契约。古代借贷财物时所用的契券,竹木制成,劈为两片。左片叫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责,责令、要求。这里说的是圣明的君主只是施惠于民,而不求回报。憨山注:“圣人无心之德,但施而不责报。故如贷之执左契,虽有而若无也。”(2)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司,执掌、主管。司彻,司人之过的意思。一说“彻”是周时的赋法,指官府按时收取税赋,没有商量的余地。憨山注:“有德司契,但与而不取,徒存虚契。无德司彻,不计彼之有无,必征其余,如赋彻耳。彻,周之赋法。谓时至必取于民,而无一毫假借之意。”(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亲,偏爱。与,帮助、援助。憨山注:“上责报而下计利,将谓与而不取,为失利也。殊不知失于人,而得于天。故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且施而不取,我既善矣。人不与而天必与之,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岂常人所易知哉。”
1703061302
1703061303 【译文】“圣人”虽握有债权的符契(古代,圣人没有文书法律,只是以刻画的文契彼此相符合,作为信物),但不以此责求他人(只是握有文契符信,并不用别的事责求别人)。有德的人,只是握有契约而已(有德行的君主,只是督查文契符信罢了);无德的人,严格按照契约行事,不容别人有丝毫过失(没有德行的君主,违背了文契符信只是要求自己诚信的根本原则,专门督查别人的过失)。天道对谁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天道对人没有亲疏远近,只是亲近善人,也就是说,它一定会帮助那些虽执有符契但却不要求别人的人)。
1703061304
1703061305 【原文】小国寡民(1),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乏,不敢劳也。使民重死(2),君能为人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而不远徙(3)。政令不烦,则民安其业,故不远迁,离其常处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清静无为,不好出入。虽有甲兵,无所陈(4)之。无怨恶于天下。甘其食,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美其衣,美其恶衣,不贵五色。安其居。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乐其俗,乐其质朴之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相去近也,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情欲也。
1703061306
1703061307 【注释】(1)小国寡民:寡,少。意为国不论其大,皆以为小;民不论其多,皆以为少。君主爱惜国力民力,不敢奢侈劳民的意思。(2)重死:爱惜生命的意思。(3)徙:迁移。(4)陈:陈设,陈列。
1703061308
1703061309 【译文】圣人视大国为小,视民众多为少(圣人虽然治理大国,还是认为很小,勤俭节约而不奢侈;人民虽然众多,还是如同很少一样,不敢劳烦)。使人民爱惜生命(君主能为人民兴起利益、免除祸害,各得其所,使人民畏惧死亡而贪求生存),不肯向远处迁流(政令不烦扰,那么百姓就安心于本业,所以不向远处迁徙,而离开他们恒常的住处)。虽有船和车,没有必要乘坐它(清净无为,不喜好出入往来);虽有武备,却没有地方列阵(没有招致天下百姓的怨恨厌恶)。人们总觉得自己吃得很香甜(美美地享受蔬菜粮食,不掠夺百姓的缘故),衣服很好看(觉得粗布衣服很美,不看重各种彩色),住得很安适(安住在自己的茅屋里,不好修饰自己的房屋),觉得本地的风俗很称心如意(乐于享受淳朴的风俗)。邻国相互可望见,鸡狗啼叫声相互都能听得见(离得很近),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迁徙,更不会发生争执(因为没有情欲的缘故)。
1703061310
1703061311 【原文】圣人不积(1),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既(2)以为人己愈有。既以财贿布施于人,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害也。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3)也。
1703061312
1703061313 【注释】(1)不积:指不聚集财富。积,聚集的意思。(2)既:整个的意思。(3)圣功:至圣之功。或谓帝王的功业为“圣功”。
[ 上一页 ]  [ :1.7030612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