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1376e+09
1703061376
1703061377 【题解】本段节录自《列子·汤问》,指出唯有圣人能够通晓天地之间的大道,而圣人之道,就是让万物各归其性、各尽其分。
1703061378
1703061379 【原文】大禹曰:“六合(1)之间,四海(2)之内,照之以日月,经(3)之以星辰,纪(4)之以四时(5),要之以太岁(6)。神灵所生,其物异(异作其)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圣人顺天地之道,因万物之性,任其所适,通其所逆,使群异各得其方,寿夭尽其分。
1703061380
1703061381 【注释】(1)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2)四海:指全天下。旧说以为我国被四海包围,因此用“四海”代指全国。(3)经:测量,计度。(4)纪:梳理。(5)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6)要之以太岁:要,约定。太岁,又叫岁星,即木星,古代用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纪年,一周是十二年。
1703061382
1703061383 【译文】大禹说:“天地四方之间、四海之内,大自然以日月之光照耀着它,以星辰为标志划出天区地域,以四季的变化使它有规律,以岁星的运转周期规定它的纪年。神灵造化生成的万物,其形状各有不同,有的早夭,有的长寿,只有圣人才能通晓它们的规律(圣人遵循天地间的自然规律,顺着万事万物的本性,让其回归本性,疏通其不顺之处,使形形色色的事物各归其类,无论是长寿的还是早夭的,都能各尽其分)。”
1703061384
1703061385 力 命
1703061386
1703061387 【题解】本段节录自《列子·力命》,记载了管仲有病之时与齐桓公小白的一段对话,齐桓公向管仲询问谁能托付政事(接替管仲为相),管仲鄙薄鲍叔牙,推重隰朋,以此说明治理政事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
1703061388
1703061389 【原文】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清己而已。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欲以己善齐物也。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不能弃瑕录善。使之治国,上且钩(1)乎君,下且逆乎民。必引君令其道不弘,道苟不弘,则逆民而不能纳矣。其得罪于君,将弗久矣。”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2)则隰朋(3)可。其为人也,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惭其道之不及圣,矜其民不以逮(4)己,故能无弃人也。以德分人,谓之圣人;化之使合道,而不宰割。以财分人,谓之贤人。既以与人,己愈有也。以贤临人者,未有得人者也;求备于人,则物所不与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与物升降者。物必归之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道行则不赖(赖作烦)闻见,故曰不瞽(5)不聋,不能成功(6)。勿已,则隰朋可。”若有闻见,则事钟于己,而群生无所措手足,故遗之可。未能尽道,故仅可耳。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皆天理也。
1703061390
1703061391 【注释】(1)钩:钩距,即对人辗转推问,究其情实。这里含有求全责备的意思。(2)勿已:犹无已。不得已,不能止。《庄子·徐无鬼》:“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3)隰朋(?—公元前644年):姜姓,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隰,音“西”。(4)逮:到,及。《礼记·曲礼》:“逮事父母。”(5)瞽:眼睛失明,音“股”。(6)成功:成就功业或事业。《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1703061392
1703061393 【译文】(齐相)管夷吾有病,齐桓公小白问他说:“仲父的病势很重了,万一治不好,我把国政托付给谁呢?”夷吾说:“您打算交给谁呢?”小白说:“可以交给鲍叔牙。”夷吾说:“那不可以。他为人清白廉洁,是贤德之人(只是以清廉之德要求自己而已)。对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他便不会与之交往(希望以己之善为标准来影响整治其他人);一听见他人的过失,便终身不忘(不能放下别人的过失而记取别人的优点)。假如让他管理国政,对上则求全责备于君主,对下又违逆百姓(一定会将君主引导至使其治道不广大的地步。治道假若不广大,就会违逆而不能包容百姓)。他得罪于您的日子,大概也为时不远了。”小白说:“那么谁可以呢?”管仲答道:“如果我不行了,那么隰朋可以接任。他为人处世,只惭愧自己的德才不如黄帝,而能哀怜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只是惭愧其德行不如圣人,怜惜百姓之德行不如自己,所以能够做到不舍弃任何一个人)。自己修德、以德来感化他人的人称作圣人(自己先修德,以身教来感化百姓,使其与道相合,而不是采用强制、逼迫的方式),以财物来济施他人的人称作贤人(懂得将财物分给他人,自己的财物将会越来越多)。因为自己贤能而傲气凌人的人,从来就没有能得人心的(对人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瑕疵,那么世上万物都不能达到他的要求);自己贤能,却能谦虚对人者,没有不得人心的(随顺万物,与万物一起升进与黜退的人,万物定会归顺于他)。隰朋对于国事,不该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该知的不知(只要自己力行道义,治理国家就不必依赖所闻所见。所以有人说:不盲不聋,就不能成就功业)。如果我不行了,那么隰朋可以接任(如果根据自己的所闻所见来处理国事,那么事情都集中于自身来处理,众人将无所适从,因此可以不这样做。隰朋做得还不能完全合乎道,所以仅仅是可以)。”但是,管夷吾并非有意鄙薄鲍叔牙,而是不得不鄙薄;并非推重隰朋,而是不得不推重。推重与鄙薄的取舍,不在于自己(推重与鄙薄都是依天理而行)。
1703061394
1703061395 说 符
1703061396
1703061397 【题解】本节节录自《列子·说符》。“郄雍视盗”的故事,说明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消除盗贼;“孔子反鲁”的故事,说明忠信乃为人之本;“楚庄王问詹何”一段,说明修身为治国之本。
1703061398
1703061399 【原文】晋国苦盗。有郤雍(1)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郤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2)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郤雍也。”遂共盗而戕。杀之也。晋侯闻而大骇,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郤雍死。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3)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人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4)知政(5),而群盗奔秦焉。用聪明以察是非者,群诈之所逃。用少(少作先)识(6)以擿(7)奸伏(8)者,众恶之所疾。智之为患,岂虚也哉。
1703061400
1703061401 【注释】(1)郄雍:人名。郄,音细。(2)俄而:一会儿。(3)智料:以智慧来料算。(4)随会:祁姓,随氏、范氏,讳会,谥武,其名随会(采邑于随)或范会(采邑于范),又因随氏出于士氏,故史料中多称其为士会,史称范武子、随武子。士蒍之孙,士缺幼子。杰出的政治家,先秦时代贤良的典范。(5)知政:主持政事。(6)先识:先见远识。(7)擿:揭露。音“梯”。(8)奸伏: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
1703061402
1703061403 【译文】晋国苦于盗贼为害。有个叫郄雍的人,会审视盗贼的相貌,观察其眉目之间的神色,便可得知其真实情况。晋侯派他去辨认盗贼,结果千百个盗贼无一遗漏。晋侯大喜,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这一个人,便使全国的盗贼因之而除尽,还要用那么多人干什么呢?”文子说:“君主依靠伺察的方法来捕捉盗贼,盗贼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雍也必定不得善终。”不久,盗贼们共同商议说:“我等之所以走投无路,都因为那个郄雍。”于是一同绑架了郄雍并杀死了他。晋侯听到消息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赵文子,对他说:“果然像你说的那样,郄雍死了,可是究竟采用什么办法来捕捉盗贼呢?”文子说:“周人的谚语有这么一句话:‘能看清深潭中游鱼的人定不吉利,以智巧算出隐藏者的人必有灾殃。’您要想使晋国没有盗贼,不如选拔贤良并予以任用,使在上政教昌明,在下百姓得以教化。人们有了羞耻之心,还会去做什么盗贼呢?”于是,晋侯便任用随会主持有关政务,盗贼便成群地逃往秦国去了(用聪明才智来分辨是非,是奸诈之人所躲避的;用先见远识使隐秘的奸人无法藏身,是行恶之人所嫉恨的。聪明才智使用不当将形成灾祸,难道是虚言么)。
1703061404
1703061405 【原文】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1)而观焉。其悬水(2)三十仞(3),圜流(4)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5)弗能居。有丈夫方将厉(6)之,孔子使人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措意(7),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8)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亲之,而况人乎?”
1703061406
1703061407 【注释】(1)梁:《说文》:“梁,水桥也。”(2)悬水:即瀑布。(3)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4)圜流:有漩涡的水流。圜,同“环”。(5)鼋鼍:大鳖和猪婆龙。(6)厉:连衣涉水。司马相如《上林赋》:“越壑厉水。”(7)措意:在意,注意。(8)二三子:犹言诸君、几个人。《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703061408
1703061409 【译文】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下马车观望。只见瀑布高达二三十丈,漩涡达九十余里,鱼鳖不能浮游,鼋鼍无法停留。有一男子正准备涉水过河,孔子连忙派人顺岸边跑去劝止他说:“这里瀑布二三十丈,漩涡九十里,鱼鳖鼋鼍都不能停留,想来你很难渡过去吧?”男子听了毫不在意,渡过河流,出水上岸。孔子问他说:“你是有高超的技巧呢,还是有什么道术?能够入水又出水的奥妙何在呢?”男子回答说:“我开始入水时,事先具备忠信之心;待我出水时,跟着依靠忠信之心。这忠和信使我的身躯安处于急流波浪之中,而我不敢任从个人的心智和技巧。之所以能入水而又出水的道理,就在于此。”孔子对学生说:“你们几个记住,水尚且可以凭忠信来亲近,更何况人呢?”
1703061410
1703061411 【原文】楚庄王(1)问詹何(2)曰:“治国奈何?”詹何盖隐者也。詹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王曰:“寡人得奉宗庙(3)社稷(4),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5)。”楚王曰:“善。”
1703061412
1703061413 【注释】(1)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2)詹何: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接近道家。(3)宗庙:祭祀祖宗的屋舍。(4)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的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的代称。(5)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703061414
1703061415 【译文】楚庄王问詹何说:“请问该如何治理国家?”(詹何,为一隐居不仕之士)。詹何回答说:“我只明白修身的道理,不明白治国的道理。” 楚王说:“寡人得以供奉宗庙、掌管国家,希望学到保住它的方法。”詹何回答说:“我不曾听说君主自身修养很好而国家却混乱的,也不曾听说君主自身修养不好而国家却大治的。所以,治国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的修养,别的细枝末节我就不敢跟您讲了。”楚王说:“你讲得很好。”
1703061416
1703061417 墨 子
1703061418
1703061419 【题解】《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七十一篇,而流传至今的仅十五卷五十三篇,佚失十八篇。《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的,主要反映前期的墨家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其本人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战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初步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又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礼者得治”。他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命题。在动机与效果问题上,他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其弟子很多。在教育思想上,他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
1703061420
1703061421 《群书治要》辑录了《墨子》的《所染》《法仪》《七患》《尚贤》《贵义》《非命》诸篇,这些片段内容,分别从事业成败、国家兴亡、崇尚贤能、节省财用、自立自强等方面来着眼,以期启发唐王朝统治者治国安邦,以图强盛为目的。
1703061422
1703061423 【作者简介】墨子,名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春秋之末、战国之初,大约出生于孔子去世后,卒于孟子出生前,他在世的时候孔孟都不在世间。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墨子》一书传世。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他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遂另立学派,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1703061424
1703061425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其主要事迹有:阻止鲁阳文君攻郑,说服公输般而使楚国停止攻打宋国。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吴国地方五百里封给墨子,但墨子都没有接受。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
[ 上一页 ]  [ :1.7030613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