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426
1703061427
所 染
1703061428
1703061429
【题解】本篇以染丝为比喻,说明君主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近臣,才能受到好的薰染,否则就会受到坏的薰染。“所染”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君主的安危和国家的存亡。
1703061430
1703061431
【原文】子墨子(1)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2)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3)变,其色亦变。故染可不慎耶?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4)染于许由(5)、伯阳(6),禹(7)染于皋陶(8)、伯益(9),汤(10)染于伊尹(11)、仲虺(12),武王(13)染于太公(14)、周公(15)。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16)染于干辛(17)、推哆(18),殷纣(19)染于崇侯(20)、恶来(21),厉王(22)染于厉公长文(23)、荣夷终(24),幽王(25)染于傅公夷(26)(夷原作几)、蔡公谷(27)。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戮(28)。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1703061432
1703061433
【注释】(1)子墨子:即指墨子。古人称自己的老师时,要在姓氏前加一“子”字。《墨子》一书多是墨家后学所记录,所以称“子墨子”。(2)苍:深青色,深绿色。(3)所入者:指放进去的染料。(4)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5)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6)伯阳:古贤人。相传为舜七友之一。(7)禹:夏朝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过洪水。(8)皋陶: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9)伯益:禹的大臣,辅佐禹平治水土。(10)汤:商朝的创建者,前1617年至前1588年在位,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为夏朝商国诸侯,十三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11)伊尹:商汤大臣,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相传生于伊水,故名。是汤妻陪嫁的奴隶,后助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12)仲虺:又叫莱朱,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他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13)武王:即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14)太公:既姜太公,是辅佐武王取得天下的重要人物。(15)周公: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他制礼作乐,作《周礼》。(16)夏桀: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发的儿子。发病死后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17)干辛:夏桀手下的奸臣。(18)推哆:夏桀的力士。(19)纣:即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位暴君。(20)崇侯:既崇侯虎,纣王手下的佞臣。(21)恶来:又称为恶来革,商纣王的臣子,飞廉(又作蜚廉)之子,以勇力而闻名。(22)厉王:即周厉王,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三七年。(23)历公长文:周厉王朝中的奸臣。(24)荣夷终:即荣夷公,是中国西周时期诸侯国荣国的第六任国君。(25)幽王:即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儿子,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骊山烽火,失信于诸侯。结果,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26)傅公夷:此人于史无考。(27)蔡公谷:古代的恶人。(28)戮:羞辱,侮辱。
1703061434
1703061435
【译文】墨子看到染丝的人很感叹地说:“丝放在青色的染料里就变成青色了,放在黄色的染料里就变成黄色了。投入的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就不同,因此对于染丝怎么能不慎重呢!不只是染丝如此啊!国君也有受臣子影响的情形。舜受到许由、伯阳的薰陶;禹受到皋陶、伯益的薰陶;汤受到伊尹、仲虺的薰陶;武王受到太公、周公的薰陶。这四位君王受到的薰陶是正面的,因此他们的仁政惠及天下,被拥立为天子,功盖四方,扬名天下。若要列举天下仁义、显赫之人,一定会推举这四位圣王。夏桀王受到干辛、推哆的薰染;殷纣王受到崇侯、恶来的薰染;周厉王受到厉公长文、荣夷终的薰染;周幽王受到傅公几、蔡公谷的薰染。这四位帝王所受到的是负面的影响,因此国破身亡,受到天下人的羞辱。若要列举天下不义、可耻之人,一定会举出这四位帝王。”
1703061436
1703061437
【原文】“齐桓公(1)染于管仲(2),晋文公(3)染于咎犯(4),楚庄(5)染于孙叔,吴阖庐(6)染于伍员(7),越勾践(8)染于范蠡(9)。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10)诸侯,名传于后世。范吉射(11)染于张柳朔(12),中行寅(13)染于籍秦(14),吴夫差(15)染于宰嚭(16),知伯瑶(17)染于智国(18),中山尚(19)染于魏义(20),宋康(21)染于唐鞅(22)。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23),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24)者。必称此六君也。”
1703061438
1703061439
【注释】(1)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首,他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国力逐渐强盛,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2)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史称管子。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3)晋文公:姬姓,名重耳,谥号曰“文”,史称晋文公。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4)咎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又名舅犯,智计过人,重耳以父礼事之。(5)楚庄:即楚庄王,又称荆庄王,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6)阖庐:即阖闾,春秋末吴国的国君,名光。他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曾伐楚入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在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为越王勾践所败,重伤而死。(7)伍员:即伍子胥,曾辅佐阖闾及其子夫差,是有名的忠臣。(8)勾践:春秋时越王。后为吴王夫差所败,困于会稽,屈辱于吴。乃用文种、范蠡为相,卧薪尝胆,立志复仇。最后兴兵灭掉了吴国,继而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山东滕县南),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9)范蠡: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与文种协助勾践复国,后游齐国。至陶,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著《计然篇》《养鱼经》。(10)霸:称霸。(11)范吉射:即范昭子,祁姓,范氏,名吉射,谥昭。因范氏出自士氏,故又称士吉射。(12)张柳朔:范吉射的家臣。(13)中行寅:名寅,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后一人,又作荀寅。(14)籍秦:中行寅的家臣。(15)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后为越所灭。(16)宰嚭:即太宰嚭。本名伯嚭,系春秋时楚伯州犁之孙。楚诛伯州犁,伯嚭奔吴,吴以为大夫,后任太宰,故称太宰嚭。(17)知伯瑶:即智囊子,春秋后期晋国智氏的首领,曾掌握晋国大权,后被韩、赵、魏三家所灭。(18)智国:即智伯国,智氏家族的人。(19)中山尚:春秋时期鲜虞国君。(20)魏义:中山尚的臣子。(21)宋康:春秋时期宋国末代国君,后被齐国所灭。(22)唐鞅:宋康王的相,让康王滥杀无辜,后来自己也被康王所杀。(23)刑戮:刑罚或处死。(24)贪暴苛扰:贪婪,暴虐,苛刻,扰民。
1703061440
1703061441
【译文】“齐桓公受到管仲的薰染;晋文公受到咎犯的薰染;楚庄王受到孙叔敖的薰染;吴王阖闾受到伍员的薰染;越王勾践受到范蠡的薰染。这五位君主受到的薰染是正面的,因此称霸于诸侯,名声流传于后世。范吉射受到张柳朔的薰染;中行寅受到籍秦的薰染;吴王夫差受到伯嚭的薰染;知伯瑶受到智国的薰染;中山尚受到魏义的薰染;宋康王受到唐鞅的薰染。这六位君主所受到的薰染是负面的,因此国家衰败以至于灭亡,自身受到刑罚处置或者被杀,并且祭祀祖先的祠堂也被毁坏了,从此断绝了后代子孙,君臣之间离心离德,人民流离失所。若要列举天下贪婪残暴、苛刻扰民的人,一定会举出这六位君主。”
1703061442
1703061443
【原文】“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其行理生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1)人而逸(2)于治官(3);不能为君者,伤形(4)费神,愁心劳意,然国愈危,身愈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5)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1703061444
1703061445
【注释】(1)论:通“抡”,选择。(2)逸:安闲,安乐。(3)治官:治理百官。(4)形:身体。(5)要:要领。
1703061446
1703061447
【译文】“大凡国君能够安稳,其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行正道。他们行正道是因为受到身边人的正面薰染。所以说,善于做国君的人,致力于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是把心力用在管理官员上;不会做国君的人,身心都很疲惫,然而国家更加危险,自身亦更受屈辱。上述的六位国君并不是不看重自己的国家,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不懂治国要领的缘故。不懂治国要领,是因为薰染他们的人行为不正确得当!”
1703061448
1703061449
法 仪
1703061450
1703061451
【题解】法仪,即法度和礼仪。本篇说明凡事一定要遵循法度。而最好的“法仪”,就是效法天道。希望君主能够效法天道行事。
1703061452
1703061453
【原文】子墨子曰:“天下从事(1)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2)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故百工(3)从事,皆有法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度(4),此不若(5)百工也。然则(6)奚(7)以为治法而可(8)?莫若(9)法(10)天(11)。天之行广(12)而无私,其施厚而不息(13)(息作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14)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之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今天下无小大国,皆天之邑(15)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是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16)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17)天侮(18)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19)失其国家,身死为戮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
1703061454
1703061455
【注释】(1)从事:做某种事业。(2)法仪:法度,礼仪,准则。(3)百工:泛指手工业工人,各种工匠。(4)法度:规矩,行为的准则。(5)不若:比不上,不如。(6)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7)奚: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8)可:可以。(9)莫若:不如。(10)法:效法。(11)天:自然规律。(12)广:博大。(13)息:停止。通行本《墨子》“息”作“德”,此处依《群书治要》原文翻译。(14)贼:残害。(15)邑:城市,都城。(16)宾:服从,归顺。(17)诟:辱骂。(18)侮:欺负,轻慢。(19)遂:于是,就。
1703061456
1703061457
【译文】墨子说道:“天下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不能没有准则。没有准则而他所做的事情能够成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事各种行业的工匠,也都有一定的规矩。然而如今大到治理天下,其次到治理大国,却没有圣贤的礼制,这还不如各行各业的工匠呢!那么,用什么作为治理的法则才可以呢?最好的法则就是效法天道。上天的品行博大无私,它施予的恩惠厚重而且永不停息,它给予的光明持久而且永不衰减,所以圣明的君王都效法它。既然以上天作为标准,那么所作所为就一定要以上天的标准来衡量,上天希望做的事就做,上天不希望做的事就不做。那么上天希望做什么、厌恶做什么呢? 上天肯定希望人们相互友爱、相互帮助,而不希望人们相互憎恨、相互残害,因为上天对所有人都很爱护,都给予好处。怎么知道上天对所有人都如此呢?如今,天下无论大国小国,都是上天的属国;人无论老幼贵贱,都是上天的臣民。人们常说:‘爱护人、利于人者,上天必定赐福给他;憎恨人、残害人者,上天必定降祸于他。’以此可见上天希望人们相互友爱、相互帮助,而不希望人们相互憎恨、相互残害。以前的圣君禹、汤、文王及武王,爱天下所有的百姓,率先尊崇上天,敬重鬼神,他们给予世人的好处很多,所以上天佑护他们,使他们成为天子,天下的诸侯都归顺、侍奉他们。暴君桀、纣、幽王及厉王,厌恶天下所有的百姓,率先咒骂上天,侮慢鬼神,他们残害百姓极多,所以上天降祸给他们,使他们丧失自己的国家,身遭杀戮,并受到天下人的羞辱,后代子孙咒骂他们,直到现在仍不停止。因此说,做邪恶之事而遭受灾祸者,就是桀、纣、幽王及厉王这些人;爱人利人而得到护佑者,就是禹、汤、文王及武王这些人。”
1703061458
1703061459
七 患
1703061460
1703061461
【题解】本篇讲述了造成国家危亡的七种祸患,分别是国防、外交、内政、财用、君主、臣民、粮食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提醒治国者应当做好这七个方面的防范。
1703061462
1703061463
【原文】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1)沟池(2)不可守而治(3)宫室(4),一患也;边国(5)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忧佼(6)(佼作反),君修法讨(7)臣,臣慑(8)而不敢咈(9),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10),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种菽粟(11)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12)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13),七患也。以七患居(14)国,必无社稷(15);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16)。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1703061464
1703061465
【注释】(1)城郭: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泛指“城邑”。(2)沟池:护城河。(3)治:修筑。(4)宫室:古时房屋的通称。后来特指帝王的宫殿。(5)边国:外国。(6)佼:群臣皆忘主而趋向私交。(7)讨:查究,处治。(8)慑:威胁,使恐惧。(9)咈:古同“拂”,违逆,乖戾。(10)守备:防守;防备。(11)菽粟:豆和小米。泛指粮食。(12)事:使用,役使。(13)威:畏惧,通“畏”。(14)居:治理。(15)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亦用为国家的代称。(16)倾:倾塌,倒下。本文指国家倾覆。
1703061466
1703061467
【译文】墨子说:“国家有七种忧患。这七种忧患是什么呢?整个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卫,却去修建宫殿,这是第一种忧患;敌国军队压境,却得不到周边国家的救援,这是第二种忧患;让老百姓去做没有实际利益的事情,奖赏没有才能的人,这是第三种忧患;为官者只想着保持俸禄,游说者只担心结交不到好的朋友,国君制订法令来处置臣子,臣子畏惧而不敢直言上谏,这是第四种忧患;国君自以为仁爱聪慧而不询问政事,自认为国家安定强盛而不加强守备,这是第五种忧患;国君信任的人并不忠诚,忠于国君的人却不被信任,这是第六种忧患;种植和储藏的粮食不足以养活老百姓,大臣的德能不能够为国家办事,奖赏不能让人心悦诚服,惩处不能让人产生敬畏,这是第七种忧患。治理国家出现这七种忧患,国家必定灭亡;守护城池出现这七种祸患,敌军一到,必然城失国灭。这七种忧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定会有灾难。”
1703061468
1703061469
辞 过
1703061470
1703061471
【题解】本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从宫室、衣服、饮食、舟车四个方面,说明了“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道理,强调节俭的重要性,要求领导者不能够奢侈浪费和享乐腐化。
1703061472
1703061473
【原文】墨子曰(墨子曰以下出辞过篇):“古之民未知为(1)宫室时,就(2)陵阜(3)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避润(润下有湿字),边(4)足以圉(5)风寒,上足以待(6)雪霜雨露,官墙之高,足以别(7)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使上(使上作便于生)不以为观乐(8)也;作为衣服带(9)履(10),使身(使身作便于身)不以为辟怪(11)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敛(12)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13)曲直(14)之望(15)、青黄(16)刻镂(17)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18)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19)凶饥、振(20)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诚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1703061474
1703061475
【注释】(1)为:此处指建造。(2)就:靠近,走近,趋向。(3)陵阜:丘陵。(4)边:四周。(5)圉:通“御”,抵挡,防御。(6)待:防备。(7)别:区别。(8)观乐:观赏享乐。(9)带:腰带。(10)履:鞋子。(11)辟怪:怪异。(12)敛:征收。(13)台榭:台和榭。亦泛指楼台等建筑物。(14)曲直:此处指景观的蜿蜒与平缓。(15)望:视野、视力所及。(16)青黄:谓用彩色加以修饰。(17)刻镂:雕刻。(18)法象:效法;模仿。(19)待:应付。(20)振:救济。
[
上一页 ]
[ :1.7030614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