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1498e+09
1703061498
1703061499 【题解】尚贤,就是崇尚贤人。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说明“尚贤”是政事的根本,要想国富民强,就必须“尚贤”。一定要把有德有能的人选拔上来,不管他们与王公大人的关系如何,不管他们的出身如何,只要是有德有能之人,就应该举而用之。
1703061500
1703061501 【原文】子墨子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是其故何也?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1),则国家之治厚(2)。故大人之务(3),将在于众贤而已。然则众贤之术,将奈(4)何哉?譬若(5)欲众其国之善射御(6)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7)国家之珍(8),而社稷之佐(9)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不义。’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10)曰:‘始(11)我所恃(12)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避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13)也。今上举义不避亲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14)也。今上举义不避远(15)近,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无恃。今上举义不避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人闻之皆竞(16)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17)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18)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19)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20)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与之爵,重与之禄,任之以事。非为贤赐(21) 也,欲其事之成。故当以德就列,以官(22) 服事,以劳受赏,量(23)功(24) 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恒(25) 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故得士。得士则谋不困(26) ,体不劳,名立(27) 而功成,美章(28) 而恶不生,故尚贤者政之本也。”
1703061502
1703061503 【注释】(1)众:多。(2)厚:忠厚。(3)务:紧要的事情。(4)奈何:怎么,为何。(5)譬若:譬如。(6)射御:射箭御马之术。古代六艺中的两种,都属尚武的技艺。(7)固:本,原来。(8)珍:珍宝。(9)佐:辅臣。(10)谋:考虑。(11)始:起头,最初。(12)恃:依凭,依赖。(13)亲:亲近,接近。(14)近:亲近。(15)远:疏远。(16)竞:竞相。(17)物:内容,实质。(18)术:方法。(19)列:安排。(20)肆:店铺;此处指商人。(21)赐:奖赏。(22)官:从政。(23)量:衡量。(24)功:政绩。(25)恒:永久,永远。(26)困:缺乏。(27)立:树立。(28)章:彰显。
1703061504
1703061505 【译文】墨子说:“现在朝廷中从政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强、人口众多、刑律政教都井井有条。然而却不能如此,这是什么缘故呢?究其原因,在于现在朝廷中从政的王公大人,不能把尊重贤才、重用有德能的人作为执政方略。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越多,那么国家风气就越淳厚。所以大人们的要务,就在于使贤才越来越多而已。然而,使贤才越来越多的方法是什么呢?譬如想使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多起来,就一定要使这类人富裕、高贵,受到尊敬和赞誉,于是国内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将会增多,更何况德行敦厚、言谈雄辨、道术广博的贤士呢?这些人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臣,也一定要使其富裕、高贵,受到尊敬和赞誉,然后,国家的贤良之士也会增多。所以前代的圣君执政时讲道:‘对不义之人不使其富足,不使其尊贵,不予亲爱,不予接近。’因此,国内富贵之人听到后,都退而考虑说:‘以前我们所依仗的是富贵,如今君王选拔义士不避贫贱者。既然如此,我们不能不行仁义’。君王亲爱的人听到后,退而考虑道:‘以前我所凭借的是君王的宠爱呀,如今君王选拔义士不排斥被疏远的人。既然如此,我们不能不行仁义啊。’君王亲近之人听到后,退而考虑道:‘以前我们所依赖的是君王的亲近,如今君王选拔义士不在意和自己关系远近。既然如此,我们不能不行仁义啊。’君王疏远之人听到后,退而考虑说:‘以前我们认为自己被疏远而无所依靠,如今君王选拔义士不避疏远者。既然如此,我们不能不行仁义啊。’人们听到这些,都争着去做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是:君王使用臣子只用‘尚贤’这个标准;臣子侍奉君王只有‘仁义’这一条途径。所以,以前圣明之君施政,使有德者列于其位,使贤能者得到尊重;即使是农民、工匠和商人,他们中有才能的也会被选拔举荐,给以高位,给以厚禄,委任以政事。这并不是因为其贤能便赏赐,而是想要通过他们成就事业。所以,应当凭德行归其位次,以官职为国家服务,论业绩进行奖赏,按功劳而颁给俸禄。所以官吏不会始终富贵,而百姓也不会终生贫贱,有才能就会得到选拔举荐,无才能就会被免职,崇尚公义,消除私怨,所以能获得贤士。(君王)得到贤才则计谋不会穷尽,身体不会疲劳,名声树立且功业成就,正面的人事物更加彰显而邪恶的就不会产生了。因此说,尊重贤才,是为政的根本。”
1703061506
1703061507 【原文】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1)大人(2),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3)而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何以知其然也?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不能杀,必索良宰(4);有一衣裳不能制,必索良工;有一疲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5),必索良工。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必不使(6)。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至建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其亲一危弓、疲马、衣裳、牛羊之财欤?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唯法(7)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尚贤之为说,不可不察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1703061508
1703061509 【注释】(1)王公:被封为王爵和公爵者。亦泛指达官贵人。(2)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3)然:这样,如此。(4)良宰:优秀的膳宰。膳宰,掌宰割牲畜及膳食之事的官员。(5)张:拉开。(6)使:任用。(7)法:效法。
1703061510
1703061511 【译文】墨子说:“天下的王公大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裕,人口众多,刑罚律令有序,然而却不知道(实现这一期望)必须尊重贤人,使用有才能的人。因此,我认为天下的士大夫君子们小事上明白选贤任能的道理,而大事上却不明白。怎么知道他们是这样呢?如今,王公大人有一只牛羊不会屠杀,必然去寻求好屠夫;有一套衣料不会缝制,必然去寻求好裁缝;有一匹生病之马不能医治,必然去寻求好兽医;有一张有破损的弓不能拉开,必然去寻求好工匠。纵然(他们身边)有骨肉至亲,没有技能却富贵起来的人和面貌美好的人,如果知道他们没有能力做这些事,必定不会让他们来做。这是什么缘故呢?恐怕他们毁坏财物呀。此时,王公大人在这一点上,则不丧失其尊贤使能的‘原则’。然而他们对治国就不是这样了。王公大人对于骨肉至亲,对无缘无故富贵起来的人和外貌美好的人,就予以推举。原来,王公大人对其国家的热爱,还不如喜爱他的一张有毛病的弓、一匹生病的马、一套衣服、一只牛羊啊!因此,我认为天下的士大夫君子们,小事上明白选贤任能之道而大事上却不明白。从前的圣君治理天下,其所看重的未必是王公大人的骨肉至亲、无缘无故富贵起来的人和外貌美好的人。因此,从前尧推举舜、汤选拔伊尹、武丁推举傅说,哪里是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正当富贵起来的人和外貌美好的人呢?仅仅是因为要依照他们的言论,运用他们的谋略,实行他们的治国之道,上可以利于大自然,中可以利于鬼神,下可以利于人民。所以‘尚贤’这一学问,不可不详察呀!‘尚贤’,关乎大自然、鬼神、百姓的利益,是政事的根本。”
1703061512
1703061513 非 命
1703061514
1703061515 【题解】非命,就是反对“有命”论。本段讲述了墨子通过考察历史上古圣先王的经验,说明天下的安危,在于君主的施政,从而否定“有命”论的说法。说明任用贤才,谋求正确的治国之道,国家一定会昌盛。
1703061516
1703061517 【原文】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1)以教诲,赏罚以劝沮(2)。若此(3),则乱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若以为不然,昔者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此世不渝(4)而民不改,上变正(正作政)而民易教。其在汤、武则治,其在桀、纣则乱。安危治乱,在上之发(5)政也,则岂可谓有命哉?昔者,三代(6)之暴王,不缪(7)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僻(8);外之殴骋(9)田猎(10)毕弋(11),内沉于酒乐;不肯曰“我为刑政不善”,曰(曰上有必字)“我命故且亡”。虽昔也三代之伪民,亦犹此也。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闻于天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蓄(12)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遂得光誉令闻于天下。岂以为其命哉?
1703061518
1703061519 【注释】(1)发宪布令:犹言发号施令。(2)沮:阻止,禁止。(3)若此:如此,像这样子。(4)渝:改变。(5)发:发布,实施。(6)三代:指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个朝代。(7)缪:纰缪,错误。(8)僻:邪僻。(9)驱骋:驱策驰骋。(10)田猎:打猎。(11)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12)蓄:积累。
1703061520
1703061521 【译文】古时候圣贤的君王,推崇孝子,劝导人们侍奉双亲;尊重贤良,劝导人们做好事;颁布有关法令,来教育人民;明确奖罚,来对人民进行勉励和劝阻。照这样做,混乱的社会就可以恢复安定和谐,危险的局面可使其稳定。若认为不是这样,(请看)以前夏桀王造成的混乱局面,商汤王却将其治理得很好;商纣王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周武王也治理的很好。时代和百姓都没有改变,但君主的统治方法变端正了,百姓就容易教育。天下在商汤王、周武王统治下就安定,在夏桀、商纣统治下就混乱。国家的安危治乱,关键在于君主的施政,这难道可以说是命运吗?此前夏商周三代的暴君,对其耳目声色的过分追求不以为错,对其心思、志向的邪僻不加谨慎,外出则骑马打猎、围网射箭,在宫内则沉迷于饮酒作乐,但却不肯说自己施政用刑不善,却说“我的命运本来就将灭亡了”。即使以前三代的诡诈之民,也是如此,其繁复地粉饰“人各有命”的言辞,用以教育众多愚昧之人。过去禹、汤、文王、武王在治理天下政务时,就说道:“必须使饥者获得食物,使寒冷者得到衣服,使劳累者得到休息,使扰乱者得到惩治。”于是,他们赢得了天下人的美誉和称赞,这难道可以说是命运吗?这本来就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的)啊!现今贤良之人,尊重贤才,喜欢积累治国的道理、方法,所以对上得到王公大人的奖赏,对下获得万民的赞誉,于是赢得了天下人的称赞。这又怎能说是他们的命运呢?
1703061522
1703061523 贵 义
1703061524
1703061525 【题解】墨子认为,义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事于义,服从于义。节录的这一段,一是教人如果没有相应的才能,就不要去谋求相应的官职;二是指出身边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来让我们修身的,不能口上追求仁义,遇到考验时反而产生怨恨,这样是不可能成就仁德的。此段虽然简短,但是却发人深省。
1703061526
1703061527 【原文】子墨子曰:“世之君子,使之一犬一彘(1)之宰(2),不能,则辞之;使为一国之相,不能,而为之。岂不悖(3)哉?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则愠(4),是犹欲其墙之成,而人助之筑则愠也。岂不悖哉?
1703061528
1703061529 【注释】(1)彘:猪。(2)宰:屠宰者。(3)悖:违背道理,谬误。(4)愠:怒,怨恨。
1703061530
1703061531 【译文】墨子说:“世上的君子,让他去做宰猪杀狗的屠夫,如果干不了就推辞;让他任一国的宰相,做不了也要去做。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世上的君子想实现自己仁义的愿望,可是别人帮助他修身他却生气。这就和想把墙筑成,但别人帮助他筑墙他却生气一样。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1703061532
1703061533
1703061534
1703061535
1703061536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46]
1703061537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五
1703061538
1703061539 文 子
1703061540
1703061541 【题解】《文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主要阐发了老子的思想。全书共十二篇,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头。明朝宋濂称:“予尝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疏尔。”元代吴金节也称:“《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他们都从学术角度认为《文子》是解释《道德经》的著作。清代学者孙星衍说:“黄老之学,存于《文子》,西汉用以治世,当时诸臣皆能称道其说,故其书最显。”指明此书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1703061542
1703061543 《文子》在秦初曾遭禁毁。汉武帝时因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路”,此书乃又得流传。《汉书·艺文志》将之著录于“道家”一类。唐代尊崇道教,《文子》也得到重视,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
1703061544
1703061545 《群书治要》从《文子》十二篇中各选录若干条,计万余字。所辑内容主要涉及治国之道、修身养性之法等方面,尤其突出了“仁义”“礼法本末相兼”“贵柔”“守雌”“不为天下先”,以及反对片面“法古”“循俗”等思想。
1703061546
1703061547 群书治要译注
[ 上一页 ]  [ :1.7030614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