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1548e+09
1703061548
1703061549 由于此书中一些内容与传世的其他典籍近似,故前人多有认为今本系晋人伪造,或认为其乃是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在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六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从而确证了《文子》一书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1703061550
1703061551 【作者简介】文子,姓文,子为尊称,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刘向《别录》说:“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这是最为流行的说法。从现有材料推测,文子可能确有其人,他学无常师,但最终归本于老子。《论衡》的作者王充曾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对他极推崇。
1703061552
1703061553 道 原
1703061554
1703061555 【题解】“原”,为“本”“根”的意思。“道”在道家学说中,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所谓是变“万物化,合于一道”。“道”无形而实有,是一切生命运动的原动力。道化生万物而没有目的意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宇宙间万物运动变化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道”又指各种自然与社会事物的具体规律。事物之道彼此各异,不同事物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君王掌握“道”的根本特点,并用来治理天下,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
1703061556
1703061557 【原文】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1)其文章(2),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3);约(4)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5),除其嗜欲,损(6)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7)矣,寡其所求即得矣。
1703061558
1703061559 【注释】(1)灭:隐没。(2)文章:指主意或点子,此指人的办法、主张等。(3)同出乎公:(君与民)一同以公道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公,公道。(4)约:省减,简约。(5)诱慕:被诱惑而贪恋。这里指名位势利。(6)损:指减少。(7)察:明辨。
1703061560
1703061561 【译文】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扬弃个人的聪明,隐没个人的文采,依照天道而行,弃置个人的聪辩,与百姓一同依照公道而行。简约其所持守的,减少其所贪求的,去掉外在的诱惑与希慕,消除内在的嗜好与欲望,减少其思索与忧虑。简约其所持守的,就能够明察;减少
1703061562
1703061563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61564
1703061565 其所贪求的,就会有所得。
1703061566
1703061567 【原文】水之性(1)欲清,沙石秽(2)之;人之性欲平(3),嗜欲(4)害之。唯圣人能遗物反己(5),不以智(本书智作身)役物(6),不以欲滑和(7),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也。故听善言便计(8),虽愚者知悦之;称圣德高行(9),虽不肖(10)者知慕之。悦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
1703061568
1703061569 【注释】(1)性:指天赋、天性。(2)秽:污浊。(3)平:平静。(4)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5)遗物反己:遗物,谓超脱于世物之外。反己,复返自己的本性。(6)不以智役物:《文子》原书中“智”作“身”。谓圣人不以身为物所役使。物,物欲。(7)滑和:谓扰乱中和之道。(8)便计:指合宜之计。(9)圣德高行: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圣德,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高行,指高尚的品行。(10)不肖:不正派。
1703061570
1703061571 【译文】水的本性是清净的,但沙石却使其污浊;人的本性是平静的,但嗜欲却来妨害它。只有圣人能超脱物欲而返朴归真。圣人不被物欲所控制,中正平和的心态不会被欲望扰乱,因此才能身居高位而无危险、保持安稳而不倾覆。所以人们听到其有益之言和合宜之计,即使是愚笨之人也知道喜欢他;人们称颂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即便是德才不佳之辈也知道羡慕他。可是喜欢听嘉言的人多,而采用者却很少;羡慕高尚品行的人多,而能身体力行者却很少。
1703061572
1703061573 精 诚
1703061574
1703061575 【题解】“精”的本义是上等细米,这里用来指人的先天自然之性;“诚”是指人的后天之性。《说文》云:“诚,信也。”精诚合一,便为真诚。藏精存诚,方能尽人物之性,合天地之德。君主心存自然本性,用精诚来感化人,其产生的作用就像春日的天气使万物生长、秋日的天气使万物凋零一样自然而然。感于天,动于民,百姓便会如回音应声、影随形体一样跟随于他。
1703061576
1703061577 【原文】夫水浊者鱼噞(1),政苛即(即作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2)。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圣人事省(3)而治,求寡而赡(4),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怀自然,保至真,抱道(5)推诚(6);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象形。所修(7)者本也。
1703061578
1703061579 【注释】(1)水浊者鱼噞:因水太浑浊使鱼喘不过气来,只得露出水面张口呼吸。噞,音掩,指鱼口翕张吞吐貌。(2)交争:犹纷争。(3)省:少。(4)赡:富足。(5)抱道:持守正道。(6)推诚:以诚心相待。(7)修:治理。
1703061580
1703061581 【译文】水混浊了,鱼就会露出水面呼吸;政策苛刻,老百姓就会叛乱。君主欲望过多,百姓欺诈的行为就多;君主制定的法令政策烦杂没有条理,百姓就不能安定;君主多贪求,百姓就会纷争。如果不从根
1703061582
1703061583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61584
1703061585 本上治理国家,只从细枝末节上去挽救,那就无异于挖沟渠去阻止洪水、抱薪柴去扑救大火。圣明的君主政事简省而天下大治,需求不多而财用充裕,不施恩就能显现其仁爱,不多言就表现出诚信,不求取就会有所得,不刻意做事而自然成功。他心存自然本性,保持至真之情,持守正道,以真诚心对待百姓,天下之人追随他,就如同回音应声、影随形体一样。这才是治国的根本。
1703061586
1703061587 【原文】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1)也。至精(2)之感,弗召自来,不去自往,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待(3)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以治难矣。皋陶喑(4)而为大理(5),天下无虐刑;师旷瞽(6)而为大宰(7),晋国无乱政;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也。故人君好勇,而国家多难;人君好色,而国多昏乱。故圣人精诚形于内,好憎明于外;出言以副(8)情,发号以明旨。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9),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10)为贵也。夫至精为神,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也。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也。
1703061588
1703061589 【注释】(1)莫之使:犹莫使之。没有谁使其如此。之,代词,指代万物。(2)至精:精诚达到极点。(3)待:依靠,依恃。(4)皋陶喑:皋陶,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喑,音因,瘖哑。典出《淮南子·主术训》:“故皋陶瘖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5)大理:掌刑法的官。秦为廷尉,汉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之。(6)师旷瞽: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名旷,字子野,生而目盲,善辩音乐。瞽,音谷,目失明、眼瞎。(7)大宰:即太宰,官名。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8)副:符合。(9)移风:转变风气。(10)神化:神妙地潜移默化。
1703061590
1703061591 【译文】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万物都趋附于它,却没有谁使其如此。最精诚的感应,不用召引人们自己就会归附,不必驱使人们自会前往,不知做了什么,其事业却自然成就了。君主若依靠眼目才能看到、依靠言语才能实施法令,要想达到治理的局面就太困难了。皋陶瘖哑却担任司法官,使天下没有残酷的刑罚;师旷眼睛失明却担任太宰,使晋国没有出现暴政。不用言语的法令,不用视力的明见,这是圣人所以成为师表的原因。百姓受君主的感化,不是听从其言辞,而是追随其行为。所以,君主好逞勇武,国家就会多灾多难;君主喜好女色,国家就会多有混乱。因此,圣人的精诚形成于内心,爱憎显现于外表,靠说话来和情理相副,用发布政令来明确旨意。所以刑罚不足以改变民风,杀戮不能够禁止奸邪,只有神妙的潜移默化才最为可贵。至极精诚可入于神妙。精诚的感化人,就像春日的阳和之气使万物生长、秋日的凄清之气使万物肃杀一样。所以治理百姓的君主一定要慎重选择感化的方法。
1703061592
1703061593 【原文】圣人之从事也,所由(1)异路而同归,其存亡定倾(2)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故秦、楚、燕、魏之歌,异转(3)而皆乐;九夷八狄(4)之哭,异声而皆哀。夫歌者乐之征(5)也,哭者哀之效(6)也,愔(7)愔于中而应(8)于外,故在所以感之矣。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9)之所及亦远也。
1703061594
1703061595 夫至人精诚内形(10),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喜而不忘;见天下有害,忧若有丧。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人之乐者,人亦乐其乐。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大人行可悦之政(11),人而(人而作而人)莫不顺其令,令顺即从小而致大,令逆(12)即以善为害,以成为败。
1703061596
1703061597 【注释】(1)所由:所经历的道路。(2)定倾:使危险的局势或即将倾覆的国家转为稳定。(3)转:通“啭”,婉转发声,亦指婉转的歌声。(4)九夷八狄:九夷,古代用以称中原以东地区的九个落后部族,亦指其所居之地。八狄,古代对中原以北地区落后部族的泛称。(5)征:表现。(6)效:验证。(7)愔:音因。静默。(8)应:应和,此指反映。(9)泽:恩惠。(10)形:形成。(11)可悦之政:顺民心之政令。悦,谓使之愉悦。(12)逆:违背。
[ 上一页 ]  [ :1.7030615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