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1564e+09
1703061564
1703061565 其所贪求的,就会有所得。
1703061566
1703061567 【原文】水之性(1)欲清,沙石秽(2)之;人之性欲平(3),嗜欲(4)害之。唯圣人能遗物反己(5),不以智(本书智作身)役物(6),不以欲滑和(7),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也。故听善言便计(8),虽愚者知悦之;称圣德高行(9),虽不肖(10)者知慕之。悦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
1703061568
1703061569 【注释】(1)性:指天赋、天性。(2)秽:污浊。(3)平:平静。(4)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5)遗物反己:遗物,谓超脱于世物之外。反己,复返自己的本性。(6)不以智役物:《文子》原书中“智”作“身”。谓圣人不以身为物所役使。物,物欲。(7)滑和:谓扰乱中和之道。(8)便计:指合宜之计。(9)圣德高行: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圣德,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高行,指高尚的品行。(10)不肖:不正派。
1703061570
1703061571 【译文】水的本性是清净的,但沙石却使其污浊;人的本性是平静的,但嗜欲却来妨害它。只有圣人能超脱物欲而返朴归真。圣人不被物欲所控制,中正平和的心态不会被欲望扰乱,因此才能身居高位而无危险、保持安稳而不倾覆。所以人们听到其有益之言和合宜之计,即使是愚笨之人也知道喜欢他;人们称颂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即便是德才不佳之辈也知道羡慕他。可是喜欢听嘉言的人多,而采用者却很少;羡慕高尚品行的人多,而能身体力行者却很少。
1703061572
1703061573 精 诚
1703061574
1703061575 【题解】“精”的本义是上等细米,这里用来指人的先天自然之性;“诚”是指人的后天之性。《说文》云:“诚,信也。”精诚合一,便为真诚。藏精存诚,方能尽人物之性,合天地之德。君主心存自然本性,用精诚来感化人,其产生的作用就像春日的天气使万物生长、秋日的天气使万物凋零一样自然而然。感于天,动于民,百姓便会如回音应声、影随形体一样跟随于他。
1703061576
1703061577 【原文】夫水浊者鱼噞(1),政苛即(即作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2)。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圣人事省(3)而治,求寡而赡(4),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怀自然,保至真,抱道(5)推诚(6);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象形。所修(7)者本也。
1703061578
1703061579 【注释】(1)水浊者鱼噞:因水太浑浊使鱼喘不过气来,只得露出水面张口呼吸。噞,音掩,指鱼口翕张吞吐貌。(2)交争:犹纷争。(3)省:少。(4)赡:富足。(5)抱道:持守正道。(6)推诚:以诚心相待。(7)修:治理。
1703061580
1703061581 【译文】水混浊了,鱼就会露出水面呼吸;政策苛刻,老百姓就会叛乱。君主欲望过多,百姓欺诈的行为就多;君主制定的法令政策烦杂没有条理,百姓就不能安定;君主多贪求,百姓就会纷争。如果不从根
1703061582
1703061583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61584
1703061585 本上治理国家,只从细枝末节上去挽救,那就无异于挖沟渠去阻止洪水、抱薪柴去扑救大火。圣明的君主政事简省而天下大治,需求不多而财用充裕,不施恩就能显现其仁爱,不多言就表现出诚信,不求取就会有所得,不刻意做事而自然成功。他心存自然本性,保持至真之情,持守正道,以真诚心对待百姓,天下之人追随他,就如同回音应声、影随形体一样。这才是治国的根本。
1703061586
1703061587 【原文】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1)也。至精(2)之感,弗召自来,不去自往,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待(3)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以治难矣。皋陶喑(4)而为大理(5),天下无虐刑;师旷瞽(6)而为大宰(7),晋国无乱政;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也。故人君好勇,而国家多难;人君好色,而国多昏乱。故圣人精诚形于内,好憎明于外;出言以副(8)情,发号以明旨。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9),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10)为贵也。夫至精为神,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也。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也。
1703061588
1703061589 【注释】(1)莫之使:犹莫使之。没有谁使其如此。之,代词,指代万物。(2)至精:精诚达到极点。(3)待:依靠,依恃。(4)皋陶喑:皋陶,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喑,音因,瘖哑。典出《淮南子·主术训》:“故皋陶瘖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5)大理:掌刑法的官。秦为廷尉,汉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之。(6)师旷瞽: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名旷,字子野,生而目盲,善辩音乐。瞽,音谷,目失明、眼瞎。(7)大宰:即太宰,官名。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8)副:符合。(9)移风:转变风气。(10)神化:神妙地潜移默化。
1703061590
1703061591 【译文】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万物都趋附于它,却没有谁使其如此。最精诚的感应,不用召引人们自己就会归附,不必驱使人们自会前往,不知做了什么,其事业却自然成就了。君主若依靠眼目才能看到、依靠言语才能实施法令,要想达到治理的局面就太困难了。皋陶瘖哑却担任司法官,使天下没有残酷的刑罚;师旷眼睛失明却担任太宰,使晋国没有出现暴政。不用言语的法令,不用视力的明见,这是圣人所以成为师表的原因。百姓受君主的感化,不是听从其言辞,而是追随其行为。所以,君主好逞勇武,国家就会多灾多难;君主喜好女色,国家就会多有混乱。因此,圣人的精诚形成于内心,爱憎显现于外表,靠说话来和情理相副,用发布政令来明确旨意。所以刑罚不足以改变民风,杀戮不能够禁止奸邪,只有神妙的潜移默化才最为可贵。至极精诚可入于神妙。精诚的感化人,就像春日的阳和之气使万物生长、秋日的凄清之气使万物肃杀一样。所以治理百姓的君主一定要慎重选择感化的方法。
1703061592
1703061593 【原文】圣人之从事也,所由(1)异路而同归,其存亡定倾(2)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故秦、楚、燕、魏之歌,异转(3)而皆乐;九夷八狄(4)之哭,异声而皆哀。夫歌者乐之征(5)也,哭者哀之效(6)也,愔(7)愔于中而应(8)于外,故在所以感之矣。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9)之所及亦远也。
1703061594
1703061595 夫至人精诚内形(10),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喜而不忘;见天下有害,忧若有丧。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人之乐者,人亦乐其乐。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大人行可悦之政(11),人而(人而作而人)莫不顺其令,令顺即从小而致大,令逆(12)即以善为害,以成为败。
1703061596
1703061597 【注释】(1)所由:所经历的道路。(2)定倾:使危险的局势或即将倾覆的国家转为稳定。(3)转:通“啭”,婉转发声,亦指婉转的歌声。(4)九夷八狄:九夷,古代用以称中原以东地区的九个落后部族,亦指其所居之地。八狄,古代对中原以北地区落后部族的泛称。(5)征:表现。(6)效:验证。(7)愔:音因。静默。(8)应:应和,此指反映。(9)泽:恩惠。(10)形:形成。(11)可悦之政:顺民心之政令。悦,谓使之愉悦。(12)逆:违背。
1703061598
1703061599 【译文】圣人所做的事,都是殊途同归,无论国家是存在还是消亡、安定还是倾覆,其志向始终如一,都是不忘记有利于百姓。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声调有所不同,却都可使人快乐;九夷八狄各少数民族的哭声腔调各异,却都使人悲哀。歌唱是快乐的表现,哭泣是哀伤的验证。悲欢之情静默于心中而反映于外表,所以关键在于因为什么而使其感动。圣贤者的心思,日夜都不忘记有利于他人,而他的德泽所及的地方是很广远的。
1703061600
1703061601 至德之人内心精诚,恩德流布天下。他们看到有利于天下的事,虽高兴却不会得意忘形;见到有害于天下的事,就会忧心忡忡,好像有丧事一样。那些以百姓之忧为己忧的人,百姓也以他的忧为己愁;以百姓之乐为己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乐为己乐。所以,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的人而不能成就王霸大业,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君主施行顺应民心的政令,就没有人不顺从。政令顺乎民意,百姓就愿意服从,国家就会由小而发展壮大;政令背逆民心,即使是好事百姓也会把它当成坏事,君主的治理也会由成功变为失败。
1703061602
1703061603 九 守(九作十)
1703061604
1703061605 【题解】“九守”原作“十守”。“守”指守道。道,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能守于此,就可以得到道的妙用。九守指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篇名称“九”,盖古人认为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九为最大,故以“九”命名。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事盛则衰,古代圣明的君主因为能守住这一规律,所以才能守住天下。
1703061606
1703061607 【原文】神者,智之渊(1)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2)也,智公既心平。人莫鉴(3)于流水(4)而鉴于澄水(5)(二十子全书水作潦)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6),乃能形物之情(7)也。天道极即反(8),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9),月满则亏(10),乐终而悲。是故聪明广(11)智守以愚,多闻博辨(12)守以俭(13),武力勇毅守以畏(14),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15)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1703061608
1703061609 【注释】(1)渊:人或物汇集之处,这里指智慧的渊源。(2)符:作“府”,聚集之处。(3)鉴:古器名,形似大盆,有耳。青铜制,盛行于东周。或盛水,大的可作浴盆;或盛冰,用来冷藏食物。有时借为照影之用。(4)水:或作“潦”,积水。(5)澄水:清澈而不流动的水。澄,音成。(6)神清意平:心神清朗、平和。神清,谓心神清朗。意,胸怀、内心。平,平和、宁静。(7)形物之情:显示真实情况。形,显示。情,实情。(8)极即反:事物达到顶点之后便会走向另一反面。极,达到顶点、最高限度。反,同“返”。(9)日中而移:太阳到了中午之后就要偏斜。日中,中午阳光强烈,比喻事物光明昌盛。移,偏斜。(10)月满则亏:月亮圆全之后就要缺损。月满,月圆。(11)广:多。(12)博辩:雄辩。(13)俭:俭约。(14)畏:恐惧。(15)德施:德泽恩施。
1703061610
1703061611 【译文】心神,是智慧的渊源,心神清净,则智慧就明达。智慧,是心灵的府地,智谋公正,则心气平静。人没有在流动的水中照影,而是都在澄水里照影,是由于澄水既清澈又平静的缘故。所以,人心神清静、心气平和,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情况。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事盛则衰,太阳到了正午之后就要偏斜,月亮圆了之后就要缺损,快乐到了极处就会产生悲痛。所以聪明多智之人应坚守愚钝的势态,博闻善辩之人应坚守收敛的势态,勇武刚毅之人应坚守畏怯的势态,富贵而地广之人应坚守狭小的势态,恩德施及天下之人应坚守谦让的势态。这五个方面,是古代圣明的君主能够守住天下的良方。
1703061612
1703061613 符 言
[ 上一页 ]  [ :1.7030615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