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614
1703061615
【题解】“符”为古代作为信物的符券、符节、符传等的总称。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引申开来,符则为示信之物。“言”为达诚之语。古人出言以示信达诚,有感必应,因此名为符言。
1703061616
1703061617
【原文】人之情,服于德,不服于力。故古之圣王,以其言下(1)人,以其身后人(2),即天下推而不厌(3),戴而不重(4),此德有余(5)而气顺(6)也。故知与之(7)为得(8)(得作取),知后之为先,即几道(9)矣。
1703061618
1703061619
【注释】(1)下:谦让。(2)以其身后人:把自己放在人后。(3)推而不厌:(即使天下百姓)都推赞他,他也不自满。推,推赞。厌,满足。(4)戴而不重:(即使天下百姓)都拥戴他,他也不自大。戴,尊奉、拥戴。重,犹大。(5)余:未尽,不尽。(6)顺:和顺。(7)知与之:懂得给予别人(就是得到)。与,给予。之,代词,他、他们,这里指别人。(8)为得:就是得到。(9)几道:几,接近。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1703061620
1703061621
【译文】人的心理是顺服于道德而不顺服于威力。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说话谦下于人,将自己放于人后。即使天下百姓都赞许他,他也不自满;即使天下百姓都拥戴他,他也不自大。这就是德高有余而心气和顺。因此懂得“给予”就是“得到”,懂得甘居人后实际上是站在了人前的道理,这样就接近于“道”了。
1703061622
1703061623
道 德
1703061624
1703061625
【题解】道为万物之源。遵道而行,谓之德。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却不拥有,使万物自立、成熟却不自以为施恩,尊重万物而不肆行主宰,这就积蓄了无限深厚的德行。对君主而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有德之君,夙夜不懈,战战兢兢,常恐危亡,故得长久。
1703061626
1703061627
【原文】文子问道,老子(1)曰:“夫道者,小行(2)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尽(3)行之天下服。”
1703061628
1703061629
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4)也,仁者人之所怀(5)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6)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7)万物也。君子无德即下怨,无仁即下争,无义即下异(8)(异作暴),无礼即下乱。四经不立(9),谓之无道。无道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1703061630
1703061631
【注释】(1)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本传谓姓李名耳(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任周守藏室之官,后辞官,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2)行:实施。(3)尽:全部,整个。(4)贵:崇尚,重视,以为宝贵。(5)怀:归向。(6)敬:恭敬,端肃。(7)御:统御。(8)异:异作“暴”,暴乱。(9)四经不立:德、仁、义、礼四种准则不能树立。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
1703061632
1703061633
【译文】文子向老子请教“道”。老子回答说:“关于‘道’,实行的范围小便会得到较小的福祉,实行的范围大便会得到较大的福祉,完全按“道”的要求来实施,全天下的人就都会信服你。”
1703061634
1703061635
文子向老子请教“德、仁、义、礼”。老子回答说:“德行,是百姓所崇尚的;仁爱,是百姓所归向的;正义,是百姓所敬服的;礼制,是百姓所戒慎的。这四者,是圣人用来驾驭万物的。君主缺乏德行,百姓就会怨恨;君主缺乏仁爱,百姓就会纷争;君主失去正义,百姓就会叛乱;国家失去礼制,百姓就会混乱无序。这四项准则不确立,就是‘无道’,无道之国不灭亡,这是从未有过的。”
1703061636
1703061637
【原文】心之精(1)者,可以神化(2)而不可以说道。故同言(3)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4),行在令外。
1703061638
1703061639
圣人在上,民化(5)如神,情(6)以先之也。动于上不应于下者,情令(7)殊也。三月婴儿,未知利害(8),而慈母之忧(9)(之忧作爱之)喻焉(喻焉作逾笃)(10)者,情也。故言之用(11)者小,不言之用者大矣。夫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也。忠信形于内,感动应乎外,贤圣之化(12)也。
1703061640
1703061641
【注释】(1)精:纯一,精诚。(2)神化:自然而化。(3)同言:同样的话。(4)行:实施。(5)化:变化。(6)情:诚。(7)情令:这里指真诚与政令。(8)利害:利益与损害。(9)之忧:应作“爱之”,爱护婴儿。(10)喻焉:应作“逾笃”。逾,更加。(11)用:功用。(12)化:教化。
1703061642
1703061643
【译文】老子说:“内心的精诚,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化人,而不能用语言来劝说。所以同样一句话,而使人相信的,是因为说话人的诚意已表现在说话之前;相同的政令,而能使人立即执行的,是因为发令人的所作所为已表现在命令之先。圣哲之人处于高位,对于人心的教化就像有神灵相助一样有效,这是因为圣人的真诚先于教化而存在。君主行动于上而下边的臣民不应和,是其诚意悖于教化的缘故。三个月大的婴儿还不知道利与害,但对慈母的担忧、爱抚却能感知,这就是母爱的真情深厚所致。所以言语所产生的作用是比较小的,无言的情感与行为的作用却是很大的。信用就是君子的言语,忠诚就是君子的胸怀。忠信形成于内心,百姓感应而行动于外,这是圣贤的教化。”
1703061644
1703061645
【原文】能成霸王者,必得胜(1)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2)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3)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4)者也。
1703061646
1703061647
【注释】(1)得胜:获得胜利。(2)人力:他人的力量。(3)自得:这里指有德有能。(4)柔弱:谓柔和谦顺。
1703061648
1703061649
【译文】老子说:“能成就霸业的人,一定是获得胜利的人。能胜敌的人,一定是强者。能成为强者的人,一定是能使用别人力量的人。能使用别人力量的人,一定是赢得人心的人。能够赢得人心的人,一定是有德有能之人。有德有能之人,必定是心地柔和谦顺之人。”
1703061650
1703061651
上 德
1703061652
1703061653
【题解】“上德”即至德。《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韩非子《解老》曰:“德盛之谓上德。”长养万物,天之德。爱养百姓,君之德。随顺万物本身规律做事,就符合了道的原则,因此就是有德。反之,故意有所作为,处处表现有德,反而不符合道了,这就失去了德。治国之君,感受衰世,宜修德以匡天下,有功可见,有德可尊,谓之上德。古人云:“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1703061654
1703061655
【原文】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兰(1)欲修(2),秋风败(3)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尘(4)而欲无眯(5),不可得也。山致(6)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7)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夫有阴德(8)者必有阳报(9),有隐行(10)者必有昭名。
1703061656
1703061657
【注释】(1)丛兰:丛生的兰草,常比喻品德高尚的人。(2)修:美好。(3)败:毁坏。(4)蒙尘:为灰尘蒙覆。(5)眯:杂物入目使视线不清。(6)致:通“至”,达到。(7)蛟龙:古代传说的两种动物,居深水中。相传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8)阴德: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9)阳报:在人世间得到的报应,与“阴报”相对。(10)隐行:犹阴德,谓不为人知的美行。
1703061658
1703061659
【译文】日月欲明亮,浮云却将其遮盖;河水欲清澈,沙土却使其混浊;兰花欲休美,秋风却使其凋残;人性欲平静,却被贪欲损害。蒙受沙尘却想不眯眼睛,是不可能的。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兴起云雨。水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有蛟龙出没。君子得到了“道”,其仁德恩惠就会流布四方。积阴德的人,一定会得阳报。那些做过不为人知的美行的人,日后一定会有妇孺皆知的美名。
1703061660
1703061661
微 明
1703061662
1703061663
【题解】《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得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韩非子《喻老》曰:“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故治国者欲成其功,必戒惧于灾祸尚未显露之时,而不是等到事情已经发生才殚精竭虑。因此就能够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故祸患无由而至,非毁不能加于其身。
[
上一页 ]
[ :1.7030616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