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1598e+09
1703061598
1703061599 【译文】圣人所做的事,都是殊途同归,无论国家是存在还是消亡、安定还是倾覆,其志向始终如一,都是不忘记有利于百姓。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声调有所不同,却都可使人快乐;九夷八狄各少数民族的哭声腔调各异,却都使人悲哀。歌唱是快乐的表现,哭泣是哀伤的验证。悲欢之情静默于心中而反映于外表,所以关键在于因为什么而使其感动。圣贤者的心思,日夜都不忘记有利于他人,而他的德泽所及的地方是很广远的。
1703061600
1703061601 至德之人内心精诚,恩德流布天下。他们看到有利于天下的事,虽高兴却不会得意忘形;见到有害于天下的事,就会忧心忡忡,好像有丧事一样。那些以百姓之忧为己忧的人,百姓也以他的忧为己愁;以百姓之乐为己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乐为己乐。所以,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的人而不能成就王霸大业,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君主施行顺应民心的政令,就没有人不顺从。政令顺乎民意,百姓就愿意服从,国家就会由小而发展壮大;政令背逆民心,即使是好事百姓也会把它当成坏事,君主的治理也会由成功变为失败。
1703061602
1703061603 九 守(九作十)
1703061604
1703061605 【题解】“九守”原作“十守”。“守”指守道。道,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能守于此,就可以得到道的妙用。九守指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篇名称“九”,盖古人认为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九为最大,故以“九”命名。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事盛则衰,古代圣明的君主因为能守住这一规律,所以才能守住天下。
1703061606
1703061607 【原文】神者,智之渊(1)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2)也,智公既心平。人莫鉴(3)于流水(4)而鉴于澄水(5)(二十子全书水作潦)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6),乃能形物之情(7)也。天道极即反(8),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9),月满则亏(10),乐终而悲。是故聪明广(11)智守以愚,多闻博辨(12)守以俭(13),武力勇毅守以畏(14),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15)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1703061608
1703061609 【注释】(1)渊:人或物汇集之处,这里指智慧的渊源。(2)符:作“府”,聚集之处。(3)鉴:古器名,形似大盆,有耳。青铜制,盛行于东周。或盛水,大的可作浴盆;或盛冰,用来冷藏食物。有时借为照影之用。(4)水:或作“潦”,积水。(5)澄水:清澈而不流动的水。澄,音成。(6)神清意平:心神清朗、平和。神清,谓心神清朗。意,胸怀、内心。平,平和、宁静。(7)形物之情:显示真实情况。形,显示。情,实情。(8)极即反:事物达到顶点之后便会走向另一反面。极,达到顶点、最高限度。反,同“返”。(9)日中而移:太阳到了中午之后就要偏斜。日中,中午阳光强烈,比喻事物光明昌盛。移,偏斜。(10)月满则亏:月亮圆全之后就要缺损。月满,月圆。(11)广:多。(12)博辩:雄辩。(13)俭:俭约。(14)畏:恐惧。(15)德施:德泽恩施。
1703061610
1703061611 【译文】心神,是智慧的渊源,心神清净,则智慧就明达。智慧,是心灵的府地,智谋公正,则心气平静。人没有在流动的水中照影,而是都在澄水里照影,是由于澄水既清澈又平静的缘故。所以,人心神清静、心气平和,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情况。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事盛则衰,太阳到了正午之后就要偏斜,月亮圆了之后就要缺损,快乐到了极处就会产生悲痛。所以聪明多智之人应坚守愚钝的势态,博闻善辩之人应坚守收敛的势态,勇武刚毅之人应坚守畏怯的势态,富贵而地广之人应坚守狭小的势态,恩德施及天下之人应坚守谦让的势态。这五个方面,是古代圣明的君主能够守住天下的良方。
1703061612
1703061613 符 言
1703061614
1703061615 【题解】“符”为古代作为信物的符券、符节、符传等的总称。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引申开来,符则为示信之物。“言”为达诚之语。古人出言以示信达诚,有感必应,因此名为符言。
1703061616
1703061617 【原文】人之情,服于德,不服于力。故古之圣王,以其言下(1)人,以其身后人(2),即天下推而不厌(3),戴而不重(4),此德有余(5)而气顺(6)也。故知与之(7)为得(8)(得作取),知后之为先,即几道(9)矣。
1703061618
1703061619 【注释】(1)下:谦让。(2)以其身后人:把自己放在人后。(3)推而不厌:(即使天下百姓)都推赞他,他也不自满。推,推赞。厌,满足。(4)戴而不重:(即使天下百姓)都拥戴他,他也不自大。戴,尊奉、拥戴。重,犹大。(5)余:未尽,不尽。(6)顺:和顺。(7)知与之:懂得给予别人(就是得到)。与,给予。之,代词,他、他们,这里指别人。(8)为得:就是得到。(9)几道:几,接近。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1703061620
1703061621 【译文】人的心理是顺服于道德而不顺服于威力。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说话谦下于人,将自己放于人后。即使天下百姓都赞许他,他也不自满;即使天下百姓都拥戴他,他也不自大。这就是德高有余而心气和顺。因此懂得“给予”就是“得到”,懂得甘居人后实际上是站在了人前的道理,这样就接近于“道”了。
1703061622
1703061623 道 德
1703061624
1703061625 【题解】道为万物之源。遵道而行,谓之德。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却不拥有,使万物自立、成熟却不自以为施恩,尊重万物而不肆行主宰,这就积蓄了无限深厚的德行。对君主而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有德之君,夙夜不懈,战战兢兢,常恐危亡,故得长久。
1703061626
1703061627 【原文】文子问道,老子(1)曰:“夫道者,小行(2)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尽(3)行之天下服。”
1703061628
1703061629 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4)也,仁者人之所怀(5)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6)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7)万物也。君子无德即下怨,无仁即下争,无义即下异(8)(异作暴),无礼即下乱。四经不立(9),谓之无道。无道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1703061630
1703061631 【注释】(1)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本传谓姓李名耳(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任周守藏室之官,后辞官,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2)行:实施。(3)尽:全部,整个。(4)贵:崇尚,重视,以为宝贵。(5)怀:归向。(6)敬:恭敬,端肃。(7)御:统御。(8)异:异作“暴”,暴乱。(9)四经不立:德、仁、义、礼四种准则不能树立。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
1703061632
1703061633 【译文】文子向老子请教“道”。老子回答说:“关于‘道’,实行的范围小便会得到较小的福祉,实行的范围大便会得到较大的福祉,完全按“道”的要求来实施,全天下的人就都会信服你。”
1703061634
1703061635 文子向老子请教“德、仁、义、礼”。老子回答说:“德行,是百姓所崇尚的;仁爱,是百姓所归向的;正义,是百姓所敬服的;礼制,是百姓所戒慎的。这四者,是圣人用来驾驭万物的。君主缺乏德行,百姓就会怨恨;君主缺乏仁爱,百姓就会纷争;君主失去正义,百姓就会叛乱;国家失去礼制,百姓就会混乱无序。这四项准则不确立,就是‘无道’,无道之国不灭亡,这是从未有过的。”
1703061636
1703061637 【原文】心之精(1)者,可以神化(2)而不可以说道。故同言(3)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4),行在令外。
1703061638
1703061639 圣人在上,民化(5)如神,情(6)以先之也。动于上不应于下者,情令(7)殊也。三月婴儿,未知利害(8),而慈母之忧(9)(之忧作爱之)喻焉(喻焉作逾笃)(10)者,情也。故言之用(11)者小,不言之用者大矣。夫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也。忠信形于内,感动应乎外,贤圣之化(12)也。
1703061640
1703061641 【注释】(1)精:纯一,精诚。(2)神化:自然而化。(3)同言:同样的话。(4)行:实施。(5)化:变化。(6)情:诚。(7)情令:这里指真诚与政令。(8)利害:利益与损害。(9)之忧:应作“爱之”,爱护婴儿。(10)喻焉:应作“逾笃”。逾,更加。(11)用:功用。(12)化:教化。
1703061642
1703061643 【译文】老子说:“内心的精诚,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化人,而不能用语言来劝说。所以同样一句话,而使人相信的,是因为说话人的诚意已表现在说话之前;相同的政令,而能使人立即执行的,是因为发令人的所作所为已表现在命令之先。圣哲之人处于高位,对于人心的教化就像有神灵相助一样有效,这是因为圣人的真诚先于教化而存在。君主行动于上而下边的臣民不应和,是其诚意悖于教化的缘故。三个月大的婴儿还不知道利与害,但对慈母的担忧、爱抚却能感知,这就是母爱的真情深厚所致。所以言语所产生的作用是比较小的,无言的情感与行为的作用却是很大的。信用就是君子的言语,忠诚就是君子的胸怀。忠信形成于内心,百姓感应而行动于外,这是圣贤的教化。”
1703061644
1703061645 【原文】能成霸王者,必得胜(1)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2)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3)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4)者也。
1703061646
1703061647 【注释】(1)得胜:获得胜利。(2)人力:他人的力量。(3)自得:这里指有德有能。(4)柔弱:谓柔和谦顺。
[ 上一页 ]  [ :1.7030615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