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924
1703061925
【注释】(1)治弊:治理出现弊病。弊,害、弊病。(2)终:穷尽。(3)更为:改变做法。(4)修:学习。(5)行法:按法行事。(6)经:量度。(7)非誉:非议和称誉。(8)进:提拔。(9)贱:鄙视。(10)退:罢黜。(11)修:实行。
1703061926
1703061927
【译文】天地运行的规律是物极必反、满溢则损,所以圣人在治理出现弊病时就改革制度,在事情行不通时就改变做法。圣人治国的办法是:百姓不学习礼义,就没有廉耻之心;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百姓不知道礼义,就不能依法办事。法律能够教育不孝之人,却不能使人有孝心;能够惩治盗贼,却不能使人产生廉耻。圣明君王在位,明确地将好恶颁布于天下,通过谴责和褒扬来引导舆论,亲近贤才并提拔他们,鄙视小人并罢免他们,设置刑法而不用,是因为礼义道德得到推行,贤德之人得到重用。
1703061928
1703061929
【原文】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使无有盗心哉!故知其无所用,虽贪者皆辞之;不知其无所用,廉者不能让(1)。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未尝非欲也。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垢!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1703061930
1703061931
【注释】(1)让:谦让;推辞。
1703061932
1703061933
【译文】让天下人畏惧刑罚,从而不敢进行盗窃,不如使天下人不产生盗窃的邪念啊!所以知道是无用处的东西,即使是贪婪的人也不会接受;不知道它无用,廉洁的人也不会推让。那些亡国之君臣,被别人杀害,受到天下人的嗤笑,没有人不是由于贪欲所造成的。比如知道冬天的扇子,夏天的裘衣,对自己没有用处,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变成了多余无用的尘土污垢了!所以,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开水会沸腾得更加剧烈,知道从根本去止住沸腾的人,就会撤掉锅底的大火。
1703061934
1703061935
【原文】夫有余则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故物多则欲省(1),求赡(2)则争止。故世治则小人守正(3),而利不能动(4)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法不能禁也。
1703061936
1703061937
【注释】(1)省:减少。(2)赡:满足。(3)守正:恪守正道。(4)动:动摇。
1703061938
1703061939
【译文】物品有剩余人们就会谦让,缺少了就会争抢。谦让就产生了礼义道德,争抢就产生了暴力和混乱。所以,人们拥有的物资多了物欲就会减少,人们的要求满足了争斗就会停止。因此社会安定有序,小人也会恪守正道,利益也不能使其动摇去做坏事;社会混乱无序,君子也会采取伪诈手段,法规也不能禁止。
1703061940
1703061941
【原文】酆水(1)之深十仞(2),而不受尘垢,金铁(3)(铁作石)在中,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也,鱼鳖莫之归(4)。石上不生五谷,秃山(5)不游麋鹿,无所荫蔽也。故为政以苛为察,以切(6)为明,以刻(7)下为忠,以计(8)多为功,如此者,譬犹广(9)革者也,大即大矣,裂(10)之道也。
1703061942
1703061943
【注释】(1)酆水:酆,音丰,水名,即沮水,或又称里水。源出陕西省秦岭山中,北流至西安市西北,纳满水,分流注入渭水。为关中八水之一。水,特指河流。(2)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3)金铁:应作“金石”。金银和玉石之属。(4)莫之归:没有前往归附。归,归附。(5)秃山:不生草木的山丘。(6)切:严酷,苛刻。(7)刻:苛刻。(8)计:计簿。此处指税赋。(9)广:扩大。(10)裂:破裂。
1703061944
1703061945
【译文】酆河水深十丈,却没有受到尘垢污染,水中的金银石块,都看得清清楚楚。水并非不深不清,但鱼鳖没有一个前往归附栖息的。石头上不生长五谷,不生草木的山丘上不会有麋鹿走动,这是由于没有东西可以遮蔽它们。因此君主治理国家,如果把苛刻烦琐当成精明,把严厉当成英明,把对下属的严酷当成对君王的忠诚,把征敛税赋多作功绩,这样的做法,就好比把皮革强行扩大一样,大是可以变大,却是使皮革破裂的做法。
1703061946
1703061947
曾 子
1703061948
1703061949
【题解】《曾子》,春秋末年曾参著。《汉书·艺文志》载《曾子》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有《曾子》二卷目,一卷。《唐书·艺文志》亦载《曾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二卷十篇,称即唐志所载。据纪昀考证:宋时原有《曾子》行世。宋朝人汪日卓未见此本,又从散见各书辑录为《曾子全书》,计有《仲尼闲居》《明明德》《养老》《周礼》《有子问》《丧服》《晋楚》《守业》《三省》《忠恕》等十篇。
1703061950
1703061951
《群书治要》节录了《曾子》四篇,《修身》重在指出人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注重“内省”,去除私欲,戒惧谨慎。《立孝》则说明君子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能够落实孝悌,才能够尽忠。《制言》教导我们要遵循道义,从孝悌扩展到泛爱众人,不断学习,做一个真正的士人。《疾病》指出要及时行孝,行为举止要符合伦理道德,要与贤善之人交往,不断增长自己的德行。虽然节录的文字不多,但都是修德进业的至理,非常精彩。这些都是从个人道德修养出发,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旨归,全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今人修身、治家、理政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703061952
1703061953
【作者介绍】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6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称。曾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1703061954
1703061955
曾子对孔子思想理解精深,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子事亲至孝,“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孔子家语》)。他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提出“夫孝者,天下之大经”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之。此外,他还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等主张。
1703061956
1703061957
《大戴礼记》中记载了曾子的言行,相传《大学》是他所著。后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作《中庸》。子思之学又为孟子所继承。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后被尊为“宗圣”。
1703061958
1703061959
修 身
1703061960
1703061961
【题解】修身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自孔子开始,儒家就十分重视修身。《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本篇讲述了君子立身行道所要做到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要点。君子立身行道的目的是通达性德,契入圣人的境界。
1703061962
1703061963
【原文】曾子曰:“君子攻(1)其恶(2),求其过(3),强其所不能(4);去(5)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爱日(6)以学,及时以行(7),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8)就业(9),夕而自省思(10),以没(11)其身,亦可谓守业(12)矣。君子学必由其业(13),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14),承间(15)观色(16)而复之。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17)也;既习之,患其不知(18)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19)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守(20)之,微言(21)而笃行(22)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23);见利思辱(24),见难思诟(25);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26)也。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趍(27)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而成人之美(28);朝有过,夕改则与(29)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君子终日言,不在尤(30)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矣。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可能也;色(31)勿为,不可能也;心勿为,不可能也。太上乐善,其次安(32)之,其下亦能自强(33)也。太上不生恶,其次生而能夙绝之,其下复(34)而能改,复而不改,陨身覆家,大者倾社稷。是故君子出言愕愕(35),行身战战,亦殆(36)免于罪矣。昔者,天子日旦(37)思其四海之内,战战唯恐不能乂(38)也;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战战唯恐失损之也;大夫日旦思其官,战战唯恐不能胜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唯恐刑罚之至也,是故临事而栗(39)者,鲜(40)不济(41)矣。”
1703061964
1703061965
【注释】(1)攻:整治。(2)恶:罪过。(3)求其过:寻求他细微的差错。求,搜寻。(4)强其所不能:勉力做他所不能做的事。如学做圣人、仁人之类的。强,勉力。(5)去:除去。(6)爱日:珍惜时日。(7)及时以行:随时按照所学的去做。及时,抓紧时间。行,实施。(8)日旦:每天早上。亦指每天。(9)就业:按照所学去落实。就,按照。业,学业。(10)省思:反省思索。省,反省。思,思索。(11)没:终。(12)守业:尽力于自己的职守和职分,不旁骛。(13)君子学必由其业:君子的为学,一定要从先王的典籍学习。(14)决:排除壅塞,这里指解决。(15)承间:趁机会。(16)观色:观察脸色。(17)习:复习。(18)知:省悟。这里指理解。(19)让:推贤尚善。(20)浅守:从小处着手,不务夸大。守,把守。(21)微言:少言。微,少。(22)笃行:切实履行。(23)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行动在他人之前,说话要在他人之后。(24)见利思辱:若有利可图就要想想是否会带来耻辱。辱,耻辱。(25)见难思诟:诟,音够,见到困难(如果回避它),就要想是否会会招来辱骂。诟,辱骂。(26)战战:戒慎貌。(27)趍:同“趋”。催促。(28)成人之美:成全他人为善的美名。(29)与:赞扬。(30)尤:过失,罪愆。(31)色:表情。(32)安:谓对某种环境、事物感到安适或习惯。(33)自强:自己勉强。强,勉强。(34)复:重复,反覆。(35)愕愕:直言貌。(36)殆:也许可以。表示希望。(37)日旦:每天。(38)乂:音易,治理。(39)栗:音力,恐惧。(40)鲜:少。(41)济:成功。
1703061966
1703061967
【译文】曾子说:“君子能自责自身的不良行为,检查自己的过错,勉励自己做自己能力不及的事情,去除私欲,以道义来处理事务,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学习’。君子要爱惜每天的时间来学习,随时按照所学去落实,遇到难做到的事不回避,遇到容易做到的事不盲从,只考虑道义的所在。君子早晨起来就开始按照所学去落实,到了夜晚就深思自省这一天的所做所行,一直到死为止,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坚守学业了!君子学习一定要从先王的典籍开始,询问请教老师一定要依从所学的次序,请教后仍不能理解,就趁着空闲,观察老师脸色后再问。君子尽管一直在学习,还唯恐自己学识不渊博;尽管学识渊博了,还唯恐自己不能时时温习;尽管温习了,还唯恐自己不能够理解;尽管理解了,又唯恐自己不能按照道理去落实;虽然按照道理落实了,又唯恐自己做不到推贤尚善。君子求学,若能做到这五个方面就行了。君子虽然学识广博,但是在细微之处也不放松,话说得少但笃诚地施行,行动在他人之前,说话要在他人之后,看到利益时就想到玷污,受到责备时想到耻辱,有了嗜欲时想到羞愧,怨恨愤怒时想到后患。君子应终身保持这种谨慎戒惧的心态。君子自己德行良善,也欢喜别人德行良善;自己有才能,也欢喜别人有才能。君子喜欢别人行善却不催促,讨厌别人作恶却不疾恶如仇,不先料想人的品行不好,不怀疑人不守信用,不说别人的过错,成全他人为善的美名。别人早晨出现错误,傍晚就能改正,就称赞他;傍晚出现错误,翌日早晨就能改正,就称赞他。君子终日言语,却没有过失出现。小人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成为终身的罪过。君子对于不好的事,自己不去做,是能够做到的,神色上表现出不去做则不大可能,心里根本没有想过去做更是不可能的。人最高的境界是乐于为善,其次是习惯为善,其下是自己也能勉强为善。此外,人最高的境界是不发生错误,其次是错误出现后能早早断绝,其下是错误复犯后能及时改过。重复发生错误而不去改正,小则会亡身败家,大则会使国家倾覆。因此君子言语正直,行动戒惧,这样方能幸免于不犯过错呀!过去,天子每天想着天下之事,战战兢兢,唯恐天下不能太平安定;诸侯每天想着他的四境之事,战战兢兢,唯恐国土亡失;大夫每天想着他的职务,战战兢兢,唯恐不能胜任工作;百姓每天想着他的工作,战战兢兢,唯恐受到刑法的惩处。因此遇事小心谨慎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
1703061968
1703061969
立 孝
1703061970
1703061971
【题解】这一篇主要说明,忠是孝的内在根本,并通过礼表现于外。而这所谓的“忠”,是广义的,不是专指对君的忠。《说文解字》:“忠,敬也。”“忠”字从“中”从“心”。凡是出于内心的真诚,一丝不苟,就叫做“忠”。而这样的真诚恭敬要通过“礼”这种外在的形式方能体现。“忠”是存藏于内的心理动机,“礼”是表现于外的行为规范。从内外两方面同时着力,孝道就不难建立起来。君子按此力行,不但可修养自身的德行,亦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礼敬。
1703061972
1703061973
【原文】曾子曰:“君子立孝(1),其忠之用(2)也,礼之贵(3)也。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4)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5)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6)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7)(敬上有庄字),反是乱也。尽力(8)而有礼,敬而安之;微谏(9)不倦,听从不怠;欢欣(10)忠信,咎故(11)不生,可谓孝矣。尽力而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12)也。是故礼以将(13)其力,敬以入其忠。《诗》(14)言:‘夙兴(15)夜寐,毋忝(16)尔所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悌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17)可知者,先修(18)之谓也。故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君子一(19)孝一悌,可谓知终矣。”
[
上一页 ]
[ :1.7030619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