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974
1703061975
【注释】(1)立孝:立志行孝。立,立身。(2)忠之用:(立孝要)用忠心的诚恳。忠,尽心竭力。(3)礼之贵:(立孝)行为合乎礼为贵。贵,重要。(4)畜:养育。(5)承:敬奉。(6)顺:通“训”。教导,教训。(7)忠爱以敬:这里指忠君、爱亲、敬长。(8)尽力:竭尽能力。(9)微谏:以隐约委婉的话进谏。(10)欢欣:亦作“欢忻”。喜悦,欢乐。(11)咎故:意外不幸。咎,灾祸、不幸之事。故,意外或不幸的事变。(12)入:融入,渗入。(13)将:扶助,扶持。(14)诗:指《诗经》。此特指《诗经·小雅·小苑》。(15)兴:起身。(16)忝:羞辱。(17)仕:为官称职。(18)修:这里指修身之人。(19)一:专一。
1703061976
1703061977
【译文】曾子说:“君子立志行孝,是内心忠诚的体现,是对礼法的崇尚。因此,作为儿子不能孝顺自己的父亲,就不敢说别人的父亲不抚育其子;作为弟弟不能敬奉自己的哥哥,就不敢说别人的哥哥不能教导弟弟;作为人臣不能侍奉君主,就不敢说别人的君主不能指挥臣下。因此,君子与身为父亲之人谈论,就谈养育子女的事;与身为人子之人谈论,就谈孝顺父母亲的事;与身为人兄之人谈话,就谈教诲弟弟的事;与身为弟弟之人谈话,就谈承顺兄长的事;与做君主的谈话,就谈指挥臣子的事;与身为人臣之人谈话,就谈侍奉君主的事。这就是君子的孝道。君子的孝道应该体现在忠君、爱亲、敬长等方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社会的人伦秩序就会混乱了。君子对父母尽自己的努力服侍且合乎礼仪,以至诚恭敬的态度使其得到安逸,父母有了过错,就不厌其烦地委婉劝谏父母,听从父母之命而不敢稍加怠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快乐喜悦、竭尽内心的诚意,祸咎就不会发生,这可以说是尽孝了。尽力侍奉父母,但不依照礼仪,这是小人之孝。表面对父母恭敬,但心无诚意,这样就不能称为孝道。因此,遵照礼仪来尽力侍奉父母,要把恭敬融入其尽孝的真诚心里。《诗经·小雅·小苑》说:‘早起晚睡勤奋不懈,无愧于生养你的父母。说的是孝子一刻也不放松自己,不让父母蒙受羞耻,这是君子的孝。’因此,尚未被君主任用时,便知道其将来会是忠臣,这说的就是孝子;尚没有侍奉长者,便知道其将来会顺承谦下,这说的就是敬爱兄长的弟弟;尚没有承担治国、治人的职责,便知道其将来能够做称职的官员,这说的是在家里事先修身的人。所以说,孝敬父母的人善于侍奉君主,尊敬哥哥的人善于侍奉长者。君子只要一心一意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便可知道其美好的未来了。”
1703061978
1703061979
制 言
1703061980
1703061981
【题解】“制”是法度、准则的意思,“言”是见解、主张的意思。“制言”就是关于行为准则的主张。本篇记录曾子关于法度的善言,可以作为立身处世的法则。曾子主张,君子立身处世,需要进退守仁,安平处卑,努力学习知识,与人互助,提升个人的修养。
1703061982
1703061983
【原文】曾子曰:“夫行(1)也者,行礼之谓也;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小者友焉,贱者惠(2)焉,此礼也。弟子毋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妇,相会于墙阴,可谓密矣,明日则或扬(3)其言者。故士执(4)仁与义而不闻,行之未笃(5)也。故蓬生麻中,不扶乃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是故人之相与(6)也,譬如舟车然,相济(7)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8),马非马不走(9),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10)贤,虽有险道修(修作循)行(11),达矣。今之弟子,病(12)下人(13),不知事贤(14),耻不知而又不问,是以惑暗(15)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16)民。”
1703061984
1703061985
【注释】(1)行:德行。(2)惠:指施予恩惠。(3)扬:传播。(4)执:持守。(5)笃:诚笃。(6)相与:相处。(7)相济:互相帮助、促成。(8)人非人不济:人没有他人帮助,就不能有所成就。济,成功,成就。(9)走:奔跑。(10)比:比较,考校。(11)循行:顺着。(12)病:以为羞辱。(13)下人:居于人之后。(14)事贤:向贤人拜师学习。事,谓从师求学。(15)惑暗:昏昧,糊涂不明。(16)穷:特指不得志。与“达”相对。
1703061986
1703061987
【译文】曾子说:“所谓行,就是实践礼的意思。礼就是对尊贵之人要恭敬,对老人要孝顺,对小孩子要慈爱,对年轻人要友爱,对贫贱之人要施恩惠。这些都是礼的表现。弟子们不要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要知道那鄙陋的男女约会于高墙暗处,算得上隐蔽之处了,可是第二天就可能有人传说他们幽会的对话。所以士人固守仁义的道理而不被人所知,是因为施行得还不够笃诚。散乱的蓬草生长在大麻之间,不须夹扶也会自然长得耸直;白沙若混在污泥之中,会与污泥同样发黑。因此,人们相互交往,就像乘船坐车一样,相互帮助才能到达目的地,自己已经上船就拉别人一把,别人先上车就推他一把。因此说,人没有他人帮助,就不能有所成就;马没有其他马的协力,就不能加速奔跑;土不与土堆积,就不能成为高山;水不与水相激荡,就不能长流。”弟子问曾子说:“士人怎样做才能行事通达呢?”曾子说:“不会的要学习,有疑问就请教。行事要比照贤人,路途虽有险恶,顺着贤人的路去走就通达无阻了。现在的一些学生忧虑居人之下,却不知道拜贤人为师,羞愧自己不懂却又不去请教,因此只能庸庸碌碌终生罢了。这就是难以得志的人了。”
1703061988
1703061989
疾 病
1703061990
1703061991
【题解】这一篇主要记录曾子患病将离开人世时与弟子的对话,所记皆是先利后义、孝悌及时,以及交友谨慎的事。
1703061992
1703061993
【原文】曾子曰:“君子之务盖有(1)矣。夫华(2)繁(3)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鹰隼(4)以山为庳(5)而巢其上,鱼鳖鼋鼍(6)以川为浅而窟穴(7)其中,卒(8)其所以得者,饵(9)也。是故君子苟毋以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亲戚(10)不悦,不敢外交(11);近者不亲,不敢来(12)(来作求)远;小者不审(13),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复者(14)而先施(15)焉。”
1703061994
1703061995
【注释】(1)盖有:大概有很多。盖,副词,大概。有,多。(2)华:同“花”。(3)繁:茂盛。(4)鹰隼:鹰和雕,泛指猛禽。隼,音损。(5)庳:音卑。低矮。(6)鼋鼍:音圆陀。大鳖和扬子鳄。(7)窟穴:动物栖身的洞穴。(8)卒:最后。(9)饵:钓鱼或诱捕其他禽兽的食物。(10)亲戚:此指父母而言。(11)外交:与朋友、外人的交际。(12)来:一作“求”,引申为访求。(13)审:明白。(14)不可复者:一去不复返的事。复,返回。(15)施:施行。
1703061996
1703061997
【译文】曾子说:“君子所做的事,全都包括在前面已经说了的这些话里了。正如花开得繁盛而果实结得少,是由于大自然的缘故;世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由于人为的原因。鹰隼认为山矮,于是便筑巢于山顶上;鱼鳖龟鼍认为河浅,便扒洞穴于水中。最终,它们还是被人捕获,这是因为贪图诱饵的缘故。所以,君子如果真能不贪利害义,那么耻辱因何而来呢?若不能让父母高兴,孝子不敢同外人结交朋友;若得不到身边人的亲爱,不敢亲近远方的人;小事尚弄不清楚,就不敢谈论大事。所以人生在世,百年之中,难免会有疾病呀!君子考虑生命不可再来,而提早尽孝。”
1703061998
1703061999
【原文】“亲戚既没(1),虽欲孝,谁为孝乎?年既耆艾(2),虽欲悌,谁为悌乎?故孝有不及,悌有不时,其此之谓与!言不远(3)身(4),言之主(5)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6)也。”
1703062000
1703062001
【注释】(1)没:通“殁”,死。(2)耆艾:尊长;师长。亦泛指老年人。六十岁曰耆(音奇),五十岁曰艾。(3)远:违背。(4)身:品德,才能。(5)主:引申为主体。(6)有闻:从贤人听受善言。
1703062002
1703062003
【译文】“若父母已过世,纵然想尽孝道,又将孝顺谁呢?(自己)年纪已老,纵然想敬爱兄长,又将敬爱谁呢?孝顺父母有来不及的,敬爱兄长有失掉时机的,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所说的言语不违背伦理道德,这是说话的宗旨;所做之事不违背伦理道德,这是行为的根本。言论有宗旨,行为有根本,可以说从圣贤人处有所听受了。”
1703062004
1703062005
【原文】“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加 (1)(加上有在字)之志(2)而已矣。与君子游(3),苾(4)乎如入兰芷(5)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6)矣;与小人游,腻(7)(腻作贷)乎如入鱼次之室(鱼次之室作鲍鱼之次(8)),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9)。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10),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11),每履而下(12),几何而不陷乎哉!”
1703062006
1703062007
【注释】(1)加:通“架”。架设。(2)志:志向。(3)游:交往。(4)苾:音必,芳香。(5)兰芷:兰草与白芷。皆香草。(6)化:融合。(7)腻:应作“贷”。邪恶。(8)鲍鱼之次: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9)去就:犹取舍。 (10)长日加益:冬至至夏至白天每天都在加长。这里指自己的德行在君子的熏染下每日增长。(11)如履薄冰:如踩踏在薄冰上。这里比喻与小人交往很是危险之意。履,踩踏。(12)下:这里指冰面下沉。
1703062008
1703062009
【译文】君子尊奉他所听受的善言,其品行就会高尚而光明磊落;实践他所听受的善言,其功业就会宽广而宏伟。要品行高明、功业宏伟,不在于别的,在于设立志向而已。与君子交往,如同进入兰芷花房,浓香扑鼻,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那是与兰芷的香味融而为一了。与小人交往,如同进入贩卖咸鱼之地,腥臭难闻,时间长了,便闻不到腥臭味,那是与咸鱼的腥臭味融而为一了。所以君子对朋友的取舍须非常谨慎。与君子交往,就像白昼变长的季节,德行不断增长而自己却未能感知;与小人交往,就像踏在薄冰之上,每踏一下,便更加危险,能有几个人不陷落水中呢?”
1703062010
1703062011
1703062012
1703062013
1703062015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六
1703062016
1703062017
吴 子
1703062018
1703062019
【题解】《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相传为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汉书·艺文志》称《吴子》四十八篇。今存影印宋本分上、下两卷,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共三十三章。宋神宗年间,将其列入《武经七书》,为将校所必读。全书多采用魏文侯、武侯与吴起问对的形式,总结了战国初期以及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一些重要思想,如“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以治为胜”“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等,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有关思想,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1703062020
1703062021
《群书治要》辑录了《吴子》中的《图国》《论将》《治兵》《励士》四篇内容,要言不烦地显示了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讨论图国治军的一些精辟见解,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吴起军事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1703062022
1703062023
【作者简介】吴起(?—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一说曹县)人,战国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学于曾子。后在鲁国为将军,闻魏文侯贤而去鲁至魏,为魏将,拔秦五城,屡建战功,文侯任为西河郡守;文侯死,因遭陷害,逃奔楚国;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提出“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捐不急之官”等思想,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楚国因此富强,曾“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杀害,变法随之失败。
[
上一页 ]
[ :1.7030619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