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1998
1703061999
【原文】“亲戚既没(1),虽欲孝,谁为孝乎?年既耆艾(2),虽欲悌,谁为悌乎?故孝有不及,悌有不时,其此之谓与!言不远(3)身(4),言之主(5)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6)也。”
1703062000
1703062001
【注释】(1)没:通“殁”,死。(2)耆艾:尊长;师长。亦泛指老年人。六十岁曰耆(音奇),五十岁曰艾。(3)远:违背。(4)身:品德,才能。(5)主:引申为主体。(6)有闻:从贤人听受善言。
1703062002
1703062003
【译文】“若父母已过世,纵然想尽孝道,又将孝顺谁呢?(自己)年纪已老,纵然想敬爱兄长,又将敬爱谁呢?孝顺父母有来不及的,敬爱兄长有失掉时机的,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所说的言语不违背伦理道德,这是说话的宗旨;所做之事不违背伦理道德,这是行为的根本。言论有宗旨,行为有根本,可以说从圣贤人处有所听受了。”
1703062004
1703062005
【原文】“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加 (1)(加上有在字)之志(2)而已矣。与君子游(3),苾(4)乎如入兰芷(5)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6)矣;与小人游,腻(7)(腻作贷)乎如入鱼次之室(鱼次之室作鲍鱼之次(8)),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9)。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10),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11),每履而下(12),几何而不陷乎哉!”
1703062006
1703062007
【注释】(1)加:通“架”。架设。(2)志:志向。(3)游:交往。(4)苾:音必,芳香。(5)兰芷:兰草与白芷。皆香草。(6)化:融合。(7)腻:应作“贷”。邪恶。(8)鲍鱼之次: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9)去就:犹取舍。 (10)长日加益:冬至至夏至白天每天都在加长。这里指自己的德行在君子的熏染下每日增长。(11)如履薄冰:如踩踏在薄冰上。这里比喻与小人交往很是危险之意。履,踩踏。(12)下:这里指冰面下沉。
1703062008
1703062009
【译文】君子尊奉他所听受的善言,其品行就会高尚而光明磊落;实践他所听受的善言,其功业就会宽广而宏伟。要品行高明、功业宏伟,不在于别的,在于设立志向而已。与君子交往,如同进入兰芷花房,浓香扑鼻,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那是与兰芷的香味融而为一了。与小人交往,如同进入贩卖咸鱼之地,腥臭难闻,时间长了,便闻不到腥臭味,那是与咸鱼的腥臭味融而为一了。所以君子对朋友的取舍须非常谨慎。与君子交往,就像白昼变长的季节,德行不断增长而自己却未能感知;与小人交往,就像踏在薄冰之上,每踏一下,便更加危险,能有几个人不陷落水中呢?”
1703062010
1703062011
1703062012
1703062013
1703062015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六
1703062016
1703062017
吴 子
1703062018
1703062019
【题解】《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相传为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汉书·艺文志》称《吴子》四十八篇。今存影印宋本分上、下两卷,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共三十三章。宋神宗年间,将其列入《武经七书》,为将校所必读。全书多采用魏文侯、武侯与吴起问对的形式,总结了战国初期以及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一些重要思想,如“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以治为胜”“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等,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有关思想,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1703062020
1703062021
《群书治要》辑录了《吴子》中的《图国》《论将》《治兵》《励士》四篇内容,要言不烦地显示了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讨论图国治军的一些精辟见解,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吴起军事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1703062022
1703062023
【作者简介】吴起(?—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一说曹县)人,战国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学于曾子。后在鲁国为将军,闻魏文侯贤而去鲁至魏,为魏将,拔秦五城,屡建战功,文侯任为西河郡守;文侯死,因遭陷害,逃奔楚国;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提出“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捐不急之官”等思想,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楚国因此富强,曾“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杀害,变法随之失败。
1703062024
1703062025
图 国
1703062026
1703062027
【题解】本篇提出君王治理国家首先要教化百姓,亲爱万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国家安定;其次国家上下及军队内部要和谐和睦,团结一心,不然,纵使是出兵作战,也一定会失败;并提出了战争的起因有五个方面,且起兵又有五种名义,以及五种相对应的平定办法,这些内容在本篇中均有详细论述。
1703062028
1703062029
【原文】吴子(1)曰:“古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2)。民(3)(本书无民字)有三(三作四)不和(4):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5);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6);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7)。”(进战下有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二句)
1703062030
1703062031
【注释】(1)吴子:对战国卫人吴起的敬称。(2)教百姓而亲万民:教化百姓亲近万民。(3)民:《吴子》原书无此字,今译文从原书。(4)四不和:《武经七书直解》(下文省称《直解》)曰:“四不和,谓国、军、阵、战也。”(5)出军:出兵。(6)出阵:上阵出战。(7)进战:进军作战。
1703062032
1703062033
【译文】吴起说:“古代谋求治理国家的君主,必先教化百姓亲爱万民。(军事行动)若有四种不和谐的情况,不可冒然行动:君臣上下不和谐,不可以出兵;军队将士不和谐,不可以上阵出战;行列队伍不和谐,不可以进军作战;行止进退不和谐,就不可以取得胜利。”
1703062034
1703062035
【原文】“凡兵所起者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1),四曰内乱,五曰困饥(2)。其名又五:一曰义兵(3),二曰强兵,三曰刚兵(4),四曰暴兵(5),五曰逆兵(6)。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危民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7)(数作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8)。此其势也。”
1703062036
1703062037
【注释】(1)积恶:《直解》曰:“因其君臣积恶而起兵征之,如越勾践之于吴是也。”(2)困饥:《直解》曰:“因其饥而起兵袭之,如庸人之于楚是也。”(3)义兵:犹义师,为正义而战的军队。(4)刚兵:因怒而兴的军队。(5)暴兵:凶暴不义的军队。(6)逆兵:旧指违背天理或伦理而发兵的军队。(7)数:按《吴子》原文作“服”,今译文从此。(8)逆必以权服:《直解》曰:“逆者反常失道,权者因变制宜,故权可服逆。”
1703062038
1703062039
【译文】大凡战争的兴起有五种原因:一是争夺名誉,二是争夺利益,三是积怨日久,四是内部动乱,五是饥荒贫困。起兵的名义也有五种:一是正义之师,二是恃强之师,三是愤怒之师,四是凶暴之师,五是违逆天理之师。禁除残暴制止动乱叫义;依靠兵多将广而讨伐他人叫强;因为愤怒而起兵叫刚;抛弃礼义贪图利益叫暴;不顾国家危难、人民劳苦而兴师动众叫逆。平息这五种战争,各有不同的方法:正义之师必用礼来使其折服,恃强之师必用谦让来使其顺服,愤怒之师必用辞令来说服,凶暴之师必用奇诡之术来制服,违逆天理之师必用权宜之法来制服。这是其形势所决定的。
1703062040
1703062041
论 将
1703062042
1703062043
【题解】本篇论述为将之道。首先说明了为将者当文武兼备,而不是仅凭勇敢,进而指出将领要在理、备、果、戒、约五方面加以谨慎;又提出治理军队重在礼、义,胜利可得而难守的观点;在回答魏武侯的问题时,吴起从根本上说明,要想做到“阵必定、战必胜、守必固”,当从国家内部着眼,贤臣的任用、百姓的安定、民心的向背才是决定上述问题的关键。
1703062044
1703062045
【原文】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凡人之论将,恒观之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轻命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1),四曰戒(2),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迎敌不怀生(3),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4)而不烦(5)。受命而不辞家,敌破而后(不辞至而后。旧作辞不。补之)言反,将之礼也。故师出之日,有死而荣,无生而辱也。
1703062046
1703062047
【注释】(1)果:果敢,有决断。(2)戒:戒慎,谨慎。(3)怀生:爱惜生命。(4)省:简;少。(5)烦:繁多,繁杂。
[
上一页 ]
[ :1.7030619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