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2174e+09
1703062174
1703062175 【注释】(1)桓公: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在位。他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国力逐渐强盛,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2)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谥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生活贫苦,后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3)穆公:秦穆公(?—公元前621年),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4)百里:即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字里,名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也有人说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5)志意:思想,意志。(6)爵列:即爵位。(7)却敌:击退敌人。(8)服远:使远方顺服。(9)监门:禁卫宫门之官。(10)逆旅:客舍,旅馆。引申为出游在外的人。(11)陶人:烧制陶器的匠人。(12)司城:官名。即司空。(13)子罕:又称“乐喜”,春秋时宋国之臣。一说为春秋郑穆公之子,郑国大夫。(14)封人:古官名,在《周礼》为地官司徒的属官,掌管分封诸侯之事。《春秋》时各国也设此官,掌管典守封疆。(15)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因德高则受人尊敬,胜于有爵位,故称。(16)先故:指祖考、祖先。
1703062176
1703062177 【译文】齐桓公选用管仲为宰相,秦穆公选用百里奚为丞相,都是通过德行对比选用的。这就是虽然国家偏僻弱小、自己本身陷于污浊,但却能统领天下的原因。如今不是比较志向、思想,而是比较容貌好丑;不是比道德操行,而是议论爵位高低,认为有爵位便可以战胜敌人、征服远方。农夫比的是粮食收成,商人比的是财富大小,英雄豪杰比的是贞节忠义。所以无论看门的人、远游的人,或者农夫和陶匠,都不例外(可以因德行而被举用)。官位权力是个人比较看重的,道德品行是大众所崇尚的。怎么知道其中的道理呢?司空子罕遇到了乘地典守封疆的官员便马上下车,跟随的仆人问:“他是一个小小的乘地封人,大人为什么要下车呢?”子罕回答:“古代所说的贤良之人,是指这个人行为良好;所说的高贵的人,是指这个人心地高尚尊贵。今天上天赐予此人以天爵,使其行为贤良、心地高贵,我怎么敢不尊敬他呢?”由此可见,古人所认为的高贵,并不是指高官厚禄;古人所认为的贤良,也不在于他有显赫的祖先。
1703062178
1703062179 【原文】人君贵于一国,而不达于天下;天子贵于一世,而不达于后世,唯德行与天地相弊也。爵列者,德行之舍(1)也,其所息也。《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2)。”仁者之所息,人不敢败也。天子、诸侯人之所以贵也,桀、纣处之则贱矣。是故曰:“爵列非贵也。”今天下贵爵列而贱德行,是贵甘棠而贱召伯也,亦反矣。夫德义也者,视之弗见,听之弗闻,天地以正,万物以遍,无爵而(而旧作与,改之)贵,不禄而尊也。
1703062180
1703062181 【注释】(1)舍:房屋,居室。(2)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芾,音废,蔽芾,茂盛貌。《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体恤百姓农忙,为不使百姓劳烦,而在甘棠树下决断狱事,因此人们将对召伯的崇敬仰慕寄托于召伯所憩息过的甘棠树,而不愿修剪砍伐之。甘棠,木名,即棠梨。召伯,文王庶子,周初的政治家。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伯,亦曰邵公、召康公。他曾辅佐文王灭商,支持周公东征平乱,事定后,封其长子于蓟丘(今北京),为燕国始祖。又曾受命营建洛邑(洛阳),协助周公镇守东都。成王亲政后任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憩,休息、歇息。
1703062182
1703062183 【译文】君王能在一个国家受到尊敬,但是未必能得到天下人的尊敬;帝王天子能在一个时代受人敬重,但是未必能世世代代受人敬重。只有道德仁义才能够像天地一样恒久存在。爵位应该是品德和操守所居之地,也是它的标志。《诗经》上说:“甘棠树的小枝嫩叶啊,不要剪裁不要攀折,这里曾是召伯休息的地方。”仁义之士所住的地方,人们是不忍心破坏的。天子、诸侯,为人民所敬仰,但夏桀、商纣处在这样的位置却被人们所鄙视。所以说:“官位显耀并不是真正的高贵啊。”现在天下人尊崇高官显爵却轻视道德品行,就如同看重甘棠树而轻视贤人召伯,这就是本末倒置了。道德仁义,虽眼看不到、耳听不到,但天下却受其教化得以治理,万事万物因此而生养繁衍,没有爵位也令人尊敬,没有俸禄也受人爱戴。
1703062184
1703062185 贵 言
1703062186
1703062187 【题解】《贵言》诠释了圣王对于他人的谏言非常重视,因为谏言可以校正存心,从而避免大的祸患。圣王眼之所见、耳之所听,皆以道义为原则,不顺从自己的喜好,如果不合于道义,眼睛就不看,耳朵就不听。因此,圣王是以仁爱存心来治理天下。存心不正祸患就会出现。祸患在刚萌发时容易去除,等到发展壮大了,就很难去阻止了,故而君王治国要防微杜渐,把祸端解决在刚萌发之时。这就要端正其存心,消除滋生祸患的根源,使人民各尽其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生养不息。
1703062188
1703062189 【原文】范献子(1)游于河,大夫皆存。君(2)曰:“孰知栾氏(3)之子?”大夫莫答。舟人清涓舍檝(4)而答曰:“君奚问栾氏之子为?”君曰:“自吾亡栾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壮矣,吾是以问之。”清涓曰:“君善修晋国之政,内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虽栾氏之子,其若君何?君若不修晋国之政,内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则舟中之人,皆栾氏之子也。”君曰:“善哉言。”明日朝,令赐舟人清涓田万亩,清涓辞。君曰:“以此田也,易(5)彼言也。子尚丧,寡人犹得也。”古之贵言也若此。
1703062190
1703062191 【注释】(1)范献子(?—公元前501年):祁姓,范氏,讳鞅,谥献,其名范鞅,又称士鞅,史称范献子。春秋后期晋国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2)君: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3)栾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是用封邑作为姓氏的。西周的时候,周文王的儿子唐叔虞被封在晋,建立晋国,他的后代有靖侯。晋靖侯的孙子名宾,被封于栾邑(今天的河北栾城一带),世称栾宾,他的后代于是以封邑地为姓氏。世代晋国卿士,逐渐成为栾姓望族。(4)檝:通“楫”,船桨。短曰楫,长曰櫂。(5)易:交换。
1703062192
1703062193 【译文】晋国范献子坐船游览,大夫们在身边陪同。范献子问:“有谁知道栾氏后人的下落?”大夫们没人应答。这时船夫清涓放下船桨回答说:“您为什么要问栾氏后人呢?”范献子说:“自从我灭了栾氏以后,栾氏家族中年老的人还没有死,年幼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怕他们威胁到我),所以我才问起这件事。”船夫清涓说:“您若能正确治理晋国的朝政,内可以得到百官的拥护,外能受到百姓的爱戴,即使是栾氏后代子孙,又能把您怎么样呢?您如果不善于治理晋国的朝政,内得不到百官的拥护,外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那么这条船中的人,都是栾氏之子。”范献子听后感叹地说:“这话说得好!”第二天早朝时,范献子下令赐予清涓良田一万亩(奖赏他的劝谏功劳),清涓婉言谢绝。范献子说:“我这是用万亩良田来换您的一番善言啊!您应得到的不止这些啊。您尚且吃亏,我尚且占了便宜呢。”古人对于谏言达到如此重视的程度!
1703062194
1703062195 【原文】臣天下,一天下也。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桀、纣令天下而不行,禁焉而不止,故不得臣也。目之所美(1),心以为不义(2),弗敢视也;口之所甘(3),心以为非义,弗敢食也;耳之所乐,心以为不义,不敢听也;身之所安(4),心以为不义,弗敢服(5)也。然则令于天下而行,禁焉而止者,心也。故曰:“心者,身之君也。”天子以天下受令于心,心不当(6)则天下祸;诸侯以国受令于心,心不当则国亡;匹夫以身受令于心,心不当则身为戮矣。祸之始也易除,其除之,不可者避之;及其成也,欲除之不可,欲避之不可。治于神(7)者,其事少而功多。
1703062196
1703062197 【注释】(1)美:美丽,美观。(2)不义:不合乎道义。(3)甘:美味,美味的食物。(4)安:安乐,安适,安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5)服:任用,使用,享用。(6)不当:不适当;不合宜。(7)神:心神,精神。
1703062198
1703062199 【译文】让天下臣服,就是统一天下。统一天下,就是在整个天下能够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夏桀、商纣在位时,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所以不能让天下臣服。眼睛看来美丽的东西,自己内心认为不合道义,就不敢去看;嘴尝美味的食物,自己内心认为不合道义,就不敢去吃;耳朵听悦耳的声音,自己内心认为不合道义,就不敢去听;身处安逸的享受,自己内心认为不合道义,就不敢享用。可见,能使天下有令就行、有禁就止,是人心在起作用。所以说:“心,是自身言行的主宰。”君王以自己的存心治理天下,如果存心不正,天下就会遭到祸殃;诸侯以自己的存心治理国家,如果存心不正,国家就会灭亡;个人以自己的存心立身处事,如果存心不正,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祸患在初期容易去除,如果除不掉也容易避开。要是祸患已经形成,想要去除就不可能了,想要避开也不可能。从存心着手来治国,费力少而效果却很显著。
1703062200
1703062201 【原文】干霄(1)之木,始若蘖足(2),易去也;及其成达也,百人用斧斤(3),弗能偾(4)也。熛火(5)始起易息也,及其焚云梦(6)、孟诸(7),虽以天下之役(8),抒(9)江汉之水,弗能救也。夫祸之始也,犹熛火蘖足也,易止也;及其措于大事,虽孔子、墨翟之贤,弗能救也。屋焚而人救之,则知德(10)之。年老者,使涂隙(11)戒突(12),故终身无失火之患,而不知德也;入于囹圄(13),解于患难者,则三族(14)德之,教之以仁义慈悌,则终身无患而莫之德。夫祸亦有突,贤者行天下而务塞之,则天下无兵患矣,而莫之知德也。故曰:“圣人治于神(15),愚人争于神也。”
1703062202
1703062203 【注释】(1)干霄:高入云霄。(2)蘖足:蘖,音聂,树枝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泛指植物由茎的基部长出的分枝。足,植物的根茎。(3)斧斤:亦作“斧釿”。泛指各种斧子。(4)偾:仆倒。(5)熛火:熛,音标,火焰。(6)云梦:古薮泽名。汉魏之前所指云梦范围并不很大,晋以后的经学家才将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广,把洞庭湖都包括在内。(7)孟诸:亦作“孟猪”“孟潴”。古泽薮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8)役:服劳役的人。(9)抒:舀出,汲出。(10)德:感恩。(11)涂隙:涂,堵塞。隙,壁缝。(12)戒突:戒,防备。突,烟囱。(13)囹圄:监狱。(14)三族: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指父族、母族、妻族,二是指父、子、孙,三是指父母、兄弟、妻子。(15)神:精神,心神。
1703062204
1703062205 【译文】高耸入云的大树,最初萌芽时容易砍倒,等到成长壮大,即使众人一起用斧头砍伐,都砍不倒。火刚燃时容易熄灭,等火势大到能焚烧云梦、孟诸时,即使发动天下百姓灭火,舀干江汉的水,也不能扑救。祸患刚开始的时候,就好像火灾刚发生、新芽刚长出,容易制止;等到酿成大祸,纵使孔子、墨翟这样的圣贤在世,也无法挽救。房屋失火了,得到别人的救助,人们都懂得报答感恩。而年老的长者教人修补烟囱缝隙并安全使用烟囱,因而长久避免了房屋失火的隐患,可是人们却不知道报答感恩。身陷牢狱,有人将其解救出来,其三族的家人都会报答感恩。但是用仁义孝悌之道教导大众,使人一生没有祸患,人们却不知道报答感恩。世上的灾难也都有它的“烟囱”,贤良的人行道于天下,尽力去弥补挽救,使天下免除战争的祸患,可人们也不知道报答感恩。所以说:“圣人是从存心着手使天下得到治理,而愚痴的人同样也是因为存心的缘故才使天下陷入纷争。”
1703062206
1703062207 【原文】天地之道,莫见其所以长物而物长,莫见其所以亡物而物亡。圣人之道亦然。其兴福也,人莫之见而福兴矣;其除祸也,人莫之知而祸除矣。故曰:“神人益天下以财为仁,劳天下以力为义,分天下以生为神。”修先王之术,除祸难之本,使天下丈夫耕而食,妇人织而衣,皆得戴其首,父子相保。此其分万物以生,盈天下以财,不可胜计也。神也者,万物之始,万事之纪(1)也。
1703062208
1703062209 【注释】(1)纪:法则,准则。
1703062210
1703062211 【译文】天地之道,是看不见它如何使万物生长而万物却都在生长,看不见它如何使万物消亡而万物却在消亡。圣人的大道也是如此。圣人为大家造福,没有人看到但幸福却会降临;圣人为大家除去祸患,没有人知道但灾祸已经消除了。所以说:“得道之人用财富利益天下叫仁,为天下操心劳力叫义,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生养不息叫神。”学习效法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消除滋生祸患的根本,使天下的男人都能够耕种养家,女子都能够纺织做衣,人们都能尽享天伦之乐,父子彼此保护,这样就可以使万物各自生存,增加天下的财富,其好处将不可计算得尽了。所谓神,就是万物的根本、万事的规律法则。
1703062212
1703062213 四 仪
1703062214
1703062215 【题解】《四仪》告诉我们人的德行有仁、义、忠、信四个准则。因此,在处世待人接物中都要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并终身保持力行,那么,内心就能宽广充实,行为就会有规矩分寸,行动就不会徒劳无功,言语就像符节一样有效。古之有功绩作为的人,莫不如此。
1703062216
1703062217 【原文】行有四仪(1),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2)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是故志不忘仁则中能宽裕(3),智不忘义则行有文理(4),力不忘忠则动无废功,口不忘信则言若符节(5)。若中宽裕而行文理,动有功而言可信也;虽古之有厚功大名,见于四海之外,知万世之后者,其行身(6)也无以加于此矣。
1703062218
1703062219 【注释】(1)四仪:言行的四条准则。(2)智用:谓智慧的运用。(3)宽裕:宽大,宽容。(4)文理:礼义。(5)符节:古代符信之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6)行身:立身处世。
1703062220
1703062221 【译文】人的言语行为有四方面的准则:一是立志时不忘以仁爱存心,二是用智谋做事时不忘道义,三是尽力做事不忘忠诚,四是说话时不忘恪守诚信。谨慎地守住这四个原则,终身保持、力行而不改变,名声和功绩的到来,就如影子追随身子、回声追随声音一样自然。因此,立志做事不忘仁爱存心,内心就能宽容大度;考虑事情不忘道义,行为就会遵循礼义;工作时不忘尽忠职守,行动就不会徒劳无功;说话不忘恪守诚信,言语就像符节一样有信用。如果内心宽容大度而且行为举止恪守礼义,工作富有成效而且言语恪守诚信,即使古代有大功绩大名望,且功名显扬于四海之外,而为千秋万世的后人所敬仰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立身处世之道也不能超过于此。
1703062222
1703062223 明 堂
[ 上一页 ]  [ :1.7030621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