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2224
1703062225
【题解】《明堂》说的是高贵显赫的地位只是用来更好地利益人民的,而处于高位的君王更要谨慎修身,才能治理天下。君王求取贤才,要不怕艰辛困苦,求贤若渴;对待贤才,不惜放低身份,礼贤下士。这就是先王之所以能够立天地正道、利益万物的原因!
1703062226
1703062227
【原文】夫高显尊贵,利天下之径也,非仁者之所以轻也。何以知其然耶?日之能烛(1)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舜之方(2)陶也,不能利其巷下;南面(3)而君天下,蛮夷戎狄,皆被其福。目在足下,则不可以视矣。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地广大,然后能载任(4)群体。其本不美,则其枝叶茎心不得美矣,此古今之大径也。是故圣王谨修其身以君天下,则天道至焉,地道稽(5)焉,万物度(6)焉。
1703062228
1703062229
【注释】(1)烛:照亮,照见。(2)方:当,在。(3)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4)载任:负载。(5)稽:至,到。(6)度:法度,规范。
1703062230
1703062231
【译文】高贵显赫的地位,是为天下人民谋利益的途径,仁者并不轻视它。怎么才能知道这个道理呢?太阳能够照耀遥远的地方,是因为处于高空之上,假如太阳在井中,那么连十步以外的地方都照不到。虞舜在做陶工的时候,连周围巷子的邻里乡亲都不能利益到,但是统治天下后,就连遥远地方的蛮夷、戎狄之人也能够享受他的福泽。如果眼睛长在脚底下,就不能看见东西。上天高远光明,然后才能照耀万物;大地广博深厚,然后才能承载万物。如果根本不完美,那么枝叶、树干就不可能会完美,这是古往今来的大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谨慎地立德修身,来治理天下,才会上合天道普利万物,下应地道无私宽厚,使万事万物顺应法度运转。
1703062232
1703062233
【原文】古者,明王之求贤也,不避远近,不论贵贱,卑爵以下贤,轻身(1)以先士。故尧从舜于畎亩(2)之中,北面(3)而见之,不争礼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万物之故也。今诸侯之君,广其土地之富,而奋其兵革之强,以骄士;士亦务其德行,美其道术(4),以轻上,此仁者之所非也。曾子曰:“取人者必畏,与人者必骄。”今说者怀畏而听者怀骄,以此行义,不亦难乎?非求贤务士而能致大名于天下者,未之尝闻也。
1703062234
1703062235
【注释】(1)轻身:谓不尊重自身。(2)畎亩:田地,田野。(3)北面:面向北。古礼,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4)道术:治国之术。
1703062236
1703062237
【译文】古代明智的君王为国家寻求贤良人才,不论关系亲疏,不管地位尊卑,都会放下自己的爵位来迎接贤良人才,降低自己的身份来善待有德士人。所以尧帝在田地里发现了大舜,面朝北接见了他,而不去计较礼节,这就是先王之所以能够立天地正道、利益万物的原因!如今诸侯国的君长,扩展其土地与财富,通过争夺使军队强大,并以此傲慢地对待读书人;读书人也自认为有德行修养,夸耀自己的治国之术,以此来轻视君长,这种做法是有仁德的人所反对的。曾子说:“凡是向别人有所求取的人,对别人必然有敬畏之心;凡是给他人以帮助的人,对别人也会有傲慢之心。”如今禁言献策的人怀有敬畏之心,而听取意见的人却怀有傲慢之心,用这样的行为来推行道义,不是太困难了吗?如果不能求得贤能人士的辅佐,却能在天下取得名望,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1703062238
1703062239
【原文】夫士不可妄致(1)也。覆巢破卵(2),则凤皇不至焉;刳胎焚夭(3),则骐麟(4)不往焉;竭泽漉鱼(5),则神龙(6)不下焉。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7)之民乎?是故曰:“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听言耳目不瞿(8),视听不深,则善言不往焉。”孔子曰:“大哉河海乎!下之也。”夫河下天下之川,故广;人下(9)天下之士,故大。故曰:“下士者得贤,下敌者得友,下众者得誉。”故度于往古,观于先王,非求贤务士而能立功于天下,成名于后世者,未之尝有也;夫求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10)者,未之尝见也。然则先王之道可知已,务行之而已矣。
1703062240
1703062241
【注释】(1)妄致:妄,胡乱、随便。致,招引。(2)覆巢破卵:同“覆巢毁卵”。倾覆其巢,破碎其卵。喻彻底毁灭。(3)刳胎焚夭:刳,音枯。剖挖母胎,残害幼体。谓凶残不义。(4)骐麟:即“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5)漉鱼:捕鱼。(6)神龙:谓龙。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7)火食:指煮熟的食物,人间烟火食。(8)瞿:音巨,惊貌,惊视貌。(9)下:居人之下,谦让。(10)致士:招引贤士。
1703062242
1703062243
【译文】治国的贤才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翻覆巢穴、打破蛋卵,凤凰就不会飞来;剖挖母胎,残害幼体,麒麟就不会前往;把湖水放完来捕鱼,神龙就不会降临。禽兽虽然愚笨,都不能随便招引,何况是食烟火的人呢?所以说:“对待贤士不恭敬,举荐贤士不信任,那么有德行的人才就不会前来;听取贤才的谏言,耳朵眼睛不够惊异专注,所看、所听理解不够深刻,就听不到有益的言论。”孔子说:“河流、海洋之所以深广宽大,是因为地势低下。”黄河比其他河流地势都低下,所以宽广。圣人能够居于众贤士之下,所以伟大。所以说:“谦恭善待人才能得到贤才,谦卑对待对手才能化敌为友,谦虚对待大众才能得到声誉。”所以学习往古经验,纵观历代圣王,不求取贤才、招纳士人而能够在天下建功立业、名声传颂后代的人,是从来没有的。不遵循礼贤下士之道,却能够招纳到贤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如此,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就可以知道了,就是务必要做好这一点而已。
1703062244
1703062245
分
1703062246
1703062247
【题解】《分》说的是治理国家,要使君臣父子等五伦关系各自尽到本分,做到仁、义、智、适、信。“端正名分,去除虚伪,事情很自然就可以成就;实际的德行、才能与外在的名分相符合,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君王能够礼贤下士,任用贤才,无须劳心费神就可以治理好国家。一个人做到了孝敬、忠心、诚信,事业、家业、学业都能兴旺发达。
1703062248
1703062249
【原文】天地生万物,圣人裁(1)之;裁物以制(2)分,便事以立官(3)。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治。爱得分曰仁,施得分曰义,虑得分曰智,动得分曰适(4),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5)。
1703062250
1703062251
【注释】(1)裁:裁决。(2)制:遵从。(3)官:职责。(4)适:恰当,得当。这里指行为合度,相当于“礼”。(5)成人:德才兼备的人。
1703062252
1703062253
【译文】天地生养滋育万物,圣人则加以裁断而使之成就。圣人裁定事物并使万物遵从各自的本分、职责,根据国家事务设立官职,使君王和臣民、父母和儿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年长者和年幼者、尊贵者和卑贱、亲近者和疏远者,都能够各自安于自己的本分,这就叫做治理。爱心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仁,施舍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义,思谋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智,行动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适,言论切合自己的本分叫做信。各方面都切合自己的本分,然后才会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
1703062254
1703062255
【原文】明王之治民也,事少而功立,身逸而国治,言寡而令行。事少而功多,守要也;身逸而国治,用贤也;言寡而令行,正名(1)也。君人(2)者,苟能正名,愚智尽情,执一(3)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4),赏罚随名,民莫不敬。周公之治天下也,酒肉不彻于前,钟鼓不解于悬。听乐而国治,劳无事焉;饮酒而贤举,智无事焉;自为而民富,仁无事焉。知此道也者,众贤为役,愚智尽情矣。
1703062256
1703062257
明王之道易行也,劳不进一步,听狱(5)不后皋陶(6);食不损一味,富民不后虞舜;乐不损一日,用兵不后汤、武(7);书之不盈尺简(8),南面而立,一言而国治,尧、舜复生,弗能更也;身无变而治,国无变而王,汤、武复生,弗能更也。
1703062258
1703062259
【注释】(1)正名: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2)君人:为人之君。(3)执一:掌握根本之道。(4)定:完成。(5)听狱:听理讼狱。(6)皋陶:皋,音高,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7)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8)尺简: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长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称。
1703062260
1703062261
【译文】圣明的君王领导人民,事情虽少却能功绩卓著,自身闲逸而国家却能得到治理,言语不多但命令却能贯彻执行。事情虽少却能功绩卓著,是因为守住了治国要道的缘故;身心闲逸而国家得到治理,是任用了贤明人才的缘故;言语不多而命令得以执行,是因为端正了各自名分的缘故。领导大众的君王,如果能够端正名分,愚钝的人和聪明的人就都能够为国尽心尽力。掌握根本之道不变,就能让名分自然端正,事情自然能够成功。奖赏惩罚都按照名分裁定,百姓就没有不恭敬的。周公治理天下时,酒肉不撤于桌前,不解悬挂的钟鼓,乐声不断。听着音乐就能够轻松治理好国家,虽欲操劳却无事可做了;饮酒之间便有人举荐贤才,虽有智慧而无须劳神了;自己尽力正心修身而百姓自然富足,虽想帮助别人也没有人需要帮助了。知道这个道理,众多的贤士就乐意为国效力,无论聪明之人还是愚笨之人都愿为国尽忠。
1703062262
1703062263
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是简单易行的。不须增加一点操劳,而审理案件绝不落后于皋陶;不减少一味美食,富国强民却不比虞舜逊色;没有一天停止奏乐欣赏,统领军队却不落后于商汤和周武王;记录国事所用竹简不到一尺厚,却能面南执政,一席话就能使国家得以治理。能做到这样,纵使是尧舜再生世间,也无需有所改变。君王身守常道不变,即能治理好国家;国家守住常法不变,就能称王天下。能做到这样,纵使是圣王商汤、周武王再世,也无所改变。
1703062264
1703062265
【原文】执一之道,去智与巧。有虞之君(1)天下也,使天下贡(2)善;殷、周之君天下也,使天下贡才。夫至众贤而能用之,此有虞之盛德也。三人之所废,天下弗能兴也;三人之所兴,天下弗能废也。亲曰不孝,君曰不忠,友曰不信,天下弗能兴也;亲言其孝,君言其忠,友言其信,天下弗能废也。夫符节(3)合之,则是非自见,行亦有符,三者合,则行自见矣,此所以观行也。
1703062266
1703062267
诸治官临众者,上比度(4)以观其贤,案法(5)以观其罪,吏虽有邪僻,无所逃之,所以观胜任也。群臣之愚智,日劾(6)于前,择其知事者而令之谋;群臣之所举,日劾于前,择其知人者而令之举;群臣之治乱,日劾于前,择其胜任者而令之治,群臣之所行,可得而察也。择其贤者而举之,则民竞于行;胜任者治,则百官不乱;知人者举,则贤者不隐;知事者谋,则大举不失。圣王正言于朝,而四方(7)治矣。是故曰:“正名去伪,事成若化。以实覆名,百事皆成。”夫用贤使能,不劳而治;正名(8)覆实(9),不罚而威。达情见素,则是非不蔽;复本原始,则言若符节。良工之马易御也,圣王之民易治也,其此之谓乎。
1703062268
1703062269
【注释】(1)君:主宰,统治。(2)贡:荐举。(3)符节:古代符信之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尹知章注:“符节印玺所以示其信也。”(4)比度:进行比较和推测。(5)案法:谓执法。(6)劾:审理,判决。(7)四方:天下,各处。(8)正名: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9)覆实:审察核实。
1703062270
1703062271
【译文】持守“一以贯之”之道,就可放弃智谋与机巧。虞舜统治天下时,能使天下人愿意贡献善言;商周时期的圣王统治天下时,能使天下人举荐贤德的人才。拥有众多贤德人才,并能够知人善用,这就是虞舜的大仁大德。一个人如果三种人都不认同他,那么天下人都不能使他振兴;若是三种人都认可、推荐的人,天下人都不能使他败亡。如果父母认为他不孝顺,君王、领导认为他不忠诚,朋友认为他不守信,那么天下之人都不能使他振兴。如果父母说他孝敬,君王、领导说他忠诚,朋友说他守信义,那么天下人想使他败亡都办不到。用符节相合来勘验,则不用解释,是非自然就明白。人的行为也要符合一定的规范,与以上父母、君上、朋友三种人所说的进行对照,其行为美丑、善恶就自然清楚了,这就是从行为来检验一个人的方法。
1703062272
1703062273
对于管理各级官员和众多下属的人,要通过比较、推测来判断他是否贤良,根据国家法律来观察他是否违法乱纪。这样,官员中虽然有邪恶不良的行为,也就无法逃过自己的眼睛。这是观察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的方法。群臣中谁聪明谁愚笨,每天都能清楚地了解、判断,选择通晓事理的人来商议国家事务;各级官员向国家推荐的人才,每天都能清楚地了解、判断,选择能知人善用的人来负责推举人才的工作;各级官员的治乱政绩每天都能清楚地了解、判断,选择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群臣的言行举止,都可以得到详细了解,选择有贤德的人推举任用,人们就会竞相努力工作;选择能胜任的人来治理国家,百官就不会混乱;善于发现和推举贤才的人得到任用,天下贤德之人就不会隐退;通晓事理的人得到任用,处理国家大事就不会有失误。圣王能够在朝廷上言说正论,天下各地都可以得到治理。所以说:“端正名分,去除虚伪,事情很自然就可以成就;实际的德行、才干与外在的名分相符合,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任用贤德、有才干的人员,无须劳心费神就可以治理好国家;端正名分,审查核实,不用刑罚就可以树立威信。通达世情,抓住根本,内心就不会被外在是非所蒙蔽;恢复本性,端正名分,则言语就像符节一样信实。优秀的驯马人驯出的马容易驾驭,圣贤君王领导下的人民容易治理,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
上一页 ]
[ :1.7030622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