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2374
1703062375
【译文】坐在井里观看星星,能看到的不过几颗星星而已。如果站在高高的山丘上观看,不但能看到繁星出现,还能够看到星星的隐没。这并不是因为星星更加明亮的缘故,而是所在地势导致的。自私自利之心,就好比坐在井中;大公无私之心,就好像站在山丘之上。所以聪明才智用于自私上,他所感知的就少;聪明才智用于大众利益上,他所感知的就多。怎么知道这一道理呢?吴国、越国,以自己的臣妾殉葬,中原地区的国家知道后就反对他们这种做法。如果宽恕这种做法,然而当他们愤怒的时候,就会使自己的亲戚因一言而被殉葬。于此可见,聪明才智用在为大家,就会怜惜吴越国家的臣妾;如果聪明才智用于私心,就会失去自己的亲戚家人。这并不是智力有欠缺,而是愤怒之心遮蔽了理智。喜欢某人也是如此。谚语说:“没有谁知道自己孩子的过错。”并非是因为智力欠缺,而是被私心覆盖了。所以评论高低贵贱,辨别是非善恶,必须出自公心,从公心出发去判断,然后才能明白。一个人爱自己的房子,却不爱邻居;诸侯爱自己的国家,却不爱自己的敌国。天子却能兼爱天下所有的国家,这是大爱啊!
1703062376
1703062377
绰 子
1703062378
1703062379
【题解】本篇指出,古代圣王能关爱无依靠的人,对禽兽也有慈爱之心,所以能安定天下,使远方的人归附。商汤能够事事反省自己,以身代天下受罪,利益万方。古代圣王并不是没有私心,而是将仁爱之心利益整个天下,不同于常人的私心。圣人是为万国求利益、为天下人民谋福祉。
1703062380
1703062381
【原文】尧养无告(1),禹爱辜人(2),汤、武及禽兽,此先王之所以安危而怀远(3)也。圣人于大私之中也为无私,其于大好恶(4)之中也为无好恶。舜曰:“南风(5)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舜不歌禽兽而歌民。汤曰:“朕身有罪,无及万方(6)。万方有罪,朕身受之。”汤不私其身而私万方。文王曰:“苟有仁人,何必周亲(7)?”不私其亲而私万国,先王非无私也,所私者与人不同也。
1703062382
1703062383
【注释】(1)无告:孤苦无处投诉。(2)辜人:罪人。(3)怀远:安抚边远的人。(4)好恶:喜好与嫌恶。(5)南风:古代乐曲名。相传为虞舜所作。《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6)万方:引申指天下各地、全国各地。(7)周亲:至亲。《书·泰誓中》:“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1703062384
1703062385
【译文】尧帝能奉养孤苦无处投诉的人,大禹能体恤有罪当刑的人,商汤和周武王的恩泽能够惠及禽兽,这就是古代圣王能够使国家安定、使远方人民归附的原因。圣贤君王能于天下为己的大私中,做到没有丝毫私心;处在具有最大好恶的权力地位中,做到不以自己的好恶之心行事。大舜说:“南风吹来的香气,可以化解我的百姓之怨恨。”大舜作歌不是想到禽兽而是想到了人民。商汤说:“我一人有罪,不要连累万方人民。如果万方人民有罪过,就让我一人来承受吧。”商汤能放下自己而关爱万方人民。周文王说:“如果有道德仁义的人可以任用,何必要用至亲呢?”不利益自己的亲人而去利益天下万民。古代圣王并不是没有私心,只是圣王以整个天下为私,而与常人的私心不同罢了。
1703062386
1703062387
处 道
1703062388
1703062389
【题解】孔子说:“君王就好像是器皿,黎民百姓就好像是水。器皿是方的,水就呈现方的形状;器皿是圆的,水就呈现圆的形状。”本篇《处道》让我们了解,领导者有喜好,人民就会随顺附和。所以,君王喜好仁义道德,臣民百姓就趋向于仁义道德。君王要守住“德、义、礼”,知道凡事善于反省自己,不怨天尤人,找自身方面的原因。自己修身达到圆满,国家就能得到治理了。
1703062390
1703062391
【原文】孔子曰:“欲知则问,欲能则学,欲给则豫(1),欲善则肄(2)。”国乱则择其邪人去之,则国治矣;胸中乱则择其邪欲而去之,则德正矣。天下非无盲者也,美人(3)之贵,明目(4)者众也;天下非无聋者也,辨士之贵,聪耳者众也;天下非无乱人也,尧、舜之贵,可教者众也。
1703062392
1703062393
孔子曰:“君子者盂(5)也,民者水也。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上何好而民不从?昔者,勾践(6)好勇而民轻死,灵王(7)好细腰而民多饿。夫死与饿,民之所恶也,君诚好之,百姓自然,而况仁义乎?桀、纣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乱,而关龙逄(8)、王子比干(9)不与焉,而谓之皆乱,其乱者众也。尧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10)、商均(11)不与焉,而谓之皆治,其治者众也。故曰:“君诚服之,百姓自然;卿大夫服之,百姓若逸;官长服之,百姓若流。”夫民之可教者众,故曰犹水也。
1703062394
1703062395
【注释】(1)豫:预备,先事准备。(2)肄:劳苦。(3)美人:美女,亦指品德美好的人。(4)明目:使眼睛看得清楚。(5)盂:盛汤浆或饭食的器皿。(6)勾践:古称“句践”,约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65年,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7)灵王:楚灵王,初名围,即王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0年至公元前529年在位。(8)关龙逄:夏末贤臣,桀为酒池、糟丘,作长夜之饮。关龙逄进谏,立而不去,为桀囚拘而杀之。(9)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10)丹朱:尧帝的儿子。(11)商均:舜帝之子。相传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继位。
1703062396
1703062397
【译文】孔子说:“想要懂得道理就要请教别人,想要具备能力就要努力求学,想要给予别人就须有所准备,想让自己贤善就须勤苦磨炼。”国家混乱,只要把奸邪不正的人除掉,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心思混乱,只要把邪恶欲望之念去除掉,德行就端正了。天下不是没有瞎眼的人,然而美女之所以可贵,是因为眼明的人是多数;天下不是没有耳聋的人,而能言善辩的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听力健全的人是多数;天下并非没有作乱的人,然而尧和舜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可以教化的人是多数。
1703062398
1703062399
孔子说:“君王就好像是器皿,黎民百姓就好像是水。器皿是方的,水就呈现方的形状;器皿是圆的,水就呈现圆的形状。”领导者有喜好,人民怎么会不效仿顺从呢?过去,越王勾践喜欢斗勇,越国的人民就轻死好战;楚灵王喜欢细腰,于是,民间就出现了很多忍饿的人。死亡与饥饿,本来是人们所厌恶的,因为君王非常喜好它,黎民百姓就自然跟着喜好,更何况是仁义道德呢?桀、纣拥有天下时,四海之内都发生了动乱,但是关龙逄和王子比干却不在其中。然而之所以说天下大乱,是指作乱的人很多。尧、舜拥有天下时,四海之内都得到了治理,但是丹朱和商均却不听教化。然而之所以说天下都得到治理,是指大多数人都得到治理。所以说:“君王如果把自身管好了,天下百姓自然就得到了治理;卿大夫都把自己管好了,老百姓就得到安乐;官员都把自己管好了,老百姓就会像流水一样自然顺服。”黎民百姓中可以教化的人毕竟是多数,所以说老百姓就如同水一样。
1703062400
1703062401
【原文】德者,天地万物得也;义者,天地万物宜也;礼者,天地万物体(1)也。使天地万物皆得其宜,当(2)其体者,谓之大仁。食所以(3)为肥也,一饭而问人曰奚若(4),则皆笑之。夫治天下大事也,今人皆一饭而问奚若者也。善人以治天地则可矣,我奚为而人善?仲尼(5)曰:“得之身者得之民,失之身者失之民。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方。”知反之于己者也。以是观之,治己则人治矣。
1703062402
1703062403
【注释】(1)体:体统,体制(规矩)。《礼器》:“礼也者,犹体也。”《广雅》:“礼,体也。”(2)当:适合,符合。(3)所以:用以,用来。(4)奚若:犹奚如、何如。(5)仲尼:指孔子,字仲尼。
1703062404
1703062405
【译文】德,就是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自然运转。义,就是天地万物适宜、适时。礼,就是天地万物的运行合乎规矩。使天地万物,各自按其规律发展运行,都能井然有序,就叫做大仁。吃饭是为了让身体强壮健康,如果仅仅吃一顿饭就问人说:“怎么样,我胖点儿了吗?”是会遭到众人笑话的。治理天下是一件大事业,而如今的执政者都是像那刚刚吃完一顿饭就问“胖点儿了吗?”的人一样。使人向善以治理天下,则可以成功,但是我怎么做才能使人从善呢?孔子说:“君王能够心正而身修,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自己心不正、身不修,就要失去人民的支持。”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之事,不下殿堂而天下得以治理,这是凡事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寻答案的人。由此看来,自己修身完善了,人民自然就可以得到治理。
1703062406
1703062407
神 明
1703062408
1703062409
【题解】本篇指出,“三才者,天地人”,上天覆盖万物,大地承载万物,圣人治理万物,故仁义圣智可与天地并立。太阳看起来只有方圆一尺,却能光明充盈天地万物。圣人的身体虽然渺小,却能利益万方后世、和谐安定天下。一个人的德行如果正直、高尚,那么身边的众多事物都可以端正。这说明修身正己太重要了!圣人尚且要端正自己,何况我们呢?
1703062410
1703062411
【原文】仁义圣智参(1)天地,天若不覆,民将何恃何望?地若不载,民将安居安行?圣人若弗治,民将安率安将?是故天覆之,地载之,圣人治之。圣人之身犹日也,夫日圆尺,光盈(2)天地。圣人之身小,其所烛远(3)。圣人正己而四方治矣。上纲苟直,百目皆开;德行苟直,群物皆正。正也者,正人者也。身不正则人不从。是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施而仁。有诸心而彼正,谓之至政(4)。今人曰:“天乱矣,难以为善。”此不然也。夫饥者易食,寒者易衣,此乱而后易为德也。
1703062412
1703062413
【注释】(1)参:并立。(2)盈:充满。(3)烛远:光照远方。比喻泽及远方。(4)至政:极清明的政治。
1703062414
1703062415
【译文】仁义圣智可与天地的厚德相媲美。如果上天不覆盖万物,人民将依靠什么、盼望什么呢?如果大地不承载万物,人们将如何居住、如何出行呢?圣人如果不治理天下,人民将由谁来领导和照顾呢?因此,上天覆盖万物,大地承载万物,圣人治理万物。圣人就好像太阳一样,太阳看起来只像直径一尺那么大的圆,却能光明普照天地万物。圣人的身体虽小,却能光照千里,恩泽远方。圣人改过修身,品行端正,四方百姓就能得到治理。一张网如果主绳提直了,网上的网孔都会张开。一个人如果德行端正了,身边的人和事也会端正。所谓端正,就是端正人的品行。自身不端正,别人就不会顺服听从。因此,不用言语就能使人信服,不用发怒就能树立威严,不用施舍就能做到仁爱。有了这种思想并且能够端正自己,就可以实现极清明的治理。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天下太乱了,很难行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饥饿的人不挑剔,对饮食很容易满足;寒冷的人不挑剔,对衣服也很容易满足。同样,社会动乱之后更容易进行道德教化。
1703062416
1703062417
申 子
1703062418
1703062419
【题解】《申子》,相传为战国时申不害所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汉书·艺文志》著录《申子》六篇。但上述均已亡佚,现在可以看到的,仅有《群书治要》辑录的《申子·大体》一篇。本篇提出君主要使大臣们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尽忠,不能使臣子独占君主的宠信而擅权,这样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守卫国家也不仅是在于城墙险阻,更重要的是使自己不被蒙蔽。提出君臣的分工各有不同,君主负责国家大事,臣子从事一般事务,上下各司其职,各守其位。还提出“名正则天下治,是以圣人贵名之正也。”
1703062420
1703062421
【作者简介】申不害(?—公元前337年),战国初政治家。主张法治,尤重谈“术”,有法家始祖之称。后人尊称“申子”。他与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并称为“申商”,后“申商”成为对先秦法家的一种称呼。他与韩非还被并称为“申韩”,后世亦称法家学说为“申韩之学”。申子是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东南)人,本为郑之贱臣(即低级官吏),韩灭郑二十五年后,申不害被韩昭侯起用为相,进行改革。他在韩为相十五年,使韩国走向国富兵强。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郑(今河南新郑,属郑州)。其著作《申子》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只有《群书治要》所引的《大体》这一篇。
1703062422
1703062423
大 体
[
上一页 ]
[ :1.7030623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