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2424
1703062425
【原文】夫一妇擅(1)夫,众妇皆乱;一臣专君(2),群臣皆蔽(3)。故妒妻不难破家也,乱臣不难破国也。是以明君使其臣并进辐凑(4),莫得专君。
1703062426
1703062427
今人君之所以高为城郭(5)用谨(6)门闾(7)之闭(8)者,为寇戎(9)盗贼之至也。今夫弒(10)君而取国者,非必逾(11)城郭之险而犯门闾之闭也。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有其民而取其国矣。
1703062428
1703062429
【注释】(1)擅:占有。(2)专君:专固君宠而擅权。(3)蔽:埋没。(4)辐凑:集中,聚集。(5)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孔颖达疏:“城,内城;郭,外城也。”(6)谨:谨慎,慎重。(7)门闾:城门与里门。闾,泛指门户。(8)闭:指关闭门户之事。(9)寇戎:敌军。(10)弒:“杀”的被通假字。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叫弒。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11)逾:越过,经过。
1703062430
1703062431
【译文】一个妻子独占丈夫的宠爱,其他的妻妾就都会混乱不安;一位大臣独占君主的宠信而擅权,群臣就都会被埋没。所以,心怀妒忌的妻妾容易使家庭破灭,作乱之臣容易使国家破亡。因此,英明的君主任用他的臣下,让他们能团结并进,而不能独占君主的宠信。
1703062432
1703062433
现今君主之所以修筑高大的城墙,并谨慎地关闭大小门户,是因为怕敌军、盗贼的到来。但如今杀害君主而夺取国家的人,并不一定要逾越城墙的险阻,侵犯紧闭着的大小门户。他们只要蒙蔽君王的眼睛,堵塞君王的耳朵,夺取君主的权力,擅自发布君令,就能占有他的百姓、夺取他的国家。
1703062434
1703062435
【原文】今使乌获(1)、彭祖(2)负千钧(3)之重,而怀琬琰(4)之美,令孟贲(5)、成荆(6)带干将(7)之剑卫之,行乎幽道,则盗犹偷之矣。今人君之力,非贤(8)乎乌获、彭祖,而勇非贤乎孟贲、成荆也。其所守者非恃(9)琬琰之美、千金之重也,而欲勿失,其可得耶?
1703062436
1703062437
【注释】(1)乌获:战国时秦国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2)彭祖:传说中的人物。因封于彭,故称。传说他善养生,有导引之术,活到八百高龄。(3)千钧: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4)琬琰:琬圭、琰圭。泛指美玉。(5)孟贲:贲,音必。战国时期齐国人,古代著名勇士。(6)成荆:亦称“成庆”。春秋齐国的勇士。(7)干将:古剑名。相传春秋吴有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为阖闾铸阴阳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干将藏阳剑献阴剑。吴王视为重宝。(8)贤:超过,胜过。(9)恃:依赖,凭借。
1703062438
1703062439
【译文】现在,假如让乌获、彭祖背着千钧重的宝物,怀揣琬圭、琰圭那样的美玉,让孟贲、成荆带着干将宝剑来保卫他们,行走于隐蔽的道路,盗贼还是能够偷走宝物。现在君主的力量比不上乌获、彭祖,而勇猛又不能胜过孟贲、成荆,但君主所守卫的东西,并非仅是琬琰的珍美和千金的贵重,却想不失窃,这能做得到吗?
1703062440
1703062441
【原文】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1)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2),臣事其常。为人臣者,操契(3)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4)。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5)之矣。
1703062442
1703062443
【注释】(1)设:谋划。(2)柄:权力。(3)契:符节、凭证、字据等信物。古代契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用时将两半合对以作征信。(4)符:古代凭证符券、符节、符传等信物的总称。(5)逃:指藏,隐匿。
1703062444
1703062445
【译文】英明的君主好比是身体,臣下就如同手臂;君主好比是军号,臣下就如同号声。君主谋划根本大计,臣下操办具体细节;君主治理关键问题,臣下实施详细措施;君主掌握国家权柄,臣下从事日常事务。作为臣子,手握符契(任职凭证),就要以此要求自己名实相符。名,是天地的纲纪,是圣人(做事)的符节。伸张天地的纲纪,使用圣人的符节,那么万事万物的情况,就无所隐瞒了。
1703062446
1703062447
【原文】故善为主者倚于愚,立于不盈(1),设于不敢,藏于无事。窜端(2)匿疏,示天下无为。是以近者亲之,远者怀(3)之。示人有余者人夺之,示人不足者人与之。刚者折,危(4)者覆;动者摇,静者安。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鼓不与(5)于五音(6),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7)之事,而为治主。君知其道也,官人知其事也。十言十当,百为百当者,人臣之事,非君人之道也。
1703062448
1703062449
【注释】(1)不盈:不满。(2)窜端:谓藏匿事物的头绪。(3)怀:归向。(4)危:高,高耸。(5)与:在其中。(6)五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征、羽。唐以后又名合、四、乙、尺、工。(7)五官: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1703062450
1703062451
【译文】所以善于做君主的人,(往往表现出)偏近于愚钝,立足于不自满,置其身于胆小畏惧,藏其志于无所事事,隐藏事情的头绪,向天下人展示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姿态。因此,身边的人亲近他,远方的人归向他。向别人显示有富余的人,人们就会夺取他;向别人显示不足的人,人们就会给与他。坚硬的容易折断,高耸的容易倾覆,移动的容易摇晃,平静的容易安稳。这样,名分自然会端正,事情也自然能确定。因此,有道德的君主,从名分下手来端正(纲纪),随顺相应的事物来决定(对策)。鼓声不在五音的范围之内,却是五音的主导者;有道德的君主,不从事五官的事务,却是治理国家的主宰。君主要懂得他的为君之道,臣下要知道各自所应做的事务。说十句话十句话都能恰当、做百件事百件事都会妥当,这是为人臣子的事情,而不是做国君的方法。
1703062452
1703062453
【原文】昔者尧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则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1)而天下乱。是以圣人贵名之正也。主处其大,臣处其细,以其名听之,以其名视(2)之,以其名命之。镜设精(3),无为而美恶自备;衡(4)设平,无为而轻重自得。凡因之道,身与公无事,无事而天下自极也。
1703062454
1703062455
【注释】(1)倚:不正,偏侧。(2)视:治理,处理。(3)精:明洁。(4)衡:秤杆,秤。
1703062456
1703062457
【译文】从前尧帝治理天下用的就是“名”,其名分端正,那么天下就安定;夏桀治理天下用的也是“名”,其名分不正,于是天下大乱。因此,圣人重视名分的端正。君主居于上位,臣子处于下位,各自依照其名分来听事,依照其名分来处理事务,依照其名分下达命令。镜子假如明亮,虽别无所为而美丑自会显现;秤假如公平,虽别无所为而轻重自可得知。凡是遵循这一法则,自身与国家都会平安无事。平安无事,那么天下自然会得到最佳的治理。
1703062458
1703062459
1703062460
1703062461
1703062463
群书治要译注 卷三十七
1703062464
1703062465
孟 子
1703062466
1703062467
【题解】《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及活动。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计二百六十一章,约三万五千字。
1703062468
1703062469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孔子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孔子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熹《孟子序说》引)。《孟子》一文中多次明确地指出,只有实行“仁政”,才可得到人民的拥护,能够一统天下,即“仁者无敌”。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民要比国君重要得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人生智慧的指导。
1703062470
1703062471
《群书治要》仅节选了《孟子》中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告子》《尽心》等六篇,主要撷取孟夫子关于义与利、人之四端“仁、义、礼、智”及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等方面的教诲。
1703062472
1703062473
【作者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言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
上一页 ]
[ :1.7030624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