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2734
1703062735
【注释】(1)俗:习俗;风俗。(2)违:违背;违反。(3)忮:音志。违逆。(4)资用:钱财费用。(5)合境:全境,全境的人。(6)鬻:音喻。卖。(7)率:表率;楷模。(8)由:原由;缘故。
1703062736
1703062737
【译文】被世人所看重的东西,也同样看重它就叫做顺应风俗;为世人所使用的东西,也同样使用它们就叫做物尽其用。如果违背众人的意愿,就会遭到风俗习惯的反对;如果伤害了众人的感情,就会被众人所摒弃。因此,人心尽管不同,但行为却能互相一致;人们的爱好尽管不同,可所用钱物必定完全相同。这就是风俗习惯对人们所起的统一作用,也是物质对人们所起的影响作用。所以,对风俗习惯的作用不可不慎重对待,对物质的影响作用不可不认真加以选择。从前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齐国境内就没有卖其他颜色的绸布;楚庄王喜欢腰细的人,结果楚国境内的人都饿得面带饥色。处在上位的人怎样来为民众做出表率,是国家治乱的根本啊。造成国家混乱的原因有三种:遭受饥荒,人民流离失所,君主没有粮食来聚拢人民,国家就会出现混乱;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国家会出现混乱;有了法令制度但不能贯彻执行,国家也会出现混乱。有能够稳定百姓的食物,有法令制度且能贯彻执行,而国家还不能治理好,是从来没有的事。
1703062738
1703062739
圣 人(本书圣人作大道下)
1703062740
1703062741
【原文】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1)也。故仁以导(2)之,义以宜(3)之,礼以行之,乐以和(4)之,名以正(5)之,法以齐(6)之,刑以威(7)之,赏以劝(8)之。故仁者所以博施(9)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10),亦所以成华伪(11);礼者所以行谨敬(12),亦所以生惰慢(13);乐者所以和情志(14),亦所以生淫放(15);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16)篡(17);法者所以齐众异(18),亦所以生乖分(19);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20);赏者所以劝忠能(21),亦所以生鄙争(22)。
1703062742
1703062743
【注释】(1)术:方法,手段。(2)导:教导,劝导。(3)宜:正当的道理,适宜的事情或办法。(4)和:和顺,平和。(5)正:特指在政治、道德、思想、言论、礼仪等方面,将违反原则、标准或规定的匡正过来。(6)齐:整治。(7)威:惩罚。(8)劝:奖勉,鼓励。(9)博施:普遍施与,多多给予。(10)节行:节操品行。(11)华伪:虚浮诈伪。(12)谨敬:谨慎诚敬。(13)惰慢:懈怠不敬。(14)情志:感情志趣。(15)淫放:纵欲放荡。(16)矜:自夸,自恃。(17)篡:特指臣子夺取君位。(18)众异: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异。(19)乖分:非分。(20)陵暴:轻侮。(21)忠能:指忠诚能干的人。(22)鄙争:谓用不正当的手法争夺。
1703062744
1703062745
【译文】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是五帝、三王治理天下的方略。他们用“仁”来教导人心,用“义”使人事合宜,用“礼”来规范行为,用“乐”来使人和睦,用“名”来端正位分,用“法”来使人整肃统一,用“刑”来威慑百姓,用“赏”来劝勉百姓。仁,本是用以广泛地施惠于万物的,但也会因此而产生偏私、不公。义,本是用以确立节操品行的,但也会因此形成浮华、虚伪。礼,本是用以待人处事恭敬、严谨的,但也会因此而滋生怠惰、轻慢;乐,本是用以调和情志、心性的,但也会因此而产生荒淫、放荡;名,本是用以端正尊卑位分的,但也会因此而产生傲慢、篡夺之心;法,本是用以整治各种纷争的,但也会因此而产生离心倾向;刑,本是用以威慑反叛违抗的,但也会因此而产生欺凌、暴虐;赏,本是用以勉励忠诚与贤能的,但也会因此而产生鄙陋纷争。
1703062746
1703062747
【原文】凡此八术,无隐(1)于人,而常存于世,非自显(2)于尧(3)、汤(4)之时,非故逃(5)于桀(6)、纣(7)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治;用失其道,则天下乱。过此而往(8),虽弥纶(9)天地,缠络万品(10),治道之外,非群生(11)所餐挹(12),圣人措(13)而不言也。
1703062748
1703062749
【注释】(1)无隐:没有隐瞒或掩饰。(2)显:显露,公开。(3)尧:中古帝陶唐氏之号。(4)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5)逃:指藏,隐匿。(6)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相传为暴君。(7)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的谥号。一作受,亦称帝辛。相传是个暴君。历代著作中多以为暴君的典型。(8)过此而往:除此以外。(9)弥纶:统摄;笼盖。(10)万品:犹万物,万类。(11)群生:指百姓。(12)餐挹:吸收,采用。(13)措:弃置,搁置。
1703062750
1703062751
【译文】这八项方略,对谁都毫无隐瞒,常存于人世之间,既不会在唐尧、商汤时代自动光大显扬,也不会在夏桀、商纣时代自己消失不显。这八项治国方略用得其当,则天下能得到治理;使用不当,则天下就会混乱。除去这八项治国方略之外,即使能统括天地、驾驭万物,但已经不属于治理国家的范畴,并不是百姓安身立命所需要的,圣人会把它放在一边而不予讨论。
1703062752
1703062753
【原文】凡国之将存亡有六征(1),有衰国,有乱国,有亡国,有昌(2)国,有强国,有治国(3)。所谓乱亡之国者,凶虐残暴不与焉;所谓强治之国者,威力仁义不与焉。君年长,多妾媵(4),少子孙,疏宗(5)强,衰国也;君宠臣,臣爱君,公法(6)废,私欲行,乱国也;国贫小,家富大,君权轻,臣势重,亡国也。凡此三征,不待凶虐残暴而后弱也,虽曰见存(7),吾必谓之亡者也。
1703062754
1703062755
【注释】(1)六征:亦作“六证”。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征,验证。(2)昌:兴盛;昌盛。(3)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4)妾媵:媵,音硬,古代诸侯贵族女子出嫁,以侄娣从嫁,称媵。后因以“妾媵”泛指侍妾。(5)疏宗:远房宗族。(6)公法:犹国法。(7)见存:现存。
1703062756
1703062757
【译文】大凡国家的存亡有六种征兆。有衰弱之国,有混乱之国,有灭亡之国,有昌盛之国,有强大之国,有安定太平之国。所谓混乱和行将灭亡之国,并不一定是因统治者凶残、暴虐所导致的;所谓强盛、太平的国家,并不一定是因统治者的威力、仁义所带来的。君王年岁已高,妻妾众多,嫡亲子孙少,远房宗亲势力强,这便是衰弱之国的征兆;君王宠信大臣,大臣谄媚君王,国家法律废弃,私欲泛滥盛行,这是混乱之国的征兆;国家贫穷弱小,而私人富足强大,君王的权力太轻,大臣的权力太重,这是行将灭亡之国的征兆。凡具备这三种征兆的国家,不必等到统治者凶恶残暴,国家就会衰弱,尽管国家暂时还存在,但可以断言它必定会灭亡。
1703062758
1703062759
【原文】内无专宠(1),外无近习(2),支庶(3)繁息,长幼不乱,昌国也;农桑(4)以时,仓廪(5)充实,兵甲(6)劲利(7),封疆(8)修理(9),强国也;上不能胜其下,下不能犯其上,上下不相胜犯,故禁令(10)行,人人无私,虽经崄(11)易而国不可侵,治国也。凡此三征,不待威力仁义而后强,虽曰见弱,吾必谓之存者也。
1703062760
1703062761
【注释】(1)专宠:指独占宠爱者。(2)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3)支庶:宗法制度谓嫡子以外的旁支。(4)农桑:农耕与蚕桑。(5)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6)兵甲: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军备。(7)劲利:坚固锐利。(8)封疆:指边疆。(9)修理:谓治理得好、处理政务合宜。(10)禁令:禁律和号令。(11)崄:通假字,同“险”。
1703062762
1703062763
【译文】宫内没有专享宠爱的妃嫔,朝中没有过分宠信的大臣,子孙繁茂,长幼有序,这是昌盛之国的征兆;农耕桑植不违时令,国库粮食充足,军队强大,边防巩固,这是强大国家的征兆;上级不压制下级,下级不冒犯上级,上下各行其道互不相犯,因此令行禁止,人人无私,即使历经各种险恶、变故,国家都不可侵犯,这是安定太平之国的征兆。有这三种特征,不必等待君主施行威力仁义,国家都能强盛。这样的国家即使现在还显得弱小,但可以断言它必定会长久存在下去。
1703062764
1703062765
【原文】语(1)曰:“佞辨可以荧惑(2)鬼神。”探(3)人之心,度(4)人之欲,顺人于嗜好而弗敢逆(5),纳人于邪恶而求利。人喜闻己之美也,善能扬之;恶(6)闻己之过也,而善能饰之。得之于眉睫(7)之间,承(8)之于言行(9)之先。世俗之人,闻誉则悦,闻毁则戚(10),此众人之大情(11);有同己则喜,异己(12)则怒,此人之大情。故佞人(13)善为誉者也,善顺从者也;人言是、亦是之,人言非、亦非之。从人之所爱,随人之所憎(14),故明君虽能纳正直,未必亲正直;虽能远佞人,未必能疏佞人。故舜、禹者,以能不用佞人,亦未必憎佞人。语曰:“佞辨惑物,舜、禹不能得憎。”不可不察乎?
1703062766
1703062767
【注释】(1)语:俗话、谚语或古书中的话。此处指《国语》。(2)荧惑:炫惑。(3)探:探测;探求。(4)度:推测,估计。(5)逆:违背,拂逆。(6)恶:讨厌,憎恨。(7)眉睫:指人的脸色、眼色。(8)承:奉承。(9)言行:言语和行为。(10)戚:愤恚,愤怒。(11)大情:常情。(12)异己:志趣、见解与己不同,以至敌对。(13)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14)憎:厌恶,憎恨。
1703062768
1703062769
【译文】古话说:“巧辩可以迷惑鬼神。”巧辩之人,探究人的心思,揣度人的欲望,迎合人的嗜好,而不敢违逆,最终把人引向邪恶,以求取个人私利。人都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的优点。他就擅长宣扬你的优点;讨厌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他就擅长文饰你的缺点;从人们眼神的细微变化中探知人的心意,能在人们言行之前就对人献媚奉承。世上的一般人,听到别人赞誉自己就高兴,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生气,这是人之常情。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相同就高兴,不同就恼怒,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奸邪之人都善于说赞美的话,都善于迎合他人,别人说“正确”,他也说“正确”;别人说“不正确”,他也说“不正确”,迎合别人所爱好的,附和别人所憎恶的。所以贤明的君主虽然能重用正直无私的人,但不一定愿意亲近他们;虽然不重用奸邪之人,但不一定愿意疏远他们。因此,即使像虞舜、夏禹这样贤明的君主,也只能做到不用奸邪之人,却不一定会憎恶奸邪之人。古话说:“巧辩之人能够迷惑人心,虞舜、夏禹也做不到憎恶他们。”对此不能不明察呀!
1703062770
1703062771
【原文】老子(1)曰:“民不畏死,如之何其以死惧(2)之?”凡人之不畏死,由刑罚过;刑罚过则民不赖其生;生无所赖,视君之威未如也。刑罚中(3)则民畏死,畏死、由生之可乐,故可以死惧矣。此人君之所宜执(4),臣下之所宜惧之。
1703062772
1703062773
【注释】(1)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谥号聃,故亦称老聃,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家的经典著作。(2)惧:恐吓,威胁。(3)中:合适,恰当。(4)执:依据,遵照。
1703062774
1703062775
【译文】老子说:“老百姓不害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大凡老百姓不害怕死,是因为滥用刑罚。滥用刑罚,老百姓的生存就不能指望它来保障;百姓生存没有保障,就不会把君主的权威当成一回事了。然而,要是刑罚宽严适当,老百姓就会怕死。老百姓怕死,是因为活着可以得到快乐,所以才可能用刑罚处死来恐吓他们。这是君主所应掌握、臣下所应畏惧的。
1703062776
1703062777
【原文】田子(1)曰:“人皆自为(2)而不能为人。故君人(3)者之使人,使其自为用、而不使为我用。”魏下先生曰:“善哉(4),田子之言!古者君之使臣,求不私爱于己,求显忠于己。而居官(5)者必能,临阵者必勇。禄赏(6)之所劝,名法(7)之所齐,不出于己心,不利于己身。”
1703062778
1703062779
【注释】(1)田子:田骈(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91年),又名广,一名陈骈,人称“天口骈”。齐国(今山东临淄)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2)自为:为自己。(3)君人:为人之君,统治人民。(4)善哉:赞叹之辞。(5)居官:担任官职。(6)禄赏:俸给和奖赏。(7)名法:名分与法律。
1703062780
1703062781
【译文】田子说:“人们都是只为自己,而不能为别人。所以做君主的使用臣下,要让他们懂得是为了他们自己在做,而不是为我君主在做。”魏下先生说:“田子的话说得太好了。古代君主使用大臣,不求大臣们偏爱自己,只求他们忠诚于自己,这样,做官的人一定会尽忠职守,身临战阵的人一定会奋勇作战。这是因为俸禄和奖赏对他们的激励、名分和法令对他们的整肃,不是出于君主自己的私心,也不是为了利于君主自己。”
1703062782
1703062783
【原文】语曰:“禄薄者不可与经乱,赏轻者不可与入难(1)。”此处上者所宜慎者也。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有不必行者。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汝无敢恨,汝无敢思’,令必不行者也。故为人上者,必慎所令焉。人贫则怨人,富则骄人。怨人者苦人之不禄施于己也,起于情所难安而不能安,犹可恕也;骄人者无所苦而无故骄人,此情所易制弗能制,不可恕矣。
[
上一页 ]
[ :1.7030627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