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2762e+09
1703062762
1703062763 【译文】宫内没有专享宠爱的妃嫔,朝中没有过分宠信的大臣,子孙繁茂,长幼有序,这是昌盛之国的征兆;农耕桑植不违时令,国库粮食充足,军队强大,边防巩固,这是强大国家的征兆;上级不压制下级,下级不冒犯上级,上下各行其道互不相犯,因此令行禁止,人人无私,即使历经各种险恶、变故,国家都不可侵犯,这是安定太平之国的征兆。有这三种特征,不必等待君主施行威力仁义,国家都能强盛。这样的国家即使现在还显得弱小,但可以断言它必定会长久存在下去。
1703062764
1703062765 【原文】语(1)曰:“佞辨可以荧惑(2)鬼神。”探(3)人之心,度(4)人之欲,顺人于嗜好而弗敢逆(5),纳人于邪恶而求利。人喜闻己之美也,善能扬之;恶(6)闻己之过也,而善能饰之。得之于眉睫(7)之间,承(8)之于言行(9)之先。世俗之人,闻誉则悦,闻毁则戚(10),此众人之大情(11);有同己则喜,异己(12)则怒,此人之大情。故佞人(13)善为誉者也,善顺从者也;人言是、亦是之,人言非、亦非之。从人之所爱,随人之所憎(14),故明君虽能纳正直,未必亲正直;虽能远佞人,未必能疏佞人。故舜、禹者,以能不用佞人,亦未必憎佞人。语曰:“佞辨惑物,舜、禹不能得憎。”不可不察乎?
1703062766
1703062767 【注释】(1)语:俗话、谚语或古书中的话。此处指《国语》。(2)荧惑:炫惑。(3)探:探测;探求。(4)度:推测,估计。(5)逆:违背,拂逆。(6)恶:讨厌,憎恨。(7)眉睫:指人的脸色、眼色。(8)承:奉承。(9)言行:言语和行为。(10)戚:愤恚,愤怒。(11)大情:常情。(12)异己:志趣、见解与己不同,以至敌对。(13)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14)憎:厌恶,憎恨。
1703062768
1703062769 【译文】古话说:“巧辩可以迷惑鬼神。”巧辩之人,探究人的心思,揣度人的欲望,迎合人的嗜好,而不敢违逆,最终把人引向邪恶,以求取个人私利。人都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的优点。他就擅长宣扬你的优点;讨厌别人说自己的过错,他就擅长文饰你的缺点;从人们眼神的细微变化中探知人的心意,能在人们言行之前就对人献媚奉承。世上的一般人,听到别人赞誉自己就高兴,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生气,这是人之常情。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相同就高兴,不同就恼怒,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奸邪之人都善于说赞美的话,都善于迎合他人,别人说“正确”,他也说“正确”;别人说“不正确”,他也说“不正确”,迎合别人所爱好的,附和别人所憎恶的。所以贤明的君主虽然能重用正直无私的人,但不一定愿意亲近他们;虽然不重用奸邪之人,但不一定愿意疏远他们。因此,即使像虞舜、夏禹这样贤明的君主,也只能做到不用奸邪之人,却不一定会憎恶奸邪之人。古话说:“巧辩之人能够迷惑人心,虞舜、夏禹也做不到憎恶他们。”对此不能不明察呀!
1703062770
1703062771 【原文】老子(1)曰:“民不畏死,如之何其以死惧(2)之?”凡人之不畏死,由刑罚过;刑罚过则民不赖其生;生无所赖,视君之威未如也。刑罚中(3)则民畏死,畏死、由生之可乐,故可以死惧矣。此人君之所宜执(4),臣下之所宜惧之。
1703062772
1703062773 【注释】(1)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谥号聃,故亦称老聃,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家的经典著作。(2)惧:恐吓,威胁。(3)中:合适,恰当。(4)执:依据,遵照。
1703062774
1703062775 【译文】老子说:“老百姓不害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大凡老百姓不害怕死,是因为滥用刑罚。滥用刑罚,老百姓的生存就不能指望它来保障;百姓生存没有保障,就不会把君主的权威当成一回事了。然而,要是刑罚宽严适当,老百姓就会怕死。老百姓怕死,是因为活着可以得到快乐,所以才可能用刑罚处死来恐吓他们。这是君主所应掌握、臣下所应畏惧的。
1703062776
1703062777 【原文】田子(1)曰:“人皆自为(2)而不能为人。故君人(3)者之使人,使其自为用、而不使为我用。”魏下先生曰:“善哉(4),田子之言!古者君之使臣,求不私爱于己,求显忠于己。而居官(5)者必能,临阵者必勇。禄赏(6)之所劝,名法(7)之所齐,不出于己心,不利于己身。”
1703062778
1703062779 【注释】(1)田子:田骈(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91年),又名广,一名陈骈,人称“天口骈”。齐国(今山东临淄)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2)自为:为自己。(3)君人:为人之君,统治人民。(4)善哉:赞叹之辞。(5)居官:担任官职。(6)禄赏:俸给和奖赏。(7)名法:名分与法律。
1703062780
1703062781 【译文】田子说:“人们都是只为自己,而不能为别人。所以做君主的使用臣下,要让他们懂得是为了他们自己在做,而不是为我君主在做。”魏下先生说:“田子的话说得太好了。古代君主使用大臣,不求大臣们偏爱自己,只求他们忠诚于自己,这样,做官的人一定会尽忠职守,身临战阵的人一定会奋勇作战。这是因为俸禄和奖赏对他们的激励、名分和法令对他们的整肃,不是出于君主自己的私心,也不是为了利于君主自己。”
1703062782
1703062783 【原文】语曰:“禄薄者不可与经乱,赏轻者不可与入难(1)。”此处上者所宜慎者也。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有不必行者。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汝无敢恨,汝无敢思’,令必不行者也。故为人上者,必慎所令焉。人贫则怨人,富则骄人。怨人者苦人之不禄施于己也,起于情所难安而不能安,犹可恕也;骄人者无所苦而无故骄人,此情所易制弗能制,不可恕矣。
1703062784
1703062785 【注释】(1)入难:犹赴难。
1703062786
1703062787 【译文】古话说:“俸禄微薄的臣子,不可能同君主一起经历动乱;所给奖赏轻微的臣子,不可能同君主一起共赴危难。”这是处在上位的人所应当慎重的事情啊。父亲对儿子下的命令,有些一定能够照办,有些不一定能照办。“休去贵妻,卖掉爱妾”,这样的命令儿子一定能照办。若再下令说:“你心里不能有怨恨,也不能有思念之情!”这样的命令儿子肯定是做不到的。所以,作为上层的统治者,一定要慎重对待自己所颁布的命令。人贫穷了就会怨恨别人,富裕了就会看不起别人。怨恨别人的人,总是苦恼他人不把俸禄分给自己一点,这种怨恨的情绪是源于他的处境确实艰难而不能心安,这是可以宽恕的;因富有而自高自大的人,本身没有任何困苦,却无故傲慢,看不起他人,这种情绪很容易控制却不控制,是不能宽恕的。
1703062788
1703062789 【原文】贫贱之望富贵甚微,而富贵不能酬(1)其甚微之望。夫富者之所恶,贫者之所美;贵者之所轻,贱者之所荣,然而弗酬,不与同苦乐故也。虽不酬之,于我弗伤。今万民之望人君,亦如贫贱者之望富贵。其所望者,盖欲料(2)长幼,平赋敛,时(3)其饥寒,省(4)其疾痛,赏罚不滥(5),使役(6)以时(7),如此而已,则于人君弗损也。然而弗酬,弗与同劳逸(8)故也,故为人君不可不与人同劳逸焉。故富贵者不可不酬贫贱,而人君不可不酬万民,则万民之所不愿戴(9)。所不愿戴,君位替矣,危莫甚焉!祸莫大焉!
1703062790
1703062791 【注释】(1)酬:实行,实现。(2)料:照料,照看。(3)时:通“伺”。侍候,侍奉。(4)省:探望,问候。(5)滥:过度,没有节制。(6)使役:服役,服事,伺候。(7)以时:按一定的时间。(8)劳逸:劳苦与安逸。(9)戴:尊奉,拥戴。
1703062792
1703062793 【译文】贫贱之人对富贵之人的期望很少,但富贵之人却不能满足这微小的愿望。富人不喜欢的,却是穷人所赞美的;有地位的人所轻视的,却是卑贱的人所称誉的。尽管如此,而富贵者却不肯满足贫贱之人的愿望,是由于他们不愿与贫贱者同甘共苦的缘故啊。虽然富贵者不去满足贫贱者的愿望,但对他自己并没有什么损伤。现在天下百姓所期望于君主的,也如同贫贱者期望于富贵者一样。他们所期望的,只是想照顾好自己一家老小,田赋税收能公平一些,在他们饥饿、寒冷时得到帮助,能体恤他们的疾苦,奖赏、惩罚合乎法令,征用劳役不要误了农时,仅此而已。这对于君王也不会有损什么。但是,这些微小的期望得不到回应,是因为君王不与平民百姓同辛劳、共安乐的缘故啊!所以作为君王者,不可不与百姓同劳共乐,富贵者因此不可以不帮助贫贱者达成愿望。君王不能不满足百姓的愿望。否则,百姓就会因此而不愿拥戴君王。百姓不愿拥戴君王,那么君王的地位就要被更替了。没有比这更大的危险了!没有比这再大的灾祸了!
1703062794
1703062795 庄 子
1703062796
1703062797 【题解】《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周及其弟子等著,包括道家许多派别的作品,在战国末年有较大影响。《庄子》文章汪洋恣肆,语言生动形象,想像极为丰富,大都采用寓言形式。全书约有两百多则寓言,主要表达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著名的“内圣外王”的理念是庄子首先提出的,而庄子的内圣之学,无论其心学、气论以及天人之学,都对后代哲学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可以说庄子的内圣之学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内涵和方向。《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现存的只有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变化,反映了战国以后的社会变革以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述的庄子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庄子》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的从战国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魏徵等人从洋洋数十万言的《庄子》中节选了《胠箧》《天地》《天道》《知北游》《徐无鬼》等五篇,编入《群书治要》,作为向唐太宗进谏的理论依据。
1703062798
1703062799 【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作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代。他自幼聪颖好学,对各家学说无不涉览,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始未有封”达到“万物皆一也”,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万物也该是齐一而无差别的。他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据史料记载:庄周虽曾向监河侯借过粟,但对楚威王以厚礼聘他为相却断然拒绝,并告诉来使:“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及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急去,勿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现出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的人生态度。
1703062800
1703062801 胠 箧(1)
1703062802
1703062803 【题解】外篇之三。在上位的人一心追求智谋而不讲道德,那么天下必定大乱!在上位的人崇尚奢侈,在下位的人就不能安心于“少”。自性本少,向外追逐越多,则越来越迷失自我本性。《群书治要》从《胠箧》篇选录这段文字,就是想劝谏君王抱朴务实,不宜机心太深。
1703062804
1703062805 【原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2),当是之时,民结绳(3)而用之;足以纪要(4)而已。甘(5)其食,美其服;适(6)故常甘,当故常美。若思夫侈靡(7),则无时慊意(8)矣。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人至老死而不相往来(9)。无求之至。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10)曰:“某所有贤者。”赢粮(11)而趣之(12),则内弃其亲,而外弃(本书弃作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至治之迹,犹(13)致斯弊。则是上好智之过也。上谓至治(至治作好知)之君,智而好之,则有斯过矣。上诚(14)好智而无道,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耶?夫弓弩(15)毕弋(16)机变之智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17)罟(18)罛(19)罾(20)笱(21)之智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22)罗落(23)罝罘(24)之智多,则兽乱于泽矣;攻之逾密,避之逾巧,则虽禽兽犹不可图(25)之以智,而况人哉?故治天下者唯不任知,任知则无妙(26)也。智诈(27)同异(28)之变(29)多,则俗惑于辩矣。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30)少而以逐(31)多,则迷矣。
1703062806
1703062807 【注释】(1)胠箧:音区切,原谓撬开箱子。后亦泛指盗窃。(2)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这十二人为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当时既未有史籍,亦不知其次第前后。刻木为契,结绳表信,上下和平,人心淳朴。(3)结绳: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4)纪要:记述要点的文字。(5)甘:鲜美,可口。(6)适:满足,悦乐。(7)侈靡:奢华。(8)慊意:满意。(9)老死而不相往来:谓人们到老到死互相之间都不交往。形容彼此一直不发生联系。(10)延颈举踵:即延颈企踵。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11)赢粮:担负粮食。引申指携带粮食。(12)趣之:同趋之。追求,追逐。趣,趋。(13)犹:可能。(14)诚:假如。(15)弓弩:弓和弩。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16)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17)钩饵:钓钩和鱼饵。(18)罟:音古。网的总称,此处指用网捕捉鱼或鸟兽。(19)罛:音姑。一种大型鱼网。(20)罾:音增。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形似仰伞。(21)笱:竹制的捕鱼器,鱼笼。(22)削格: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23)罗落:截捕禽兽的用具。(24)置罘:罘,音福。泛指捕兽网。(25)图:谋取。(26)妙:善。(27)智诈:巧诈。(28)同异:战国时名家思想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29)变:通“辩”。争辩;辩论。(30)性:泛指天赋,天性。(31)逐:追逐。
1703062808
1703062809 【译文】以前,在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及神农氏那个时代,人们依靠结绳的办法记事(只要能记住要点就可以了),并且认为当时的饭菜味美、衣衫美丽(内心知足,所以饮食常感甜美;内心充实,所以衣服就常觉称心。若是追求奢侈华美,就没有满足的时候了)、风俗令人欢乐、居所使人安适,邻国边境彼此相互能看见,两边鸡犬之声都能听闻,但人们到老死都不相往来(无求到了极点)。像这样的时代,就达到安定太平的极致了。可是,如今的风气却使百姓伸长了脖颈、踮起脚跟去追求,一旦说“某地有贤德之人”,人们就携带干粮追寻而去,以致抛弃家里父母亲人,荒废自己的生计事务,足迹踏遍诸侯的国境,车轮印迹往来交错于千里之外(追求圣明君王治理的外在行迹,可能会导致这种弊端)。这是追求圣明之治的君王崇尚智谋的过错(君王想要获取圣明君王的名望,而用尽智谋来达到目的,就会产生这种弊端)。假如君王一心追求智谋而不讲道德,那么天下必定大乱!何以知道必定会大乱呢?运用弓弩、鸟网、弋箭机之类巧多变的智谋多了,空中的飞鸟就不安宁;运用钩饵、鱼网、鱼笼之类的智谋多了,水中的游鱼就不安宁;运用木栅、兽栏、兽网之类的智谋多了,那么草泽中野兽就不安宁(攻击的手段越精密,躲避的方法就越巧妙,即使是禽兽,尚且不能用智谋图取,更何况是人。所以治理天下不能专用智谋,专用智谋则无善可言啊);机智、巧诈、同异的言语辩论多了,那么一般人就会被迷惑(在上位的人拥有的多,在下位的人就不能安心于“少”。天性本来习惯于寡少,却用来追求繁多,就会迷失自我)。
1703062810
1703062811 天 地
[ 上一页 ]  [ :1.7030627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