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2862
1703062863
【题解】外篇之十五。王夫之曰:“此篇衍自然之旨,其说亦自《大宗师》来。”《知北游》篇主旨在谈道,由十一个寓言组合而成。充分阐述了道的自然而然、无法言传及道充斥天地、无所不在而又无迹可寻的特点。《群书治要》选择本篇寥寥数句,重点在于提示国君治理国家要效仿天地,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无所不为。
1703062864
1703062865
【原文】圣人行不言之教。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道不可致(1)也。道在自然,非可言致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乱之首也。礼有常则(2),故矫效之所由生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华伪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华去而朴全,则虽为而非为也。天地有大美(3)而不言,四时有明法(4)而不议,万物有成理(5)而不说。此孔子之所云予欲无言。至人(6)无为,任其自为而已。大圣(7)不作(8),唯因任也。观于天地之谓也。观其形容,象其物宜,与天地无异者。
1703062866
1703062867
【注释】(1)致:求取;获得。(2)则:此处指具体的外在表象。规律,法则。(3)大美:谓大功德、大功业。(4)明法:明显的规律。(5)成理:固定的规律。(6)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7)大圣:具有圆满德行和智慧的人。古谓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通晓万物之道的人。(8)不作:不创作。即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
1703062868
1703062869
【译文】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化(顺乎自然而行,才是不用言传的教化)。道是没有办法通过言教得到的(道存在于自然之中,并不能靠言教而得道)。失“道”之后,只好据“德”来治天下;失“德”之后,只好依“仁”来治天下;失“仁”之后,只好行“义”来治天下;失“义”,最后只能以“礼”治天下了。礼,是自然之道的华美外表,也是社会祸乱的开端(礼有一定的规范准则,这样就产生了矫饰模仿的行为)。所以说,为“道”者一天天减损其不自然的虚伪(去掉那些虚华伪饰),减损再减损,以至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实际上是“无不为”(去掉虚伪,就能恢复朴实无华的本性,这样,虽然有为,却无有为之心了)。天地对万物有最大的美德却不愿称说,四季有明显的规律而不言语,万物有不变的规律却不解说(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予欲无言”)。达到无我境界的人能做到无为(任其自为而已),具有圆满德行和智慧的人,不妄加自己的想法去创作(只是顺应自然之道而已)。这就叫取法乎天地自然(观察天地万物的状态,效法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和天地无心随顺自然的做法没有区别)。
1703062870
1703062871
徐无鬼
1703062872
1703062873
【题解】陆德明曰:“徐无鬼,缗山人,魏之隐士也。”《徐无鬼》篇出自《庄子·杂篇》,由十五章文字杂篡而成,此处仅节选一小段。通过黄帝和牧马童子的对话,以“去其害马”的鲜明态度表达了应“无事”“无为”的思想。“无事”即不生事、不过分撹扰从事,这就是道家“勿扰民”的思想。
1703062874
1703062875
【原文】黄帝将见(1)太隗(2)乎具茨之山(3),方明为御(4),昌寓骖乘(5),张苦、謵扅(扅作朋)(6)前马(7),昆阍、滑稽后车(8)。至襄城(9)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10)。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11)知具茨之山乎?”曰:“然。”曰:“知太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12)知具茨之山,又知太隗之所存。请问为(13)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何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14)而已矣。”马既(15)过分为害。黄帝再拜稽首(16),称“天师”(17)而退。
1703062876
1703062877
【注释】(1)见:谒见,拜见。(2)太隗:《庄子注疏》:“太隗,古之至人也。”(3)具茨之山:具茨山。众多文献记载,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属于伏牛山余脉。(4)方明为御:方明,人名。御,驾驭车马的人。(5)昌寓骖乘:昌寓,人名。骖乘,陪乘或陪乘的人。骖,通“参”。(6)张苦、謵扅:皆是人名。(7)前马:在马前护卫或引导。(8)昆阍、滑稽后车:昆阍、滑稽皆是人名。后车,副车,侍从所乘的车。(9)襄城:属今河南许昌。(10)问涂:询问路径,探索门径。涂,通“途”。(11)若:你。(12)非徒:不但,不仅。(13)为:治理,处理。(14)害马者:原意为有害于马的天性的事情。后亦用以比喻有危害性的事物。(15)既:至,及。(16)再拜稽首:即稽首再拜。古代行稽首礼后,又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17)天师:古代对有道术者的尊称。
1703062878
1703062879
【译文】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一位名叫太隗的高人,方明驾车,昌寓坐在右边陪乘,张苦、謵朋在马前引路,昆阍、滑稽侍从于后。来到襄城的郊野,七位圣人均迷失了方向,无处问路。正巧遇到一位牧马童子,便上去问路,对他说:“请问,你知道具茨山吗?”童子说:“知道。”接着又问:“那你知道太隗居住的地方吗?”童子说:“知道。”黄帝有点诧异,说:“孩子,真奇怪了,你怎么不仅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太隗居住的地方!那我再请问,你能告诉我怎样治理天下吗?”童子便说道:“治理天下,跟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去掉有害于马天性的事情罢了(马的性情过分了就有危害)!”黄帝听后,叩头再三拜谢,尊称他为“天师”而离去。
1703062880
1703062881
尉缭子
1703062882
1703062883
【题解】《尉缭子》一书为战国中期军事家尉缭所作。《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类著录有《尉缭》三十一篇,今本为五卷二十四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初期墓出土残简六篇,与今本相应之篇内容大同小异。《群书治要》辑录其中《天官》《兵谈》《战威》《兵令》等四篇,与今本和汉墓出土竹简本相较,除个别字参差外,内容基本一致。
1703062884
1703062885
《尉缭子》主要论述用兵之道,主张“天官时日,不若人事”,即注重祈祷天地相助、相信天时地利,不如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富治之国,兵不发刃,甲不出暴,而威服天下矣”。即人民富足,国家安定,不必使用武力、出动军队,就能使天下敬畏顺服;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即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是最高明的用兵智慧。
1703062886
1703062887
《尉缭子》的军事思想还论述了:武力离不开文治,否则,社会不安宁,动乱贫弱,也不可能有强大的武力;文治离不开武力,若没有足以维护统治的武力,国家的稳定和社稷的安全也是不可能的。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将帅凡事都应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能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做到劳逸结合时,士兵才能信服并听其命令,从而提高斗志,拼死而战。即使天下最善于用兵的人,也不敢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擂鼓之后,而要立足于战前的严格治军之上。
1703062888
1703062889
《群书治要》辑录的这四篇,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治军与作战的智慧和经验。《四库全书总书目·兵家类》亦指出:“《尉缭子》其书大指主于分本末,别宾主、明赏罚,所言往往合于正。如云:‘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又云:‘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皆战国谈兵者所不道。晁公武《读书志》有张载注《尉缭子》一卷,则讲学家亦取其说。”这是对该书的极高评价。
1703062890
1703062891
【作者简介】尉缭,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姓氏不详,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其生卒年及一生事迹,史籍载之不详,大约活动于魏国由安邑迁都于大梁的历史时期,为魏惠王(梁惠王)时人。他的著作《尉缭子》融合了儒、法、兵等各家思想。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他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据传尉缭是鬼谷子的高足,学成后即过着隐士的生活,后应魏惠王的邀请,曾向其陈述兵法。他所著的《尉缭子》一书,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受到历代兵家推崇,与《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
1703062892
1703062893
天 官
1703062894
1703062895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战争胜败的根本因素,明确指出“先神先鬼,先稽我智。天官时日,不若人事”,重视发挥人的作用;批驳了当时阴阳家所散布的“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等天命论的观点,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旨相同。文中有“天官”二字,故以为篇名。
1703062896
1703062897
【原文】梁惠王(1)问尉缭子曰:“吾闻黄帝有刑德(2),可以百战百胜。其有之乎?”尉缭曰:“不然。黄帝所谓刑德者,以刑伐之,以德守之,非世之所谓刑德也。世之所谓刑德者,天官(3)时日(4)、阴阳向背(5)者也。黄帝者人事(6)而已矣。何以言之?今有城于此,从其东西攻之,不能取,从其南北攻之不能取,此四者,岂不得顺时(7)乘利(8)者哉?然不能取者何?城高池深,兵战(本书战作器)备具(9),谋而守之也。若乃城下(10)池浅守弱,可取也。由(由旧作犹,改之)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
1703062898
1703062899
【注释】(1)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因受秦国势力的逼迫,于公元前362年从邻近秦国的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境内)东迁,建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历史上又称梁惠王。(2)刑德:刑罚与教化;刑罚与恩赏。(3)天官: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4)时日:时辰和日子。(5)向背:指切合与不切合。(6)人事:人之所为,人力所能及的事。(7)顺时:顺应时宜,适时。(8)乘利:凭借着有利的形势。(9)备具:齐备,完备。(10)下:矮,低。
1703062900
1703062901
【译文】梁惠王问尉缭子说:“相传黄帝有‘刑德’的法术,可以百战百胜,真有这回事吗?”尉缭子回答道:“不是这样的,黄帝所谓的‘刑德’,是说用武力征伐不义之人,用仁德安定天下,不是世俗人所说的‘刑德’。世俗人所说的‘刑德’,是指天官(神)赐福的时日、阴阳的切合与否之说。而黄帝所说的,不过是强调人力所能及的事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现在这里有座城池,从东西两面夹攻,不能取胜;从南北两面夹攻,也不能取胜。这四个方向的进攻难道是未能遵从天官赐福的时日、未趁阴阳切合时的有利形势吗?然而都不能攻取,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防守者的城垣高危、护城河深广、武器装备完善、将士同心协力地坚守城池的缘故啊!如果它的城垣低矮,战壕浅,守备弱,就容易攻取。由此可见,相信天官赐福的时辰,不如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1703062902
1703062903
【原文】“故按刑德天官之陈曰:‘背水陈(1)者为绝地(2),向坂陈者为废军。’武王(3)之伐纣也,背济水(4),向山之阪(5),以万二千人,击纣之亿(6)有八万人,断纣头悬之白旗,纣岂不得天官之陈哉?然不得胜者何?人事不得也。黄帝曰:‘先稽己智者,谓之天官。’以是观之,人事而已矣。”
1703062904
1703062905
【注释】(1)背水陈:亦作“背水阵”。背水列阵。(2)绝地:指极险恶而无出路的境地。(3)武王:指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4)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5)阪:山坡。(6)亿:古时十万为亿。
1703062906
1703062907
【译文】所以按照“刑德”“天官”的说法:“背对江河布阵是置军队于绝境,对着山坡布阵是把军队置于败军之地。”但武王伐纣的时候,却背着济水,向着山坡布阵,以一万二千人,击败了商纣王十八万人,还砍掉商纣王的头颅悬在白旗上。难道是纣王所布的阵势不能够得到天官之利吗?然而不能取胜,这是为什么呢?是纣王之所作所为违逆天道,不得人心的缘故。所以黄帝说:“首先由自己的智慧做出判断然后才行动的,才叫做天官。”可见,所谓“天官”,不过是发挥人的积极作用罢了。
1703062908
1703062909
兵 谈
1703062910
1703062911
【题解】本篇论述了治国、用兵的指导思想。兵谈,即谈兵,探讨用兵的道理。作者认为,如果土地都能得到耕种,国家便可富裕;亲民爱民,百姓就得以安抚。国家富足,社会安定,这就是强兵之法,可以“威服天下”。并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用兵思想。
[
上一页 ]
[ :1.7030628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