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2912e+09
1703062912
1703062913 【原文】王者民望(1)之如日月,归(2)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故曰:“明乎禁舍开塞(3),其取天下若化。”故曰:“国贫者能富之,地不任者任之(4),四时不应者能应之。故夫土广而任,则其国不得无富。民众而制,则其国不得无治(5)。且富治之国,兵不发刃(6),甲不出暴,而威服天下矣。”故曰:“兵胜于朝廷,胜于丧绝(绝疑纪),胜于土功,胜于市井(7)。”暴甲而胜,将胜也;战而胜,臣胜也;战再胜当一败。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1703062914
1703062915 【注释】(1)望:景仰。(2)归:归附。(3)禁舍开塞:禁罚和赦免,开放和闭锁。(4)地不任者任之:《武经七书直解》:“地不可任以耕种者,则任之使可耕可种也。”(5)无治:谓国家不太平。(6)发刃:刀斧等开口或磨快。(7)市井:城邑,城市,集镇。
1703062916
1703062917 【译文】善于治国的王者,人民仰慕他就像日月一样,趋向他就像回到了父母身边一样,归附他如同流水归向大海一样。所以说:“明白了禁罚、赦免、开放、闭锁的时机和道理,那么取得天下就像万物化生一样自然。”所以说:“国家贫穷的能使它富裕,土地不能耕种的使其可耕可种,四季农时不应时的使它应时。土地广阔并被耕种,则国家不可能不富足;人口多而能掌控的话,则其国家不可能不安定。而且富足安定的国家,兵器不必开口磨快,不必出动军队,就能使天下敬畏顺服。所以说,军事上的胜利,取决于朝廷正确的政治措施,取决于民众的同心同德,取决于农业丰收,取决于城镇繁荣。靠身穿铠甲的士兵取得胜利,是指挥将帅的胜利;通过战争来取得胜利,那是决策大臣们的胜利。战争频繁胜利,其实相当于失败。动用数十万人的军队,其军费每天耗费数千金。因此强调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不战而胜才算是最高明的。
1703062918
1703062919 战 威
1703062920
1703062921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的威力问题,指出将帅发号施令应明确无疑,则众不二志,并强调“本战之道”,即“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轨,士不旋踵”。同时还指出“王国富民,霸国富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重民本、贵人事的思想。
1703062922
1703062923 【原文】令所以一(1)众心(2)也,不审(3)所出(4),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也。出令之法(5),虽有小过毋更,小疑毋申(6)。事所以待(7)众力也,不审所动(8)则数变;数变,则事虽起,众不安也。动事之法,虽有小过毋更,小难毋戚(9)。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10)。
1703062924
1703062925 【注释】(1)一:统一。(2)众心:众人之心,民心。(3)不审:不慎重,不周密。(4)出:发布。(5)法:常规。(6)申:表达。(7)待:依靠,依恃。(8)动:行动,采取行动。(9)戚:忧愁。(10)二志:心志不专一,异心。
1703062926
1703062927 【译文】号令,是用来统一军队意志的。如不慎重发号施令,就会经常变更。如果经常变更,那么号令纵然下达了,众人也不会相信。因此,下达号令的原则是:即使有小的过错也不要再次更改号令,有小的疑惑也不用说明。战争的胜利是要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如果不慎重地采取军事行动,就会多次变动号令,如果多次变动,纵然战事已开始,众人也会心中不安。军事行动的原则是:虽有小的不当也不要更改,有小的挫折也不要忧虑。所以,如果上级没有犹豫不决的命令,则众人没有别的命令可以听从;如果行动没有令人疑惑的变故,则众人不会有三心二意。
1703062928
1703062929 【原文】古率民(1)者,未有不能得其心,而能得力(2)者也;未有不能得其力,而能致其死者也。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而后民以饥易(3)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而后民以死易生。故古率民者,必先礼信而后爵禄(4),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托其身焉。
1703062930
1703062931 【注释】(1)率民:引导百姓。(2)力:力量,支持。(3)易:替代。(4)爵禄:指授予爵位、官职和俸禄。
1703062932
1703062933 【译文】古来统率民众者,没有不取得民心而能使他们自愿效力的,也没有不得到百姓自愿效力而能让他们冒死而战的。所以一个国家必须有崇礼守信相亲相爱的道义,而后民众才能感到虽饥犹饱;国家必须有孝顺慈爱、廉洁知耻的风俗,而后民众才能认为虽死犹生。所以古代治理民众的君王,必然是先以礼义诚信来教化民众,然后才授以他们官位和俸禄;先教以廉洁知耻,然后才用刑罚来约束他们;先亲近、施爱于民众,然后才能托付重任。
1703062934
1703062935 【原文】民死其上如其亲,而后申之以制(1)。古为战者,必本气以厉志(2),厉志以使(3)四枝(4),四枝以使五兵(5)。故志不厉则士不死节(6),士不死节,虽众不武(7)。厉士之道,民之所以生,不可不厚也。爵列(8)之等,死丧之礼,民之所以营也,不可不显也。必因民之所生以制之,因其所营以显之,因其所归以固之。田禄(9)之实,饮食之粮,亲戚同乡,乡里相劝(10),死丧相救,丘墓(丘墓作兵役)相从(11),民之所以归,不可不速也。如此,故什伍(12)如亲戚,阡陌(13)如朋友;故止如堵墙(14),动如风雨。车不结轨(15),士不旋踵(16),此本战(17)之道也。
1703062936
1703062937 【注释】(1)制:法度,制度。(2)厉志:激励意志,磨练意志。(3)使:谓驱使、支配。(4)四枝:四肢。(5)五兵:五种兵器。(6)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7)不武:不算勇武。(8)爵列:爵位。(9)田禄:先秦卿大夫的俸给来自采地或公田,故称田禄。(10)相劝:互相勉励。(11)相从:跟随,在一起。(12)什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13)阡陌:当从《史记》作“什伯”,指行伍。(14)堵墙:墙垣。(15)结轨:轨迹交结。形容车辆络绎不绝。(16)旋踵:转身。指畏避退缩。(17)本战:谓战阵的根本。
1703062938
1703062939 【译文】等民众把为君主而死看作如同为亲人而死,然后再用规章制度来告诫他们。古时候的将帅指挥作战,必用自身行为及良好的精神表率来激励士兵的意志,用强烈的意志去支配四肢,用灵活有力的四肢去使用武器。所以战斗意志不加激励,士兵就不会为保全其气节而拼死作战。士兵不为保全气节而拼死作战,军队的人数再多也没有勇猛的斗志。激励士气的方法,就是将士赖以生存的东西不能不丰厚;爵位的等级,丧葬的礼仪,这些都是将士所营求的,不能不显明。必按照将士生活的需求来裁定,按照他们所营求的来显扬,按其归属的等级给予明确的保障并坚持执行到底。像田地俸禄等物资,饮食所需的粮物,使其亲戚同乡共享,乡亲邻居互相勉励,死丧之事相互给予援助,死者的坟墓彼此依傍,这都是将士们所向往的归宿,不可不及时解决。若能如此,那么军队内部就会亲如一家,不同队伍之间的士兵就会像朋友那样亲密无间。这样一来,部队驻守时能像铜墙铁壁一样坚固,行动时犹如暴风骤雨一样迅猛,战车勇往直前,士兵绝不后退,这就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原则。
1703062940
1703062941 【原文】地,所以养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战,所以守城也。故务耕者其民不饥,务守者其地不危,务战者其城不围(1)。三者,先王之本务(2)也。而兵最急矣,故先王务尊(3)于兵。尊于兵,其本有五:委积(4)不多,则事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士不强;备用不便,则士横;刑诛(5)不必,则士不畏。先王务此五者,故静能守其所有,动能成其所欲。
1703062942
1703062943 【注释】(1)围:包围。(2)本务:根本事务。(3)尊:重视。(4)委积:谓储备的粮草。(5)刑诛:按律诛杀,刑杀。
1703062944
1703062945 【译文】土地是用来养活民众的,城池是用来保卫土地的,战争是为了防守城池的。所以,注重农业生产的,民众就不会受饥荒;注重防御的,领土就不会被侵犯;注重作战战略的,城池就不会被围困。这三件事是历代贤明君王立国的根本要务,而其中军事问题又最为紧要,所以历代明君特别重视军事。重视军事最根本的有五个问题:粮草储备不充分,军队就难以行动;奖赏待遇不优厚,民众就得不到鼓励;武士不经严格挑选,兵力就不会强大;武器装备调用不便利,士兵就不会勇敢;做不到有过必罚,士兵就不会畏服。先王能注重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所以静防不战,能固守其疆域,而出征攻伐,定可战无不胜。
1703062946
1703062947 【原文】王国富民,霸国(1)富士,仅存(2)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3)。是谓上溢而下漏,故患无所救。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4)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5)而事吉;贵政(政作功。上事作和)养劳(6),不祷祠(7)而得福。故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圣人所贵(8),人事而已矣。
1703062948
1703062949 【注释】(1)霸国:行霸道治理的国家。(2)仅存:勉强存在。(3)仓府;粮仓及钱库的合称。(4)时日:时辰和日子。(5)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6)贵政养劳:贵政,指有功于国的贵臣。养劳,供养有功绩者。(7)祷祠:谓向神求福及得福以后报以祭。(8)贵:崇尚,重视。
1703062950
1703062951 【译文】施行王道的国家,注重先让百姓富裕;施行霸道的国家,注重先让士人富足;勉强生存的国家,士大夫们特别富裕;濒于灭亡的国家,君王的粮仓府库特别富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层富足有余而下面百姓穷困不堪。像这样,一旦有亡国的祸患就无法挽救了。因此说:“选用有德行和才能的贤才来辅佐治国,不须选择吉日良辰,国事也会顺利吉祥;严明法律、谨慎政令,不必占卜吉凶,万事也会吉祥;供养犒劳功臣,不用祈祷神灵庇佑也能得福。”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重视的,只在于人的作为罢了。
1703062952
1703062953 【原文】勤劳之事,将必从己先。故暑不立(立作张)盖(1),寒不重裘(2);有登降(3)之险,将必下步;军井(4)通(通作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食,垒(5)成而后舍(6);军不毕食,亦不火食(7);饥饱、劳逸(8)、寒暑,必身度之。如此,则师虽久不老(9),虽老不弊(10)。故军无损卒,将无惰(11)志。
1703062954
1703062955 【注释】(1)盖:遮阳障雨的用具。指车篷或伞盖。(2)重裘:厚毛皮衣。(3)登降:上下。指从低处到高处,从高处到低处。(4)军井:军中士众用的井。(5)垒:军营。(6)舍:古称军队住宿一夜为舍。(7)火食:举火煮饭。(8)劳逸:劳苦与安逸。(9)老:疲惫、困乏。(10)弊:竭尽。(11)惰:懈怠,懒惰。
1703062956
1703062957 【译文】对于辛勤劳苦之事,将帅必身先士卒。所以,酷暑时不撑遮阳伞盖;严寒时不穿厚毛皮衣;遇有登高及下坡的险路,将帅必下车马与士卒步行;军队凿井成功后,同战士一起喝水;军队饭食煮熟后,再同战士一起吃饭;军队营垒筑成后,再同战士一起休息。全军若尚未吃饭,自己也绝不会生火做饭。总之,饥饿、温饱、劳苦安逸、严寒酷暑,将帅亲自与士兵们一起度过。这样,即使军队长期作战,军力也不致于疲惫、困乏,即使有疲惫、困乏,战斗力也不至于衰竭。所以军队没有减员,将领的斗志也不会懈怠。
1703062958
1703062959 兵 令
1703062960
1703062961 【题解】尉缭子认为,战争是“凶”“逆”之事,但又是不可废除的。用兵应本乎仁义,以讨伐暴乱。政治和军事是文为“种”、武为“植”,文为“里”、武为“表”的关系。明白这一点,就能预知胜败。政治可以使人分辨利害安危,武力可以用来进攻强敌,保卫自己。为驱使全军拼死作战,主张以严刑重罚禁止士兵逃亡,使吏卒在战斗中互相救助,并借此树立威信,使士兵服从命令,做到号令明白、攻守得宜。
[ 上一页 ]  [ :1.7030629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