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3062e+09
1703063062
1703063063 【题解】仲尼是指孔夫子。本段作者旨在提倡孔子所主张的“王道”政治,而批判“霸道”的祸害。
1703063064
1703063065 【原文】仲尼之门人(1),五尺之竖子(2),言羞称乎五伯(3),是何也?曰:“然(4)。彼非本政教也(5),非致隆高(6)也,非綦文理也(7),非服人心也。向方略(8),审劳逸(9),畜积修门(10)而能颠倒(11)其敌者也。诈心(12)已胜(13)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14)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15)之门哉!彼王者不然,致(16)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17)之而羞与之门,委然成文(18)以示之,天下自化矣。有灾缪(19)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甚省矣。”
1703063066
1703063067 【注释】(1)门人:弟子。(2)五尺之竖子:同“五尺之童”。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3)五伯:五个霸主。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4)然:常作表示肯定的答语。(5)非本政教也:政教,政治与教化。《荀子集解》王引之曰:五伯亦有政教,不得言五伯非本政教。“本”,当为“平”字之误也。五伯犹未能平其政教,故曰“非平政教也”。(6)隆高:高超,高明。(7)非綦文理也:綦,音齐,《荀子集解》:非极有文章条理也。(8)向方略:向,趋也。方略,计划;权谋;策略。(9)审劳逸:《荀子集解》:谓审知使人之劳佚也。(10)修门:培养提高战斗之术,指加强战备。(11)颠倒:倾覆;败亡。(12)诈心:欺诈之心。(13)胜:同“盛”。炽盛。(14)蹈利:犹求利。(15)大君子:指孔夫子。(16)致:极。(17)殆:危亡;危险。(18)委然成文:委然:有文彩貌。文:指礼乐制度。(19)灾缪:祸患灾乱和悖谬乖戾。缪,通“谬”。
1703063068
1703063069 【译文】孔子的弟子,即使身高五尺的少年学生,都以谈论春秋五霸为羞耻。这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说:确实是这样的,因为五霸所行的并不是执政教化的根本之道,他们的为政之方尚未达到最高的境界,并没有完全依照礼仪来治国,并没有得到所有百姓心悦诚服的拥戴。他们不过是趋向于运用权谋和策略,使用人力的时候懂得劳苦与安逸,蓄积物质,加强战备,研究战术,以便能倾覆他们的敌国。用欺诈之术取得胜利后,他们又用表面的礼让来掩饰其争夺,貌似追求仁德,实际却把谋利作为目的,这些人不过是小人中的杰出者罢了。他们又哪里值得大圣人孔子的门人所称道呢!那些施行王道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们最为贤明而又能帮助不肖的人,他们最为强大而又能宽容弱小。他们与人交战,必定能够取得胜利,但却羞于与之相斗。他们只需要用文辞把礼仪制度昭告天下,天下人自然就会受到他的教化,如果还有导致祸患灾乱的悖谬乖戾之人,然后才对其诛杀。所以圣明的君主,对于诛杀是极少使用的。
1703063070
1703063071 儒 效
1703063072
1703063073 【题解】儒效,即向儒者学习的意思。儒,本义作“学者之称”解,从人从需,为需要义。学者乃人群中所最需要者,以其能安邦定国,使人民幸福和乐故。
1703063074
1703063075 【原文】秦昭王(1)问孙卿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曰:“儒者法先王(2),隆(3)礼义,谨(4)乎臣子而致贵(5)其上者也。虽穷困(6)冻馁(7),必不以邪道(8)为贪;无置锥之地(9),而明于持社稷(10)之大义。势在人上(11),则王公(12)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13)陋屋,人莫不贵,贵道诚存也。在本朝则美政(14),在下位则美俗(15)。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16)定乎内,礼节(17)修乎朝,法则度量(18)正(19)乎官,忠信爱利形(20)乎下。故近者歌讴(21)而乐之,远者竭蹶(22)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23)之属,莫不从服。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为其无益于人之国乎?”昭王曰:“善。”
1703063076
1703063077 【注释】(1)秦昭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名则,一名稷。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稷(嬴则)。秦昭王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手下包括有张仪、白起等,使秦国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国。(2)法先王: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3)隆:谓使兴盛。(4)谨:慎守,严守。(5)贵:尊重,敬重。(6)穷困:贫穷。(7)冻馁:谓饥寒交迫。(8)邪道:不正当的言行;不正的路。(9)置锥之地: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地方。亦比喻赖以安身立命之地。(10)社稷:国家的代称。(11)在人上:《荀子集解》:在人之上,谓为人君也。(12)王公:天子与诸侯。(13)穷阎:陋巷;穷人住的里巷。(14)在本朝则美政:本朝指朝廷。古以朝廷为国之本,故称。美政:使政治美善。(15)美俗:使风俗淳美。(16)志意:思想;精神。(17)礼节:礼仪规矩。(18)法则度量:法则:制度;法度。度量:法度。(19)正:通“整”,使正;整理;端正。(20)形:形成;产生。(21)歌讴:讴歌,歌颂。(22)竭蹶:颠仆倾跌,行步匆遽貌。(23)通达:通行;到达。
1703063078
1703063079 【译文】秦昭襄王问荀卿说:“儒家学说对于国家没有什么益处吧?”孙卿子回答到:“儒家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提倡尊崇礼义,使为人臣的谨慎而不敢为非,而极敬重他的君上。即使贫穷困窘饥寒交迫,也一定不会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贪求财富;即使没有安身立命之处,依然明了持守社稷的大义。如果他的权势在众人之上,就是天子诸侯之材;权势在人下时,则是保全社稷的重臣,国君的至宝。虽然隐居于陋巷破屋,众人无不尊重,尊重其修身行道真诚不改。他在朝廷之上就能使政治美善,在民间则使风俗淳美。儒者权势居于人之下(做臣子、平民)时就是这样的。如果其权势在人之上(做天子、诸侯),他们带给人的德泽就更广大了。他有着坚定的意志,能让朝廷礼仪规矩整齐有序,用法则和度量来整肃百官,让天下形成忠义,诚信、仁爱、利他之风。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远方的人爱慕敬佩趋之若鹜。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凡是车船所到,人迹所至之地,无不心悦诚服。那么学儒之人为人下(做臣子、平民)如以上所说,为人上(做天子、诸侯)也如上所述,怎么能说儒家对人们的国家没有益处呢?”昭襄王回答说:“说的好啊!”
1703063080
1703063081 【原文】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能旧皆作贤。改之)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知旧作智)者,非能遍知(知旧作智)人之所知(知旧作智)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辨者,非能遍辨人之所辨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有所止(止旧作上。改之)矣。相高下(1),序五种(2),君子不如农人;通财货(3),辨贵贱(4),君子不如贾人(5);设规矩(6),便备用(7),君子不如工人。若夫论德而定次(8),量能而授官(9),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10),事变(11)得应,言必当理(12),事必当务(13),然后君子之所长也。君子无爵(14)而贵,无禄(15)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16)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哉?
1703063082
1703063083 【注释】(1)相:《荀子集解》:相,视也。高下,原隰也。(2)序五种:序,谓按次序播种。五种,五种谷物。《荀子集解》:五种,黍、稷、豆、麦、麻。序,谓不失次序,各当土宜也。(3)通财货:通,流通;交换。《周礼·〈考工记〉序》:“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财货,钱财货物;财物。(4)辨贵贱:辨,辨别;区分。贵贱,指价值的高低。(5)贾人:商人。(6)设规矩:设,施用。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7)便备用:便,指合适使用。备用,器用;工具。(8)论德而定次:论德,评判品德的高下。次,职位;地位。(9)量能而授官:衡量才能,授予相应官职。(10)得宜:得其所宜;适当。(11)事变:泛指事物的变化。(12)当理:合理。(13)当务:适合时务。(14)爵:爵位;官位。(15)禄:俸给。古代制禄之法,或赐或颁无定;或田邑或粟米或钱物历代差等不一。(16)穷处:谓乡居不仕;隐居。
1703063084
1703063085 【译文】所说君子的贤能,不是指能够把人能所做的一切事都做到;所说君子的明辨,不是说无所不知地了解一切人所知道的事;所说君子的辨别,不是说能全分辨清楚一切人所能分辨的事;所说君子的明察,不是说能观察明了一切人所能明察的事,君子的知识和才能也是有止境的。审察土地的地势高下肥沃贫瘠,按时节次序播种黍、稷、豆、麦、麻等粮食作物,君子不如农夫;熟悉钱财货物的流通交易,辨别物品价值的高低贵贱,君子不如商人;使用规和矩等工具,熟练地运用各种工具,君子不如工人。如果说到以品德高下来确定职位,衡量才能高低授予相应官职,使贤能之人和不肖之徒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能力强或弱的人都能得到任用,万物得其所宜,事物的变化都有应对,说话必定合符道理,做事必定适合时务,这些才是君子所擅长的。君子没有官位却尊贵,没有财富却富足,不说话却受人信任,不发怒却具有威严,乡居不仕却荣显,孤身独居却怡然自乐。难道这不是最尊贵、最富足、最稳重、最威严的吗?
1703063086
1703063087 王 制
1703063088
1703063089 【题解】王制,即古圣先王治国安邦的理念、原则、方法。其核心就是“以人民利益为重”。正如本篇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703063090
1703063091 【原文】“请问为政。”曰:“听政之大分(1),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2),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3)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若是,令行禁止(4),王者之事毕矣。公平(5)者,职之衡也(6);中和(7)者,听之绳也(8)。其有法者以法行,其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9)也;偏党(10)而无经(11),听之辟(12)也,故有良法(13)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而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
1703063092
1703063093 【注释】(1)大分:大要。(2)不杂:不混杂,不混淆。(3)英杰:才智杰出的人;英豪。(4)令行禁止: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令或纪律严明。(5)公平:公正而不偏袒。《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6)职之衡也:职,职务;职业;职分;职责。衡,准则;标准。(7)中和:中正平和。杨倞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8)听之绳也:听,审察;断决;治理。绳,准则;法度。(9)尽:达到极限。(10)偏党:指偏私。(11)无经:没有常规或法度。(12)辟:罪;罪过。(13)良法:良好的法制、法规。
1703063094
1703063095 【译文】有人请问(孙卿子)如何治理国家。孙卿子回答说:“处理政务的要领是,对抱着善意来的人要以礼相待,对怀着恶意来的人要以刑罚惩处。这两者区别对待,于是贤能与不肖之徒就不会混为一谈,对错是非就不会混淆不清。贤能与不肖不混为一谈,那么才智杰出的英豪就会到来;对错是非不会混淆不清,那么国家就得到治平。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凡事能够令行禁止,国君的政事就算究竟了。公平公正是处理政事的原则,宽严适当是处理政务的准绳。有法可依的,依法而行;无法可依的,按相似法令以此类推,这就是听政的最高境界。偏私而且不依常法,这是处理政事的歪风邪气。所以有良好的法制法规但政治还是混乱的,这种情况有。有君子执政而政治还出现混乱的情况,从古到今,从未听说过。经传上说‘政治修明是由君子执政而出现的,腐败混乱是由小人执政而出现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703063096
1703063097 【原文】马骇舆(1),则君子不安舆;庶人(2)骇政(3),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4)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如是,则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矣。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5)者,欲安,则莫若平政(6)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7)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8)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9)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10),由将无益也。成侯(11)、嗣公(12),聚敛计数(13)之君也,未及(14)取民(15)也;郑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16);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17)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18),仅存之国富大夫(19),亡国富筐箧(20)、实府库(21)。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22)。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23)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24)、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25)也。
1703063098
1703063099 【注释】(1)马骇舆:骇,马受惊。舆,车。(2)庶人:平民,百姓。(3)骇政:谓民心不安于政命。杨倞注:“骇政,不安上之政也。”(4)惠:给人财物或好处。(5)君人:为人之君;统治人民。(6)平政:谓修明政治。(7)隆礼:尊崇礼法。(8)尚:尊崇;重视。(9)大节:基本的法纪;纲纪。(10)曲当:委曲得当;完全恰当。(11)成侯:卫成侯(?—公元前343年),即姬遫,为战国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他是卫声公儿子,公元前371年承袭卫声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二十九年。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6年),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自行贬号曰侯。死后魏改立子南劲为卫君。(12)卫嗣公:亦作卫成襄侯,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国第四十一代国君,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293年在位。他是卫平侯之子,卫怀君之父。公元前334年,即卫平侯之位。嗣君五年(公元前330年),嗣君自行贬号曰君,卫国自此仅存濮阳一地。(13)聚敛计数:聚敛,谓急于敛取赋税。聚,通“骤”。计数,谋略权术。(14)未及:没有来得及。(15)取民:谓得民心。(16)未及为政也:《荀子集解》注:礼记曰:“子产犹众人之母,能食之,不能教之也。”(17)修礼:施行礼教。(18)士:武士;兵士。(19)仅存之国富大夫:仅存,勉强存在。大夫,古职官名,此指官员。(20)筐箧:用竹枝等编制的狭长形箱子。此指府库。(21)府库: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22)漏:干涸。(23)立而待:指时间短暂。(24)召寇肥敌:召,招引;导致。召、招通用。寇,盗匪,群行劫掠者。肥,使富裕;丰盛,充足。(25)蹈:朝某方向走;行。
1703063100
1703063101 【译文】马拉车时受到惊吓,坐在车内的君子就会不安稳;百姓因政令惊惧,则在君位上的君主就会不安稳。如果马拉车时受惊,最好让他静下来不动;百姓因政令惊惧,最好能够向他们施予恩惠。选用贤良之人,任用诚笃恭敬的人,兴起孝悌之风,收养孤儿寡妇等等,这样,百姓就会安守政令。百姓安守政令,君主才能安然于君位上。经传上说“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覆灭船”,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为人之君,想要得到安定,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明政治、爱民如子;想要得到荣耀,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尊崇礼法敬重贤士;想要建立功名,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重用贤能。这是关系为人之君者存亡安危的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处理地得当,那么其他的小事就全都妥当了。这三件大事要是没有做好,那其他的小事就算做得全都得当,仍然没有丝毫益处。卫成侯、卫嗣公,是横征暴敛使用权术谋略的君主,但未能取得民心;郑子产得到民心,但未能很好地处理政事;管仲能处理好政事,但未能施行礼仪教化。施行礼仪教化可以称王,善于为政可以强盛,得到民心能获得安定,横征暴敛就一定会灭亡。所以实施教化的王者治理天下,关心百姓的富足,注重为政、称霸天下的君主关心兵士的富足;勉强存在的国家,只关心大夫的富足;亡国之君,只关心自己的钱柜饱满,国库充足。钱柜已经饱满,国库已经充足,但是百姓贫穷,这是所说的上满溢而下干涸。这样的国家,对内不能用来防守,出外不能用来应战,于是倾覆灭亡马上就会到来。所以,为自己聚敛财富,会使自己亡国,进而使敌国变得富强。聚敛财富,这是召来仇寇、养肥敌人,亡失国家、危害身命的道路,所以圣明的君主决不会走这条路。
1703063102
1703063103 富 国
1703063104
1703063105 【题解】富国,即如何让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论语》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真正富国需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准和提升人民素质两个方面着手,这两者互相影响,缺一不可。本篇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做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
1703063106
1703063107 【原文】足国之道(1),节用裕民(2),而善藏其余也。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则民富,出实百倍(3)。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夫君子奚(4)患乎无余(5)也?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6)之名,而且有富厚(7)丘山之积矣;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8)之实矣。
1703063108
1703063109 【注释】(1)足国之道:《荀子集解》:明富国之术也。(2)节用裕民:节用,节省费用。裕民,使民众富裕。(3)出实百倍:出,犹成。实,成熟;收获。百倍,一百倍。形容倍数极高。(4)奚:疑问词。这里表示反问,犹“何”。(5)无余:指没有多余资财。(6)圣良:犹圣明和贤良。(7)富厚:犹丰厚;繁富。泛指数量多。(8)穷乏:亦作“穷覂”。穷困;匮乏。
1703063110
1703063111 【译文】使国家富足的方法,就是节省用度,富裕百姓,而且能妥善储藏盈余的物资财富。节省用度要运用礼法,富裕百姓要用好的政策。实施了裕民的政策就会使百姓富足,收成会百倍增多。君主按照法令征税,在下的百姓依照礼法节省用度,剩余的资财就会堆积如山丘,君子还会发愁没有盈余吗?所以明白节省用度富裕百姓,就一定会有仁义、神圣、英明的美名,而且会有非常丰厚堆积如山的储备。不知道节省用度使百姓富裕就会令百姓贫穷,收成不足一半,君主虽然豪夺强取,仍然所获甚少。而且不知道按照礼法制度去节省地使用这些资财,不仅一定会有贪利诈取的名声,而且还一定会有空虚穷乏之实。
[ 上一页 ]  [ :1.7030630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