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3202
1703063203
【注释】(1)械数:指统一的度量衡制度。(2)官人:做官的人;官吏。(3)守数:恪守法规。(4)养源:亦作“养原”。保养本源,涵养本性。(5)辞让:谦逊推让。(6)忠信:忠诚信实。(7)象:效法,仿效。(8)劝:勤勉;努力。(9)安乐:使安宁快乐。
1703063204
1703063205
【译文】关于各种度量器具的规定,是治国的末流,不是治国的根源。君子是治国的根源。一般官吏恪守法规,君子保养本源。所以君上尊崇礼仪,任用贤能,而且没有贪利之心,那么臣下也就会极为谦逊推让,至为忠诚信实,而谨守臣子之职。因此奖赏不用实施,政令不用烦琐,而民俗也会美善,百姓没有谁敢不顺服君上的法令,都依顺君主的意志,勤勉于君主之事,于是天下安宁、人人快乐。
1703063206
1703063207
【原文】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1),城之固(2),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3),不灭亡,不可得也。故人主欲强固安乐(4),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5)美国,则莫若求其人。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也;明分职,序事业,拔材官能(6),莫不治理,则公道(7)达而私门(8)塞矣,公义(9)明而私事(10)息矣。如是,则德厚(11)者进而佞悦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12)者起,兼听(13)齐明而百事不留。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14)独坐(15)而天下从之,如四支(16)之从心也。
1703063208
1703063209
【注释】(1)劲:战斗力强。(2)固:坚固。(3)危削:衰危。(4)强固安乐:强固,强大巩固。安乐,使安宁快乐。(5)修政:修明政教。(6)官能: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官。(7)公道:公正的道理。(8)私门:行私请托的门路。(9)公义:亦作“公议”。公正的义理。(10)私事:与公事相对。个人的事。(11)德厚:犹仁厚。(12)廉节:清廉有节操。(13)兼听:广泛听取意见。(14)块然:孤独貌;独处貌。(15)独坐:一个人坐着。(16)四支:四肢。
1703063210
1703063211
【译文】君主,是百姓思想行为的本源,源头清则水流也清,源头浊则水流也浊。所以拥有江山社稷而不能爱护百姓,不能利益百姓,而想求得百姓亲敬爱戴自己,这是不可能的。百姓不亲敬不爱戴自己,而求其为自己所用,为自己赴死,这是不可能的。百姓不能为自己所用,不能为自己赴死,而求兵力强大、城郭坚固,这是不可能的。兵士不强大,城郭又不坚固,想求敌人不来侵犯,这是不可能的。敌人到来而希望没有衰危,国家不被灭亡,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君想要国家强大、巩固、安定。不如反过来依靠人民。想臣下归附、百姓一心,不如反过来修好政事。希望修明政治国风淳美,则最好去求得有德才的君子。所以君主,爱护百姓,然后自己才能安定;爱护贤士,然后自己才能荣耀。两者缺失一个就会亡国。能够明确每个人的名分和职权,区分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选拔贤才,任用能人,则没有什么不能得到治理的。这样,公正之道就会畅通而行,私自受贿办事的门路就闭塞了。公正的义理就会昌明,而个人私心行事就会止息了。这样一来。则德行淳厚者就会得到进用,而奸侫谄媚的人就会被止塞,贪图利益者会被罢黜,廉洁奉公的就会被起用,广泛听取意见明察一切,则各种事情就不会久拖不决了。因此,天子不用亲自查视而就已经了解一切,不用亲自去听而就已经明白实情,不用自己思考而就已经拥有智慧,不用自己做事而功业就已成就。他安然独坐,但天下人无不顺从于他,如同四肢听从心的支配一样。
1703063212
1703063213
【原文】人主有六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1)之;使智者(2)虑之,则与愚者论(3)之;使修士(4)行之,则与奸邪之人疑(5)之,虽欲成功,得乎哉?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影之枉(6)也,惑莫大焉!语曰:“公正之士,众人之痤(7)也;循道(8)之人,奸邪之贼也。”今使奸邪之人论其怨贼,而求其无偏,得乎哉?譬之是犹立枉木(9)而求其影之直也,乱莫大焉!故古之人为之不然,其取人(10)有道,其用人(11)有法。取人以(以作之)道,参(12)之以礼;用人之法,禁(13)之以等;行义(14)动静(15),度之以礼;智虑(16)取舍(17),稽(18)之以成;日月积久(19),挍(20)之以功。故卑不得临(21)尊,轻不得悬重,愚不得谋智,是以万举不过也。
1703063214
1703063215
【注释】(1)规:这里指限制,纠察贤者的行为。(2)智者:有智谋或智慧的人。(3)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4)修士:有道德修养的人,操行高洁之人。(5)疑:疑忌;猜忌。(6)枉:弯曲。(7)痤:音错,二声。犹痈疽,毒疮。(8)循道:遵循正道。(9)枉木:曲木,弯木。(10)取人:选择人。(11)用人:任用人才;使用人员。(12)参:检验;考索验证。(13)禁:牵制;约束。(14)行义:品行,道义。(15)动静:偏指行动;动作;举止。(16)智虑:智谋;谋划。(17)取舍:择用与弃置;选择。(18)稽:考核,查考。(19)积久:谓经历很长时间。(20)挍:同校。考核,考察。(21)临:胁制。
1703063216
1703063217
【译文】君主有六种忧患:任用贤能的人去为政,而与卑鄙无能的人一起限制他;任用智者考虑政事,而与愚昧无知的人一起评论他;任用有道德修养的人去施政,而与奸佞邪恶的人一起猜疑他。虽然想成功,能得到吗?好比是立起直木,而害怕其影子会弯曲,简直太愚痴迷惑了。俗话说:“公平正直的人,被众人视为毒疮。遵循正道的人,被奸邪的人视为仇贼。”如今用奸佞邪恶之人,去评论他的怨家仇贼,还想求其没有偏颇,能得到吗?譬如是立起弯曲之木,而求其影子笔直,没有比这更悖乱的了。所以古时之人不这样做事。古人选择人依正道,古人任用人依正法。选择人的正道是用礼仪来检验,用人的正法是用等级来限定。对人的品行道德举止行为,用礼仪来量度。智慧和判断取舍的决策能力,以实际成效来查考,日积月累,以所成功绩来考核。所以卑下者不可以胁制尊贵者,地位轻贱的人不可以去衡量地位尊重的人,愚昧无知的人不可以出谋划策给智慧聪明的人。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出现差错。
1703063218
1703063219
【原文】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者,欲得善驭、及速致远者,悬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阿(1)子弟,外不可隐(2)远人(3),能致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哉!虽圣人不能易也。欲治国驭民,调一(4)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5)难;治则制人,人不能制也;乱则危辱灭亡,可立而待也;而求卿相(6)辅佐(7),则独不若是其公也,唯便辟(8)亲比(9)己者之用也。岂不过甚哉?故有社稷者莫不欲强,俄(10)则弱矣;莫不欲安,俄则危矣;莫不欲存,俄则亡矣。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11)珠玉(12),无私人以官职事业。是何也?曰:“本不利于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则是主暗也;臣不能而诬能(13),则是臣诈也。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俱害之道也。夫文王非无贵戚(14)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僻也,乃举太公(15)而用之,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莫不为显诸侯。如是者,能爱人也。故举天下之大道(16),立天下之大功,然后隐(17)其所怜所爱。故曰:“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此之谓也。
1703063220
1703063221
【注释】(1)阿:徇私,偏袒。(2)隐:埋没。(3)远人:关系疏远的人。(4)调一:亦作“调一”。协调,统一。(5)拒:拒绝;抵制。(6)卿相:执政的大臣。(7)辅佐:辅助佐理。(8)便辟:亦作“便僻”。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9)亲比:亲近依附。(10)俄:短暂的时间,一会儿。(11)金石:金和美石之属。(12)珠玉:珍珠和玉。泛指珠宝。(13)诬能:谓虚夸其才能。(14)贵戚:帝王的亲族。(15)太公:指姜太公(约公元前1128年—约公元前1015年),世寿一三九岁,卒于周都镐京。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韬略家。(16)大道: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17)隐:同“稳”。安稳,稳定。
1703063222
1703063223
【译文】君主想得到箭法高超、能射中远处微细物品的人,想得到善于驾驭、能快速到达远方的人,就应该张布公告以高官重赏,以招引其到来;内不可以偏袒自家子弟,外不可以埋没疏远之人,能做到的人就取用。这难道不是必定得到人材的方法吗?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改变啊。想要治理好国家,驾驭好百姓,就要协调上下,使得大家意志统一,对内坚固城郭,对外抵制入侵。(他明白)国家得到治理,就能制服别人,不会受人所制;国家一旦混乱,则危难耻辱灭亡,马上就会到来。但在寻求卿相来辅助自己治理国家的时候,则偏偏不像求上面所说善射善驭的人一样公道了。只用自己的左右亲信和迎合自己的人,这不是大错特错了吗?所以拥有江山社稷的君主,没有不希望自己国家强大的,但不久就衰弱了;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定的,但不久却陷入危难;没有不希望国家世代长存的,结果却灭亡了。所以明君有因为偏爱而私下把金银珠宝给人的,没有因偏爱而私下把官职政务给人的。为什么?答案是:那样做本不利于所偏爱的人,他们没有能力而君主任用他们,则是君上昏庸,臣子自己无能而虚夸自己有才能,是为臣子的欺诈。君主昏庸于上,臣子欺诈于下,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这是君臣俱受损害的做法。周文王不是没有皇亲国戚,不是没有兄弟子侄,不是没有宠臣亲信,却举姜太公而重用他,统一天下,设立七十一个诸侯国,文王的姬姓一族独占五十三人,周室的子孙无不显贵成为诸侯,这样做才能真正爱人。所以实行天下最好的治道,建立天下最大的功业,然后再安安稳稳的去疼惜爱怜亲爱的人。古语说“只有明君能真正爱护其所爱之人,昏君则必然危害其所爱之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703063224
1703063225
臣 道
1703063226
1703063227
【题解】臣道,即古之为臣之道,今日之如何作下属。君臣(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自古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长治久安。本篇着重阐述为臣的道理与方法,指出“谏、争、辅、弼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并勉励为臣之人应当“从道不从君”。
1703063228
1703063229
【原文】从命(1)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2);逆命(3)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4);不恤君之荣辱(5),不恤国之臧否(6),偷合苟容(7),以持禄养交(8)而已,谓之国贼(9)。君有过谋(10)过事(11),将危国家,陨(12)社稷之具(13)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智(14)同力(15),率群臣百吏,而相与(16)强君矫(17)君,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18)安国(19),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谓之弼。故谏争辅弼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所厚也,而暗主惑君(君作之)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传曰:“从道不从君(20)。”正义之臣设(21),则朝廷不颇(22);谏争辅弼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23)之士施,则仇雠(24)不作;边境(25)之臣处,则界垂(26)不丧。故明主好同,暗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27),暗主妒贤畏(28)能而灭其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覆(29)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30)君而补之(31),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国贼也。
1703063230
1703063231
【注释】(1)从命:犹遵命。(2)谄:奉承;献媚。(3)逆命:违抗命令。(4)篡:特指臣子夺取君位。(5)荣辱:光荣与耻辱。(6)臧否:否,音匹。善恶;得失。(7)偷合苟容:亦作“偷合取容”。谓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8)持禄养交:谓结交权贵以保持禄位。(9)国贼:危害国家或出卖国家主权的败类。(10)过谋:错误的谋划。(11)过事:过错;错事。(12)陨:毁坏;败坏。(13)具:定案;判决。(14)比智:联合有智慧的人。杨倞注:比,合也。(15)同力:齐心协力;共同出力。(16)相与:共同;一道。(17)矫:匡正;纠正。(18)尊君:尊崇国君。(19)安国:使国家安定。(20)从道不从君:遵从道义,不听命于君主。(21)设:施用。(22)颇:偏颇,偏差。(23)爪牙:形容勇武。(24)仇雠:仇人;冤家对头。(25)边境:亦作“边竟”。(26)界垂:垂通“陲”。边疆;边地。(27)飨其盛:飨,通“享”,享受;享有。盛,谓大业。言飨其臣之功业也。(28)畏:忌妒。(29)覆:广施;遍及。(30)调:调和。(31)补之:匡救其恶。
1703063232
1703063233
【译文】服从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的,称为恭顺;服从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的,称为谄媚;违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的,称为忠诚;违抗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的,称为篡逆;不体恤君主的荣辱,不体恤国家的得失,苟且迎合取悦于人,不过是为了结交权贵以保持禄位的,称之为国贼。君主有错误的谋划、错误的行为,这是将会导致国家危亡、社稷毁灭的行为。此时,大臣、父子、兄弟中,有的能进谏于君主,如果意见被采用就留下,不被采用则离开,这称为谏;有的能进谏于君主,意见被采用还好,不被采用则以死相谏,称为争;有的能联合有智慧的人同心协力,率领群臣百官,一起同心协力强制君主纠正错误,以解除国家的巨大祸患,最终达到了尊崇君主、安定国家的目的,这称为辅;有的违抗君主的命令,窃用君主的权力,反对君主的决策,为了安定国家的危难,去除国君的耻辱,这称之为弼。所以谏、争、辅、弼之人,是保社稷的重臣啊,是国君的重宝啊,是明君之所尊重所厚爱的。而昏君暴君则认为这些人是自己的仇贼。所以明君之所奖赏的,是昏君之所处罚的;昏君之所奖赏的,是明君之所刑杀的。经书上说:“要顺从道义,而不顺从于君主。”正义之臣能得到施用,那么朝廷的政事就不会出现偏差;谏争辅弼之人受到信任,则君主不会有大过错;勇武的将士被施用,则仇敌就不敢兴风作浪;守卫边境的大臣坚守边疆,则边界国土就不会被侵占。所以明君喜好与群臣共议国事,而昏君喜欢独断专行。明君任用贤能,而安享贤能之士治理的功业;昏君妒忌猜疑贤能,从而埋没他们的功绩。惩罚其忠臣,奖赏其贼害,这可称得上是最昏庸无道了。有大忠的臣子,有次忠的臣子,有下忠的臣子,还有是国贼的。以厚德熏陶君主而感化君主,是大忠。以厚德改变君主而匡救君主之过恶,是次忠。以直言正谏君主的过错而激怒君主,是下忠。不体恤君主的荣辱,不体恤国家的得失,苟且迎合取悦于人,不过为了结交权贵以保持禄位而已,称之为国贼。
1703063234
1703063235
致 士
1703063236
1703063237
【题解】致士,即招纳贤才。本篇主要说明君主不能得到贤才的主要原因在于“未明其德”。
1703063238
1703063239
【原文】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而在乎不诚。夫言用贤者,口也;却(1)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不亦难乎?夫曜蝉(2)者,务在明(3)其火,振(4)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1703063240
1703063241
【注释】(1)却:拒绝。(2)曜蝉:即耀蝉。一种捕蝉方法。夜晚以火照蝉,蝉见光后就投火而来。喻明主求贤,天下归附。(3)明:点燃;点亮。(4)振:抖动;拂拭。
1703063242
1703063243
【译文】国君的过错,不在于不说任用贤能,而是在于不能真心任用贤能。说要任用贤良,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拒绝贤者,却是其真实的行动。口里说的与实际做的相反,而想让贤才到来,让卑劣无能者退却,不是太难了吗?晚上用火光诱捕蝉的人,关键就在于使火光明亮,然后再撼动其所在的大树。如果火光不亮,虽然撼动大树,也没有用处。现今国君如果能够彰明自己的美德,那么天下人民的归心投奔,就会如同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
1703063244
1703063245
议 兵
1703063246
1703063247
【题解】议兵,即讨论如何加强国防建设。本篇是楚将临武君与荀卿之间关于用兵的对话,其用兵的根本核心还是在仁义、在得民心,所以,仁者拥有军队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人民。
1703063248
1703063249
【原文】临武君(1)与荀卿议兵于赵孝成王(2)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曰:“上得天时(3),下得地利(4);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5)也。”荀卿曰:“不然。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战攻之本,在乎一民也。弓矢(6)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7);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8),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旧无善字,补之)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9)也;所行者,变诈(10)也。善用之者,莫知其所从出。孙、吴(11)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乎?”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攻夺变诈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故以桀(12)诈桀,犹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若以指挠沸(13),若赴水火(14),入焉焦没(15)耳。故仁人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下之于上,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16)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临武君曰:“善。”
1703063250
1703063251
【注释】(1)临武君:战国时期楚国将领。事迹不详。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提出临武君为赵将庞暖。(2)赵孝成王(?—公元前245年):嬴姓,赵氏,名丹,惠文王子,公元前266年即位。秦军来攻,拔三城,触龙说赵太后以长安君为质于齐,齐援赵。韩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秦而附赵,赵令廉颇发兵取上党,驻守长平。秦人施反间计,赵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公元前260年,秦人围赵括于长平,括被杀,四十余万降卒为秦坑杀。次年,秦军围邯郸,公元前258年,魏公子无忌与楚春申君率兵救赵,秦解围。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燕发兵攻赵,廉颇攻燕军,诛其相栗腹。(3)天时: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4)地利:地理优势。(5)要术:重要的策略、方法。(6)弓矢:弓箭。(7)中微:射中微小的目标。杨倞注:“善射者能及远又中微细之物。” (8)亲附:亲近依附。(9)势利:谓形势有利。(10)变诈:巧变诡诈。(11)孙吴:孙武,吴起。(12)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历史上有名的暴君。(13)以指挠沸:用手指去搅滚烫的水。比喻自不量力,必然失败。(14)赴水火:犹言赴汤蹈火。比喻冒险犯难。(15)焦没:谓被火烧焦和被水淹没;毁灭。(16)捍:保护;保卫。
[
上一页 ]
[ :1.7030632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