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3252
1703063253
【译文】临武君和荀卿,在赵孝成王面前辩论用兵之道。赵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要领是什么?”临武君说:“上要占天时,下要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动,后发而先制,这是用兵的关键策略。”荀卿说:“不是这样。我所听到古时用兵之道,凡是兴兵征战的根本,在于和百姓一心,弓箭没有调整好,那么后羿不能射中微小的目标;共同拉车的六匹马如果不和力,那么造父也不能行到远方;百姓不亲近依附,那么商汤王周武王也不能一定获胜。所以善于使百姓依附者,才是能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关键在于要善于使百姓依附而已。”临武君说:“不是这样。用兵最重要的是形势有利,所应做的是巧变诡诈。善用兵的人,神出鬼没不知会从哪里出来。孙子和吴起这样用兵,天下无敌,何必一定要等百姓依附?”荀卿说:“不是这样。我所说的是仁人之兵,王者之师。您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和形势有利,攻占夺取巧变诡诈。仁人之兵,不能用诡诈来取胜。能用诡诈来取胜的,只是一些懈怠轻敌的军队。所以比如夏桀那样的君主去诡诈夏桀那样的君主,则有可能侥幸获胜。而夏桀那样的君主去诡诈唐尧那样的君主,就譬如是以卵击石,好比用手指搅沸水,如同赴汤蹈火,都会被烧焦和淹没的啊。所以仁人上下一心,三军将士齐心协力,臣子对于君主,下对于上,都如同儿子事奉父亲,弟弟事奉兄长;好比手臂来保护头和眼睛,保护前胸和腹部一样,用诡诈的方法去偷袭他,和先惊动而后再袭击他是一样的结果。”临武君说:“对!”
1703063254
1703063255
【原文】陈嚻(1)问荀卿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修(修作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卿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修(修作循)理,修(修作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2)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3)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4)之降,莫不悦喜(5)。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6),远迩(7)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8)。”
1703063256
1703063257
【注释】(1)陈嚻:嚻,音肖,古同“嚣”。陈嚣,是荀子的学生。(2)禁暴:亦作“禁虣”。制止暴乱;制止强暴。(3)存:军队驻扎的地方。(4)时雨:应时的雨水。(5)悦喜:喜悦。(6)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血,谓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7)远迩:犹远近。(8)四极:四方极远之地。
1703063258
1703063259
【译文】陈嚻向荀卿请教:“先生您议论用兵,一直是以仁义为本,仁者是爱敬人的,义者是遵循正理的,那么又为什么用兵呢?凡是所做需要用兵的,都是为争夺啊。”荀卿说:“不是你想的那样,那些仁者爱敬人民,因为爱敬人民而不愿意有人伤害人民。义者遵循正理,因为遵循正理而不愿意有人扰乱正理。所以他们用兵,是为了制止暴乱除掉祸害,不是要争夺。所以仁人之兵,所驻扎的地方,人们敬畏如神明,所行经的地方,人们无不从其教化,就像应时的雨水降临,无不欢欣喜悦。所以近者敬爱他们的美善,远方仰慕他们的道德,不必交战就能胜利,远近都来归服。道德昌盛如此,就会恩泽广施至四方极远之地。”
1703063260
1703063261
天 论
1703063262
1703063263
【题解】天论,即论述自然之道。其开篇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可见国家政事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天道)才会出现国泰民安,相反,则会有天灾人祸。
1703063264
1703063265
【原文】天行(1)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2)之以治(3)则吉,应之以乱(4)则凶。强本(5)而节用(6),则天不能贫;养备(7)而动时(8),则天不能病;循(循作修)道而不贰(贰作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9)不能使之凶。背道而妄行(10),则天不能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11)而疾,怪(12)未生而凶。受时(13)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14),则可谓至人矣。
1703063266
1703063267
【注释】(1)天行:天道的运行。(2)应:符合;适应;顺应。(3)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乱”相对。(4)乱:横暴无道。(5)强本:加强农业;加强农业生产。(6)节用:节省费用。(7)养备:供养充足。(8)动时:人勤劳活动等,不违天时。(9)妖:指反常、怪异的事物。(10)妄行:胡作非为。(11)薄:迫近。(12)怪:指怪异反常的、对人有害的事物与现象。(13)受时:遇到的天时。(14)分:本份所行。
1703063268
1703063269
【译文】天道的运行有其恒常不变的规律,不为圣尧而存在,也不为暴桀而灭亡。顺应天道以道治国就会吉祥,违背天道横暴无道就会有凶灾。加强农业的生产而且节省用度,则上天就不会使之贫穷。衣食充足而行动符合天时,则上天就不会使之生病。遵循正道而没有偏差,则上天就不会降下灾祸。所以水涝干旱也不会让他有饥荒,寒冷暑热也不会让他生病,妖怪不能让他受凶灾。背弃道义而胡作非为,那么上天就不会让他获得吉祥。所以没有水涝干旱也会有饥荒,没有严寒酷暑也会生病,没有妖怪也会受灾祸。生于清明安定的治世,所遭受的天时就是治世的天时。但所受的灾殃祸患却与治世的善果所不同,不可以怨恨天地,要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行为招感而来的。所以能明白这天道与人各自该行的本份,则通达了天道,可以称为明白一切在人不在天的道理、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了。
1703063270
1703063271
【原文】天不为人之恶寒辍(1)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2)辍行。天有常道,地有常数(3),君子有常体(4)。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1703063272
1703063273
【注释】(1)辍:废止。(2)匈匈:哅哅。喧哗;吵嚷。(3)数:天命;命运。(4)体:禀性;德性。
1703063274
1703063275
【译文】天不会因为人不喜欢寒冷就不再有冬天,地不会因为人不喜欢辽阔遥远就不再广博,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吵吵嚷嚷就放弃修习德行。天有恒常不变的规律,地有恒常不变的法则。君子有恒常不变的德性,君子坚守做人的常道,小人计较自己的功利。
1703063276
1703063277
【原文】星坠木鸣(1),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食,风雨之不时(2),怪异之傥(3)见,是无世(4)而不尝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5)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若夫天地之变,畏之非也,人妖(6)则可畏也。政险失民,田芜(7)稼恶,籴(8)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妖也;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9)不理,夫是之谓人妖也;礼义不修,外内无别,男女淫乱(10),父子相疑,上下乖离(11),寇难(12)日至,夫是之谓人妖也。三者错,无安国矣。其说甚迩(13),其灾甚惨。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辨(14),不急之察(15),弃而不治也。”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16)而不舍也。
1703063278
1703063279
【注释】 (1)星坠木鸣:坠,落下。木,指祭祀中代表祀主的社木。鸣,发出声响。(2)不时:不适时;不合时。(3)傥:音趟。偶然。(4)无世:无论任何世代。(5)并世:同存于世;同时。(6)人妖:亦作“人祅”。人事方面的反常现象;人为的灾祸。(7)芜:田地荒废;野草丛生。(8)籴:音敌。买进谷物。(9)本事:古代指农业。(10)淫乱:指性行为放纵,违反道德标准。(11)乖离:背离。(12)寇难:谓由内乱外患所造成的灾难。亦指蒙受敌人侵犯之难。(13)迩:浅近。(14)辨:辨别。(15)察:考察;调查。(16)切磋: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
1703063280
1703063281
【译文】星星坠落社木裂响,国民都会恐惧,这是天地的异变,阴阳的变化。极其罕见的现象出现以后,觉得奇怪是正常的,而产生畏惧却是没有用的。日月会有日食月食,风雨不符合时节,怪异的事情偶尔出现,这是无论哪个世代没有不曾出现的。君主贤明而政治清平,那么这些怪象虽然同时出现于世,国家和人民也不会有任何妨碍和损伤。君主昏庸而政治险恶,那么这些怪象虽然一个都没出现,对国家和人民也未必有什么益处。对于天地间的这些变化,如果产生畏惧,是不对的。人事上的反常显现才是最可怕的。政治险恶,就会失去民心,田地就会荒芜,收成就会不好,导致买粮价贵,以致百姓饥饿,道路之上有冻饿至死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人事上的反常现象。政治法令不清明,各种举措不符合时机,不致力于治理农业,这就是所谓的人事上的反常现象。(不进行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民不修礼仪,内外没有区别,男女淫乱,父子间没有信任,上下背离,内忧外患一起到来。这就是所谓的人事上的反常现象。这三种情况交错发生,国家就无法安宁了。这些道理很浅近。但这些灾难却很惨重啊。经传上说:“这诸多的怪异现象,史书上是不说的。因此这些是毫无用处的争辩,不切需要的考察,所以放弃而不予以研究。”至于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这些是人伦的常道,是治国之本),则要经常互相研讨、勉励,而不能舍离啊。
1703063282
1703063283
【原文】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1)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2)而亡矣。
1703063284
1703063285
【注释】(1)隆礼:崇尚礼仪。(2)倾覆:谓邪僻不正,反覆无常。
1703063286
1703063287
【译文】在天空中最光明的莫过于日月,在众人中最明理的莫过于懂礼义,所以人的命运在于能否遵循天道,国家的命运在于能否遵守礼义。做君主的,尊崇礼义尊重贤能就能称王于天下,注重法度爱护百姓就能称霸于诸侯,贪图利益多行诡诈就会陷入危难,好行权术阴谋,反覆无常就会走向灭亡。
1703063288
1703063289
正 道
1703063290
1703063291
【题解】正道,即正确的治国之道。本篇提出君主的治国之道英明,其政令容易被人理解,就会稳定民心。
1703063292
1703063293
【原文】主道(1)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2),下危则贱上。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矣。”
1703063294
1703063295
【注释】(1)主道:君主治国之道。(2)贵上:爱护和尊重君主。
1703063296
1703063297
【译文】君主的治国之道公开明白,则臣民就会安定。君主的治国之道暗昧,则臣民就会动荡不安。臣民安定就会爱护和尊重君主,臣民动荡不安就会厌恶和鄙视君主。君主的治国之道让人容易了解,臣民就会亲近君主。君主的治国之道难以让人了解,臣民就会畏惧君主。臣民亲近君主则君主就会安稳。臣民畏惧君主则君主就会危险。所以君主的治国之道最恶劣的就是让臣民都难以理解。君主最大的危险就是让臣民都畏惧自己。经传上说:“憎恶你的人多了,你就危险了。”
1703063298
1703063299
子 道
1703063300
1703063301
【题解】子道,即为人子女之道。本篇阐述了如何行孝的道理,告诫学人应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避免出现愚孝的行为。
[
上一页 ]
[ :1.7030632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