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3384e+09
1703063384
1703063385 《吕氏春秋》还提倡忠孝礼乐,认为孝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忠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之上。同时阐述了教育和音乐对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教育的目的,即通过教育使人懂得理义,做到忠孝,而要接受教育就应尊师,要求领导者应以尊师重道为荣。与此同时也十分重视音乐移风易俗的作用,因为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功效,所以一国的政治风化如何,只要考察一下它的音乐就可知道。
1703063386
1703063387 作为仁政德治的补充,《吕氏春秋》主张顺应民心的义兵亦不可忽视,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正义。《群书治要》从《吕氏春秋》全书一百六十篇中,剪裁取舍,前后辑录了四十六段,包括原注,不足万字。辑录内容“惟主治要,不事修辞”,惩恶劝善,言简意赅,堪称精华中的精华。原文中的注解,依据汉高诱《吕氏春秋训解》本原注剪裁。
1703063388
1703063389 【作者介绍】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旨在综合百家之学,总结历史经验,为行将出现的统一全国的专制中央政权提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东汉高诱曾为其作注,认为该书“大出诸子之右”。
1703063390
1703063391 贵 公
1703063392
1703063393 【原文】先圣王(1)之治天下也,必先公(2)。公则天下平(3)。平,和。尝(4)观(5)于上志(6),上志古记。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7)。偏私不正。凡主(8)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9)曰:“无偏无党(10)。王道(11)荡荡(12)。”荡荡,平易。阴阳之和(13),不长(14)一类,露(15)时雨(16),不私(17)一物,万民之主,不阿(18)一人。桓公(19)行公去私恶(20),用管子(21)而为五伯长(22),行私阿所爱,用竖刁(23),而虫出于户(24)。五子争立无主,丧六十日乃殡,至使虫流出户也。人之少(25)也愚(26),其长(27)也智,故智(28)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用私以败,用公则齐(29)。
1703063394
1703063395 【注释】(1)圣王:古指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帝王。(2)公:公正。(3)平:意为“和”,平和。这里指太平安和。(4)尝:曾经。(5)观:观览。这里指阅读(古书记载)。(6)上志:意为“古记”,指古代的典籍记录,记载古事的书籍。(7)偏:意为“偏私不正”,偏私为袒护私情,不公正。(8)立:登位,即位。(9)洪范:《洪范》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10)党:偏私。韦昭注:“阿私曰党。”(11)王道: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12)荡荡:意为“平易”,平坦宽广。(13)和:和谐,协调。(14)长:滋益。(15)甘露:甘美的露水。(16)时雨:应时的雨水。(17)私:偏私,偏爱。(18)阿:偏袒。(19)桓公:指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至公元前643年在位。(20)去私恶:指桓公不计较和管仲之间的私人仇怨。(21)管子:即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颖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22)五伯长:这里五伯是指春秋五霸,五伯长指齐桓公。(23)竖刁:亦作“竖刀”,泛指阉官奸臣。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谀事桓公,颇受宠信。桓公卒,诸公子争立,貂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因此发生内乱。后世因此“竖刁”蔑称寺人貂。(24)虫出于户:齐桓公死后,诸子因争夺王位而迟迟不给桓公下葬,以至于桓公尸体丢在床上六十七日,尸体生蛆,蛆虫都爬出了门外。(25)少:年轻。(26)愚:憨直。(27)长:相比之下年纪大。(28)智:聪明,机智。(29)齐:通“济”,成功。
1703063396
1703063397 【译文】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要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处事公正无私,则天下太平安和。我曾经从古书的记载中看到,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他们取得天下必定是因为公正无私,那些失去天下的必定是由于偏私不正。大凡君主能登上王位也都是由于公正,所以《洪范》上说:“君主不偏袒、不偏私,君王所行的正道是平坦宽广的。”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时,不会只滋益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滋润万物时,不会偏私只滋润一类物种,那么作为万民之主的国君就更不该偏爱结私某一个人了。齐桓公早年秉持公正,不计较私人恩怨,重用(曾经谋害过他的)管仲,因而成为五霸之首。而他晚年放纵私欲,任用宠爱的宦官竖刁等小人,结果自己死后无人安葬,蛆虫都爬出了门外(自己死后五个儿子争夺王位,六十日才将桓公安葬,致使尸体生蛆,而且蛆虫都爬出了门外。)。人在年少的时候比较憨直,年长后会聪明。如果是因为聪明却做事偏私,还不如憨直而能公正行事。(君王用偏私治国则会使其败亡,用公正无私治国则天下大治。)
1703063398
1703063399 去 私
1703063400
1703063401 【原文】天无私覆(1)也,地无私载(2)也,日月无私烛(3)也,四时(4)无私为(5)也。行(6)其德而万物得遂(7)长焉。遂,成。庖人(8)调和(9)而不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10)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伯王(11)(原书伯王作王伯,下同)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伯王。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诛暴有所私枉,则不可以为王伯。
1703063402
1703063403 【注释】(1)覆:覆盖,遮蔽。(2)载:承受。(3)烛:照亮。(4)四时:四季。(5)为:做。这里指四季按其属性交替运行。(6)行:运行。(7)遂:意为“成”,生长。(8)庖人:厨师。(9)调和:烹调。(10)若使:假使。(11)伯王:作“王伯”,即王霸。王业与霸业。
1703063404
1703063405 【译文】上天无私覆盖着万物,大地无私承载着万物,日月无私照耀着万物,四季交替更换无私滋润着万物。天、地、日月、四季按照其自身的属性运行,以其无私的德泽,使得万物得以成长。厨师因为调烹食物不敢擅自食用,所以才可以当厨师,假若厨师烹制食物却擅自食用,那就当不了厨师。称霸称王的君主也是一样,他们诛杀暴君不图谋私,而是把国土分封给天下有贤德的人,所以才可以成就霸王之业。假若他们诛杀暴君只是为了利己,那么就不可能成就霸王之业了(诛杀暴君存的是邪曲私利之心,就不可能称王称霸)。
1703063406
1703063407 【原文】水泉深则鱼鳖归(1)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2)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3)归之者,而务(4)其所归。务人使归之末也,务其所行可归本也。强(5)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皆无其中心(6)也。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大寒(7)既至,民暖是利;大热在上(8)。民清是走(9)。故民无常处(10),见利之聚,无利之去。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11)。
1703063408
1703063409 【注释】(1)归:趋,归附。(1)庶:众多。(2)务:劝勉。(3)务:致力。(4)强:强暴;强横。(5)中心:衷心。(6)大寒:即严寒。(7)大热在上:炎热当头,指暑天。(8)民清是走:百姓会奔向清凉的地方。清,指寒凉,凉;走,指前往。(9)常处:固定的地点。(10)察:详审。
1703063410
1703063411 【译文】如果水泉深,那么鱼鳖就会游向那里;如果树木繁盛,那么飞鸟就会飞向那里;如果百草茂盛,那么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如果君主贤明厚德,那么世间豪杰之士就会自动前来归附。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务求使人前来归附,而是主要致力于创造使其愿意归附的根本条件(想办法使人前来归附,这些都是枝节之事;而致力于创造使其愿意归附的条件,才是根本之事)。强迫人笑,那样的笑没有快乐;强迫人哭,这样的哭没有悲哀(因为被强迫的笑与哭都不是发自内心的行为);强迫人遵行道义,可以做小事而不能成就大业。大寒来临,百姓需要的是温暖;炎热当头,百姓自会奔向清凉的地方。所以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处所,见到利益就会聚集,没有利益就会离开。想要做君主的人,对于百姓所趋附的原因,不能不去详察。
1703063412
1703063413 论 人
1703063414
1703063415 【原文】凡论(1)人,通(2)则观其所礼(3),通,达。贵则观其所进(4),富则观其所养(5),听则观其所行,养则养贤也,行则行仁也。近则观其所好(6),习(7)则观其所言,好则好义也,言则言道也。穷(8)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9),守。情守也。乐之以验其僻(10),僻,邪。怒之以验其节(11)。节,性。惧之以验其特(12),特,独也。虽独不恐也。哀之以验其仁,仁人见可哀者则不忍之也。苦之以验其志(13)。八观六验(14),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15)。六戚,六亲也。四隐,相匿扬长蔽短也。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16)故旧(17)邑里(18)门廊(19)。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20),贪鄙羡美(21)(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言尽知之。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1703063416
1703063417 【注释】(1)论:评定。(2)通:意为“达”,显达。(3)礼:礼遇。(4)进:推荐。(5)养:奉养。(6)好:爱好。(7)习:习惯。(8)穷:贫苦。(9)守:操守。(10)僻:意为“邪”,不正。(11)节:作“性”,性情,脾气。(12)特:“独”也,单独;独自。(13)志:意志。(14)八观六验:指本文中提到的八种外观,六种内验的评定人的方法。(15)六戚四隐:六戚即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隐,指隐讳。四隐指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四种关系的人,此四者相互隐恶扬善,故称四隐。一说指赖以凭依的四者。(16)交友:朋友。(17)故旧:旧友。(18)邑里:“邑”是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19)门廊:原指屋门前的廊子。这里指邻居。(20)情伪:真诚与虚伪。(21)羡美:崇德好善的意思。一说羡美当作“美恶”,即善恶的意思。
1703063418
1703063419 【译文】大凡评判一个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所礼遇的是什么人;如果他显贵,就观察他所举荐的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所供养的是什么人;听到他说话,就观察他的行为(观察他供养的是否是贤人,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义);接近他的时候,观察他的喜好;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他的言论(观察他的喜好与言语是否符合道义,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在他贫穷的时候,观察他不接受的是什么;在他地位低下的时候,观察他不愿做的是什么;用名利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操守;用声色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是否做邪僻之事;想办法使他愤怒,借以检验他是否有气度;想办法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内心是否坦荡(虽然独自面对却没有恐惧);让他置身于悲哀的环境,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见到令人悲痛的事情,不忍心看,更不必说去做了);使他遭受苦难,借以检验他的意志。八种观察六种检验,这是贤明的君主评判一个人的方法。评定一个人还需凭借“六戚四隐”(六戚是六种亲属关系,四隐是四种相互隐恶扬善的值得信赖的四种非亲属关系)。什么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子。什么是“四隐”?朋友、熟人、同乡、邻里。了解一个人,从内可以凭借“六戚四隐”,从外则用“八观六验”的办法。这样来检验一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是贪鄙还是好善,就不会有差错了。这就是先代贤明的君主识别人的方法。
1703063420
1703063421 劝 学
1703063422
1703063423 【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所欲,人臣人子不得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在君父则不仁不慈,在臣子则不忠不孝。不知理义生于不学,生犹出也。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
1703063424
1703063425 【译文】先王的教化中,没有比尽孝更光荣的,也没有比尽忠更显扬的。忠和孝是君主和父母最想要的,显扬和光荣是人臣和人子最希望的。然而君主和父母得不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人臣和人子也不能如愿。这都是由于不懂理义的原因(不学习理义,则为君不仁、为父不慈、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不懂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因此古代圣王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敬老师就不会考虑老师的贫富贵贱。
1703063426
1703063427 尊 师
1703063428
1703063429 【原文】神农(1)师悉诸(2),黄帝(3)师大桡(4),悉姓,诸名也。大桡,作甲子者也。帝颛顼(5)师伯夷父(6),帝喾(7)师伯招(8),帝尧(9)师子州支父(10),帝舜(11)师许由(12),禹(13)师大成挚(14),汤(15)师小臣(16),小臣谓伊尹。文王(17)、武王(18)师吕望(19)、周公旦(20),齐桓公(21)师管夷吾(22),晋文公(23)师咎犯(24)、随会(25),秦穆公(26)师百里奚(27)、公孙枝(28),楚庄王(29)师孙叔敖(30)、沈尹筮(31),沈县大夫。吴王阖闾(32)师伍子胥(33)、文之仪(34)。文,氏;仪,名。越王勾践(35)师范蠡(36)、大夫种(37)。此十圣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38)由至哉。至于道也。此五帝(39)之所以绝,三代(40)之所以灭。言五帝三代之后,不复重道尊师,故以绝灭也。
1703063430
1703063431 【注释】(1)神农:传说中的太古帝王名。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炎帝,谓以火德王。(2)悉诸:姓悉名诸。传说为神农之师。(3)黄帝: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4)大桡:黄帝史官,相传他始做甲子,以干支相配以纪日。(5)颛顼:音专须。上古帝王名。“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十岁佐少昊,十二岁而冠,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6)伯夷父:相传为颛顼之师。(7)帝喾: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子玄嚣后裔。居亳,号高辛氏。卜辞中商人以帝喾为高祖。(8)伯招:人名。(9)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10)子州支父:传说为尧时隐士。(11)舜:人名。五帝之一,传说中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贤明首领。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或舜。相传受尧禅让,后让位于禹,死在苍梧。(12)许由:亦作“许繇”。传说中的隐士。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愿闻,洗耳于颍水之滨。(13)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代,后世视为圣王。(14)大成挚:传说为禹的老师。(15)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16)小臣:指伊尹,商王朝的开国功臣。(17)文王:指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武王的父亲。(18)武王:文王之子,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19)吕望:即周初人吕尚,尚年老,隐于渔钓,文王出猎,遇于渭滨,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后世亦称吕望。(20)周公旦:文王之子,名旦,辅佐武王灭纣,封于鲁。(21)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任用管仲为相,以“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22)管夷吾:即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颖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23)晋文公:春秋时晋君,名重耳,献公之子。(24)咎犯:名孤偃,字子犯,晋文公之臣。(25)随会:即士会,字季,晋大夫,食采邑于随及范,所以又称随季、随会、范季,死后称随武子、范武子。(26)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名任好。为春秋五霸之一。(27)百里奚:姓百里,名奚,秦大夫。他书或作百里傒。(28)公孙枝:姓公孙,名枝,字子桑。秦大夫。(29)楚庄王:春秋楚国君,穆王子,名旅(一作吕、侣),春秋为五霸之一。(30)孙叔敖:春秋楚令尹,蒍贾之子。沈尹筮(《史记》作虞丘相)荐之与楚庄王以自代。相传三任令尹而不喜,三次去职而不悔。(31)沈尹筮:春秋时楚国大夫,又作“沈尹巫”。(32)阖闾:即阖卢,春秋末吴的国君,名光。他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曾伐楚入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在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为越王勾践所败,重伤而死。(33)伍子胥:名员,春秋楚人。父奢、兄尚都被楚平王杀害。子胥奔吴,吴封以申地,故称申胥。与孙武共佐吴王夫差伐楚,五战入郢,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吴王夫差收越,越请和,子胥谏不从。夫差信伯嚭,迫子胥自杀。(34)文之仪:文,氏;之仪,名。(35)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36)范蠡:春秋楚宛人,字少伯。仕越为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卒灭吴国。去越入齐,改名鸱夷子皮,到陶称朱公,经商致富。(37)种:指文种,春秋越大夫,字少禽,也作子禽,楚国郢人,与范蠡同事越王勾践,出计灭吴,功成,范蠡劝其隐退,不听,后为勾践赐剑自杀。(38)奚:疑问词,什么。(39)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40)三代:指夏、商、周。
1703063432
1703063433 【译文】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桡为师,帝颛顼以伯夷父为师,帝喾以伯招为师,帝尧以子州支父为师,帝舜以许由为师,禹以大成挚为师,汤以小臣为师,文王、武王以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以管夷吾为师,晋文公以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以孙叔敖、沈尹筮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种为师。这十位圣人和六位贤者没有谁是不尊重老师的。今天,人们没有达到帝王的尊贵,智慧也没到达到圣贤的境界,却幻想不尊从老师的教诲就把国家治理好,这怎么可能做到呢(指达到道的境界)?这就是五帝后代之所以断绝,三王后代之所以消失的原因(说的是五帝三代之后,君主不再重视道义,尊重老师,所以王道也就不复存在了)。
[ 上一页 ]  [ :1.7030633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