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3434e+09
1703063434
1703063435 大 乐
1703063436
1703063437 【原文】音乐之所由来远矣。天下太平,万民安宁,皆化(1)其上(2),化犹随也。乐乃可成。故唯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言,说。亡国戮民(3),非无乐也,其乐不乐。不和于雅,故不乐也。溺者(4),非不笑也。溺人必笑,虽笑不欢。罪人(5)非不歌也,当死者虽歌不乐也。狂(6)者非不舞也,虽舞不能中节(7)。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8),父子失处(9),夫妇失宜(10),民人呻吟(11),其以为乐,若之何(12)哉?以民人呻吟叹戚(13)不可为乐也,故曰若之何也。
1703063438
1703063439 【注释】(1)化:作“随”,依从。(2)上:犹正。(3)戮民:受压迫、残害的人。(4)溺者:陷入困境的人。(5)罪人:作“当死者”。即将处死的囚犯。(6)狂:失却常态,狂乱。(7)中节:合乎节奏。(8)失位:没有处于自己应处的位次。这里指君臣所做的事,都不是其本位该做的事情。(9)失处:失去各自的本分。这里指父不行其道,子也不行其道。(10)失宜:不得当。(11)民人呻吟:人民因忧劳苦痛而嗟叹。民人,即人民。(12)若之何:怎么办的意思。(13)戚:忧愁。
1703063440
1703063441 【译文】音乐的由来很久远了。只有天下太平、万民安宁,一切都随顺正道,才能有真正的音乐出现。所以大概只有通达明了于治国大道的人,才可以与其谈论音乐吧!被灭亡的国家、受残害的百姓,不是没有音乐,但其音乐毫无快乐可言(因其音乐不是在道义的前提下创作的,所以不会让人快乐)。陷入困境的人并非不笑(陷入困境的人虽笑,但不是欢喜的笑),将处死的囚犯并非不唱歌(虽歌但不是愉悦的歌),精神狂乱之人并非不能跳舞(虽舞但舞不合节拍)。乱世的音乐,就像这些人的笑、歌唱与舞蹈。君不仁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夫妇之间也不能和洽相处、百姓处在呻吟与痛苦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音乐,又能怎么样呢(在百姓呻吟与痛苦的情况下创作的音乐,不可能是使人愉悦的音乐,故曰将会是怎样的音乐呢)?
1703063442
1703063443 侈 乐
1703063444
1703063445 【原文】乱世之乐,为木革(1)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2),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3)。噪,叫。以此骇(4)心气,动耳目,摇荡(5)生(6)则可矣。生,性。以此为乐则不乐(7)。不乐,不和。故乐愈侈(8)而民愈郁(9),侈,淫也。郁,怨也。国愈乱,主愈卑(10),则亦失乐之情(11)矣。凡古圣王之所为贵(12)乐者,为其乐也。夏桀、殷纣(13)作为侈乐(14)大鼓(15),钟磬管箫(16)之音,以巨(17)为美。巨,大。俶(18)诡(19)殊瑰(20),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俶,始也。始作诡异瑰奇之乐,故耳未尝闻,目未尝见。务(21)以相过(22),不用度量(23)。不用乐之法制。侈则侈矣,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非正乐(24)也,故曰不乐。乐不乐者,其民必怨(25),其主必伤(26)。怨,悲也。伤,病也。此主(27)(主当作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侈为务故(28)也。
1703063446
1703063447 【注释】(1)木革:古代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制作乐器的材料为八音。钟为金,磬为石,琴瑟为丝,箫管为竹,笙竽为匏,埙为土,革为鼓,柷敔为木。(2)霆:霹雳。(3)噪:意为“叫”,喧闹。(4)骇:惊扰。(5)摇荡:撼动,摇动。(6)生:意为“性”,性情。(7)不乐:意为“不和”。和,和谐,协调。(8)侈:意为“淫”,放纵。(9)郁:音玉,意为“怨”,怨恨。(10)卑:低微。(11)情:本性。(12)贵:重视。(13)夏桀殷纣:夏桀,相传为夏朝最后一代君王。又名癸、履癸。暴虐荒淫。汤起兵伐桀,桀败,被俘,流死南朝。殷纣,商代最末的君主。帝乙之子,名受。暴敛重刑,百姓怨望。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倒戈,纣兵败自焚于鹿台。(14)侈乐:指声音洪大、乐调诡异的音乐。(15)大鼓:打击乐器。(16)钟磬管箫:古代乐器。(17)巨:意为“大”,大的。(18)俶:“始也”,开始。(19)诡:奇异。(20)殊瑰:奇伟瑰丽。(21)务:务求。(22)相过:互相超越。(23)度量:法度。这里指音律规定的长度和容量。(24)正乐:谓雅正的音乐。(25)怨:“悲也”,悲伤。(26)伤:“病也”,怨恨,厌恶,不满。(27)主:作“生”,指产生。(28)故:缘故。
1703063448
1703063449 【译文】乱世的音乐,若奏响木制、革制的乐器(如柷、鼓),其声音就像闷雷;若奏响金属、石料制成的乐器(如钟、磐),其声音就像炸雷;若奏响丝弦、竹制类的乐器(如琴、瑟、管龠),其音乐声和歌舞之声就像群起喧嚷。用这样的声音惊扰人心气、扰乱人耳目,摇荡人的心性还可以,但作为音乐却不能使人身心和谐快乐。所以音乐愈奢侈放纵,百姓愈怨恨,国家愈混乱,君主地位愈是卑下,这样就失去了音乐的本来意义。大凡古代圣王之所以重视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够使人和乐。夏桀、殷纣创作放纵的音乐,增大鼓、钟、磬、管、箫等乐器的音量,以声音宏大为美,追求诡异奇丽,以求人们耳不曾闻、眼不曾见的娱乐场景(追求诡异奇丽的音乐场面是从夏桀、殷纣开始的,故耳不曾闻、眼不曾见),他们务必追求过分的刺激,不守乐法(来创作音乐)。放纵是放纵了,但却失去了音乐的本义。音乐失去了它的本义,这样的音乐就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和乐。(因乱世的音乐不是遵循音乐法度,心存道义的前提下创作的雅正音乐,故不会使人感觉和乐。)君主喜欢这些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音乐,百姓必定生怨愤,君主也定会被怨恨。产生这种后果是由于不懂得音乐的本来意义,而追求奢侈放纵的缘故啊。
1703063450
1703063451 和 乐
1703063452
1703063453 【原文】耳之情(1)欲声,心不乐,五音(2)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3)在前弗视;鼻之情欲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臭;口之情欲味,心弗乐,五味(4)在前弗味。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者,不乐者,心也。心必和平(5)然后乐。心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6)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7)。适,中适也。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8)而恶夭(9),欲安(10)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11)。胜理以治身,则生全(12)矣,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矣,法立,则天下服。服于理也。故适心之务在胜理。凡音乐通(13)乎政而风(14)乎俗(15)者也,风犹化也。俗定而乐化之矣。故有道(16)之世,观(17)其音而知其俗(上俗下有矣字),观其俗而知其政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18)于音乐以论(19)其教(20)。论,明。故先王之制乐(21)也,非特(22)以欢耳目,极(23)口腹之欲也。特,止也。将以教民平(24)好恶,行理义也。平。正也。行犹通。
1703063454
1703063455 【注释】(1)情:本性。(2)五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征、羽。唐以后又名合、四、乙、尺、工。(3)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4)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这里泛指各种美味。(5)和平:平和宁静。(6)务:关键。(7)适:适中,既不是太过,又不是不及。(8)寿:长寿。(9)夭:短命。(10)安:安乐。(11)胜理:依循事物的规律。胜等于“任”。(12)生全:保全生命。(13)通:连通。(14)风:犹“化”也,教化。(15)俗:风俗。(16)有道:谓政治清明。(17)观:观察。(18)托:凭借;依赖。(19)论:意为“明”,阐明。(20)教:教化。(21)此句三个版本,《群书治要》天明本为“故先王之制乐”,《群书治要》元和版为“故先王之制礼”,《吕氏春秋》为“故先王之制礼乐”。(22)特:仅;只。(23)极:引申为达到顶点、最高限度。(24)平:端正。
1703063456
1703063457 【译文】耳朵的本能是想听到声音,但心里不愉悦时,即使动听的音乐在耳边也不想听;眼睛的本能是想看到颜色,但心里不愉悦时,即使缤纷色彩在眼前也不想看;鼻子的本能是想嗅到芳香,但心里不愉悦时,即使芳香的气味在鼻下也不想闻;口的本能是想品尝美味,但心里不愉悦时,即使美味在嘴边也不想尝。人的种种欲望是出自于耳目鼻口的本能,但喜欢与不喜欢,却是取决于当时心境;心境必须平和宁静,然后才会感到快乐;心情快乐后耳、目、鼻、口才会有欲望。所以获得快乐的关键在于平和心性,而心性平和的关键又在于所作所为皆要适度(适,适中的意思)。快乐有适度与不适度之分,心情也会有适宜与不适宜之分。人的本性希望长寿而厌恶夭折,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耀而厌恶屈辱,希望安逸而厌恶劳累,以上四种希望实现,四种厌恶消除,心情就会安适了。四种希望的实现,在于依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依循事物的自然规律来修身养性,天性就得以保全;天性得以保全,那就能享有长寿了。依据事物的自然规律,用道义来治理国家,那么法度就能建立起来,建立了法度则天下之人就会顺服(人民顺服的是符合道义的法度)。所以使心情安适在于依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大凡音乐都起着使政令通畅,移风易俗的作用。优良风俗的形成也往往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政治清明的时代,听其音乐就知道其风俗的情况,看它的风俗就知道它的政治情况,看它的政治情况就知道君主的贤愚如何。所以先王一定借助音乐来显扬自己的教化,其创制礼乐不只是用来欢娱耳目、极尽口腹之欲,而是要用来教导人民,端正好恶,按照理义来行事啊。
1703063458
1703063459 音 律
1703063460
1703063461 【原文】黄钟之月(1),土事(2)毋作,慎毋发盖(3),以固天闭地。十一月也。大吕之月(4),数将几(5)终(6),十二月也。几,近也。终,尽也。岁(7)且更起(8),而农民毋有所使(9)。使,役。大蔟之月(10),阳气始至,正月。草木繁动(11),动,生。令农发土(12),毋或失时。发土而耕。夹钟之月(13),宽裕(14)和平(15),行德(16)去刑,夹钟,二月。毋或作事(17),以害群生。事兵戍事。姑洗之月(18),达通道路,沟渎(19)修利。三月也,时雨将降,故修利沟渎。中吕之月(20),毋聚大众,巡劝(21)农事,四月也。大众,谓军旅。兴功筑(22)宜。(筑宜恐有误字)草木方长,毋携民心(23)。民当务农长育谷木,徭役聚则心携离,逆上命也。蕤宾之月(24),阳气在上,安壮(25)养孩(26),五月也。壮,盛也。孩,少。本朝(27)不静(28),草木早槁(29)。静,安也。朝政不宁,故草木变动堕落,早枯槁也。林钟之月(30),草木盛满,阴气将刑,六月也。立秋则行戮,故曰阴气将始杀也。毋发(31)大事,以将(32)阳气,发,起也。将犹养。夷则之月(33),修法饰(34)刑,选士厉(35)兵,七月也。饰,正也。诘诛(36)不义,以怀(37)远方。怀,柔。南吕之月(38),八月。趣(39)农收聚,毋敢懈怠,无射之月(40),疾断有罪(41),当法勿赦(42)。九月也。有罪当断杀勿赦。应钟之月(43),阴阳不通(44),闭而为冬。十月也。阳伏在下,阴闭于上,故不通。修辨丧纪(45),审(46)民所终(47)。审,慎也。终,卒也。修别丧服,亲疏轻重服制之纪也。
1703063462
1703063463 【注释】(1)黄钟之月:指夏历十一月。黄钟、大吕、大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应钟、无射,是指古代音乐的十二调及十二律,古代将乐律和历法相对应,十二律即十二月。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黄钟之月是指夏历十一月、大吕之月是指夏历十二月,其余依次类推。(2)土事:动土之事。(3)发盖:开启已盖藏之物。(4)大吕之月:十二月也。(5)几:将近。(6)终:尽也。(7)岁:一年之始。(8)更起:重新开始。(9)使:高诱注:为“役”,劳役。(10)大蔟之月:蔟,音醋,为正月。(11)动:意为“生”,生长。(12)发土:“发土而耕”,意为(农民)破土开始耕种田地。(13)夹钟之月:为二月。(14)宽裕:宽容。(15)和平:和顺。(16)德:恩惠。(17)事:为兵戍事,征兵或发动战争。(18)姑洗之月:为三月。(19)沟渎:沟渠,犹沟洫。(20)中吕之月:为四月。(21)劝:劝导。(22)功筑:土木工程。(23)毋携民心:不要让百姓分心的意思。携,离散。(24)蕤宾之月:蕤,音瑞,读二声,指五月。(25)壮:指大。这里指青壮年。(26)孩:为“少”。这里指年幼的孩子。(27)本朝:朝廷。古以朝廷为国之本,故称。(28)静:指安定。(29)槁:枯槁。(30)林钟之月:指六月。(31)发:发动。(32)将:犹“养”,意为保养。(33)夷则之月:指七月。(34)饰:修正,指将歪斜不正或有偏差、谬误的事物改正过来。(35)厉:操练。(36)诘诛:问罪并惩罚。(37)怀:意为“柔”,怀柔。(38)南吕之月:指八月。(39)趣:催促。(40)无射之月:指九月。(41)有罪:指罪犯。(42)赦:宽免罪过。(43)应钟之月:指十月。(44)阴阳不通:阳伏在下,阴闭于上,故不通。(45)丧纪:丧事的法度。(46)审:慎重。(47)终:人命终。
1703063464
1703063465 【译文】十一月时千万不要进行需要动土的各种事项,不要揭开盖藏之物,以便禁锢封闭天地之气(因为本月阳气正处于将泄未泄之时)。十二月时一年将要终结,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不要给农民另派其他的劳役(让农民安心休息和准备春耕)。正月时阳气开始生发,草木渐次萌芽生长,应让农民及时破土春耕,不要耽误农耕时节。二月时要推行宽松和顺的政令,行施恩德,停止刑戮,不要进行征兵或发动战争,以免伤害众多生灵。三月时要通畅道路,整修沟渠水利(三月为雨水较多的季节,所以要整修沟渠水利,以防水患)。四月时不要召集大众,要到各处巡视劝勉农事(召集大众,指的是为军旅之事及土木工程建设等),此时草木正是生长之际,不要让农民对农事分心(百姓此时正当务于农事,徭役太多民心就会离散,对国家的政令产生抵触情绪)。五月时阳气升腾在上,应该着重于安抚强壮青年、养育幼少,如果朝政不安宁,草木也会过早枯槁(此时应该为人们,尤其是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创造一种安静的氛围,以平息天地之间阳火过盛的特性。否则,就会出现种种过火的行为和现象,连草木也会过早地枯槁堕落)。六月时草木盛期已满,阴气即将开始肃杀万物(立秋开始执行死刑,所以萧杀之气开始上行),不要举办大事(兴兵戎、征徭役等),以保养哺育万物的阳气。七月时应整饰法度,选练士卒,声讨、责罚不义之人,从而感召远方之人都来归顺。八月时应催促农民收割庄稼,不可懈怠。九月应尽快审判罪犯,应受法律惩处者不得赦免。十月阴阳不相通,天地闭塞而成为冬天(这时阳气沉伏在下,阴气封闭于上,所以阴阳不通),要修别各类丧事的法度,慎重处理百姓去世后的送终事宜(根据丧事的法度、亲疏贵贱等级来修别丧服、棺椁等事宜)。
1703063466
1703063467 制 乐
1703063468
1703063469 【原文】周文王立国(1)八年,寝疾(2)五日,而地动(3)东西南北,不出周郊(4)。百吏(5)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也,为人主也。今王寝疾,请移(6)之。”文王曰:“若何(7)其移之也?”对曰:“兴事(8)动众,以增国城(9),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天之见(10)妖(11),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12)吾罪也,不可。重犹益也。移咎征(13)于他人。是益吾咎。昌(14)也请改行重善(15)以移之,其可以免乎?”于是谨(16)其礼秩(17)、皮革(18),以交(19)诸侯;饰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20)。无几何(21),疾乃止(22),止,除。立国五十一年而终。
1703063470
1703063471 【注释】(1)立国:即位。“立”通“莅”。(2)寝疾:卧病。(3)地动:指地震。(4)郊:周制距国都百里或五十里、三十里、十里之地。根据国的大小而定。(5)百吏:指公卿以下众官。(6)移:转移,移除的意思。(7)若何:怎么样。(8)兴事:指兴建土木之事。(9)国城:指国都的城郭。(10)见:“现”的古字,显现。(11)妖:指反常、怪异的事物。(12)重:犹益也,增加。(13)咎征:过失的报应。(14)昌:周文王名昌。(15)重善:指重大善行。(16)谨:谨守。(17)礼秩: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18)皮革:皮革、币帛是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19)交:结交。(20)豪士:才德、力量或威望出众的人。(21)无几何:不多时。(22)止:意为“除”,指病愈。
1703063472
1703063473 【译文】周文王即位第八年,一次卧病在床五日,其时发生地震,震动范围未超出国都四郊。百官都请求道:“我们听说地震的发生都是因为君主的缘故。现在大王您已卧病在床,请设法将灾祸转移至别处。”文王问:“怎样能使其转移呢?”回答道:“动用民众,大兴土木来增筑国都的城墙,大概可以转移灾祸吧?”文王说:“上天显现不正常的状况,是借以处罚有罪的人。我肯定是有罪过,所以上天借此来惩罚我。现在如果动用民众,大兴土木来增筑国都的城墙,这可是加重我的罪过啊!不可以这样办(转移灾祸于他人,也是加重我的罪过)。我愿意改变过去的行为,多做善事来转移它,这样也许可以免除灾祸吧!”于是文王严格控制礼义、官俸开支和皮革制品(的使用),以其节余开支来结交诸侯;谨慎其辞令,备好币帛,用以礼遇卓越人才。没过多久,文王的病就痊愈了,即位五十一年时才去世。
1703063474
1703063475 【原文】宋景公(1)之时,荧惑(2)在心(3),公惧(4),召子韦(5)而问之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宋之太史。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分野也(6)。祸当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7)。”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8)将谁为君乎?”曰:“可移于岁(9)。”公曰:“岁饥(10),民必饿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11)已(已下旧有乎字,删之),子无复言矣。”子韦再拜曰:“臣敢(12)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13),君有至德(14)之言三(15),天必三赏君命,今昔(16)荧惑必徙三舍(17),君延年二十一岁。”是昔(18)也,荧惑果徙三舍。
1703063476
1703063477 【注释】(1)宋景公:春秋宋国国君,名栾,公元前516年至前469年在位。(2)荧惑:古指火星。因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名。(3)心: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颗。(4)公惧:公,指宋景公很恐惧。惧,指恐惧。(5)子韦:是春秋宋国天文历算家。(6)心者,宋分野也:古天文学说把天上的星宿位置跟地上周国的位置相对应,如心宿跟宋国相对应,就天文说,星宿是宋国的分星,就地上说,星宿是地上的分野,古人常以天上的变异来比附周国的吉凶,荧惑在心被认为是天降罚给宋国。(7)祥:吉利。(8)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9)岁:年景。(10)饥:饥是年成很差或颗粒无收。(11)尽:死。(12)敢:谦词,犹冒昧。(13)卑:低地。这里指地上的一切。(14)至德:最高的道德;盛德。(15)三:是指本文中宋景公不愿意将祸转移到相、民、岁的三件事。(16)今昔,同“今夕”,即今夜。(17)三舍:舍,指星次;星位所在。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18)是昔:这一夜。
1703063478
1703063479 【译文】宋景公在位时,火星出现在心星的位置,景公害怕,召来太史子韦询问:“火星在心宿的位置,是何缘故?”子韦说:“火星的出现是代表上天要处罚下民,火星的位置正是宋国的领域,此祸要降到国君您身上。虽然如此,但可以(通过祈祷)把灾祸转移给宰相。”景公说:“宰相是帮助我治理国家的人,而把死亡转移给他,这样不吉祥。”子韦说:“可以把它转移给百姓。”景公说:“百姓死了,寡人将作谁的国君呢?”子韦说:“可转移给农业收成。”景公说:“农业收成不好,百姓必定饿死,作为国君杀死他的百姓来使自己活命,谁还会拿我当作国君呢?这样看来寡人的命本该终结了,您不要再说了。”子韦连拜了两拜说:“微臣冒昧地祝贺您!上天在高处会审察到地上的一切,国君您说了三句体现最高品德的话,上天必定奖赏您三次。今晚火星一定会迁移到三舍之外,您将延寿二十一年。”这一夜,火星果然迁移到三舍之外。
1703063480
1703063481 义 兵
1703063482
1703063483 【原文】兵(1)之所自(2)来者上(3)矣。自,从也。上,久也。家无怒(4)笞(5),则竖子(6)婴儿之有过也立见(7);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8)也立见;天下无诛伐(9),则诸侯之相暴(10)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11)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巧者以治,拙者以乱。故古之圣王,有义兵(12)而无偃兵。夫有以食(食作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13)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兵之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水以疗渴(14),火以熟食,不可乏也。兵以除乱,亦不可偃。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能者养之取福,不能者败以取祸也。善用药者亦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义兵除天下之凶残,解百姓之倒悬(15),故方(16)之于良药。故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17)苦民,民之悦之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之号呼(18)而走(19)之。走,归。若强弩之射于深溪(20)也。义兵至,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21)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22)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23)化。若,顺。
[ 上一页 ]  [ :1.7030634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