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3452
1703063453
【原文】耳之情(1)欲声,心不乐,五音(2)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3)在前弗视;鼻之情欲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臭;口之情欲味,心弗乐,五味(4)在前弗味。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者,不乐者,心也。心必和平(5)然后乐。心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6)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7)。适,中适也。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8)而恶夭(9),欲安(10)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11)。胜理以治身,则生全(12)矣,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矣,法立,则天下服。服于理也。故适心之务在胜理。凡音乐通(13)乎政而风(14)乎俗(15)者也,风犹化也。俗定而乐化之矣。故有道(16)之世,观(17)其音而知其俗(上俗下有矣字),观其俗而知其政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18)于音乐以论(19)其教(20)。论,明。故先王之制乐(21)也,非特(22)以欢耳目,极(23)口腹之欲也。特,止也。将以教民平(24)好恶,行理义也。平。正也。行犹通。
1703063454
1703063455
【注释】(1)情:本性。(2)五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征、羽。唐以后又名合、四、乙、尺、工。(3)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4)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这里泛指各种美味。(5)和平:平和宁静。(6)务:关键。(7)适:适中,既不是太过,又不是不及。(8)寿:长寿。(9)夭:短命。(10)安:安乐。(11)胜理:依循事物的规律。胜等于“任”。(12)生全:保全生命。(13)通:连通。(14)风:犹“化”也,教化。(15)俗:风俗。(16)有道:谓政治清明。(17)观:观察。(18)托:凭借;依赖。(19)论:意为“明”,阐明。(20)教:教化。(21)此句三个版本,《群书治要》天明本为“故先王之制乐”,《群书治要》元和版为“故先王之制礼”,《吕氏春秋》为“故先王之制礼乐”。(22)特:仅;只。(23)极:引申为达到顶点、最高限度。(24)平:端正。
1703063456
1703063457
【译文】耳朵的本能是想听到声音,但心里不愉悦时,即使动听的音乐在耳边也不想听;眼睛的本能是想看到颜色,但心里不愉悦时,即使缤纷色彩在眼前也不想看;鼻子的本能是想嗅到芳香,但心里不愉悦时,即使芳香的气味在鼻下也不想闻;口的本能是想品尝美味,但心里不愉悦时,即使美味在嘴边也不想尝。人的种种欲望是出自于耳目鼻口的本能,但喜欢与不喜欢,却是取决于当时心境;心境必须平和宁静,然后才会感到快乐;心情快乐后耳、目、鼻、口才会有欲望。所以获得快乐的关键在于平和心性,而心性平和的关键又在于所作所为皆要适度(适,适中的意思)。快乐有适度与不适度之分,心情也会有适宜与不适宜之分。人的本性希望长寿而厌恶夭折,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耀而厌恶屈辱,希望安逸而厌恶劳累,以上四种希望实现,四种厌恶消除,心情就会安适了。四种希望的实现,在于依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依循事物的自然规律来修身养性,天性就得以保全;天性得以保全,那就能享有长寿了。依据事物的自然规律,用道义来治理国家,那么法度就能建立起来,建立了法度则天下之人就会顺服(人民顺服的是符合道义的法度)。所以使心情安适在于依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大凡音乐都起着使政令通畅,移风易俗的作用。优良风俗的形成也往往是音乐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政治清明的时代,听其音乐就知道其风俗的情况,看它的风俗就知道它的政治情况,看它的政治情况就知道君主的贤愚如何。所以先王一定借助音乐来显扬自己的教化,其创制礼乐不只是用来欢娱耳目、极尽口腹之欲,而是要用来教导人民,端正好恶,按照理义来行事啊。
1703063458
1703063459
音 律
1703063460
1703063461
【原文】黄钟之月(1),土事(2)毋作,慎毋发盖(3),以固天闭地。十一月也。大吕之月(4),数将几(5)终(6),十二月也。几,近也。终,尽也。岁(7)且更起(8),而农民毋有所使(9)。使,役。大蔟之月(10),阳气始至,正月。草木繁动(11),动,生。令农发土(12),毋或失时。发土而耕。夹钟之月(13),宽裕(14)和平(15),行德(16)去刑,夹钟,二月。毋或作事(17),以害群生。事兵戍事。姑洗之月(18),达通道路,沟渎(19)修利。三月也,时雨将降,故修利沟渎。中吕之月(20),毋聚大众,巡劝(21)农事,四月也。大众,谓军旅。兴功筑(22)宜。(筑宜恐有误字)草木方长,毋携民心(23)。民当务农长育谷木,徭役聚则心携离,逆上命也。蕤宾之月(24),阳气在上,安壮(25)养孩(26),五月也。壮,盛也。孩,少。本朝(27)不静(28),草木早槁(29)。静,安也。朝政不宁,故草木变动堕落,早枯槁也。林钟之月(30),草木盛满,阴气将刑,六月也。立秋则行戮,故曰阴气将始杀也。毋发(31)大事,以将(32)阳气,发,起也。将犹养。夷则之月(33),修法饰(34)刑,选士厉(35)兵,七月也。饰,正也。诘诛(36)不义,以怀(37)远方。怀,柔。南吕之月(38),八月。趣(39)农收聚,毋敢懈怠,无射之月(40),疾断有罪(41),当法勿赦(42)。九月也。有罪当断杀勿赦。应钟之月(43),阴阳不通(44),闭而为冬。十月也。阳伏在下,阴闭于上,故不通。修辨丧纪(45),审(46)民所终(47)。审,慎也。终,卒也。修别丧服,亲疏轻重服制之纪也。
1703063462
1703063463
【注释】(1)黄钟之月:指夏历十一月。黄钟、大吕、大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应钟、无射,是指古代音乐的十二调及十二律,古代将乐律和历法相对应,十二律即十二月。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黄钟之月是指夏历十一月、大吕之月是指夏历十二月,其余依次类推。(2)土事:动土之事。(3)发盖:开启已盖藏之物。(4)大吕之月:十二月也。(5)几:将近。(6)终:尽也。(7)岁:一年之始。(8)更起:重新开始。(9)使:高诱注:为“役”,劳役。(10)大蔟之月:蔟,音醋,为正月。(11)动:意为“生”,生长。(12)发土:“发土而耕”,意为(农民)破土开始耕种田地。(13)夹钟之月:为二月。(14)宽裕:宽容。(15)和平:和顺。(16)德:恩惠。(17)事:为兵戍事,征兵或发动战争。(18)姑洗之月:为三月。(19)沟渎:沟渠,犹沟洫。(20)中吕之月:为四月。(21)劝:劝导。(22)功筑:土木工程。(23)毋携民心:不要让百姓分心的意思。携,离散。(24)蕤宾之月:蕤,音瑞,读二声,指五月。(25)壮:指大。这里指青壮年。(26)孩:为“少”。这里指年幼的孩子。(27)本朝:朝廷。古以朝廷为国之本,故称。(28)静:指安定。(29)槁:枯槁。(30)林钟之月:指六月。(31)发:发动。(32)将:犹“养”,意为保养。(33)夷则之月:指七月。(34)饰:修正,指将歪斜不正或有偏差、谬误的事物改正过来。(35)厉:操练。(36)诘诛:问罪并惩罚。(37)怀:意为“柔”,怀柔。(38)南吕之月:指八月。(39)趣:催促。(40)无射之月:指九月。(41)有罪:指罪犯。(42)赦:宽免罪过。(43)应钟之月:指十月。(44)阴阳不通:阳伏在下,阴闭于上,故不通。(45)丧纪:丧事的法度。(46)审:慎重。(47)终:人命终。
1703063464
1703063465
【译文】十一月时千万不要进行需要动土的各种事项,不要揭开盖藏之物,以便禁锢封闭天地之气(因为本月阳气正处于将泄未泄之时)。十二月时一年将要终结,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不要给农民另派其他的劳役(让农民安心休息和准备春耕)。正月时阳气开始生发,草木渐次萌芽生长,应让农民及时破土春耕,不要耽误农耕时节。二月时要推行宽松和顺的政令,行施恩德,停止刑戮,不要进行征兵或发动战争,以免伤害众多生灵。三月时要通畅道路,整修沟渠水利(三月为雨水较多的季节,所以要整修沟渠水利,以防水患)。四月时不要召集大众,要到各处巡视劝勉农事(召集大众,指的是为军旅之事及土木工程建设等),此时草木正是生长之际,不要让农民对农事分心(百姓此时正当务于农事,徭役太多民心就会离散,对国家的政令产生抵触情绪)。五月时阳气升腾在上,应该着重于安抚强壮青年、养育幼少,如果朝政不安宁,草木也会过早枯槁(此时应该为人们,尤其是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创造一种安静的氛围,以平息天地之间阳火过盛的特性。否则,就会出现种种过火的行为和现象,连草木也会过早地枯槁堕落)。六月时草木盛期已满,阴气即将开始肃杀万物(立秋开始执行死刑,所以萧杀之气开始上行),不要举办大事(兴兵戎、征徭役等),以保养哺育万物的阳气。七月时应整饰法度,选练士卒,声讨、责罚不义之人,从而感召远方之人都来归顺。八月时应催促农民收割庄稼,不可懈怠。九月应尽快审判罪犯,应受法律惩处者不得赦免。十月阴阳不相通,天地闭塞而成为冬天(这时阳气沉伏在下,阴气封闭于上,所以阴阳不通),要修别各类丧事的法度,慎重处理百姓去世后的送终事宜(根据丧事的法度、亲疏贵贱等级来修别丧服、棺椁等事宜)。
1703063466
1703063467
制 乐
1703063468
1703063469
【原文】周文王立国(1)八年,寝疾(2)五日,而地动(3)东西南北,不出周郊(4)。百吏(5)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也,为人主也。今王寝疾,请移(6)之。”文王曰:“若何(7)其移之也?”对曰:“兴事(8)动众,以增国城(9),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天之见(10)妖(11),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12)吾罪也,不可。重犹益也。移咎征(13)于他人。是益吾咎。昌(14)也请改行重善(15)以移之,其可以免乎?”于是谨(16)其礼秩(17)、皮革(18),以交(19)诸侯;饰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20)。无几何(21),疾乃止(22),止,除。立国五十一年而终。
1703063470
1703063471
【注释】(1)立国:即位。“立”通“莅”。(2)寝疾:卧病。(3)地动:指地震。(4)郊:周制距国都百里或五十里、三十里、十里之地。根据国的大小而定。(5)百吏:指公卿以下众官。(6)移:转移,移除的意思。(7)若何:怎么样。(8)兴事:指兴建土木之事。(9)国城:指国都的城郭。(10)见:“现”的古字,显现。(11)妖:指反常、怪异的事物。(12)重:犹益也,增加。(13)咎征:过失的报应。(14)昌:周文王名昌。(15)重善:指重大善行。(16)谨:谨守。(17)礼秩: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18)皮革:皮革、币帛是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19)交:结交。(20)豪士:才德、力量或威望出众的人。(21)无几何:不多时。(22)止:意为“除”,指病愈。
1703063472
1703063473
【译文】周文王即位第八年,一次卧病在床五日,其时发生地震,震动范围未超出国都四郊。百官都请求道:“我们听说地震的发生都是因为君主的缘故。现在大王您已卧病在床,请设法将灾祸转移至别处。”文王问:“怎样能使其转移呢?”回答道:“动用民众,大兴土木来增筑国都的城墙,大概可以转移灾祸吧?”文王说:“上天显现不正常的状况,是借以处罚有罪的人。我肯定是有罪过,所以上天借此来惩罚我。现在如果动用民众,大兴土木来增筑国都的城墙,这可是加重我的罪过啊!不可以这样办(转移灾祸于他人,也是加重我的罪过)。我愿意改变过去的行为,多做善事来转移它,这样也许可以免除灾祸吧!”于是文王严格控制礼义、官俸开支和皮革制品(的使用),以其节余开支来结交诸侯;谨慎其辞令,备好币帛,用以礼遇卓越人才。没过多久,文王的病就痊愈了,即位五十一年时才去世。
1703063474
1703063475
【原文】宋景公(1)之时,荧惑(2)在心(3),公惧(4),召子韦(5)而问之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宋之太史。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分野也(6)。祸当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7)。”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8)将谁为君乎?”曰:“可移于岁(9)。”公曰:“岁饥(10),民必饿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11)已(已下旧有乎字,删之),子无复言矣。”子韦再拜曰:“臣敢(12)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13),君有至德(14)之言三(15),天必三赏君命,今昔(16)荧惑必徙三舍(17),君延年二十一岁。”是昔(18)也,荧惑果徙三舍。
1703063476
1703063477
【注释】(1)宋景公:春秋宋国国君,名栾,公元前516年至前469年在位。(2)荧惑:古指火星。因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名。(3)心: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颗。(4)公惧:公,指宋景公很恐惧。惧,指恐惧。(5)子韦:是春秋宋国天文历算家。(6)心者,宋分野也:古天文学说把天上的星宿位置跟地上周国的位置相对应,如心宿跟宋国相对应,就天文说,星宿是宋国的分星,就地上说,星宿是地上的分野,古人常以天上的变异来比附周国的吉凶,荧惑在心被认为是天降罚给宋国。(7)祥:吉利。(8)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9)岁:年景。(10)饥:饥是年成很差或颗粒无收。(11)尽:死。(12)敢:谦词,犹冒昧。(13)卑:低地。这里指地上的一切。(14)至德:最高的道德;盛德。(15)三:是指本文中宋景公不愿意将祸转移到相、民、岁的三件事。(16)今昔,同“今夕”,即今夜。(17)三舍:舍,指星次;星位所在。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18)是昔:这一夜。
1703063478
1703063479
【译文】宋景公在位时,火星出现在心星的位置,景公害怕,召来太史子韦询问:“火星在心宿的位置,是何缘故?”子韦说:“火星的出现是代表上天要处罚下民,火星的位置正是宋国的领域,此祸要降到国君您身上。虽然如此,但可以(通过祈祷)把灾祸转移给宰相。”景公说:“宰相是帮助我治理国家的人,而把死亡转移给他,这样不吉祥。”子韦说:“可以把它转移给百姓。”景公说:“百姓死了,寡人将作谁的国君呢?”子韦说:“可转移给农业收成。”景公说:“农业收成不好,百姓必定饿死,作为国君杀死他的百姓来使自己活命,谁还会拿我当作国君呢?这样看来寡人的命本该终结了,您不要再说了。”子韦连拜了两拜说:“微臣冒昧地祝贺您!上天在高处会审察到地上的一切,国君您说了三句体现最高品德的话,上天必定奖赏您三次。今晚火星一定会迁移到三舍之外,您将延寿二十一年。”这一夜,火星果然迁移到三舍之外。
1703063480
1703063481
义 兵
1703063482
1703063483
【原文】兵(1)之所自(2)来者上(3)矣。自,从也。上,久也。家无怒(4)笞(5),则竖子(6)婴儿之有过也立见(7);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8)也立见;天下无诛伐(9),则诸侯之相暴(10)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11)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巧者以治,拙者以乱。故古之圣王,有义兵(12)而无偃兵。夫有以食(食作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13)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兵之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水以疗渴(14),火以熟食,不可乏也。兵以除乱,亦不可偃。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能者养之取福,不能者败以取祸也。善用药者亦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义兵除天下之凶残,解百姓之倒悬(15),故方(16)之于良药。故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17)苦民,民之悦之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之号呼(18)而走(19)之。走,归。若强弩之射于深溪(20)也。义兵至,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21)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22)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23)化。若,顺。
1703063484
1703063485
【注释】(1)兵:战争。(2)自:从。(3)上:久。(4)怒:谴责。(5)笞:用鞭、杖或竹板打人。(6)竖子:童仆。(7)见:“现”的古字,显现,显露。(8)侵:欺凌。(9)诛伐:讨伐。(10)暴:欺凌。(11)偃:停息。(12)义兵:是指合乎正义的战争。(13)悖:荒谬。(14)疗渴:解渴。(15)倒悬:以人之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或危急。(16)方:比拟。(17)振:救济。(18)号呼:哀号哭喊。(19)走:意为“归”,归附。(20)深溪:深谷。(21)诛国:被讨伐的国家。(22)滋:愈益。(23)若:顺从。
1703063486
1703063487
【译文】武力的由来非常久远了。家庭中如果没有(家长的)怒谴和责打,那么童仆及小孩的过错就会立即出现;国家如果没有刑罚,那么百姓相互侵夺的事就会立即出现;天下没有诛伐,那么诸侯相互欺凌的现象也会立即发生。所以怒笞在家中不能止息,刑罚在国中不能废止,诛伐在天下也不能废止,只不过在运用方法上有的高明有的愚笨罢了(战争如果被运用得高明会辅助治国,如果被运用得愚笨就会乱国)。所以古代圣王只进行正义之战,从不废止战争。如果有因吃饭而噎死了人,就打算禁止天下人吃饭,这是荒谬的;有因乘船(不小心落水)而淹死了人,就禁止天下人用船,也是荒谬的;有因战争而丧失了国家,就想废止天下所有的战争,同样是荒谬的。战争是不可废止的,就如同水和火一样(水可以解渴,火可以熟食,因此不可缺少,战争可以平暴乱,所以也不可以废止),运用得当就能造福于人,用得不得当就会给人们带来灾祸(会用之人则给自己创造了幸福,不会用之人则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善于用药物的人也是这样,用良药就能救人的命,用毒药就会把人毒死。正义之战作为治理天下的一剂良药,它的作用也很大呀(正义的战争除掉了残暴之君,解救了陷于困苦中的百姓,故将义兵比喻为治理天下的一剂良药)!如果确实为正义而征战,目的是用来讨伐暴君,赈济受苦的百姓,百姓会很喜悦,他们就像孝子见到慈爱的父母、饥饿的人见到美食一样。百姓呼喊着归向正义之师,就像强弩之箭射向深谷一样迅速。正义之师一到,邻国的百姓归附于他就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被讨伐国家的百姓盼望他,如同盼望见到亲生父母。正义之师走得越远,得到的百姓越多,往往两军还没有对阵接刃,而百姓就已敬服归顺了。
1703063488
1703063489
论 威
1703063490
1703063491
【原文】义(1)也者,万事之纪(2)也。君臣上下亲疏(3)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之所在也。勿求于他,必反人情(人情作于己)。人情(4)欲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5)一,则三军(6)之士,可使一心矣。
1703063492
1703063493
【注释】(1)义:谓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2)纪:纲领。(3)亲疏:指关系或感情上距离的远近。(4)人情: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5)道:道理。(6)三军:军队的通称。
1703063494
1703063495
【译文】义,是万事的纲纪。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是亲是疏,就是从这里开始,国家治乱安危的关键也正在于此。“义”不必到外面去寻找,必须从人的本性中去寻找。人的本性都是希望生而不希望死,希望荣耀而不希望受辱。既然死生荣辱的道理相同,那么就一定可以令三军将士同心同德。
1703063496
1703063497
慎 穷
1703063498
1703063499
【原文】衣,人(1)以其寒;食,人(2)以其饥(3)。饥寒,人之大害(4)也。救之,大义也。人之困穷(5),多如(6)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7)也。如此。则名号显(8)矣,国土(9)得矣。得国土也。人主其胡(10)可以无务行德(11)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12)为其君死矣。赵简子(13)有两白驘(14)而甚(甚作多)爱之,阳城胥渠(15),阳城,姓。胥渠,名也。广门(16)之宦(17)(宦作官),夜款(18)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广门,邑名也。宦,小臣也。款,叩也。医教之曰:“得白驘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19)通。简子曰:“夫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驘取肝以与之。无几何(20),赵兴兵而攻翟(21),广门之宦,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22)而获甲首(23)。获衣甲者之首也。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24)也。
1703063500
1703063501
【注释】(1)衣人:谓给人穿上衣服。(2)食:拿东西给人吃。(3)饥:饥饿。(4)害:灾祸。(5)困穷:艰难窘迫。(6)如:介词,于。(7)穷:贫苦。(8)显:指显扬。(9)国土:国家的领土。(10)胡:用以加强反诘,怎么。(11)行德:实行德政。(12)乐:乐意。(13)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卿,名鞅,益号简子,又名志父,也称赵孟。史称赵简子。(14)白驘:即白骡。驘为骡的异体字。(15)阳城胥渠:赵简子的家臣,复姓阳城,名胥渠。(16)广门:晋邑名。(17)宦:作“官”,官吏。(18)款:叩也,敲击。(19)谒者:指古时用以传达、通报的奴仆。(20)无几何:不多时。(21)翟:同“狄”,古族名,主要居住在北方。亦为中原人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22)先登:指先锋。(23)甲首:衣甲者之首。披甲武士的首级。(24)士:智者、贤者。这里指将士。
[
上一页 ]
[ :1.7030634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