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3402e+09
1703063402
1703063403 【注释】(1)覆:覆盖,遮蔽。(2)载:承受。(3)烛:照亮。(4)四时:四季。(5)为:做。这里指四季按其属性交替运行。(6)行:运行。(7)遂:意为“成”,生长。(8)庖人:厨师。(9)调和:烹调。(10)若使:假使。(11)伯王:作“王伯”,即王霸。王业与霸业。
1703063404
1703063405 【译文】上天无私覆盖着万物,大地无私承载着万物,日月无私照耀着万物,四季交替更换无私滋润着万物。天、地、日月、四季按照其自身的属性运行,以其无私的德泽,使得万物得以成长。厨师因为调烹食物不敢擅自食用,所以才可以当厨师,假若厨师烹制食物却擅自食用,那就当不了厨师。称霸称王的君主也是一样,他们诛杀暴君不图谋私,而是把国土分封给天下有贤德的人,所以才可以成就霸王之业。假若他们诛杀暴君只是为了利己,那么就不可能成就霸王之业了(诛杀暴君存的是邪曲私利之心,就不可能称王称霸)。
1703063406
1703063407 【原文】水泉深则鱼鳖归(1)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2)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3)归之者,而务(4)其所归。务人使归之末也,务其所行可归本也。强(5)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皆无其中心(6)也。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大寒(7)既至,民暖是利;大热在上(8)。民清是走(9)。故民无常处(10),见利之聚,无利之去。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11)。
1703063408
1703063409 【注释】(1)归:趋,归附。(1)庶:众多。(2)务:劝勉。(3)务:致力。(4)强:强暴;强横。(5)中心:衷心。(6)大寒:即严寒。(7)大热在上:炎热当头,指暑天。(8)民清是走:百姓会奔向清凉的地方。清,指寒凉,凉;走,指前往。(9)常处:固定的地点。(10)察:详审。
1703063410
1703063411 【译文】如果水泉深,那么鱼鳖就会游向那里;如果树木繁盛,那么飞鸟就会飞向那里;如果百草茂盛,那么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如果君主贤明厚德,那么世间豪杰之士就会自动前来归附。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务求使人前来归附,而是主要致力于创造使其愿意归附的根本条件(想办法使人前来归附,这些都是枝节之事;而致力于创造使其愿意归附的条件,才是根本之事)。强迫人笑,那样的笑没有快乐;强迫人哭,这样的哭没有悲哀(因为被强迫的笑与哭都不是发自内心的行为);强迫人遵行道义,可以做小事而不能成就大业。大寒来临,百姓需要的是温暖;炎热当头,百姓自会奔向清凉的地方。所以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处所,见到利益就会聚集,没有利益就会离开。想要做君主的人,对于百姓所趋附的原因,不能不去详察。
1703063412
1703063413 论 人
1703063414
1703063415 【原文】凡论(1)人,通(2)则观其所礼(3),通,达。贵则观其所进(4),富则观其所养(5),听则观其所行,养则养贤也,行则行仁也。近则观其所好(6),习(7)则观其所言,好则好义也,言则言道也。穷(8)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9),守。情守也。乐之以验其僻(10),僻,邪。怒之以验其节(11)。节,性。惧之以验其特(12),特,独也。虽独不恐也。哀之以验其仁,仁人见可哀者则不忍之也。苦之以验其志(13)。八观六验(14),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15)。六戚,六亲也。四隐,相匿扬长蔽短也。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16)故旧(17)邑里(18)门廊(19)。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20),贪鄙羡美(21)(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言尽知之。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1703063416
1703063417 【注释】(1)论:评定。(2)通:意为“达”,显达。(3)礼:礼遇。(4)进:推荐。(5)养:奉养。(6)好:爱好。(7)习:习惯。(8)穷:贫苦。(9)守:操守。(10)僻:意为“邪”,不正。(11)节:作“性”,性情,脾气。(12)特:“独”也,单独;独自。(13)志:意志。(14)八观六验:指本文中提到的八种外观,六种内验的评定人的方法。(15)六戚四隐:六戚即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隐,指隐讳。四隐指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四种关系的人,此四者相互隐恶扬善,故称四隐。一说指赖以凭依的四者。(16)交友:朋友。(17)故旧:旧友。(18)邑里:“邑”是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19)门廊:原指屋门前的廊子。这里指邻居。(20)情伪:真诚与虚伪。(21)羡美:崇德好善的意思。一说羡美当作“美恶”,即善恶的意思。
1703063418
1703063419 【译文】大凡评判一个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所礼遇的是什么人;如果他显贵,就观察他所举荐的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所供养的是什么人;听到他说话,就观察他的行为(观察他供养的是否是贤人,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义);接近他的时候,观察他的喜好;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他的言论(观察他的喜好与言语是否符合道义,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在他贫穷的时候,观察他不接受的是什么;在他地位低下的时候,观察他不愿做的是什么;用名利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操守;用声色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是否做邪僻之事;想办法使他愤怒,借以检验他是否有气度;想办法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内心是否坦荡(虽然独自面对却没有恐惧);让他置身于悲哀的环境,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见到令人悲痛的事情,不忍心看,更不必说去做了);使他遭受苦难,借以检验他的意志。八种观察六种检验,这是贤明的君主评判一个人的方法。评定一个人还需凭借“六戚四隐”(六戚是六种亲属关系,四隐是四种相互隐恶扬善的值得信赖的四种非亲属关系)。什么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子。什么是“四隐”?朋友、熟人、同乡、邻里。了解一个人,从内可以凭借“六戚四隐”,从外则用“八观六验”的办法。这样来检验一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是贪鄙还是好善,就不会有差错了。这就是先代贤明的君主识别人的方法。
1703063420
1703063421 劝 学
1703063422
1703063423 【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臣人子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所欲,人臣人子不得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在君父则不仁不慈,在臣子则不忠不孝。不知理义生于不学,生犹出也。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
1703063424
1703063425 【译文】先王的教化中,没有比尽孝更光荣的,也没有比尽忠更显扬的。忠和孝是君主和父母最想要的,显扬和光荣是人臣和人子最希望的。然而君主和父母得不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人臣和人子也不能如愿。这都是由于不懂理义的原因(不学习理义,则为君不仁、为父不慈、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不懂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因此古代圣王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敬老师就不会考虑老师的贫富贵贱。
1703063426
1703063427 尊 师
1703063428
1703063429 【原文】神农(1)师悉诸(2),黄帝(3)师大桡(4),悉姓,诸名也。大桡,作甲子者也。帝颛顼(5)师伯夷父(6),帝喾(7)师伯招(8),帝尧(9)师子州支父(10),帝舜(11)师许由(12),禹(13)师大成挚(14),汤(15)师小臣(16),小臣谓伊尹。文王(17)、武王(18)师吕望(19)、周公旦(20),齐桓公(21)师管夷吾(22),晋文公(23)师咎犯(24)、随会(25),秦穆公(26)师百里奚(27)、公孙枝(28),楚庄王(29)师孙叔敖(30)、沈尹筮(31),沈县大夫。吴王阖闾(32)师伍子胥(33)、文之仪(34)。文,氏;仪,名。越王勾践(35)师范蠡(36)、大夫种(37)。此十圣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38)由至哉。至于道也。此五帝(39)之所以绝,三代(40)之所以灭。言五帝三代之后,不复重道尊师,故以绝灭也。
1703063430
1703063431 【注释】(1)神农:传说中的太古帝王名。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炎帝,谓以火德王。(2)悉诸:姓悉名诸。传说为神农之师。(3)黄帝: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4)大桡:黄帝史官,相传他始做甲子,以干支相配以纪日。(5)颛顼:音专须。上古帝王名。“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十岁佐少昊,十二岁而冠,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6)伯夷父:相传为颛顼之师。(7)帝喾: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子玄嚣后裔。居亳,号高辛氏。卜辞中商人以帝喾为高祖。(8)伯招:人名。(9)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10)子州支父:传说为尧时隐士。(11)舜:人名。五帝之一,传说中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贤明首领。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或舜。相传受尧禅让,后让位于禹,死在苍梧。(12)许由:亦作“许繇”。传说中的隐士。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愿闻,洗耳于颍水之滨。(13)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代,后世视为圣王。(14)大成挚:传说为禹的老师。(15)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16)小臣:指伊尹,商王朝的开国功臣。(17)文王:指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武王的父亲。(18)武王:文王之子,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19)吕望:即周初人吕尚,尚年老,隐于渔钓,文王出猎,遇于渭滨,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后世亦称吕望。(20)周公旦:文王之子,名旦,辅佐武王灭纣,封于鲁。(21)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任用管仲为相,以“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22)管夷吾:即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颖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23)晋文公:春秋时晋君,名重耳,献公之子。(24)咎犯:名孤偃,字子犯,晋文公之臣。(25)随会:即士会,字季,晋大夫,食采邑于随及范,所以又称随季、随会、范季,死后称随武子、范武子。(26)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名任好。为春秋五霸之一。(27)百里奚:姓百里,名奚,秦大夫。他书或作百里傒。(28)公孙枝:姓公孙,名枝,字子桑。秦大夫。(29)楚庄王:春秋楚国君,穆王子,名旅(一作吕、侣),春秋为五霸之一。(30)孙叔敖:春秋楚令尹,蒍贾之子。沈尹筮(《史记》作虞丘相)荐之与楚庄王以自代。相传三任令尹而不喜,三次去职而不悔。(31)沈尹筮:春秋时楚国大夫,又作“沈尹巫”。(32)阖闾:即阖卢,春秋末吴的国君,名光。他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曾伐楚入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在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为越王勾践所败,重伤而死。(33)伍子胥:名员,春秋楚人。父奢、兄尚都被楚平王杀害。子胥奔吴,吴封以申地,故称申胥。与孙武共佐吴王夫差伐楚,五战入郢,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吴王夫差收越,越请和,子胥谏不从。夫差信伯嚭,迫子胥自杀。(34)文之仪:文,氏;之仪,名。(35)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36)范蠡:春秋楚宛人,字少伯。仕越为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卒灭吴国。去越入齐,改名鸱夷子皮,到陶称朱公,经商致富。(37)种:指文种,春秋越大夫,字少禽,也作子禽,楚国郢人,与范蠡同事越王勾践,出计灭吴,功成,范蠡劝其隐退,不听,后为勾践赐剑自杀。(38)奚:疑问词,什么。(39)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40)三代:指夏、商、周。
1703063432
1703063433 【译文】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桡为师,帝颛顼以伯夷父为师,帝喾以伯招为师,帝尧以子州支父为师,帝舜以许由为师,禹以大成挚为师,汤以小臣为师,文王、武王以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以管夷吾为师,晋文公以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以孙叔敖、沈尹筮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种为师。这十位圣人和六位贤者没有谁是不尊重老师的。今天,人们没有达到帝王的尊贵,智慧也没到达到圣贤的境界,却幻想不尊从老师的教诲就把国家治理好,这怎么可能做到呢(指达到道的境界)?这就是五帝后代之所以断绝,三王后代之所以消失的原因(说的是五帝三代之后,君主不再重视道义,尊重老师,所以王道也就不复存在了)。
1703063434
1703063435 大 乐
1703063436
1703063437 【原文】音乐之所由来远矣。天下太平,万民安宁,皆化(1)其上(2),化犹随也。乐乃可成。故唯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言,说。亡国戮民(3),非无乐也,其乐不乐。不和于雅,故不乐也。溺者(4),非不笑也。溺人必笑,虽笑不欢。罪人(5)非不歌也,当死者虽歌不乐也。狂(6)者非不舞也,虽舞不能中节(7)。乱世之乐,有似于此。君臣失位(8),父子失处(9),夫妇失宜(10),民人呻吟(11),其以为乐,若之何(12)哉?以民人呻吟叹戚(13)不可为乐也,故曰若之何也。
1703063438
1703063439 【注释】(1)化:作“随”,依从。(2)上:犹正。(3)戮民:受压迫、残害的人。(4)溺者:陷入困境的人。(5)罪人:作“当死者”。即将处死的囚犯。(6)狂:失却常态,狂乱。(7)中节:合乎节奏。(8)失位:没有处于自己应处的位次。这里指君臣所做的事,都不是其本位该做的事情。(9)失处:失去各自的本分。这里指父不行其道,子也不行其道。(10)失宜:不得当。(11)民人呻吟:人民因忧劳苦痛而嗟叹。民人,即人民。(12)若之何:怎么办的意思。(13)戚:忧愁。
1703063440
1703063441 【译文】音乐的由来很久远了。只有天下太平、万民安宁,一切都随顺正道,才能有真正的音乐出现。所以大概只有通达明了于治国大道的人,才可以与其谈论音乐吧!被灭亡的国家、受残害的百姓,不是没有音乐,但其音乐毫无快乐可言(因其音乐不是在道义的前提下创作的,所以不会让人快乐)。陷入困境的人并非不笑(陷入困境的人虽笑,但不是欢喜的笑),将处死的囚犯并非不唱歌(虽歌但不是愉悦的歌),精神狂乱之人并非不能跳舞(虽舞但舞不合节拍)。乱世的音乐,就像这些人的笑、歌唱与舞蹈。君不仁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夫妇之间也不能和洽相处、百姓处在呻吟与痛苦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音乐,又能怎么样呢(在百姓呻吟与痛苦的情况下创作的音乐,不可能是使人愉悦的音乐,故曰将会是怎样的音乐呢)?
1703063442
1703063443 侈 乐
1703063444
1703063445 【原文】乱世之乐,为木革(1)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2),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3)。噪,叫。以此骇(4)心气,动耳目,摇荡(5)生(6)则可矣。生,性。以此为乐则不乐(7)。不乐,不和。故乐愈侈(8)而民愈郁(9),侈,淫也。郁,怨也。国愈乱,主愈卑(10),则亦失乐之情(11)矣。凡古圣王之所为贵(12)乐者,为其乐也。夏桀、殷纣(13)作为侈乐(14)大鼓(15),钟磬管箫(16)之音,以巨(17)为美。巨,大。俶(18)诡(19)殊瑰(20),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俶,始也。始作诡异瑰奇之乐,故耳未尝闻,目未尝见。务(21)以相过(22),不用度量(23)。不用乐之法制。侈则侈矣,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非正乐(24)也,故曰不乐。乐不乐者,其民必怨(25),其主必伤(26)。怨,悲也。伤,病也。此主(27)(主当作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侈为务故(28)也。
1703063446
1703063447 【注释】(1)木革:古代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制作乐器的材料为八音。钟为金,磬为石,琴瑟为丝,箫管为竹,笙竽为匏,埙为土,革为鼓,柷敔为木。(2)霆:霹雳。(3)噪:意为“叫”,喧闹。(4)骇:惊扰。(5)摇荡:撼动,摇动。(6)生:意为“性”,性情。(7)不乐:意为“不和”。和,和谐,协调。(8)侈:意为“淫”,放纵。(9)郁:音玉,意为“怨”,怨恨。(10)卑:低微。(11)情:本性。(12)贵:重视。(13)夏桀殷纣:夏桀,相传为夏朝最后一代君王。又名癸、履癸。暴虐荒淫。汤起兵伐桀,桀败,被俘,流死南朝。殷纣,商代最末的君主。帝乙之子,名受。暴敛重刑,百姓怨望。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倒戈,纣兵败自焚于鹿台。(14)侈乐:指声音洪大、乐调诡异的音乐。(15)大鼓:打击乐器。(16)钟磬管箫:古代乐器。(17)巨:意为“大”,大的。(18)俶:“始也”,开始。(19)诡:奇异。(20)殊瑰:奇伟瑰丽。(21)务:务求。(22)相过:互相超越。(23)度量:法度。这里指音律规定的长度和容量。(24)正乐:谓雅正的音乐。(25)怨:“悲也”,悲伤。(26)伤:“病也”,怨恨,厌恶,不满。(27)主:作“生”,指产生。(28)故:缘故。
1703063448
1703063449 【译文】乱世的音乐,若奏响木制、革制的乐器(如柷、鼓),其声音就像闷雷;若奏响金属、石料制成的乐器(如钟、磐),其声音就像炸雷;若奏响丝弦、竹制类的乐器(如琴、瑟、管龠),其音乐声和歌舞之声就像群起喧嚷。用这样的声音惊扰人心气、扰乱人耳目,摇荡人的心性还可以,但作为音乐却不能使人身心和谐快乐。所以音乐愈奢侈放纵,百姓愈怨恨,国家愈混乱,君主地位愈是卑下,这样就失去了音乐的本来意义。大凡古代圣王之所以重视音乐,是因为音乐能够使人和乐。夏桀、殷纣创作放纵的音乐,增大鼓、钟、磬、管、箫等乐器的音量,以声音宏大为美,追求诡异奇丽,以求人们耳不曾闻、眼不曾见的娱乐场景(追求诡异奇丽的音乐场面是从夏桀、殷纣开始的,故耳不曾闻、眼不曾见),他们务必追求过分的刺激,不守乐法(来创作音乐)。放纵是放纵了,但却失去了音乐的本义。音乐失去了它的本义,这样的音乐就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和乐。(因乱世的音乐不是遵循音乐法度,心存道义的前提下创作的雅正音乐,故不会使人感觉和乐。)君主喜欢这些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音乐,百姓必定生怨愤,君主也定会被怨恨。产生这种后果是由于不懂得音乐的本来意义,而追求奢侈放纵的缘故啊。
1703063450
1703063451 和 乐
[ 上一页 ]  [ :1.7030634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