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3484e+09
1703063484
1703063485 【注释】(1)兵:战争。(2)自:从。(3)上:久。(4)怒:谴责。(5)笞:用鞭、杖或竹板打人。(6)竖子:童仆。(7)见:“现”的古字,显现,显露。(8)侵:欺凌。(9)诛伐:讨伐。(10)暴:欺凌。(11)偃:停息。(12)义兵:是指合乎正义的战争。(13)悖:荒谬。(14)疗渴:解渴。(15)倒悬:以人之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或危急。(16)方:比拟。(17)振:救济。(18)号呼:哀号哭喊。(19)走:意为“归”,归附。(20)深溪:深谷。(21)诛国:被讨伐的国家。(22)滋:愈益。(23)若:顺从。
1703063486
1703063487 【译文】武力的由来非常久远了。家庭中如果没有(家长的)怒谴和责打,那么童仆及小孩的过错就会立即出现;国家如果没有刑罚,那么百姓相互侵夺的事就会立即出现;天下没有诛伐,那么诸侯相互欺凌的现象也会立即发生。所以怒笞在家中不能止息,刑罚在国中不能废止,诛伐在天下也不能废止,只不过在运用方法上有的高明有的愚笨罢了(战争如果被运用得高明会辅助治国,如果被运用得愚笨就会乱国)。所以古代圣王只进行正义之战,从不废止战争。如果有因吃饭而噎死了人,就打算禁止天下人吃饭,这是荒谬的;有因乘船(不小心落水)而淹死了人,就禁止天下人用船,也是荒谬的;有因战争而丧失了国家,就想废止天下所有的战争,同样是荒谬的。战争是不可废止的,就如同水和火一样(水可以解渴,火可以熟食,因此不可缺少,战争可以平暴乱,所以也不可以废止),运用得当就能造福于人,用得不得当就会给人们带来灾祸(会用之人则给自己创造了幸福,不会用之人则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善于用药物的人也是这样,用良药就能救人的命,用毒药就会把人毒死。正义之战作为治理天下的一剂良药,它的作用也很大呀(正义的战争除掉了残暴之君,解救了陷于困苦中的百姓,故将义兵比喻为治理天下的一剂良药)!如果确实为正义而征战,目的是用来讨伐暴君,赈济受苦的百姓,百姓会很喜悦,他们就像孝子见到慈爱的父母、饥饿的人见到美食一样。百姓呼喊着归向正义之师,就像强弩之箭射向深谷一样迅速。正义之师一到,邻国的百姓归附于他就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被讨伐国家的百姓盼望他,如同盼望见到亲生父母。正义之师走得越远,得到的百姓越多,往往两军还没有对阵接刃,而百姓就已敬服归顺了。
1703063488
1703063489 论 威
1703063490
1703063491 【原文】义(1)也者,万事之纪(2)也。君臣上下亲疏(3)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之所在也。勿求于他,必反人情(人情作于己)。人情(4)欲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5)一,则三军(6)之士,可使一心矣。
1703063492
1703063493 【注释】(1)义:谓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2)纪:纲领。(3)亲疏:指关系或感情上距离的远近。(4)人情: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5)道:道理。(6)三军:军队的通称。
1703063494
1703063495 【译文】义,是万事的纲纪。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是亲是疏,就是从这里开始,国家治乱安危的关键也正在于此。“义”不必到外面去寻找,必须从人的本性中去寻找。人的本性都是希望生而不希望死,希望荣耀而不希望受辱。既然死生荣辱的道理相同,那么就一定可以令三军将士同心同德。
1703063496
1703063497 慎 穷
1703063498
1703063499 【原文】衣,人(1)以其寒;食,人(2)以其饥(3)。饥寒,人之大害(4)也。救之,大义也。人之困穷(5),多如(6)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7)也。如此。则名号显(8)矣,国土(9)得矣。得国土也。人主其胡(10)可以无务行德(11)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12)为其君死矣。赵简子(13)有两白驘(14)而甚(甚作多)爱之,阳城胥渠(15),阳城,姓。胥渠,名也。广门(16)之宦(17)(宦作官),夜款(18)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广门,邑名也。宦,小臣也。款,叩也。医教之曰:“得白驘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19)通。简子曰:“夫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驘取肝以与之。无几何(20),赵兴兵而攻翟(21),广门之宦,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22)而获甲首(23)。获衣甲者之首也。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24)也。
1703063500
1703063501 【注释】(1)衣人:谓给人穿上衣服。(2)食:拿东西给人吃。(3)饥:饥饿。(4)害:灾祸。(5)困穷:艰难窘迫。(6)如:介词,于。(7)穷:贫苦。(8)显:指显扬。(9)国土:国家的领土。(10)胡:用以加强反诘,怎么。(11)行德:实行德政。(12)乐:乐意。(13)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卿,名鞅,益号简子,又名志父,也称赵孟。史称赵简子。(14)白驘:即白骡。驘为骡的异体字。(15)阳城胥渠:赵简子的家臣,复姓阳城,名胥渠。(16)广门:晋邑名。(17)宦:作“官”,官吏。(18)款:叩也,敲击。(19)谒者:指古时用以传达、通报的奴仆。(20)无几何:不多时。(21)翟:同“狄”,古族名,主要居住在北方。亦为中原人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22)先登:指先锋。(23)甲首:衣甲者之首。披甲武士的首级。(24)士:智者、贤者。这里指将士。
1703063502
1703063503 【译文】给人衣服穿,是因为他在遭受寒冷;给人食物吃,是因为他在忍受饥饿。饥寒是人的大灾祸,能够把人们从饥寒中解救出来那是大仁大义的行为啊!人在艰难、困窘时是比忍受饥寒更深重的灾祸。所以贤明的君主会怜悯陷入困境的人,会哀伤遭受贫苦的人。如此,君主的名节就会显扬,他的国土就会不断扩大。君主怎么可以不竭尽全力实行德政,爱护百姓呢?君主推行德政,爱护百姓,那么百姓就会爱戴他;百姓爱戴他,同时也能心甘情愿为其拼死效力了。赵简子有两匹白骡子,非常喜爱。阳城胥渠,是广门的一个小官。夜间他去叩赵简子住所的门,请求拜见,说:“我是主君的臣子胥渠,现在患病了,医生告诉我说:‘只有服用白骡肝,病才会痊愈,找不到白骡肝,很快就会死去。’”负责传达的人进去禀报后,赵简子说:“杀白骡能救活人命,这不是很仁义的事吗?”于是叫厨师杀了白骡,取出肝脏送给阳城胥渠。不久,赵国发兵攻打翟族,这位广门县的官吏亲率左部兵七百人、右部兵七百人,个个争做先锋而奋勇杀敌。由此看来,君主怎么可以不珍爱贤才呢?
1703063504
1703063505 节 丧
1703063506
1703063507 【原文】孝子之重(1)其亲(2),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3),性(4)也。所重所爱,死而弃(5)之沟壑(6),人之情不忍为。,有葬死(旧无死字。补之)之义。葬者,藏(7)也,慈亲孝子之所慎(8)也。慎,重。慎之者,以生人(9)之心虑(10)也。虑,计。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莫如无动,莫如无发(11)。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无有可利,此之谓重闭(12)。人不发掘,不见动摇,谓之重闭。葬不可不藏也,葬浅则狐狸掘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此则善(13)矣。而忘奸邪盗贼寇乱之难(14),岂不惑(15)哉?厚葬人利之,必有此难,故谓之惑也。慈亲孝子备(16)之者,得葬之情(17)矣。今世俗大乱,人主愈侈,非葬之心也,非为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18)也。侈靡(19)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辱,不以便死为故(20),故,事。而徒以生者之诽誉(21)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父虽死,孝子之重(22)之不怠(23);重,尊也。怠,懈也。子虽死,慈亲之爱之不懈。夫葬所爱重,而以生者之所甚欲,其以安(24)之,若之何(25)哉?厚葬必发掘,故曰其以安之也。若之何,言不安。
1703063508
1703063509 【注释】(1)重:敬重。(2)亲:父母,亦偏指父或母。(3)痛于肌骨:疼痛深入肌肉骨髓,这里形容父母爱子情重之深。(4)性:人的本性。(5)弃:抛弃。(6)沟壑:山沟。(7)藏:隐藏。(8)慎:意为“重”,慎重。(9)生人:指活人。(10)虑:意为“计”,考虑。(11)发:指挖掘。(12)重闭:“人不发掘,不见动摇,谓之重闭。”特指墓葬节俭不被发掘,重在葬而得安,故称。(13)善:适宜。(14)难:祸患。这里是指因为坟墓里的财宝而遭到人为的祸患。(15)惑:糊涂。(16)备:防备。(17)情:指本性。这里指埋葬的本来意义。(18)矜:夸耀。(19)侈靡:奢侈浪费。侈,奢侈。(20)故:意为“事”,事情,当做一回事。(21)诽誉:毁谤和赞誉。(22)重:尊重。(23)怠:懈怠。(24)安:安全。与“危”相对。(25)若之何:怎么,为什么。
1703063510
1703063511 【译文】孝子敬重自己的父母,慈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其情都深入肌骨,这是出于人的本性。自己所敬重、所疼爱的亲人死后若被抛弃于沟壑,按人之常情不忍心这样做,因而便有了安葬死者的这一道义上的责任。所谓葬,就是隐藏起来,这是慈亲孝子所慎重对待的事情。所谓慎重,是以活着的人的心为死者考虑。如果以活着的人之心思为死者考虑,没有比死者不被惊动,坟墓不被挖掘更为重要了。而要做到死者不被惊动、坟墓不被挖掘,莫过于使想挖掘者无利可获,坟墓里没有可获之利更为安全了,这就叫“重闭”(节俭安葬死者,因而坟墓不被人挖掘。坟墓不会被触动,紧紧关闭如初,故称重闭)。埋葬死者不得不使其隐藏。然而藏浅了狐狸会扒掘;藏深了会遭到泉水暗流的浸渍。因此,大凡埋葬,人们通常会选择葬在高丘之上,以避免狐狸的危害和地下水的浸渍。这样做似乎是很适宜了,但如果忘了恶人、盗贼、匪寇带来的祸患,岂不还是糊涂了吗?(厚葬对活着的人有利可图,必定要遭到盗掘之患,故是糊涂之举。)慈亲孝子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到了,这才是懂得了埋葬的本来意义啊。现在世道大乱,君主的安葬愈来愈奢侈,这不是丧葬的本义,他们不是替死者的安宁考虑,而是活着的人借此来相互夸耀。喜爱奢侈者以此为荣耀,节俭者却以此为耻辱;不把有利于死者当做一回事,而只把他人对活着的人的毁谤和赞誉作为要事,这不是慈亲孝子的存心啊。父亲虽然死了,但孝子对父母的敬重并不因此而懈怠;孩子虽然死了,但慈亲对孩子的疼爱并不因此而减弱。安葬所疼爱、所敬重的人,却用活着的人最想要的东西来陪葬,想靠这些东西让死者安息,那其结果会怎样呢?(厚葬必会被人盗掘,所以说厚葬怎能让死者安息呢?言外之意为,这样反而令死者不能安息啊。)
1703063512
1703063513 安 死
1703063514
1703063515 【原文】世之为丘壠(1)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2)庭为宫室若都邑(3)。以此观世(4),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者则不可。夫死者,其视万岁犹一瞚(5)也。人之寿久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以百与六十为无穷(6)者虑,其情必不相当矣,以无穷为死者虑。则得之矣。今有人于此,为石铭,置之垅上曰:“此其中珠玉玩好(7),财物宝器甚多,不可不掘,掘之必大富,人必相与(8)笑之,以为大惑(9)。”惑。悖。世之厚葬也,有似于此。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掘之墓也。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10),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失其故国矣(11)。自此以上(12)者,亡国不可胜数。上犹前也。是故古大墓无不掘者也,而皆争为之,岂不悲哉?尧葬于谷林(13),通树(14)之;通林以为树也。舜葬于纪(15),市(16)不变其肆(17);市肆如故,言不烦民。禹葬于会稽(18),不变(19)人徒(20)。变,动也。言无所兴造,不扰民也。是故先王以俭节葬死也,非爱(21)其费(22),非恶其劳(23),以为(24)死者虑也。为犹便也。先王之所恶(25),唯死者之辱(26)也。发则必辱,俭则不发,故先王之葬必俭也。谓爱人者众,知(27)爱人者寡。谓凡爱死人者众,多厚葬之也。知所以爱之者寡,能俭葬者少也。故宋(28)未亡而东冢(29)掘,文公(30)冢也。齐(31)未亡而庄公(32)冢掘,以葬厚,冢见发。国安宁而犹若此,又况百世之后,而国已亡乎?故孝子忠臣,亲父佼友,不可不察(33)也。夫爱之而反害之,安之而反危之,其此之谓乎?
1703063516
1703063517 【注释】(1)丘壠:坟墓。(2)阙:古代神庙、坟墓前两旁的巨柱,多用石雕成。这里指墓阙。(3)都邑:城市。(4)观世:谓向世人显示。(5)瞚:音瞬。眨眼。这里指时间很快,瞬间。(6)无穷:无尽。指时间没有终结。(7)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8)相与:一道。(9)惑:意为“悖”,昏乱。(10)齐、荆、燕尝亡矣:齐曾亡于燕乐毅,燕曾亡于齐宣王,荆曾亡于吴。(11)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失其故国矣:赵灭中山,齐灭宋。至于韩亡于秦始皇十七年,赵亡于秦始皇十九年,魏亡于秦始皇二十二年,皆在本书之后,毕沅据《续志》校谓“赵韩魏皆失其故国矣”,较合史实。(12)上:犹“前”,时间或次序在前。(13)谷林:地名,也作谷陵,即成阳。旧史称尧葬于谷林。(14)通树:意为“通林以为树也”,指尧帝的墓地全部是树。通,全部。(15)纪:地名,传说舜帝葬于江南九嶷(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嶷纪市在九疑山下。(16)市:临时或定期集中一地进行的贸易活动。(17)肆:作坊。(18)会稽: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19)变:为“动”也,使用。这里指禹死后没有大兴土木营造墓地,一点也没有劳扰百姓。(20)人徒:庶民。(21)爱:舍不得。(22)费:财用。(23)劳:劳动力。(24)为:犹“便”也,有利。(25)恶:畏惧。(26)辱:侮辱。(27)知:晓得。(28)宋:古国名,周武王灭商,封商王纣子武庚于旧都(今河南商丘县)。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封纣之庶兄微子,号宋公,为宋国。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至战国为齐所灭。(29)东冢:指宋文公之墓,因墓地在城东故称东冢。冢,隆起的坟墓。(30)文公:春秋宋昭公弟,名鲍。公元前610年至公元前589年在位,卒后谥号“文”。(31)齐:国名,周武王封太公于齐,至桓公为五霸之一,田氏代齐,为战国七雄之一。(32)庄公:名购,僖公之父,因厚葬,冢被发,庄公于公元前794年至公元前741年在位,历时六十四年。(33)察:明鉴。
1703063518
1703063519 【译文】当今世人营造的坟墓,高大得像座山,坟墓上的树木茂密的如同森林,在墓地两边修建墓阙、庭院、建造宫室,像都城一样宏伟。倘若以此来向世人显示自己富有是可以的,而用来安葬死者就不好了。对于死者来说,一万年犹如一瞬间那样短暂,而人的寿命,最长也不过一百岁,中等寿命不过六十岁。以一百岁与六十岁人的想法,去替无限久远的死者考虑,二者的实际情况必定是不相当呀!只有依据无穷尽的长远需要为死者考虑,才能符合让死者安息的本义呀。如果现在有人在墓前面立上石碑,碑上写“这里面有珠玉玩好,财物、宝器十分丰富,不可不掘,掘了必定大富”,人们必定都会嘲笑他,认为此人太糊涂。世人讲究厚葬的做法就跟这差不多。自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就没有不被挖掘的坟墓啊。就我们大家耳闻目睹的来说,齐、荆、燕三国都失去故国;宋国、中山国也已经灭亡;赵、魏、韩都已经失去了旧日的国都,它们都成了古国。由此往前推算,已经灭亡的国家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古代的大墓没有不被挖掘的。然而当今世人还都在争相建造大墓,岂不太可悲了吗?尧安葬在谷林,遍地林木当做墓地;舜安葬在纪市,未改变街上的任何商铺、作坊的面貌(街上的任何商铺、作坊的面貌如过去一样,言外之意为安葬舜是节俭的,没有烦扰百姓的正常生活);禹安葬在会稽,没有劳扰民众。(安葬禹时没有兴建土木建造坟墓,故没有劳扰百姓。)所以,先王用节俭的方式安葬死者,不是吝啬钱财费用,也不是厌烦耗费劳力,而是替死者考虑啊。先王唯恐死者受到玷辱,而坟墓被盗掘,死者就必定会受辱,而俭葬就不会被盗掘,所以先王的安葬一定要俭葬。一般人嘴里说敬爱他人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如何敬爱他人的人却很少。(孝子慈亲很多,但大多都厚葬死者,而真正懂得爱护死者的人却很少,所以简葬死者的人很少。)所以宋国还没有灭亡,而宋文公的墓地已被人盗掘;齐国未亡,而庄公的坟墓也已被人挖开。(宋文公、庄公均为厚葬,因而被人发现盗掘。)国家安宁时尚且如此,又何况百世之后,国家已经灭亡了呢?所以孝子、忠臣、慈父、挚友不可不明察啊。所谓爱他反而害了他,欲使其安息反而使其陷入危难,说的不就是这种事吗?
1703063520
1703063521 至 忠
1703063522
1703063523 【原文】至忠(1)逆(2)于(旧无于字。补之)耳,倒(3)于心,倒,亦逆也。非贤主其孰能听(4)之。听,受。故贤主之所说(5),不肖(6)主之所诛(7)也。贤主悦忠言,不肖主反之。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8)也,人时(9)灌之,则恶(10)之,恶其灌之者也。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自伐之精(11)者也。精,犹甚。甚于自伐其根也。
1703063524
1703063525 【注释】(1)至忠:指忠言。至,最。(2)逆:拂逆。(3)倒:违背;拂逆。(4)听:为“受”,接受。(5)说:作“悦”,爱。(6)不肖:不正派。(7)诛:除去。(8)美:这里指要使树生长茂盛。(9)时:适时;合于时宜。(10)恶:指讨厌。这里指讨厌浇灌树的人。(11)精:犹甚。
1703063526
1703063527 【译文】忠言会让人觉得不中听、不顺心,若不是贤明的君主,有谁能接受呢?所以贤主所喜欢的,正是昏庸的君主所要除去的。(贤主喜听忠言,而不肖之君则反之。)假若这里有一棵树,希望它生长茂盛,有人按时浇灌它,这棵树却厌烦他(讨厌浇灌树的人),而每天任人去砍伐树根,那么这棵树必定活不了。讨厌听到忠言的人,就是更严重的自我毁伤啊!(厌恶听受忠言所受的伤害,比砍伐这棵树根的结果还要严重。)
1703063528
1703063529 不 侵
1703063530
1703063531 【原文】贤主必自知士(1),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2),而不辞(3)其患。士为知己者死,故尽力竭智,何患之辞也。豫让(4)。公孙弘(5)是已(6),当是时也,智伯(7)、孟尝君(8)知之矣。智伯知豫让,故为之报仇。孟尝君知公孙弘,故为之不受折于秦也。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9)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10)乎轻重(11)也。汤(12)、武(13),千乘(14)也;而士皆归之。桀(15)、纣(16)天子(17)也,而士皆去(18)之。孔(19)、墨(20),布衣(21)之士也,万乘(22)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士不归之而归孔墨,故曰不能与之争士。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23)士矣。来,犹致也。必自知之然后可。可者,可至。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24)尝事(25)范氏(26)、中行氏(27),诸侯尽灭(28)之,而子不为报(29)。至于智氏(30),而子必为之报。何故(31)?”豫让曰:“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32),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33),是众人(34)畜(35)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于智氏则不然。出则乘(36)我以车,入则足(37)我以养,众人广朝(38)而必加礼(39)于吾,所是(所是作所谓)国士(40)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士也。而犹(41)以人于(42)己也,于犹厚也。又况于中人(43)乎?孟尝君为(44)从(45),关东曰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不若(46)使人西观(47)秦(48),意者(49)秦王(50)帝王之主也,君(51)恐(52)不得为臣,何暇(53)从以难(54)之?言不能成从以难秦。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孟尝君曰:“善(55),愿因请公往矣。”公孙弘见(56)昭王。昭王曰:“薛(57)之地小大几何(58)?”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而曰:“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59)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欲以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60),大王不好士也。”昭王曰:“孟尝君之好人(61)(人作士)何如(62)?”对曰:“义(63)不臣(64)乎天子,不友(65)乎诸侯,得意(66)暂(67)(暂作惭)为人君,不得意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68)可为管(69)商(70)之师,管,管仲。商,商鞅。能致其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71)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污其衣,与(与作有)如臣者七人。”昭王笑而谢(72)焉。
1703063532
1703063533 【注释】(1)知士:即赏识、任用贤能之士。知,知遇。(2)交争:交相谏诤。(3)辞:推辞。(4)豫让:春秋战国间晋人。为晋卿智瑶家臣。(5)公孙弘: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21年在世。字季,灾川薛人。战国时孟尝君门客。(6)已:语气词,表肯定而带感叹语气,相当于“啊”。(7)智伯:名瑶,又名智襄子,春秋战国时晋国大夫。(8)孟尝君:战国时齐贵族,姓田,名文。继承其父靖郭俊田婴的封爵,为薛公。以好客著称,门下食客至数千人。(9)四境:引申为举国;四方疆界之内。(10)通:懂得。(11)轻重:好坏。(12)汤:指商汤,商朝的开国之君。(13)武:指周武王。(14)千乘: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15)桀:指夏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16)纣:指商纣王。商代最后一个君主。(17)天子:古称帝王为天子。(18)去:离开。(19)孔:指孔子。(20)墨:指墨子,即墨翟。(21)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22)万乘:指帝王。(23)来:犹“致也”,招引。(24)子: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您”。(25)事:侍奉。(26)范氏:春秋时晋国贵族士氏,因士会受范地食邑,故称范氏。这里指范吉射。(27)中行氏:春秋时晋国贵族荀氏,因荀林之父为中主将,后以中行为氏。这里指中行寅,中行,春秋时晋国军制之名。晋置上中下三军,后又增置中行、右行、左行。(28)灭:除尽。(29)报:报复。(30)智氏:这里指智伯。(31)何故:什么缘故。(32)不我衣:不给我衣服穿,衣是动词,“给……穿衣”。(33)养:奉养。(34)众人:这里指一般人。(35)畜:对待。(36)乘:乘坐。(37)足:充分,充足,足够。(38)朝:臣下朝见君王。(39)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40)国士: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这里指最优秀的贤士,智者。(41)犹:连词,尚且。(42)于:犹“厚”也,厚待;款待。(43)中人:中等的人,一般人。(44)为:副词,犹将。(45)从:“关东曰从”,从,合纵,是战国时苏秦主张的外交政策,联合关东的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一致对抗秦国。(46)若:如。(47)观:察看。(48)秦:周朝国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翳之后非子为附庸,与以秦邑。秦襄公始立国,至秦孝公,日益富强,为战国七雄之一。春秋时秦有今陕西省地,故习称陕西为秦。(49)意者:表示测度,大概。(50)秦王:即下文的“昭王”,即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名稷。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51)君:对对方的尊称,犹言您。亦用在人姓名后表示尊敬。(52)恐:恐怕。(53)何暇:哪里有闲暇。(54)难:责难。(55)善:表示赞同、应诺。(56)见:拜见。(57)薛:古国名,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齐邑,今山东省滕县东南五十里有薛城,即其故地。这里指孟尝君的封地。(58)几何:犹多少。(59)犹:连词,尚且。(60)士:智者、贤者。(61)人:人材。这里指智者、贤者。(62)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63)义:认为合乎正义或道德规范而加以称许。(64)臣:这里是动词,称臣。(65)友:结交。(66)得意:犹得志。(67)暂:作惭。《说文》:“惭,愧也。”(68)治:治理。(69)管:指管仲。(70)商:即商鞅,战国卫人。姓公孙名鞅。以封于商,也称商君。(71)严:威严。(72)谢:道歉。
[ 上一页 ]  [ :1.7030634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