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3552
1703063553
务 本
1703063554
1703063555
【原文】三王(1)之佐(2),皆能以公(3)及其私(4)矣。俗主(5)之佐,其欲名实(6)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7)者,其实无不危(8)者,无功故也。皆患(9)其身(10)之不贵(11)于国也,而不患其主(12)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13)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14),欲安而愈危(15)。故荣富非自至(16),缘(17)功伐(18)也。今功伐甚薄(19),而所望厚,诬(20)也;以薄获厚为诬。无功伐而求荣富,诈(21)也。以虚取之为诈。诈诬(22)之道,君子不由(23)。由,用。
1703063556
1703063557
【注释】(1)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2)佐:辅佐者。(3)以公:为国家。以,介词,为。公,朝廷,国家,公家。(4)及其私:达到利己。私,利己。(5)俗主:平庸的君主。(6)名实:名誉与事功。名,名声,名誉。(7)不辱:不辱没。(8)无不危:没有不危害。危,危害。(9)患:忧虑,担心。(10)身:自己。(11)贵:显贵,地位显要。(12)主:君主。(13)大:强大,光大。(14)欲荣而辱愈:希望显荣却更加耻辱。荣,显荣,富贵。愈,副词。相当于“更加”、“越”。(15)危:危险,危急。(16)自至:自己到来。(17)缘:凭借,依据。(18)功伐:功劳,功勋。(19)薄:少。(20)诬:虚假,虚妄。(21)诈:欺诈。(22)诈诬:欺诈诬妄。(23)不由:不用。由,用。
1703063558
1703063559
【译文】夏、商、周三代之君的辅佐大臣,都能通过为国家建立功勋来获得个人的利益。平庸君主的辅佐大臣,希望得到个人名利的想法,与三王的辅佐大臣相同,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被辱没的,他们的利益随时都有失去的危险,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为国家建立功勋。他们都只是担忧自己的身份在国中还不够尊贵,却不担忧自己的国君在天下还不够尊贵;都担心自家不富有,却不担忧国家不强大。这就是他们希望显荣反而越会受辱、希望安稳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本来荣耀和富有就不是自己降临的,而是凭借建立功业才会有的。现在的人功劳微小而所期望得到的回报却很多,这本身就是妄求(以少来取得多称为诬);没有功劳却要求荣耀富有,这也是欺诈(以浮夸不实的功绩去换取不应得的名利就是欺诈)。像这种欺诈诬妄的做法,君子是不会这么干的。
1703063560
1703063561
孝行览
1703063562
1703063563
【原文】凡为(1)天下治(2)国家,必务其本也。务本莫贵(3)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4),天下誉(5)。誉,乐。人臣孝则事君忠(6),处官廉(7),临难死(8)。士民(9)孝,则耕芸疾(10),守战固(11),不疲北(12)。夫执一术(13)而百喜(14)至,百邪去,天下从(15)者,其唯孝乎。故论(16)人必以所亲,而后及所疏(17),必以所重(18),而后及所轻(19)。曾子(20)曰:“先王(21)之所以治天下者五(22):贵贵,贵德,贵老,敬长,慈幼(23)。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24)天下也。定,安。所为(25)贵贵,为(26)其近(27)于君也;所为贵德,为其近于圣(28)也;所为贵老,为其近于亲(29)也;所为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所为慈幼。为其近于弟也。”
1703063564
1703063565
【注释】(1)为:治理。(2)治:治理,统治。(3)贵:重要。(4)名章荣:名声显著荣耀。名,名声,名誉。(5)誉:通“豫”,欢愉,安乐。(6)人臣孝则事君忠:大臣孝顺,则侍奉君主就会忠诚无私。(7)处官廉:任官清廉。处,担任。廉,清廉,刚正。(8)临难死:身当危难而不顾生命。临难,谓身当危难,常指面临死亡。死,不顾生命,拼死。(9)士民: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10)耕芸疾:耕种努力。耕芸,翻土除草,指耕种。疾,极力,努力。(11)守战固:守卫作战,意志坚定。守,守卫,防守。战,作战,战争。固,坚定,坚决的意思。(12)疲北:疲困败逃。疲,疲乏,困倦。北,败,败逃。(13)执一术:掌握一种方法。执,执守,掌握。术,方法,手段。(14)喜:当为“善”之误。(15)从:听从,顺从。(16)论:评定。(17)以所亲而后及所疏:根据他对待亲人然后推及到对待远亲。所亲,亲人,亲近的朋友。疏,远亲,亦泛指关系疏远的人。(18)所重:重要之人,指亲人。重,看重,重视。(19)所轻:不重要之人,指一般人。轻,不重要。高诱注:“谓他人。”(20)曾子: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21)先王:指上古贤明君王。(22)治天下者五:治理天下有五个方略。治,治理,统治。(23)贵贵、贵德、贵老、敬长、慈幼:尊重显要之人,崇尚有道德之人,尊爱老人,尊敬长者,爱护年幼者。原句出自《礼记·祭义》。贵,第一个为动词,崇尚,重视;第二个“贵”指地位显要的人。德,指有德行的人。敬,尊敬,尊重。慈,上爱下。幼,小孩儿。(24)定:安定,平定。(25)所为:所以。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26)为:介词,因为,表示原因。(27)近:接近,靠近。(28)圣: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29)亲:父母。亦偏指父或母。
1703063566
1703063567
【译文】大凡人君统治天下、治理国家,一定要致力于根本。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更重要的。君主孝敬父母,名声就显扬荣耀,人民就会钦服听从、天下安乐。臣子孝敬父母,侍奉国君就忠诚无私,居官就清正廉洁,临难就能拼死效命。士人和百姓孝敬父母,便会努力耕耘,守卫作战就能意志坚定,不疲倦、不逃败。掌握一种方法而能使百善皆至,百邪皆去,天下顺从,这种方法大概只有孝道了!所以评定一个人必须先看他如何对待亲人,然后推及到如何对待疏远之人;必须看他如何对待重要之人,然后推及到如何对待一般人。曾子说:“上古贤明君王用以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五个:尊重显贵之人,崇敬有德之人,敬爱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孩童。这五条就是上古贤明君王之所以能使天下安定的原因。尊重显贵之人,是因为他们接近于君主;崇敬有德之人,是因为他们接近于圣人;敬爱老人,是因为他们相当于父母;尊敬长者,是因为他们接近于兄长;慈爱幼者,是因为他们接近于子弟。”
1703063568
1703063569
【原文】昔晋文(1)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2),召咎犯(3)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4)?”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5),不足于文(6);繁战(7)之君,不足于诈。足犹厌也。君亦诈之而已(8)。”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9)曰:“竭泽而渔(10),岂不获得(11),而明年无鱼;焚薮(12)而田(13),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言尽其类。诈伪(14)之为道,虽今偷可(15),后将无复(16),不可复行。非长术(17)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18)楚人于城濮。反(19)而为赏(20),雍季在上(21)。左右(22)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后(23)其身,或者(24)不可乎?”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25)也。务犹事也。焉(26)有以一时之务,先(27)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28)用诈,足以却敌(29),返而尊贤(30),足以报德(31)。文公虽不终始(32)焉,足以霸(33)矣。”
1703063570
1703063571
【注释】(1)晋文公:姬姓,名重耳,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史称晋文公。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2)城濮:春秋卫地名,今山东-城西南临濮集,一说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附近。(3)咎犯:狐偃,字子犯,晋文公之舅,所以称舅犯。咎,通“舅”。(4)奈何而可:如何对敌才好?奈何,如何,怎样。可,适合。(5)繁礼之君:讲究礼节完备的君主。繁礼,繁琐的礼节。(6)不足于文:不满足于礼节仪式。足,满足,满意。文,指礼节仪式。(7)繁战:作战频繁。繁,多。(8)诈之而已:只是用诡诈战术罢了。诈,指用兵奇诡多变,而诱使敌方判断错误的战术。(9)雍季:人名,春秋时期晋国大臣。(10)竭泽而渔:汲干池水捕鱼。竭,干涸。渔,捕鱼。(11)岂不获得:怎能捕不到鱼。岂,表示反诘。获,猎得,猎捕。得,得到。(12)焚薮:烧毁湖泽。焚,焚烧。薮,湖泽,亦指水少而草木丰茂的沼泽。(13)田:动词,狩猎。(14)诈伪:巧诈虚伪。(15)偷可:苟且可以。偷,苟且。(16)无复:不再,不会再次。(17)长术:长远的办法。术,方法。(18)败:打败。(19)反:还归,回。后多作“返”。(20)为赏:行赏。为,施行。赏,赏赐,奖赏。(21)在上:处于首位。在,居于,处于。高诱注:“上,首也。”(22)左右:近臣,侍从。(23)后:动词,落在后面。(24)或者:或许,也许。(25)一时之务:暂时的事。一时,暂时。务,事。(26)焉: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27)先:超越,居前。(28)临难:谓身当危难。常指面临死亡。(29)却敌:击退敌人。(30)尊贤:尊敬贤者。(31)报德:报答恩德。报,报答。德,恩惠。(32)终始:始终如一的意思。(33)霸:动词,称霸。
1703063572
1703063573
【译文】从前,晋文公将与楚人在城濮作战,召见咎犯并问道:“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样对敌才好?”咎犯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礼仪完备的君主,总是不满足于各种礼节仪式;长年征战频繁的君主,总是不满足于使用各种诡诈的战术。您也不妨运用诡诈的战术去作战好了。”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说:“汲干池水捕鱼,怎能捕不到鱼。但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捕了;焚烧沼泽的草木来打猎,怎能猎捕不到野兽,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猎了。欺诈虚伪的方法,现在还可苟且一用,但以后就不能再用了,这不是长远的办法。”晋文公采用咎犯的计策,在城濮打败了楚人,返回后进行奖赏时,雍季却居首位。晋文公的近臣进谏说:“城濮之战的胜利,是凭借咎犯的计谋。您用了他的计谋,而奖赏时却把他排在后面,可能不妥当吧?”文公说:“雍季的话,是对百世都有益的;咎犯的计谋,只是有利于一时的方法。哪里有把有利于一时的事放在百世之利前边的呢?”孔子听到这些话后说:“面临危难时使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回归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其恩德。文公虽然没有具备始终如一的操守,但也足以称霸了。”
1703063574
1703063575
慎大览
1703063576
1703063577
【原文】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愈,益。凡大者(1),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大者,侵削(2)邻国使小。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怨,国虽大,恶得不惧(3),恶得不恐。恶,安。故贤主于安思危(4),安不忘危。于达思穷(5),显不忘约(6)。于得思丧(7)。丧。亡也,有得必有失,故思之也。
1703063578
1703063579
【注释】(1)大者:(土地)广大的国家。大,广大。(2)侵削:侵夺。(3)恶得不惧:怎么能够不害怕?恶,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得,用在动词前表示能够。(4)于安思危:处在平安就考虑到危急。于,居。思,考虑。(5)于达思穷:处在显达就考虑到困窘。达,显贵,显达。穷,困窘。(6)显不忘约:显贵时不忘困窘。约,窘迫。(7)丧:失去。
1703063580
1703063581
【译文】贤明的国君,国家越大越担心,国力越强大越害怕。大凡国家疆域广大的,邻国疆域就会变小;国家强盛的,都是因为战胜了敌国(强大的国家侵夺邻国使其变小)。战胜敌国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侵吞邻国而使其变小就会招致很多祸患。面临这么多的祸患与怨恨,国家虽然强大,又怎能不担心?怎能不害怕?所以,贤主在安定时就考虑到危急(安定时不忘危急),在显达时就考虑到困窘(显贵时不忘困窘),在得到时就考虑到失去(丧,丧失之意。所有事物都是有得必有失,所以需要提前思虑)。
1703063582
1703063583
顺 说
1703063584
1703063585
【原文】惠盎(1)见宋康王(2),康王曰:“寡人之所悦(3)者,勇有力(4)也,不悦为(5)仁义者,客将何以(6)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有道于此,勇有力也。使人虽勇,刺之不入(7),虽有力,击(8)之弗中。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9)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夫(10)弗敢,非无其志(11)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本无有击刺之志也。夫无其志,未有爱利(12)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13),莫不欢然(14)皆欲爱利之,此其贤(15)于勇有力也。言以仁义之德,使民皆欲爱利之,故贤于勇有力也。大王独无意耶(16)?”宋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17)也。”曰:“孔、墨是也。言当为孔丘,墨翟之德,则得所欲也。孔丘(18)、墨翟(19)无地为君,以德见尊也。无官为长,以道见敬。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20)而愿安利之(21)。愿其尊高而利己也。今大王万乘(22)之主也,诚有其志,孔、墨之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于孔、墨也远矣。”得贤名过于孔、墨。
1703063586
1703063587
【注释】(1)惠盎:宋人,战国末期的墨者。(2)宋康王:名偃,即宋君偃,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86年在位,性情暴虐昏淫,后为齐所灭。(3)悦:喜好,喜爱。(4)勇有力:勇敢而有力量。勇,勇敢,勇猛。有力,有力量。(5)为:施行。(6)何以:用什么。(7)刺之不入:刺杀却刺不进身体。刺,刺杀。之,指代宋康王。(8)击:打。(9)犹辱:还是耻辱。辱,耻辱。(10)夫:代词,表示第三人称。他,他们。(11)志:志愿。(12)爱利:爱护、加惠于他人。(13)丈夫女子:男子女子。丈夫,男子。(14)欢然:欢乐的样子。欢,高兴,快乐。(15)贤:胜过,超过。(16)独无意耶:难道(对此)没有意愿吗?独,副词,难道。(17)欲得:想要得到。(18)孔丘:即孔子。(19)墨翟: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后人尊称墨子。(20)延颈举踵: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踵,脚后跟。(21)愿安利之:希望他们平安顺利的意思。(22)万乘: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亦泛指国家。
1703063588
1703063589
【译文】惠盎拜见宋康王,康王说:“我喜欢的是勇敢有力的人,不喜欢施行仁义的人。客人您将用什么来教导我呢?”惠盎回答说:“我对此有办法(对此有办法,是针对勇敢而有力量的人而言),让这个人虽然勇敢,刺杀您却刺不进身体;虽然有力,却击不中您。虽然刺不进、击不中,这对您还是耻辱。我对此又有办法,让人虽然勇敢,却不敢去刺;虽然有力,却不敢去击。不敢,并非没有刺和打的意愿。我对此还有办法,让这个人本来就没有要攻击您的念头(根本就没有击打刺杀您的念头);虽然没有伤害您的意愿,但是也没有爱护和加惠您的心。我对此还有办法,能让天下的男女没有一个人不高高兴兴地想要爱护和加惠您。这样大概要胜过您所说的勇敢有力了吧。(这些话说明因为他仁义的德行,使百姓都想要爱护和加惠他,因此就胜过勇敢有力了。)大王难道不愿意吗?”宋康王说:“这正是我想要的。”惠盎说:“孔丘、墨翟就是这样的人。(这句话说的是孔子、墨子高尚的德行,那么他们高尚的德行是被人们所期望的。)孔丘、墨翟没有封地,却像君主那样被人尊敬;(凭借高尚的德行而被人们尊贵。)没有官位,却像官长那样被人敬重。(凭借道德而被人们恭敬。)天下男女没有不伸长脖子、踮起脚跟,盼望他们安稳顺利的。(希望他们获得尊贵高尚的地位从而能使自己受益。)现在大王是万乘之国的君主,假如真有孔子、墨子的志向(孔子、墨子有以德治国、仁爱天下的志向),那么四方疆界之内都会得到利益。您的贤德名声就远远胜过孔丘、墨翟了(获得的贤名远远胜过于孔子、墨子了)。”
1703063590
1703063591
贵 国
1703063592
1703063593
【原文】武王使人候(1)殷,反报(2)曰:“殷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3)?”对曰:“谗匿(4)胜忠良。”武王曰:“尚未(5)也。”又往,反报曰:“贤者出走(6)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百姓不敢诽怨(7)矣。”武王遽告(8)太公(9)。太公曰:“其乱至矣,不可以驾(10)矣。”驾,加也。
1703063594
1703063595
【注释】(1)候:侦察。(2)反报:返回报告情况。(3)其乱焉至:混乱达到什么程度?焉,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焉至,何至,达到什么程度。(4)谗匿:通“谗慝”,指邪恶奸佞之人。(5)尚未:意思是还没有到最乱的时候。尚,副词,犹,还。(6)出走:出奔,被环境逼迫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7)诽怨:责备怨恨。诽,从旁指责过失。(8)遽告:赶快告知。遽,音臣,赶快,疾速。(9)太公:吕望,中国商周之际军事家。生卒年不详。又名尚,姜姓,吕氏,字子牙。齐国始祖,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是周灭商的重要筹谋者。(10)驾:通“加”,增多。
1703063596
1703063597
【译文】周武王派人侦察殷商的国情,那人返回后报告说:“殷商的政治混乱了。”武王说:“乱到什么程度了?”那人回答说:“邪恶奸佞之人超过忠诚善良之人了。”武王说:“还不算太乱。”那人又去侦察,返回后说:“贤明的人已经出逃了。”武王说:“还不算太乱。”那人再去侦察,返回后说:“殷商混乱得更厉害了。百姓不敢责备怨恨了。”武王立刻告诉太公望,太公望说:“殷商已混乱到极点,无以复加了。”
1703063598
1703063599
先识览
1703063600
1703063601
【原文】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1),古今一(2)也。君子见机而作(3),不待终日,故必先去。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固(4)犹少(5)。千里而有一士,比肩(6)也;累世(7)而有一圣人,继踵(8)也。士与圣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难也,而治必待(9)之,治奚(10)由至乎?虽幸而有(11),未必知(12)也,不知,则与无同,不知其贤而用之,故不治。不治则与无贤同。此治世(13)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长也。短,少也。长,多也。故亡国相望(14)。言不绝也。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15)。譬之若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魏魏焉,山在其上矣。圣者之所与处,有似于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于己也。故周公(16)曰:“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齐,等也。等则不能胜己,故曰无益我者也。以为(17)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18),贤(贤原作圣)者之得可与处也礼之。诸众齐民(19),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令亦使也。若夫(20)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也。可尽得而用也。
[
上一页 ]
[ :1.7030635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