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3602
1703063603
【注释】(1)去:离开。(2)一:相同,一样。(3)见机而作:谓事前明察事物细微的变化,审时度势而后行。机,事物变化之所由。(4)固:目前通行本作“国”。(5)固犹少:本来就太少。固,原来,本来。犹太,过。(6)比肩:一个连接一个,众多。(7)累世:接连几代。(8)继踵:接踵,前后相接。继,前后相续,接连不断。踵,跟随。(9)待:依靠。(10)奚由至乎:从何处来?奚,疑问词。何,何处。由,介词,自,从。至,来。(11)幸而有:有幸得到贤士。幸,幸运。有,拥有。(12)知:知遇,赏识。(13)治世:太平盛世。(14)相望:形容接连不断。极言其多。(15)以终其世:直到一生的结束。终,尽。世,人的一生。(16)周公: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17)以为:认为。(18)贤于己者处:与胜过自己的人相处。(19)诸众齐民:大众平民。诸,众。齐民,平民。(20)若夫: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1703063604
1703063605
【译文】大凡国家将要灭亡,有道者必先离去,古今都是一样的(有道的君子看到事情不可挽回,就会早早决定自己的去留,不会等到最后,所以必定提前离开)。天下虽有有道之士,但本来就极少。千里方圆内若有一位贤才,就算是很多了,历代中若有一位圣人,也算前后相继了。尽管贤才与圣人的出现是如此之困难,但治理国家必须依靠他们,不然,太平盛世从何处来?即使有幸出现一个圣贤人,但未必能得到君主的知遇和赏识。圣贤人出现而不被世人所重视,则与没有圣贤一样(因为不了解他们的德能并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国家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就跟没有圣贤人出现一样了)。这就是历史上太平盛世的时间短而混乱之世的时间长的原因。所以被灭亡的国家才会接连不断(说明国家被灭亡的情况连续不断)。贤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会一天比一天谨慎,直到他一生结束。譬如像登山者,所达之处已很高了,左右看看,还有高大的山在其上。圣人与他人相处,和这种情况有所相似。自己已经很贤明了,品行已经很高尚了,左右看看,周围人还都在自己之上。所以周公说:“与我德才相当的人,我不与他相处,因为对我无益。”(齐,相等之意。与自己的德才相等就不能超过自己,因此说,对自己没有帮助)他认为贤者一定要与胜过自己的人相处。想要获得贤者并与他们相处共事,就要礼遇他们。对于平民大众,不需要了解就可以役使他们,不需要礼遇就可以命令他们;但对于有道之士,必须礼遇他们、赏识他们,然后他们的智谋与才能才可以全部发挥出来(可以充分得到并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作用)。
1703063606
1703063607
审分览
1703063608
1703063609
【原文】凡人主必审分(1),然后治可以至。分,谓仁义、礼律、杀生与夺之分。至,至于治也。凡为善难,任善(2)易。奚(3)以知之?今与骥(4)俱走(5),则人不胜骥矣;居(6)于车上而任(7)骥,则骥不胜人矣。人主好人官(8),好为臣之官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9)矣。言力不赡(10)也。夫人主亦有车,无去其车(11),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人主之车,所以乘物(12)也,不知乘物,而自怙恃(13),奋(14)其智能,多其教诏(15),而好自以(16)。诏亦教也。以,用。则百官恫扰(17),恫,动。扰,乱。少长相越(18),万邪并起,权威分移(19),政在家门(20)。此亡国之风(21)。风,化。王良(22)之所以使(23)马者约(24),审(25)握其辔(26),而四马莫敢不尽力。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正名审分(27),是治之辔(28)也。故案其实(29),审其名(30),以求其情(31);听其言,察其类(32),毋(33)使放悖(34)。放,纷也。悖,乱也。尧、舜之民不独义,禹、汤之臣不独忠,得其数(35)也。御之得其术也。桀、纣之民不独鄙,幽、厉(36)之臣不独僻(37),失其理也。今(38)有人于此,求牛则名(39)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失其名,故不得。而因用威怒(40),有司(41)必诽怨(42)矣,牛马必扰乱矣。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43)用刑罚,乱莫大焉。
1703063610
1703063611
【注释】(1)审分:审定察知(君臣的)职分。审,察知。分,本分。(2)任善:任用善人做事。(3)奚:何。(4)骥:骏马。(5)俱走:一同奔跑。俱,偕同。走,奔跑。(6)居:踞坐,坐。(7)任:使用,任用。此指驾驭。(8)好人官:乐于治理官吏所做之事。好,喜爱,爱好。(9)必多所不及:一定很难比得上。及,比得上。(10)赡:足够。(11)无去其车:不离开车子。无,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去,离开。(12)乘物:借用物力。乘,利用,凭借。(13)怙恃:依靠,凭借。(14)奋:骄矜,矜夸。(15)教诏:教诲,教训。(16)自以:自用。自行其是,自用其力。(17)恫扰:动乱。(18)少长相越:长幼失序。越,背离,违背。(19)分移:分散转移。分,分散。移,转移。(20)家门:上古指卿大夫之家。(21)风:风教,教化。(22)王良:春秋时晋国之善驭马者。(23)使:驱使,驾驭。(24)约:简单。(25)审:知道。(26)辔:驾驭马的缰绳。(27)正名审分:辨正名称,审定职分。正名,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28)治之辔:治理群臣的缰绳。治,治理,统治。(29)案其实:按照其事实。“案”通“按”,按照。实,实际,事实。(30)审其名:察知其职分。(31)情:实情。(32)察其类:考察他们所行之事。察,考察。类,事理。(33)毋:副词,莫,不可。(34)放悖:杂乱。放,纷,杂乱。悖,昏乱。(35)得其数:掌握任用臣子的方法。数,道数,方法。(36)幽厉:周代昏乱之君幽王与厉王的并称。(37)僻:邪僻。(38)今:假设连词。假如。(39)名:称其名。(40)因用威怒:于是便以盛怒相加。因,于是。用,以。威怒,震怒,盛怒。(41)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42)诽怨:责备怨恨。诽,从旁指责过失。(43)数:屡次。
1703063612
1703063613
【译文】大凡君主,一定要审定明察君臣职分,然后才可以实现天下大治(做君臣的本分是推行仁义、制定礼法、明断生死、奖惩分明;至,就是通过这些以达到天下大治)。大凡君主要亲自去做好每件事总是很难的,而任用贤能之人把事情都做好就很容易了。怎么知道呢?现在人与骏马一同比赛奔跑,那么人不能胜过马,但坐在车上驾驭骏马,那骏马就不能胜过人了。君主喜欢办理属于人臣应做之事(喜欢办理官员所做的公事),那就像是与骏马一起跑了,一定在许多方面赶不上(是说能力不足)。君主有车可坐,不离开自己的车子,那么众多骏马都能竭尽其能为他所用。君主的“车”,是用来借助物力的。不懂得借助物力,只依仗自己本人的力量,矜夸自己的智谋与才能,多下教令,喜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那样百官就会恐惧混乱;主官与副职各相越位,各种邪恶之事一同出现,权威分散旁落(政权实际上会由权臣私下操纵),这是亡国的风气啊!王良驾驭马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懂得如何把握好驾驭马的缰绳,于是四匹马没有敢不尽力的。有道的君主之所以能够驾驭群臣,是因为他手中也握有“缰绳”。辨正名称、审定职分,就是驾驭群臣的缰绳。所以有道的君主根据事实的情况,审定群臣各自的职责,务必做到实事求是,使群臣各尽其本分。倾听他们的言论,考察他所行之事,不让他们散漫、违背而造成混乱。并不是唐尧和虞舜的臣民就特别仁义,夏禹和商汤的臣民就特别忠诚无私,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驾驭臣民的方法(获得驾驭臣下的方法);不是夏桀和商纣的臣民就特别贪鄙,幽王和厉王的臣民就特别邪僻,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驾驭臣民的道理。假如有这样一个人,本欲寻找牛却呼唤马的名字,本欲寻找马却呼唤牛的名字,那他所寻找的一定得不到(错乱事物的名称,所以无法获得)。若他因此而大为震怒,那么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会在背后抱怨指责,对牛马的管理也一定会被扰乱。朝廷的各级官吏,就如同这些相关的管理人员;天下万事万物,就如同这许多牛马。如果不辨正他们的名称、不分清他们的职分,而总是依靠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那么所导致的混乱没有能比这再大的了。
1703063614
1703063615
【原文】昊天无形(1)而万物以成(2),天无所制作物形,而物自成也。大圣(3)无事,而千官尽能(4)。官得其人,其人任其职,故尽能也。此之谓不教(5)之教,无言之诏(6)。故有以(7)知君之狂(8),以其言之当(9);君狂言,臣下不敢谏止(10),而喜轻言。自以其言为当,是以知其言之当。有以知君之惑(11),以其言之得(12)。狂言而得,所以知其惑也。君也者,以无当为当,以无得为得者也。当、得不在于君而在臣。待臣匡之。今之为车(13)者,数官然后成(14)。轮舆辕轴,各自有材,故曰数官然后成也。夫国岂特(15)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16)也,不可以一物一方(17)安也。方。道也。思虑自伤(18)也,思虑劳精神也。智差自亡(19)也,用智过差(20),极其情欲以自消亡。奋(21)能自殃(22)也。奋,强。凡奸邪险诐(23)之人也必有因(24)。何因?因主之为。因犹随也。人主好以己为(25),己所好,情欲则为也。则守职者舍职(26)而阿(27)主之为。有过则主无以责之,则人主日侵(28)而人臣日得,得其阿主之心。是(29)宜动者静,宜静者动,尊之为卑,卑之为尊,从此生矣。此国之所以衰,而敌之所以攻也。
1703063616
1703063617
【注释】(1)昊天无形:广袤的苍天不见形体。昊天,苍天。无形,不见形体。(2)成:生成,形成。(3)大圣:称帝王。(4)尽能:竭尽才能。(5)教:教化。(6)诏:诏告。(7)有以:有道理,有规律。(8)狂:狂妄。(9)当:自以为适宜、正确。(10)谏止:劝阻。谏,谏诤,规劝。止,阻止,制止。(11)惑:迷惑。(12)得:自以为得当。(13)为车:制作车子。为,制作。(14)数官然后成:多个部件备齐然后完成。官,器物的部件。(15)特:只是。(16)持:扶持,护持。(17)方:道,方法,方略。(18)思虑自伤:思索劳神就会伤害自己。思虑,思索考虑。(19)智差自亡:巧慧奸邪就会自取灭亡。智差,巧慧奸邪。(20)过差:过分,失度。(21)奋:矜夸。(22)殃:祸患,灾难。(23)险诐:阴险邪僻。(24)因:随,附和,依从。(25)好以己为:以自己的喜好作为。为,名词,作为。(26)舍职:放弃自己的职责。(27)阿:曲从,迎合。(28)日侵:一天一天地被侵害。日,每天,一天一天地。侵,侵害。(29)是: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703063618
1703063619
【译文】广袤的上天不见形体,但万物因它而生成(天没有造作万物的形貌,但是万物因为天而自然形成);圣明的帝王能无为之治,那么百官群臣就可各尽职分(各种职位都有合适的人选,群臣都能胜任其职,所以能各尽所能),这就叫做无为的教化、无言的诏告。因此,可以知道君主的狂妄,因为他自以为言语正确;(君主出言狂妄,就使大臣们都不敢劝阻。而君主喜欢出言轻率,还自以为自己的话都很得当,从这里就知道他的话是否真的得当。)可以知道国君昏乱迷惑,因为他自以为言语得当。(君主出言狂妄却自以为正确,从这里就可以断定他是个糊涂的国君。)作为国君,应该以不追求自己所言恰当为恰当,以不追求自己所言正确为正确。提出适当的建议和正确的措施,这些事不应该由国君来做,而应该由大臣来做(需要大臣匡正君主)。现在制造车子,数种器件齐备之后才可以完成,(车轮、驾车木、轮轴,各个部分材料齐备,方能制造车子,因此这样说。)治理国家何止像制作车子那么简单呢?所以更要靠众人的智慧和能力来扶助,不可能像制作车子那样用一种材料、一种方法就可以完成。君主独自思索劳神只会伤害自己(思虑,操劳心神),机关算尽就会自取灭亡,(过分地使用计谋,竭尽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使自己灭亡。)矜夸逞能就会自招祸殃。凡是奸邪险僻之人,必定有所依附。依附什么呢?这些人依附的往往正是君主的一些自以为是的做法。人君按照喜好和欲望而自行其事(符合自己的喜好和欲望之事,就去施行),那么那些原本应该忠于职守的大臣,就会放弃自己的职责去迎合君主的作为,这样即使臣子有过错,君主也无法责罚他。因此君主的利益一天一天地被侵害,而臣子却一天比一天得利。(获得的利益源自迎合君王的心意。)于是本应该忙于政事的却闲了下来,本应该安守君位的却整天忙忙碌碌;尊贵的变成低贱的,低贱的变成尊贵的,这种奇怪的现象就这样产生了。这就是国家之所以衰败,而敌人之所以能够乘机进犯的原因。
1703063620
1703063621
任 教
1703063622
1703063623
【原文】凡官者,以治为任(1),以乱为罪。今乱而无责(2),则乱愈长(3)矣。人主以好为示能(4),以能示众。以好唱(5)自奋(6),奋。强。人臣以不争(7)持位(8),以听从取容(9)。是君代有司(10)为有司也,大臣匡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此以德从取容,无有正君者(旧无君字。补之)君当自正耳。是为代有司为有司。是臣得后随以进其业也。后随,随后也。其业,不争取容之业也。君臣不定(11)。君不君,臣不臣,故不定也。
1703063624
1703063625
【注释】(1)任:胜任。(2)责:惩处、处罚。(3)长:滋长,助长。(4)示能:显示自己的能力。示,显现。能,才能,能力。(5)唱:倡导,发起,后作“倡”。(6)奋:矜夸。(7)争:通“诤”,诤谏,规劝。(8)持位:保住自己的地位。(9)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10)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11)君臣不定:君主与臣下职分不确定。
1703063626
1703063627
【译文】大凡为官之人,以政事得到治理为胜任,以政事的混乱为罪过。如果政事混乱却不加惩处,那么这种混乱的现象就会日益滋长。君主喜欢以经常有新的举动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才能显示给众人),以经常提出新的主张来达到自我夸耀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臣子就会以不劝谏君主的态度来保住官位,以迎合讨好君主的方法来谋取自身的安全,这样就成了君主代替臣子去做臣子的事情了,(大臣辅佐君主,本应当进入朝堂就一心想着尽自己的忠心,敢于直言谏诤;退下来以后就一心想着如何补救君主的过失。这是以德行紧跟着君主来求得安身的方法。现在没有了这样的能够纠正君王过失的臣子,君王就只能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了。这是一种君主代替臣子行使臣子之职责的现象。)而使臣子得以不负责任地紧随君主之后,就能轻松地谋取自己的功名利禄(后随,紧随君主之后。其业,指靠不劝谏、只迎合取悦君主来谋取的进升)。这就是不能正确划分君臣职责的结果(君主不守为君之道,人臣不守为臣之道,因此职分不明确)。
1703063628
1703063629
勿 躬
1703063630
1703063631
【原文】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则愚拙者请(1)矣。君自谓智而巧,故愚拙者从之请也。巧智者诏(2)矣。诏多则请者愈多矣,请者愈多,且无不请也。主虽巧智,未无不知也。未能尽无所不知也。以未无不知,应(3)无不请,其道固穷(4)。固,必。穷而不知其穷,其患又将反以自多(5),是(6)之谓重重塞塞(7)(重重塞塞作重塞)之主,无存国矣。故有道之主,因而不为(8)。因循旧法,不改为也。责(9)而不诏,责臣成功,不妄(10)有所教诏(11)。不伐(12)之言,不夺(13)之事,督名(14)审实(15),官使自司(16)。以不知为道,以奈何(17)为实。以不知为道,道尚因循(18)长养,不违戾(19)自然之性,故以不可奈何为实也。绝(20)江者托(21)于船,致(22)远者托于骥(23),霸王(24)者托于贤。伊尹(25)、吕尚(26)、管夷吾(27)、百里奚(28),此霸王之船骥也。释(29)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30)庖人(31)、钓者(32)与仇人(33)、仆虏(34),非阿(35)之也。用持社稷(36),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37)也。庖人则伊尹,钓者即吕尚,仇人则管夷吾,仆虏即百里奚也。非阿私近之也,用其以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也,故曰不得不然。
1703063632
1703063633
【注释】(1)请:请示。(2)诏:教导。(3)应:应付。(4)固穷:一定穷尽。固,副词。必,一定。穷,尽,完。(5)自多:自满,自夸。(6)是:代词,此,这。(7)重重塞塞:作“重塞”,重复阻塞。(8)因而不为:因循旧法而不改变。因,沿袭,承袭。为,改变。(9)责:要求。(10)妄:胡乱,随便。(11)教诏:教诲,教训。(12)不伐:许维遹释引王念孙、陶鸿庆说“伐”当作“代”。代,代替。(13)夺:侵夺,强取。(14)督名:察看名分。督,察看。(15)审实:察知实绩。审,察知。实,实质,实在内容。(16)司:主管,职掌。(17)奈何:怎么办。(18)因循:顺应自然。(19)违戾:违背。(20)绝:横度。(21)托:凭借。(22)致:通“至”,达到。(23)骥:骏马。(24)霸王:成就霸业或王业。(25)伊尹:商汤大臣,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相传生于伊水,故名。是汤妻陪嫁的奴隶,后助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26)吕尚: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姓,吕氏,名尚,号太公望,封于齐。(27)管夷吾: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早年经营过商业。后被齐桓公任命为卿,相齐四十年。(28)百里奚:人名。春秋时秦国大夫,姓百里,名奚。(29)释:放弃。这里是搁置一边,不予重用的意思。(30)任:任用。(31)庖人:厨师。此处指伊尹,传伊尹曾为庖厨之臣。(32)钓者:指吕尚。吕尚曾钓于渭水之滨。(33)仇人:指管夷吾,曾为公子纠而射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中钩。(34)仆虏:指百里奚,曾被俘虏过。(35)阿:偏袒。(36)用持社稷:为了保障国家的利益。用,以。持,保持。社稷,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37)不得不然:不能不如此做。然,这样。
1703063634
1703063635
【译文】君主以为自己聪明而别人愚昧,自己灵巧而别人笨拙。这样,愚昧笨拙的臣子就会来请教(君主自以为聪明智巧,所以被认为是愚蠢笨拙的大臣们遇事就都会来向他请示),自认为机巧聪明的君主就一一给予指教。指教越多则请示者就越多;请示者越来越多,最后将会事无巨细没有不来请教的。君主纵然聪明多智,却不可能无所不知(不可能达到所有事理无所不知)。以并非无所不知的智慧,来应对无所不请教的问题,君主的答复就必定会有错误的时候。君主答复错误却不知道自己错了,其危害是君主反而越来越认为自己了不起,这就成了所谓一错再错的君主了。出现这种情况,国家就没有能够得以保全的。所以有道的君主,只需因循先王的成法而不妄加更改(沿袭古圣贤王治国的常道,不随便改变做法),对臣子只要求他遵道而行却不随意指导臣子;(只要求臣下把事情办好,却不随便加以指导。)不代替臣下发表言论,不争做臣下所行之事;对照臣下的名分、审查他们的实绩,让在职的官员自主地处理其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以大智若愚作为君之道,以善用大臣为治国之实。(以谦虚无为做为君之道,君道崇尚顺应并长养自然之性,不违背自然之理,故以不对大臣之职事妄加干预为治国之实。)横渡江河的人要依靠船只,去往远方之人要依靠良马,成就霸业要依靠贤臣。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就是成就霸业者的船只和良马。不任用父兄与子弟,并不是要疏远他们;任用厨师、钓翁甚至是仇人和奴仆,并不是偏爱他们,这是用来保障国家利益、建立功业和荣誉的必由之路,所以不得不这样去做啊。(庖人指伊尹,钓者指吕尚,仇人指的是管夷吾,仆虏指的是百里奚。并不是奉承偏爱他们,任用他们是作为守护国家,建立功和荣誉的办法,所以说不得不这样做。)
1703063636
1703063637
杂俗览
1703063638
1703063639
【原文】三代(1)之道无二,以信为管(2)。管。准法也。宋人有取道(3)者,其马不进,刭(4)而投之溪水。刭,杀也。投,弃。又后(后作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刭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5),虽造父(6)之所以威马(7),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8)。人主之不肖(9)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10)。民不为之用也。亡国之主,多以威使(11)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12)。譬之(13)若盐之于味,凡盐之用,有所托(14)也,不适则败(15)所托而不可食。威亦然矣,恶(16)乎托?托于爱利(17),爱则利民。爱利之心息(18),而徒疾(19)行(20)威,身必咎(21)矣。
1703063640
1703063641
【注释】(1)三代:指夏、商、周。(2)管:法则。(3)取道:犹言上路,赶路。(4)刭:用刀割颈。(5)三:多次,再三。(6)造父:古之善御者,赵之先祖。因献八骏幸于周穆王。穆王使之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时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大破之,因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7)威马:震慑马匹。威,震慑,使知畏惧而服从。(8)御:驾驭。(9)不肖:不成材。(10)不用:不为所用,不效力。(11)使:役使。(12)恃:依赖,凭借。(13)譬之:谓把它比方作。(14)托:凭借,依赖。(15)败:毁坏。(16)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17)爱利:爱护、加惠于他人。(18)息:消失。(19)疾:极力。(20)行:实施。(21)身必咎:自身必定遭受灾祸。咎,动词,遭受灾祸。
1703063642
1703063643
【译文】夏、商、周三代君主的治国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守信作为准则。宋国有一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肯前行,他就将马杀死扔进溪水中,然后重换一匹赶路。这匹马也不肯前进,就又将马杀死,扔进溪水中。这样反复了多次,即使是善于御马的造父用严威驯马的方法,也没有超过这种程度。没有掌握造父的驭马之法,而只学造父驯马的严威,这是无益于驾驭车马的。国君中不贤德的人,与此相似。他们没有掌握治国的方法,而只是多用威严,结果所用威严越多,百姓越不为其所用(百姓不为君主效力)。亡国的君主,大多都以过分的威严来役使百姓。所以威严不可以没有,但不能只依靠它。这就好比盐对于味道一样,凡是用盐调味,用量要依托于食物,不能适量使用就会败坏所依托的食物而不能食用。威严也是这样,凭借什么?凭借的是爱护加惠于百姓之心(君主能够爱护百姓就会加惠于百姓)。爱民利民之心消失了,却只是极力地对百姓施以威严,自己最终必会遭受灾祸。
1703063644
1703063645
适 威
1703063646
1703063647
【原文】古之君(1)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致其福。故民之于上(2)也,若玺之于涂(3),此五帝(4)三王(5)之所以无敌也。
1703063648
1703063649
【注释】(1)君:动词,主宰,统治。(2)上:君主。(3)玺之于涂:印信打在封泥上。玺,印信。秦以前以金玉银铜制成,尊卑通用。秦以来专指皇帝的印,以玉制。涂,指“封泥”。古代公私简牍封闭时,捆以绳,于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印有印章的泥块称为“封泥”。(4)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5)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1703063650
1703063651
【译文】古代的君主,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关怀和利益使百姓安定,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为民造福。所以百姓对于君主来说,就像印玺之于封泥一样彼此之间毫无偏离。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
上一页 ]
[ :1.7030636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