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4002e+09
1703064002
1703064003 【注释】(1)舜举皋: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欢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谘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任用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皋陶,名庭坚,字聩,颛顼帝与邹屠皇后第七个儿子,据《旧志》《左传》,舜、禹时期的士,士师,大理官,即司法长官。(2)随会:祁姓,随氏、范氏,讳会,谥武,其名随会(采邑于随)或范会(采邑于范),又因随氏出于士氏,故史料中多称其士会,史称范武子、随武子,士蔿之孙,士缺幼子。杰出的政治家,先秦时代贤良的典范。公元前594年,荀林父吿老,士会执政,便改革政治,将缉盗科条尽行删除,专以教民劝化为务,益求典礼之制,修晋国之法。时晋之国法为之一新。(3)毙:死亡。(4)比干:子姓,名干,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4月初4日),卒于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公元前1092年)。比干是殷帝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辅佐帝辛。他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从政四十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一生忠君爱国宣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后被纣王残杀,终年六十三岁。(5)失宜:不得当。(6)祸乱:祸害变乱。(7)传世:子孙世代相继。(8)鲍叔进管仲:鲍叔,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4年)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管仲的好朋友。早期管仲贫困,鲍叔牙时常接济他。后来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儿子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纠的弟弟公子小白。齐国内乱,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小白返国继承君位之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车运送回国。鲍叔牙推荐管仲当上了宰相,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管仲,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9)妒贤:妒忌才德胜于己的人。(10)庞涓妒孙膑:庞涓(?—公元前341年),战国初期魏国名将。曾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差点将赵国南面领土纳入魏国版图,桂陵之战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但其心胸狭窄,因妒忌而残害同窗孙膑,最终败于孙膑之手。孙膑预算到他将兵败的地方,并在一棵树上刮去一片树皮,写道:“庞涓死此树下!”后庞涓果然死于此树下。
1703064004
1703064005 【译文】贤臣在内受到君主的亲近重用,那么奸臣就会被疏远(大舜举用皋陶,商汤举用伊尹,不仁之人都远离。随会上朝辅政,则奸臣都向外逃走了);奸臣受到亲近重用,那么贤臣就会被害死(恶来被任用,比干被残杀。费无忌当权,伍奢被杀戮);内外之职失宜,就会祸传后世(因内外失宜,必祸延子孙,所以说“传世”)。伤害贤臣,祸患会殃及三世;遮蔽贤才,就会身受其害;推荐贤才,就会德流子孙(过去鲍叔牙举管仲,自己甘愿屈居于管仲之下,从自己以后,子孙世代在齐为官,有封地的十余世,常出名大夫。所以说:德流子孙);嫉妒贤人者,名声难以保全(昔时庞涓妒忌孙膑,最后终被杀于白木之下,所以说,声名难以保全)。所以君子积极地举荐贤能,因而美名得到彰显。
1703064006
1703064007 【原文】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民乃慕泽;慕思君子之恩泽也。去一利万,政乃不乱。刑以止刑,杀以止杀。政得其所,乱无由生也。
1703064008
1703064009 【译文】如果利于一人而害及百人,民众就会离开城邑;利于一人而害及万人,全国人将都想逃散;若去除一人之利而利及百人,人们就会思慕其恩泽(思慕君子的恩德广泽);去除一人之利而利及万人,政局就不会混乱了(用刑法目的是希望达到无刑,用死刑的目的是希望达到没有触犯死刑的恶行发生。政令得到合适的运用,乱就无处可生了)。
1703064010
1703064011 新 语
1703064012
1703064013 【题解】《新语》,西汉陆贾著,是陆贾帮助刘邦总结秦汉得失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共十二篇。大旨是推崇王道、贬黜霸术,归本于修身、用人。书中多引《春秋》《论语》中的文字,显示了他的儒家思想倾向。刘邦阅后,十分高兴,名之为《新语》。《新语》开启了后来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群书治要》从《新语》中辑录了十七段,“天明本”无标题,现据“金泽文库本”补加。
1703064014
1703064015 【作者简介】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初文学家、思想家,楚地人。陆贾有口才,善辩论。随刘邦反秦灭项,多次奉命出使诸侯各国。天下既定,谏高祖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建议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奉命出使南越(今两广一带),招谕原秦朝南海尉赵佗臣属汉朝。出使归来,擢为太中大夫。高祖死后,吕后擅权,大封诸吕为王,他便称病免职家居。后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周勃,联络汉代大臣和宗室王侯,对诛灭诸吕、迎立代王刘恒为帝,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帝即位后,他再次出使南越,劝说自称南越武帝的赵佗废去帝号,重新恢复与中原的臣属关系。一生建功颇多。著作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
1703064016
1703064017 辅 政
1703064018
1703064019 【题解】《群书治要》“天明本”《新语》原阙章题,现根据《群书治要》“金泽文库抄本”及通行本《新语》重新冠以章题。
1703064020
1703064021 本篇节录自《辅政》,说明为君者要以道德仁义和贤才辅助才能治理好天下,如果违背道德仁义,任用奸佞之臣,就会国危民失。
1703064022
1703064023 【原文】夫居高者,自处(1)不可以不安(2);履(3)危者,任(4)杖不可以不固。自处不安则坠,任杖不固则仆(5)。是以圣人居高处上,则以仁义为巢(6);乘危履倾,则以圣贤为杖。故高而不坠,危而不仆。昔者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稷(7)契(8)为杖,故高而益(9)安,动而益固。处宴安(10)之台,承克让(11)之涂(12),德配天地(13),光被八极(14)。功垂于无穷,名传于不朽(朽传作废,改之),盖(15)自处得其巢,任杖得其人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李斯、(16)赵高(17)为杖,故有顿仆跌伤之祸。何者?所任者非也。故杖圣者帝,杖贤者王,杖仁者霸。杖智(本书智作义)者强,杖(18)谗(19)者灭,杖贼(20)者亡。《诗》云:“谗人罔极,交乱四国。”众邪合心,以倾一君,国危民失,不亦宜乎。
1703064024
1703064025 【注释】(1)自处:犹自居;自持。(21)安:安稳,稳固。(22)履:行走。(23)任:使用。(24)仆:向前跌倒。(25)巢:居住;栖息。(26)稷:后稷,周的始祖,名弃。其母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足迹,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27)契:《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子氏。”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司徒禹去治水,虞舜也派契、后稷辅助禹治水;十三年后,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稷和契都是唐虞时代的贤臣。(28)益:副词。更加。(29)宴安:谓安闲太平。(30)克让:亦作“克攘”。能谦让。(31)涂:道路。(32)德配天地: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33)光被八极:光被,遍及。八极,八方极远之地。(34)盖: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或理由。(35)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未成即离开老师去秦,荀子不以李斯为弟子。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李斯曾妒杀同窗韩非子,建议并实行了“焚书坑儒”事件。(36)赵高(?—公元前207年):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二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37)杖:凭恃,依靠。(38)谗:指奸邪之人。(39)贼:谓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
1703064026
1703064027 【译文】身居高位,自己居身不可以不安稳;身临险境,使用的拐杖不可以不结实。居身不稳就会掉下来,拄的拐杖不结实就会跌倒。因此圣人身处高位,就要以道德仁义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所;面临险境危难,就要把圣贤之人作为自己依靠的对象。正因如此,所以圣人身居高位不会坠落,身临险境也不会跌倒。从前尧帝把宽厚仁义视为安身之所,舜帝依靠后稷、殷契来辅助,所以地位虽高却更加安全,行为举动更加稳重。他们处在安闲太平的高台,继承禅让之路,德行能与天地相匹配,遍及八方,功勋流传无穷,盛名传扬不灭,都是因为他们以仁义为安身之所、以贤能之人为杖的缘故。秦朝以刑罚为安身之所,所以有国破人亡之祸;依靠李斯、赵高辅助,所以生灾乱频起之害。原因何在?是由于处事、用人不当的缘故啊。所以,依靠圣人的辅佐可以为帝,依靠贤人的辅佐可以为王,依靠仁者的辅佐可以为霸主,依靠义士的辅佐可以富强,而依靠奸邪的人国家会覆灭,依靠逆乱之人会国亡。《诗经》上说:“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谗人进谗不止,共乱天下)。”众多奸邪同心倾覆国君一人,国家会有危难,进而失去百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1703064028
1703064029 无 为
1703064030
1703064031 【题解】本篇节录自《无为》,说明天下大治,在于无为。要达到无为之治,需以道德仁义为本,君主以德化民,自已以身作则,做民众的榜样,就能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从而实现无为之治。
1703064032
1703064033 【原文】道莫大于无为(1),行莫大于谨敬(2)。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3)若无治国之意,漠(4)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者也。秦始皇设刑法,为车裂(5)之诛,筑长城以备胡越(6),蒙恬(7)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愈烦,下愈乱,法愈众,奸愈纵。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举措(8)大众,刑罚大极故也。
1703064034
1703064035 【注释】(1)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2)谨敬:谨慎诚敬。(3)寂:安详闲静,心志淡泊。(4)漠:清静淡泊。(5)车裂:俗称五马分尸。古代酷刑的一种。原为车裂尸体,将被杀之人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亦有车裂活人者。(6)胡越:胡与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7)蒙恬(?—公元前210年):秦武将,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蒙阴县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战国时,祖父蒙骜于齐投靠秦昭王,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8)举措:措置,措施。
1703064036
1703064037 【译文】道没有比无为而为更大的,行为没有比谨慎恭敬更得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前舜帝治理天下,弹奏着五弦琴,歌诵着《南风》诗,安详闲静得好像没有治国之意,清静淡泊好像没有担忧天下的心。然而天下大治。所以说无为,才是最有为的。秦始皇设置刑法,用车裂来杀戮,修筑长城用来防备胡越。蒙恬在外征讨逆乱,李斯在朝中定法。治事越繁复,天下越混乱。法令越多,罪犯越猖獗。秦朝并不是不想治理好国家,但其失策就在于举措太多、刑罚太严酷了。
1703064038
1703064039 【原文】君子尚(1)宽舒(2)以褒(3)其身,行身(4)中和(5)以致疏远。民畏(6)其威(7)而从其化(8),怀(9)其德而归(10)其境(11),美(12)其治(13)而不敢(14)违其政。民不罚而畏,不赏而劝(15),渐渍(16)于道德,而被中和之所致也。
1703064040
1703064041 【注释】(1)尚:尊崇;重视。(2)宽舒:宽厚平和。(3)褒:高大;广大。谓称扬而使之光大。(4)行身:立身处世。(5)中和:中正平和。(6)畏:敬重;心服。(7)威:尊严;威严。指表现出的使人敬畏的气势、态度。(8)化:改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9)怀:怀爱。(10)归:终,最后。(11)境:境地;境界。(12)美:称美;赞美。(13)治:治理;统治。(14)敢:肯,愿意。(15)劝:尽力;努力。(16)渍:指因接触而受影响。
1703064042
1703064043 【译文】君子重视宽厚平和以使自身高大。立身处世中正平和,所以能招致远方之民前来归附。百姓敬服君子的威严而听从他的教化,怀爱他的德行而归顺他的管治,赞叹他的治理而不违背他的政令。老百姓不用刑罚就心存敬畏,不用奖赏就会得到鼓励,这是因为逐渐受到道德的熏陶,被君主的中正平和影响所致。
1703064044
1703064045 【原文】夫法令所以诛暴也。故曾、闵(1)之孝,夷、齐(2)之廉,此宁畏法教(3)而为之者哉。故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4);桀、纣(5)之民。可比屋而诛。何者?化使其然也。故近河之地湿,而近山之木长(木长作土燥)者,以类相及也。高山出云,丘阜(6)生气,四渎(7)东流,百川无西行者,小象(8)大而少从多也。
1703064046
1703064047 【注释】(1)曾闵:曾参和闵损。曾参(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2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以孝行著称。闵损(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2)夷、齐:指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3)法教:法制教化。(4)比屋而封:谓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5)桀纣:夏桀和商纣的并称。相传都是暴君,故后用以泛指暴君。(6)丘阜:山丘;土山。(7)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8)象:效法,仿效。
1703064048
1703064049 【译文】法令是拿来惩罚强暴凶恶的。所以说,曾参与闵子骞的孝顺,伯夷与叔齐的廉洁,难道是因为畏惧法令、政教才这样做的吗?从前,尧舜时期的人民,家家都有德行,可以挨户受到封赏。桀纣时期的百姓,却因失去教化而家家无德,可以逐家受诛。为什么呢?这是教化不同的必然结果啊!所以靠近河边的地方潮湿,靠近山丘的土地干燥,是同类互相关联所影响的啊。高山生云,丘陵生雾,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四条大河向东流去,众多河流没有向西倒流的,这就是万物中小的要效仿大的、少数要跟随多数的缘故啊。
1703064050
1703064051 【原文】夫南面(1)之君,乃百姓之所取法则者也。举措(2)动作,不可以失法度(3)。故上之化下,由风之靡草也。王者尚武(4)于朝,则农夫缮甲兵(5)于田。故君子之御下也,民奢,应之以俭;骄淫(6)者,统之以理(7)。未有上仁而下贼(8),让行而争路者也。故孔子曰:移风易俗(9)。岂家令(令作至)人视之哉?亦取(取作先)之于身而已矣。
[ 上一页 ]  [ :1.7030640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