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3952
1703063953
【注释】(1)达:洞穿。(2)幕:帐幕;篷帐。(3)裘: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4)疲:疲乏;困倦。(5)蓄:积聚;储藏。(6)不倦:不厌倦;不劳累。(7)郭隗:战国中期燕国人。燕国大臣、贤者。燕王哙七年(公元前314年),齐宣王攻破燕国,哙被杀。赵武灵王闻燕国内乱,将燕王哙的庶子职从韩国送回燕国。公元前311年,职被燕人拥立为王,称燕昭王。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昭王并尊郭隗为师。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8)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雠。(9)恕己:谓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10)治人:统治他人。(11)日新:形容变化、发展很快。(12)风发:比喻迅疾。(13)雄:指强有力,杰出。(14)振:通“震”。震惊;震动。(15)适:归向;归从。(16)无敌:没有可与对抗的;没有可与比拟的。(17)拒谏:拒绝规劝。(18)策:计谋;谋略。(19)倦:烦。(20)专己:固执己见,独断专行。(21)归咎:归罪。(22)臧:善,好。(23)谗:陷害别人的坏话;毁谤的话。(24)慕:思慕。(25)乖背:违背。(26)悬鱼:上钩的鱼。(27)不使:不顺从。
1703063954
1703063955
【译文】军中的水井还没有打好之前,将帅绝不说口渴(达,就是打通的意思);军中帐篷没有搭好之前,将帅绝不说疲倦;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和大众相同);(能够做到这几点的)就可以称得上是“礼将”(这就是通达明礼的将领)。与士卒共安危,因而才能上下同心合力而不会背离(将领与兵士祸福同当,共安危,大家如同一体,彼此就不会离弃),行军作战时就会为其所用而不会疲倦(不疲倦,是因为主将爱护养育部下,平素就积累下感情,所以将帅有任何策划谋略,兵士都会齐心协力与之一起去实现)。所以说,将帅从不厌倦地积聚对士卒的恩惠,就能因一人之德而引来万人效力(用恩惠对待下属,则将士归顺。厚养一人,就可以招致万人前来。燕昭王厚待郭隗,以招来乐毅等人就是如此)。良将统帅军队,以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去统理他人,广施恩惠,军队的战斗力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强(推重这种乐行惠利,而施恩于人,都是忠恕之道。将士作战的能力,因此而一天一天地增强),作战时像风一样迅猛神速,进攻时像江河决堤一样势不可当。因此,这样的军队就能让敌众望风而逃,无法抵挡,只能降服而无法抵抗。将领能够身先士卒,他的军队就能成为天下之雄师;赏罚严明,那么将领的威信可以树立起来;选拔将领得当,那么士卒才能心悦诚服;所用之人贤能,那么敌国就会为之震惊(因为任用贤能,所以敌国畏惧威势而震惊畏惧)。贤人所归附的国家,一定所向无敌,所以,对士要谦恭而不可傲慢。将领是国家的命脉,将领能克敌制胜,国家才能安定;将领若拒绝部下进言规劝,那么英雄都会离开;将领若不采纳谋士的良策,谋士就会叛离;将领如果善恶不分,功臣就会心灰意冷;将领如果固执己见,下级就会把过失归咎于上;将领如果自我夸耀,下级就不会积极立功(臧,就是赞美、夸耀的意思);将领如果听信谗言,下级就会离心离德;将领如果贪财,奸邪之事就难以禁止(在上位的贪婪,在下位的就会盗取);将领迷恋妻妾,士卒就会随之想家(内顾,就是思念妻妾)。以上八条将帅如有一条,众人就会不服从于他(从拒谏那条以下,将领只要犯了其中的一条,大众就不再服从与他,因为他违反了做主帅之道);有两条,就会军无法纪(式,就是法纪);有三条,就会军心涣散;有了四条,就会祸及国家(大众背离散去,国家就亡了。所以说祸殃及国家)。军队没有财力,士兵就不来投奔;军中没有奖赏,士兵就不会勇往直前。香饵之下,必有上钩之鱼;重赏之下,必有不怕死的勇夫。所以说,礼遇,是能使士兵愿意归附的原因;重赏,是能使士卒拼死效力的原因。用礼遇招募士兵归附,用赏赐奖励士兵拼死,则所求的人就会前来(求贤,有才之士就到来;求能战者,则有誓死之士到来,所以说所求者皆至)。所以,开始礼遇而后来反悔的,士兵就不会留下来;给予奖赏后来又后悔的,士兵就不愿听从命令;只有始终坚持礼遇和奖赏,士兵才会争着拼死以报。
1703063956
1703063957
【原文】奸雄相称,鄣蔽(1)主明;毁誉(2)并兴,雍塞(3)主听;各阿(4)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5);主任旧齿(6),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故傅说(7)陟(8)而殷道兴,四皓(9)至而汉祚(10)长。得治之实也。
1703063958
1703063959
【注释】(1)鄣蔽:遮蔽。(2)毁誉:诋毁和赞誉。(3)雍塞:堵塞。雍,通“壅”。(4)阿:徇私,偏袒。(5)遁:逃亡;逃跑。(6)旧齿:耆旧;老臣,旧臣。(7)傅说: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辉煌盛世,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其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名句。他的治国方略,改变了商朝持久的没落,他落难时所创造的“版筑”(俗称打墙)营造技术,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巨大进步。高宗武丁尊他为“圣人”,就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8)陟:提拔,升迁。(9)四皓:指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甪,一作角)、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商山四皓。高祖召,不应。后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迎四皓,使辅太子,高祖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10)祚:福;福运。
1703063960
1703063961
【译文】如果奸雄互相称许,就会遮蔽君主,使君主不能明察;如果诽谤与赞美之声并起,阻塞君主的决断,各自都偏袒亲信,就会使君主失去忠臣。所以,君主能明察反常的言论,才能看到祸乱的萌芽。君主能聘任贤能的儒士,奸雄就会逃亡;君主信任久经考验的老臣,万事才能治理得好;君主访求隐士,才能得到有真才实学的饱学之士(因此,傅说得到升迁,殷商的国运才得到兴旺;四皓出来辅助,汉朝的国运才得以久,这是得到治理的实效)。
1703063962
1703063963
中 略
1703063964
1703063965
【题解】本篇节录自《中略》,内容虽短,却很重要,说明将帅在外,要能自己决定进退,如果要听命于朝廷,往往会贻误战机,将帅也难以建立威信。因此古人有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703063966
1703063967
【原文】军势曰:出军行师,将不得专(将不得专作将在自专)进退由内御之,则功难成。凡师出专制,不禀命(1)于内(2)。禀命(3)则无威,无威则士不用命(4),士不用命则功不成。
1703063968
1703063969
【注释】(1)禀命:奉行命令;接受命令。(2)内:指朝廷。(3)禀命:奉行命令;接受命令。(4)用命:执行命令;听从命令。
1703063970
1703063971
【译文】《军势》上说:出兵打仗,重在将帅自己能够决定进退。如果进退都受朝廷的约束,那就很难建立功勋(凡军队出师后,就要由将帅独自掌权,不能事事听命于朝廷。凡事等朝廷的命令而行,将帅就没有威信,将帅没有威信则士卒就会不奉命令,士卒不奉命令就不能取胜)。
1703063972
1703063973
下 略
1703063974
1703063975
【题解】本段节录自《下略》,强调为君者要泽及人民,吸引贤才,施行逸政,修积德行,依道而行,方能国安。并指出君主要亲近贤臣,臣子要能够进贤。最后说明,政事要利益百姓,去一利万,政局就不会发生混乱。
1703063976
1703063977
【原文】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持天下之危,故天下乐安之。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天下愿奉而安乐之。能救天下之祸者,则得天下之福。除天下祸,故天下乐福之。故泽及人民,则贤归之;恩泽(1)洽,人民和,则贤者至。泽及昆虫(2),则圣归之。万物得其所,则圣人至也。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3)同。贤者之政,降人以礼(礼作体。下礼降降礼之礼及注同)。礼服道化,揖让(4)恭谨(5),故曰降人以礼者也。圣人之政,降人以心。心服教令,故降人以心也。礼降可以图始,礼服道化者,可与谋始也。心降可以保终。心服道化,天下和亲,故可保终也。降礼以礼,降心以心。
1703063978
1703063979
【注释】(1)恩泽:帝王或朝廷给予臣民的恩惠。言其如雨露之泽及万物,故云。(2)昆虫:虫类的统称。(3)六合:天地四方;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4)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5)恭谨:恭敬谨慎。
1703063980
1703063981
【译文】能在危亡之际挽救国家的人,就能够取得天下的安定(能匡正国家之危,天下都愿他安宁);能消除天下忧患的人,就能享受天下的快乐(天下都愿奉养他而让他得到安乐);能拯救天下于灾难之中的人,就能获得天下的福报(能够消除天下的灾难,所以天下人都乐于让他得到福报)。所以,能恩泽遍及于百姓,贤人就会归附(恩泽遍施,百姓和乐,那么贤士就会到来);能恩泽于生灵万物的,圣人就会归附(万物各得其所,那么圣人就会到来)。贤人归向他,国家就会强盛;圣人归向他,天下就会大同。贤人来为国政,能用礼义来使人们和同(顺从礼仪以道德教化,相处时礼节恭敬谨慎,就是用礼义使人民悦服);圣人来为国政,以真心感得人民敬服(心悦诚服而受教化,所以所用心使人民悦服)。以礼义服人可以建立美好的开始(顺从礼仪以道德教化,可以与其谋划建立美好的开始);以诚心感人可以保持兴旺始终不变(人们心悦诚服于道德教化,天下和睦亲厚,所以可以保全至终,安然无恙)。以礼服人者凭借礼义,得人心者依靠诚心。
1703063982
1703063983
【原文】释近而谋远者,劳而无功(1),释远而谋近者,逸(2)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3),不修德政而务广地,荒之道。务广德者强也。务崇节俭,广其德教,强之道也。荒国者无善政,广德者其下正。君德广于上,则兆庶正于下也。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多(多作归)。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4),则国安而众善到矣。一令逆者,则百令失;君令一逆,民不从,故百令皆废也。一恶施者,则百恶结。一恶得施,则百恶结而相从也。故令施于顺民,恶加于凶人,教令施于顺化之民,刑恶加于凶逆之人。则令行而不怨,群下附亲(5)矣。教令当,刑法值,百姓悦之,亲附(6)之也。
1703063984
1703063985
【注释】(1)劳而无功:谓徒劳而没有功效。(2)逸:闲适、安乐。(3)荒:荒废;弃置。(4)诛:惩罚;责罚。(5)附亲:归依,亲附。(6)亲附:亲近依附。兆庶:指民众。
1703063986
1703063987
【译文】舍近而谋远,就会劳而无功;舍远而谋近,就会安逸有终。国家施行安逸之政,就会出现许多忠臣;国家施行劳民之政,就会产生许多怨民。因此说,热衷于扩张领地的国家,内政必然荒废(不修德政只求领土广大,是国家荒废之路);致力于广施德教者,国家必然强盛(推崇节俭,推广德教,是国家强盛之道)。荒废治国者不会有良好的政治,广施德教者民众都会坚守正道(在上位的君主能够以德化人,在下位的民众就会守持正道)。废黜一个善人,那么众多的贤良就会渐失;赞赏一个坏人,所有坏人坏事会接踵而来。好人得到护佑,坏人受到诛罚,国家就会安定,众善就会兴起。一项政令违逆人心,所有的政令就都会失去作用(君主的政令违背人心,则百姓必不顺从,因此所有的政令都无法推行);一件坏事施行了,就会有上百件坏事接连发生(一桩恶事得以施行,则上百件的恶事就会接连发生)。所以,国家的善令施于顺化之民;国家的恶令施予凶顽之人(教化引导用于顺化的人,刑罚惩处用于凶顽之人)。这样,法令推行民众就会无怨,臣民就会归附(教化政令恰当,刑法处置得当,百姓就会欢欣而前来归附)。
1703063988
1703063989
【原文】有清白(1)之志者,不可以爵禄得;四皓是也。有守节(2)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胁(3)。晏婴(4)季子(5)是也。故明君求臣,必视其所以为人者而致焉。视其为人所执之志而求之也。致清白之士,修其礼;四皓亢志(6)不屈于革命之主,太子修礼卑辞(7)而降其节焉。致守节之士,修其道。不可以非道屈也。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保犹全也。
1703063990
1703063991
【注释】(1)清白:谓品行纯洁,没有污点。(2)守节:坚守节操。(3)胁:逼迫,威吓。(4)晏婴:字平仲,汉族,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五十余年。(5)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据称,季子三让王位,传为美谈。(6)亢志:坚持高尚的志气。亢,一作“抗”。(7)卑辞:亦作“卑词”。言辞谦恭。
1703063992
1703063993
【译文】有纯洁高尚志向的人,不能用官位、俸禄来求得(例如四皓就是这样的人);有坚守节操志向的人,不能用威力刑罚胁迫其到来(晏婴、季子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圣明的君主访求贤臣,必须视其人生的志向来礼请他(要看他秉持的志向而访求)。礼请品行高洁的贤人,要讲究礼法(四皓坚持高洁之志,不会屈就于改朝换代的君主。因为太子讲究礼仪,言词谦卑而请到了他们);要请来坚守气节的人,要讲究道义(不可以用不符合道义的方法让他们屈从)。而后,贤德之士可以招来,君主的圣名也可得到保全(保即是保全)。
1703063994
1703063995
【原文】圣王之用兵也,非好乐之,将以诛暴(1)讨乱(2)。夫以义而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荧火(3),临不测(4)而挤欲坠,其克之必也。所以必优游(5)恬惔(6)者何?重伤人物,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相杀伤之道,故不果为也。是天道也。天道乐生也。夫人之有道者,若鱼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人失道而亡,得道而存也。故君人者,畏惧(7)而不敢失道(8)。
1703063996
1703063997
【注释】(1)诛暴:诛灭凶暴。(2)讨乱:讨伐叛乱。(3)荧火:指萤火虫之光。(4)不测:喻指深渊或江海。(5)优游:悠闲自得。(6)恬惔:清静淡泊。(7)畏惧:害怕。(8)失道:失去准则;违背道义。
1703063998
1703063999
【译文】圣明的君主用兵,不是自己喜好用兵,而是用以诛灭凶暴、讨伐叛乱。以正义来讨伐不义,就像决开江河去浇灭如萤虫之火;就像在深渊的边缘去推挤将要坠落之物,其胜利是必然的。圣王之所以保持优游恬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愿意过多地造成生灵万物的损失而已(兵器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拼杀是有害的事,所以不愿为),这是在奉行天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乐于让万物得生)。人能顺乎天道,就好像鱼得到了水,得水就能生存,离开水就会死亡(比喻人得道才能生存,人失道就会灭亡)。所以为君者要时刻敬畏戒惧警惕自己而不敢违背天道。
1703064000
1703064001
【原文】贤圣内(圣作臣。下同),则邪臣外;舜举皋陶(1),汤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随会(2)在朝,则奸邪外奔矣。邪臣内,则贤臣毙(3)。恶来任而比干(4)死,无忌用而伍奢戮,故曰毙。内外失宜(5),祸乱(6)传世(7)。苟失内外之宜,为子孙之祸,故曰传世也。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进贤者,德流子孙;昔鲍叔进管仲(8),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故曰德流子孙也。妒贤(9)者,名不全。昔庞涓妒孙膑(10),身死于白木,故曰名不全也。故君子急于求(求作进)贤,而美名章矣。
[
上一页 ]
[ :1.7030639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