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4102e+09
1703064102
1703064103 【译文】天地万物的规律告诉我们,怀有德行的人百姓归顺他,依仗刑罚的人百姓畏惧他;归顺他便会聚居在周围,畏惧他便会逃离他的城邑。故设置刑罚不嫌轻,修德不嫌重;处罚不嫌轻,行赏不嫌多。如此一来,近处的人受德化而更加亲厚,远方的人受感化也会来前来归顺。刑罚太重会使人心绪烦乱,事情太多让人身体疲惫。如果刑罚使人心烦了,即使刑罚再多也难以有所建树。如果事情使人疲惫不堪,想尽一切办法驱除邪僻也难以有所成就。所以君子治理政事,浑然无事,寂然无声;官府无事好像无人办公,村落安宁好似没有人治理;驿站没有夜间忙碌送公文的差役,乡村没有连夜征召的徭役;夜晚狗不叫,鸟不鸣;年长者在家享受可口的食物,青壮男子在田间劳作;在朝为官者忠于君,在家为子者孝于亲;(君主)虽无言而诚实不欺,不发怒而威信行于天下。这哪里是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大牢酷刑,从早至晚急切地促逼而能得到的呢?
1703064104
1703064105 【原文】昔者,晋厉、齐庄、楚灵、宋襄(1),乘大国之权,杖众民之威,军师横出,凌铄(2)诸侯,外骄敌国,内刻百姓,邻国之雠结于外,群臣之怨积于内。而欲建金石(3)之统,继不绝之世,岂不难哉?故宋襄死于泓之战(4),三君杀于臣之手(5),皆轻师尚威,以致于斯。故《春秋》重而书之,嗟叹而伤之。三君强其威而失其国,急其刑而自贼,斯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
1703064106
1703064107 【注释】(1)晋厉、齐庄、楚灵、宋襄:即晋厉公、齐庄公、楚灵王、宋襄公,皆战国时好战之君。(2)凌烁:又作“凌轹”。干犯,欺压。(3)金石:常用以比喻不朽。(4)宋襄死于泓之战:宋襄公一意孤行,发兵攻郑,与楚决战于泓水,宋师败绩。襄公不幸中箭,不久辞世,终其一生未能主霸诸侯,含恨而终。(5)三君杀于臣之手:晋厉公被栾书、中行偃两族经过密谋,趁厉公出游于匠丽氏之际,发动政变,出兵逮捕厉公并下狱。于公元前573年杀厉公于狱中,以车一乘薄葬于旧都翼的东门之外。齐庄公因与崔杼之妻私通,被崔杼等人杀害。楚灵王在公元529年,被蔡公弃疾(灵王的弟弟,后为楚平王)等人趁灵王不在家,杀掉灵王的儿子太子禄和公子罢敌,立自己的另一个哥哥公子比为王;灵王逃亡,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
1703064108
1703064109 【译文】从前,晋厉公、齐庄公、楚灵公、宋襄公,凭借大国的权势,依靠着百姓众多的威风,四处出兵,欺压诸侯,外骄横敌国,内苛虐百姓。与邻国结仇于外,与群臣结怨于内,还希望建立不朽的统治,延续后世永不断绝,岂不是太难了吗?所以宋襄公死于泓水之战,其他三位君王都被臣下所杀。他们都是轻易用兵,耀武扬威,才得到如此下场。因此《春秋》对此重点加以书写,并且表示伤感和哀叹。这三位君主都是因为增强威势而失掉国家,加重刑罚而使自己蒙难,这是用前人的往事作为告诫,让后人行事时以此为鉴啊。
1703064110
1703064111 【原文】鲁庄公一年之中,以三时兴筑作(1)之役,规虞山林草泽之利,与民争田渔薪采之饶。刻桷丹楹(2),眩曜(3)靡丽(4)。收民十二之税(5),不足以供邪曲之欲。缮不足(足作用之二字)好,以快妇人之目。财尽于骄淫(6),力疲于不急(7)。上困于用,下饥于食。于是为齐、卫、陈、宋所伐。贤臣出,邪臣乱,子般(8)杀,鲁国危也。故为威不强还自亡,立法不明还自伤,庄公之谓也。
1703064112
1703064113 【注释】(1)筑作:谓兴修建造。(2)刻桷丹楹:指红漆的柱子与刻有花纹的椽子。形容屋宇华丽精美。楹,柱。桷,椽,音掘。(3)眩曜:光彩夺目。(4)靡丽:精美华丽。(5)十二之税: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十二指百分之二十。(6)骄淫:骄纵放荡。(7)不急:不切需要。(8)子般:鲁庄公之子。庄公的夫人哀姜是齐国人,无子。庄公临死前欲立庶子斑(或作般)为嗣君,庄公弟叔牙建议立长弟庆父,另一弟季友则支持立斑,季友以庄公之名逼叔牙饮毒酒自杀。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庄公病逝,季友立子斑为君,十月庆父杀子斑,立庄公另一庶子启为鲁君。
1703064114
1703064115 【译文】鲁庄公在一年之中,用了三个季节来进行兴修土木的劳役,规定了山林湖泽的利税,与老百姓争夺耕种捕捞、打柴采摘的资源。其建筑雕梁画栋,华丽精美令人目眩。征收百姓百分之二十的重税,还不能满足他奢淫的邪欲。修缮毫无用处的玩好,以使妃子们看了高兴。国家的资财穷竭于骄奢淫逸之中,民力消耗在不急之务上面。国家困于财用,百姓衣食窘迫。于是被齐、卫、陈、宋诸国讨伐。贤臣出逃,奸臣乱权,儿子子般被杀,鲁国陷入危亡。所以想树立威望而国家还没有强盛,自己就走向灭亡;建立法令而国家还没有清明,反而使自己受害,说的就是庄公这样的人啊。
1703064116
1703064117 本 行
1703064118
1703064119 【题解】本篇节录自《本行》,指出治国要以道德仁义为根本,要重视农桑、杜绝奢侈之风,这些都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1703064120
1703064121 【原文】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而无德者绌(1),富于财而无义者刑(2)。贱而好道者尊,贫而有义者荣。夫酒池可以运舟,糟丘(3)可以远望,岂贫于财哉?统四海(4)之权,主九州之众,岂弱于武力哉?然功不能自存,而威不能自守,非贫弱也,乃道德不存乎身,仁义不加于下也。故察于利而惛于道者,众之所谋(5)也;果于力而寡于义者,兵之所图(6)也。君子笃(7)于义而薄于利,敏(8)于行而慎于言,所广功德也。故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夫怀璧玉,要(9)环佩,服名宝,藏珍怪,玉斗(10)酌酒(11),金罍(12)刻镂(13),所以夸(14)小人之目者也。高台百仞(15),金城文画(16),所以疲百姓之力者也。故圣人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不损其行,以好其容;不亏其德,以饰其身。国不兴不事之功,家不藏不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璧玉珠玑(17)不御(18)于上,则玩好之物弃于下。雕琢(19)刻画(20)之类,不纳(21)于君,则淫伎(22)曲巧(23)绝于下。夫释农桑(24)之事,入山海,采珠玑,捕豹翠,消筋力(25),散布帛(26),以极耳目之好,快淫侈(27)之心。岂不谬哉?
1703064122
1703064123 【注释】(1)绌:通“黜”。贬退;排斥;废除。(2)刑:惩罚;处罚。(3)糟丘: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4)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处。(5)谋:图谋;算计。(6)图:谋取。(7)笃:纯一;专一。(8)敏:勤勉。(9)要:“腰”的古字。(10)斗:古代酒器名。(11)酌:斟酒。(12)金罍:罍,音雷。饰金的大型酒器。(13)刻镂:雕刻。(14)夸:夸示,夸耀。(15)百仞:八尺为仞。百仞,形容极深或极高。(16)文画:雕饰彩画。(17)珠玑:珠宝,珠玉。(18)御:使用;应用。(19)雕琢:雕饰,装饰。(20)刻画:雕刻绘画。(21)纳:收藏;藏入。(22)淫伎:无益的技艺。指制造奢华物品的技艺。(23)曲巧:犹奇巧。(24)农桑:农耕与蚕桑。(25)筋力:犹体力。(26)布帛: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因以“布帛”统称供裁制衣着用品的材料。(27)淫侈:奢侈;浪费过度。
1703064124
1703064125 【译文】治理国家以道德为上策,处身行事以仁义为根本。所以,对于地位尊贵但没有德行的人要予以罢黜,对聚集财富而不讲道义的人要进行惩处;对地位卑贱而讲求道德者要使其尊贵,对贫穷而讲求仁义者要使其富裕。酒池之广可以划船,糟丘之高可以望远,难道说是财力匮乏吗?统理着四海的权力,主理九州的百姓,难道说是武力不足吗?然而,论功绩不足以保全自身,论威势不足以保全国家,不是贫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不能够以道德来要求自己,不能够以仁义来对待百姓的缘故。所以对财利明察而于治道糊涂的人,必定会成为众人图谋的对象。敢于使用武力而缺少仁义的人,必定会成为战争谋取的对象。君子笃行仁义而淡泊名利,做事敏捷而谨慎少言,所以传出去的都是功德美名。所以孔子曾说:通过不道义的行为而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没有意义。怀揣璧玉,腰系环佩,穿上名贵的衣服,收藏着奇珍异宝,玉斗斟酒,金杯刻花,这只是一些在小人面前夸耀的东西。修筑百仞的高台,雕饰彩绘的城墙,是耗尽百姓劳力的事情。所以圣人住着低矮的宫室而高扬道德,穿着粗劣的衣服而勤行仁义;不做损德行以扮美容颜的事,不做亏道德而修饰自身的事。国家不动用民力来从事无用的功业,百姓的家中也不收藏无用的器物,借此可以节省百姓的劳役,减少百姓的赋税。君上不喜用璧玉珠宝,下民就舍弃赏玩之物。君主不收藏精雕细琢的玩赏之物,那么制作奇巧奢华之品的无益手艺也就不再流传。如果放弃农桑之事,上山下海去搜罗珠宝,捕猎虎豹翠鸟,消损体力,耗散布帛,只为极力满足耳目的喜好,快慰淫逸奢侈之心,这不是太荒缪了吗?
1703064126
1703064127 明 君
1703064128
1703064129 【题解】“金泽文库本”《群书治要》中,本篇题为“明君”,通行本则为“明诫”。指出为君为臣都要坚守道义,并说明行恶政会带来灾害,行善政则百姓喜悦。
1703064130
1703064131 【原文】君明于德,可以及于远;臣笃于义,可以至于大。何以言之?昔汤以七十里之封,升帝王之位;周公(1)自立三公之官,比德于五帝三王(王旧作代。改之)。斯乃口出善言,身行善道之所致也。故安危之效(2),吉凶之符(3),一出于身。存亡之道,成败之事,一起于善行。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也。
1703064132
1703064133 【注释】(1)周公: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2)效:呈现。(3)符:征兆。
1703064134
1703064135 【译文】君王道德圣明,就可以招来远方的百姓。臣下笃行仁义,就可以建立大功。为什么这么说?过去商汤以方圆七十里的封地,升至帝王之位。周公建立三公官制,德行可比于五帝三王。是因为口说善言、身行善道的原因。所以一个人安危的呈现,吉凶的征兆,都出于自身。存亡之道,成败之事,都起于善行。日月运转不变,尧舜之治大兴,星辰转移不变,桀纣之治灭亡。天道不曾更改,而是人所行之道有了变化啊。
1703064136
1703064137 【原文】夫持天地之政,操四海之纲,屈申不可以失法,动作不可以离度。谬误(1)出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何况刑无罪于狱,而诛无辜于市哉?故世衰道失,非天之所为也,乃君国者有以取之。恶政生恶气,恶气生灾异。螟虫(2)之类,随气而生;虹霓(3)之属,因政而见。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变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虫生于野。
1703064138
1703064139 【注释】(1)谬误:错误;差错。(2)螟虫:螟。亦泛指食禾的害虫。(3)虹霓:虹霓为二气不正之交,象征淫奔、作乱。
1703064140
1703064141 【译文】君主秉持天地的政事,掌握四海的纲纪,所以居身不可以失去法度,举动不可以失去分寸。错误的言辞一旦出口,祸患就会殃及至万里之外的百姓。何况将无罪之人刑囚于狱、诛杀无辜于刑场!世道衰乱道德退失,不是自然界所造成的,而是治理国家的人不善的行为导致的。腐败的政治必然产生恶浊之气,恶浊之气形成后就会导致灾异现象发生。螟虫之类食庄稼的虫子,是随着恶气而生的;虹霓之类的不正之相,因为恶政而现的。人间丧失治道,上天就会有变异的天相;恶政流布民间,螟虫就会生于四野。
1703064142
1703064143 【原文】夫善道存乎心(心作身),无远而不至也;恶行著乎己,无近而不去也。周公躬行礼义,郊祀(1)后稷,越裳(2)奉贡而至,麟凤白雉(3),草泽而应。殷纣无道,微子弃骨肉而亡。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
1703064144
1703064145 【注释】(1)郊祀:郊谓大祀,祀为群祀。(2)越裳:古南海国名。(3)麟凤白雉:麟凤,麒麟和凤凰。都是祥瑞之兆。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为瑞鸟。
1703064146
1703064147 【译文】如果君王按照善道处身行事,距离再远的百姓也会投奔而来。如果君王恶行显明于身,关系再亲近的臣子也会离开。周公躬身实行礼义,大祀后稷,感得越裳国进奉朝贡而来,感召麒麟凤凰白雉等祥瑞鸟兽在草泽中应现。殷纣王无道,他的哥哥微子与他断绝亲情离开而逃亡。行善者,百姓就会欢迎他;行恶者,子孙都会怨恨他。所以英明的人能招致远方的人,邪恶的人连最亲近的人都会离开。
1703064148
1703064149 思 务
1703064150
1703064151 【题解】本篇节录自《思务》,指出君子以道德仁义为根本,因此能够守持节操,成就功业。凡人因为贪求富贵,往往因为只看到利益而看不到危机,因此得到的福少,遭受的祸多。因此,治国要以推动圣贤教化为根本,真正由圣贤来治理国家,天下必定安定和谐。
[ 上一页 ]  [ :1.7030641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