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4152
1703064153
【原文】夫长于变者,不可穷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怪;审于辞者,不可惑以言;远(远当作达)于义者,不可动以利。是以君子博思而广听,进退顺法,动作合度(1)。闻见欲(2)众,而采择(3)欲谨;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见邪而知其直,见华而知其实。目不淫(4)于炫耀之色,耳不乱于阿谀(5)之辞。虽利之以齐、鲁之富,而志不移。谈之以王乔、赤松(6)之寿,而行不易。然后能一其道而定其操,致其事而立其功也。凡人则不然。目放(7)于富贵之荣,耳乱(8)于不死之道,故多弃其所长,而求其所短。不得其所无,而失其所有。是以吴王夫差知艾陵(9)之可以取胜,而不知木隽李(10)之可以破亡也。故事或见可利(可利之可作一)而丧万机,取一福而致百祸、圣人因变而立功,由异而致太平。尧、舜承(11)蚩尤(12)之失而思钦明(13)之道。君子见恶于外,则知变于内矣。今之为君者则不然。治不以五帝之术,则曰今之世不可以道治也;为臣者不师稷契,则曰今之民不可以仁义正也;为子者不执曾闵之质,朝夕不休,而曰家人不和也;学者不操回赐(14)之精,昼夜不懈,而曰世所不行也。自人君至于庶人,未有不法(15)圣道而师贤者也。《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无人者,非无人也,言无圣贤以治之也。故仁者在位,而仁人来;义者在朝,而义士至。是以墨子之门多勇士,仲尼之门多道德,文王之朝多贤良,秦王之庭多不详(16)。故善者必有所主(主作因)而至,恶者必有所因而来。夫善恶不空作,祸福(17)不滥生,唯心之所向,志之所行而已矣。
1703064154
1703064155
【注释】(1)合度:合于尺度、法度;适宜。(2)欲:想要,希望。(3)采择:选取;采用。(4)淫:沉湎;沉浸。(5)阿谀:迎合谄媚。(6)王乔、赤松:王乔,相传是蜀人,在邢台为柏人(今隆尧柏人城)县令数年,后弃官在邢台隆尧的宣务山修炼道术,得道后骑白鹤升天。赤松子,《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崐崘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7)放:放纵;放荡。(8)乱:迷乱。(9)艾陵:古地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在今山东泰安东南。(10)木隽李:隽,音俊。地名,古战场。(11)承:接续。(12)蚩尤: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13)钦明:敬肃明察。(14)回赐:回指颜回。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赐指端木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15)不法:不效法。(16)不详:“详”通“祥”。指不善之事或不善之人。(17)祸福:灾殃与幸福。
1703064156
1703064157
【译文】擅长变通的人不可用诈伪的方法来揭穿他,精通道术的人不可用怪异的方法来恐吓他,言辞谨慎的人不可用语言来迷惑他,通达道义的人不可用利益来来打动他。所以君子处事要多多思考而且要多听,进退要遵循法度,举止要符合规矩;见闻要广泛,而采择要严谨;学问要广博,行为要敦厚;见到邪恶就能知道什么是正直的,透过开花就知道果实会是什么样子;眼目不沉湎于光彩夺目的美色,耳闻不迷乱于阿谀奉迎的言语;以齐鲁两国的财富来引诱他,也不会动摇他的志向;用王乔赤松子仙人之长寿来吸引他,也不会改变他的行为。然后才能专精于道而来确定自己不变的道德操守,致力于一项事业而成就其功德。凡俗之人就不是这样的,眼睛放逐于富贵荣华,耳闻迷乱于长生之道。所以抛弃其所擅长的而不用,而追求自己不能为的事情。结果不但没有得到自己缺少的东西,反而还失去了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这就是吴王夫差知道艾陵之战可以取胜,而不知道木隽李之战会被越王勾践所灭的原因。所以有的事情看起来眼前能得到一点好处,却会让人丧失更大的机会;看起来能够给人一点福利,反而会给人带来百般的祸害。圣人因为懂得变革而成就了功业,因异于前人的做法而得到太平。尧舜总结了蚩尤的过失,从而思考采用敬肃明察之道来治国,因此国家太平。君子见到外部的不良现象,就知道内里导致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现今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治理不采用五帝之法,却说现在的时代不能再用道德来治理了;为大臣的,不向后稷学习,却说现在的百姓不能用仁义来匡正了;做儿子的不学习曾参、闵损这些孝子从早到晚孝敬父母的行持,却说家人不和睦;求学的人不效法颜回、端木赐昼夜不懈的修学精神,却说圣贤之学在当今世道行不通,自人君到庶民百姓,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不效法圣人之道、向贤者学习的。《易经》上说:高大其房屋,覆盖其家室,从门缝窥看进去,寂静得好像没有人一样。这里说“无人”不是真的没有人,是指看不到治理国家的圣贤人物。所以仁者在朝廷执政,就会感召仁者前来;义士在朝廷执政,就会感召义士前来。所以墨子的门下多勇士,孔子的门下多道德之人,文王的朝中多贤良之臣,秦王的朝堂多不善之人。所以善者到来必有其原因,恶者到来也必有其缘由。善恶的事情不会凭空发生,祸福的报应不会随便到来,都是人心之所向、志之所行的结果而已(心志向善就得福,心志向恶就得祸)。
1703064158
1703064159
贾 子
1703064160
1703064161
【题解】《贾子》又名《新书》,是汉初名臣贾谊的政论著作。共十卷,五十八篇。隋唐志皆作十卷。《崇文总目》云: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所载篇数与现行本同。代表作是其中的《过秦论》上、中、下三篇,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要“驱民而归之农”。“惩秦之失”。主张在政制上“去就有序,变化因时”,以达“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的目的(《过秦论》)。书中提出“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等观念,做出“自古至于今,与民为雠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的论断。刘思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1703064162
1703064163
魏徵等编纂《群书治要》时,从《贾子》五十八篇中节录了十三段。魏徵认为“任善人则国治,用恶人则国乱”,这与贾谊所说“吏贤而民治”“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故民之不善,吏之罪也;吏之不善,君之过也”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1703064164
1703064165
【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即因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二十一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力主改革而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忧郁而死,年不足三十三岁。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贾谊的散文堪称文采斐然。以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谪居长沙三年作《鵩鸟赋》最著名。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正如北宋王安石所说:“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贾谊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汉武帝十分感念,为了纪念他,就提拔了他的两个孙子为郡守。
1703064166
1703064167
连 语
1703064168
1703064169
【题解】本篇节录自《连语》,通过陶朱公断案的故事,旨在劝导为君者不要施行刻薄之政,而要行宽厚之政。
1703064170
1703064171
【原文】梁尝(1)有疑狱(2),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梁王曰:“陶之朱叟(3),以布衣(4)而富侔(5)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之。朱公曰:“臣鄙(6)民也,不知当(7)狱。虽然(8),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9)相如(10)也,其径(11)相如也,其泽(12)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皆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13),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14)。“墙薄亟(15)坏,缯(16)薄亟裂,器薄亟毁,酒薄(17)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18)者,殆(19)未有也。故有国畜(20)民施政教(21)者,臣窃(22)以为厚之而可耳。”
1703064172
1703064173
【注释】(1)尝:副词。曾经。(2)疑狱:疑难案件。(3)陶之朱叟:即陶朱公范蠡,春秋末期人。字少伯,越之上将军。范蠡最初是楚国的一介平民,后来做了越王勾践的大臣。他有建邦立业的宏才伟略,在越王最落魄的时候来到越王身边。他辅佐越王励精图治,雪会稽之耻,最后终成霸业。他知道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共欢乐,退隐才能自保,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不辞而别。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非凡的经商才能。在十九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又三次散尽家财。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一生中财三聚三散,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4)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5)侔:音谋。齐等;相当。(6)鄙:浅陋;低贱。(7)当:判处。(8)虽然:即使如此。(9)色:颜色。(10)相如:相同;相类。(11)径:直径。(12)泽:光亮;润泽。(13)去:赶走;打发走。(14)悦:悦服。(15)亟:疾速。与“缓慢”相对。(16)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17)薄:味淡。(18)旷日持久:耗费时日,拖延很久。(19)殆:副词。尚。(20)畜:养育。(21)政教:政治与教化。(22)窃:自。多用作谦词。
1703064174
1703064175
【译文】梁国曾经有一件疑案,群臣中有一半人认为有罪,一半人认为无罪。梁王说:“定陶的朱公,他是一介平民却富可敌国,他一定有极高的智慧。”于是请来朱公并相问。朱公说:“臣乃是一个低贱的草民,不会判案。虽然如此,还是讲件事给您听。臣家中有两块白玉璧,颜色是一样的,直径也是一样的,连色泽光亮都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价值,一个值千金,一个值五百金。”梁王问:“大小色泽都一样,为什么一个值千金,一个只值五百金呢?”朱公回答:“从侧面看,有一个比另一个要厚上一倍,所以价值千金。”梁王说:“说得好!”因此梁王判案,凡是判刑入狱罪证不足,有疑点的,就免去处罚。凡立功证据不足,行赏有疑的,仍然给予奖赏。梁国上下大为悦服。“墙薄了就容易塌,丝帛薄了就容易撕裂,器物薄了就容易毁坏,酒味淡了就容易酸。刻薄而能够旷日持久的,从来没有过。所以国家要养活百姓、施行政教,臣自以为只要宽厚就可以了。”
1703064176
1703064177
问 教
1703064178
1703064179
【题解】本篇节录自《问教》,节录了楚惠王、邹穆公、宋康王三位君主的故事。前面两位君主因有仁德而得福,而宋康王见到祥瑞而行不义之事,最终身灭国亡。旨在通过这三位君主的故事,说明为君者要以德为本。
1703064180
1703064181
【原文】楚惠王食寒葅(1)而得蛭(2),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3)入问曰:“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葅而得蛭,念(4)谴(5)之而不行其罪,是法废而威不立也;谴而行其诛,则脆尝(脆尝原书作庖宰(6))监食(7)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故吾恐蛭之见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8)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9),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10)也,病不为伤。”是昔也,惠王之后(11)而蛭出,心腹之积(12)皆愈。
1703064182
1703064183
邹穆公食不众味,衣不杂采,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13)犹子,臣下顺从,若手之投(14)心也。故以邹之细(15)、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16)。穆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四境之邻于邹者,士民向方(17)而道哭,琴瑟(18)无音,期年(19)而后始复。故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1703064184
1703064185
宋康王(20)之时,有雀生鹯(21)于城之陬(22),使史(23)占之,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康王大喜,于是灭滕(24),伐诸侯,取淮北之地。乃愈自信,欲霸之亟成,射天(25)笞地,斩(26)社稷(27)而焚之,骂国老之谏者,为无头之冠,以示有勇,国人大骇(28)。齐王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王乃逃而死。故见祥而为不可。祥必为祸。
1703064186
1703064187
【注释】(1)寒葅:葅,音租。泛指腌渍的菜蔬。(2)蛭:环节动物。体略长而扁平,前后各有一个吸盘,生活在淡水或湿润处,能吸人畜的血。(3)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4)念:思考,考虑。(5)谴:责问;谴责。(6)庖宰:厨工。(7)监食:监督食物的烹调。(8)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9)天道无亲:谓天道公正,无偏无私。(10)奉:帮助。(11)后:指肛门。(12)积:指寒积、食积等病症。(1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14)投:合;投合。(15)细:微小。与大相对。(16)胁:逼迫,威吓。(17)向方:此为朝向正确方向。即朝向王所在之处。(18)琴瑟:乐器,琴和瑟。亦偏指琴瑟的一种。(19)期年:一年。(20)宋康王:或称宋王偃,原名戴偃,宋剔成君之弟,史载戴偃仪表堂堂,“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剔成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齐国。戴偃在第十一年时,自立为王。史记称“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省滕州市),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到了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举兵灭宋。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21)鹯:猛禽名,又名晨风,似鹞,羽色青黄,以鸠鸽燕雀为食。(22)陬:隅;角落。(23)史: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24)滕: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县一带。(25)射天:史传某些暴君常用革囊盛血,悬而仰射,以示威武,与天争衡。(26)斩:砍断;砍。(27)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28)骇:惊骇;震惊。
1703064188
1703064189
【译文】楚惠王吃腌菜的时候发现了水蛭,于是就吞了下去,却因此患了腹疾无法进食。令尹入宫询问说:“大王是怎么得上这个病的呢?”惠王说:“我吃腌菜的时候发现水蛭了,考虑到光责怪而不治罪,会废弃法律而且不能树立威严;但如果责怪并且依法惩处,那么厨工监食这些人依法都当处死,心中实在不忍。所以我怕人看到水蛭,就吞了下去。”令尹从席上站起再三叩拜,并且祝贺到:“臣听说天道公正,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大王您有仁德,上天一定相助,此病不会伤害到您的。”当天晚上,惠王排泄出了水蛭,惠王的心腹之病便痊愈了。
1703064190
1703064191
邹穆公很节俭,饮食从不讲求多样,衣着朴素不穿华服,对自己很刻薄对百姓却很丰厚。他亲近贤明以安邦定国,爱护百姓如同自己孩子一样。因此,臣下顺从,就像手臂听从心的指挥那样默契。所以邹国虽然很小,但鲁卫这样的大国不敢轻视,齐楚这样的强国不能威胁。穆公去世,邹国的百姓像失去了慈父一样悲痛,邹国的四边邻国,士民都朝向穆公所在的方向在沿路哭泣,民间连琴瑟之音都停止了,直到一年以后才渐渐开始。所以,爱护人民的人,人民也爱护他,给他人带来福祉的人,也一定会增添自己的福分。
1703064192
1703064193
宋康王的时候,有一只麻雀在城角生出了一只类似鹞的晨风大鸟,康王就让史官占卜吉凶,史官说:“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康王听后大喜。于是他消灭滕国,攻打诸侯,夺取了淮北之地。于是他更加地自信,急于称霸天下。不敬天地,仰射天鞭笞地以示其威武;不敬神明,将地神、谷神像从宗庙里砍断烧掉以示其霸道;咒骂年长的谏臣,做了一个无头冠以示勇敢。国人极为震惊。齐王听说后前来讨伐,百姓都逃散了,城中也无人防守,康王于是逃亡而死。所以,看到祥瑞之兆而不行祥瑞之事,祥瑞就会变成祸殃。
1703064194
1703064195
先 醒
1703064196
1703064197
【题解】本篇节录自《先醒》,节录了楚庄王、宋昭公、虢君三位君主的故事。楚庄王居安思危因此被称为明君,宋昭公事后反省最后成为贤君,虢君国家灭亡后仍不知悔悟,最终饿死。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发人深省。
1703064198
1703064199
【原文】怀王问于贾君曰:“人之谓知道(1)者为‘先生’,(2)何也?”对曰:“此博号(3)也。大者在人主,中者在卿大夫,下者在布衣之士。乃其正名,非为‘先生’也,为‘先醒(4)’也。”彼世主未学道理,则嘿然(5)惛(6)于得失(7),不知治乱存亡之所以然,忙忙犹醉也。而贤主者学问不倦,好道不厌,慧然(8)先达于道理矣。故未治(9)也,知所以治;未乱也,知所以乱;未安也,知所以安;未危也,知所以危。故昭然(10)先寤(11)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譬犹俱醉而独先发也。故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12)与晋人战,大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王喟然(13)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思得贤佐(14),日中忘饭,可谓明君矣。此之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者也。昔宋昭公(15)出亡至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失矣。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内外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16),昼(17)学道而昔(18)讲之,二年而美闻,宋人迎而复之,卒为贤君,谥(19)为昭公。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亡,此“后醒”者也。昔者虢(20)君骄恣(21)自伐(22),谄谀(23)亲贵,谏臣诛逐,政治踳乱(24),国人不服。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其御(25)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26)粱糗(27)。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子知寡人之亡也?”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不以(不以作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君曰:“吾所以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不知也,君之所(所下有以字)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28)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笑曰:“嗟!贤故若是苦耶!”遂徒行而逃于山中,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29)自代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存亡,此不醒者也。
1703064200
1703064201
【注释】(1)知道: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2)先生:称老师。(3)博号:泛称。(4)先醒:犹先觉。(5)嘿然:“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沉默无言的样子。(6)惛:神志不清,迷迷糊糊。(7)得失:得与失。犹成败。(8)慧然:清醒貌。(9)忙忙:急匆匆的样子。(10)昭然:明白貌。(11)寤:醒悟;觉醒。(12)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旅而不是芈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13)喟然:感叹、叹息貌。(14)贤佐:贤明的辅臣。(15)宋昭公:又称宋后昭公(因史上有两位昭公)。宋国第二十八任君主。本名子得,又名子特,宋景公之养子。宋景公无子,以公孙纠(宋元公之孙)之子继之。昭公请墨子到宋国参政,拜为宋大夫,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楚在惠王、声王时曾两次包围宋都,未能攻克。晚年任用戴欢为大宰,司城皇专政,二人互相残杀。后司城子罕击败戴欢,又将昭公驱逐,出亡于鄙。后潜心改过,三年后复位,在位六十五年。(16)革心易行:谓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17)昼:白天;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18)昔:通“夕”。夜晚。(19)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前业迹评定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亦指按上述情况评定这种称号。(20)虢:音国,古国名。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21)骄恣:骄傲放纵。(22)自伐:自夸;自夸其功。(23)谄谀:谄媚阿谀。(24)踳乱:踳,音喘,乖错杂乱。(25)御:驭车马的人。(26)腶脯:即腶修。捣碎加以姜桂的干肉。(27)粱糗:干粮。(28)存:保全。(29)块:成疙瘩或成团的东西。
[
上一页 ]
[ :1.7030641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