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4352
1703064353
【原文】今夫朝廷之所不举(1),而乡邑之所不誉(2),非其人不肖(3)。其所(其所下旧无以字。补之)以官(4)之者,非其职也。麋之上山也,大獐不能跋(5)也,及其下(6)也,牧竖(7)能追之。才有修短也。是故有大略(8)者,不可责(9)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10)以大功(11)。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大重,有任百而尚轻。是故审(12)于毫厘之计(13)者,必遗(14)天地之数(15)(天地之数作天下之大数);不失小物(16)之选(17)者,惑于大事之举(18)。犹狸(19)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捕鼠也。今人之才,有(有作或)欲平九州、从(20)(从或作并)方外(21)、存(22)危国,而乃责之以闺阁(23)之礼,人事(24)(人事作隩窔)之间。或佞巧(25)小具(26),修(27)乡曲之俗,卑下众人之耳目(28),而乃任之以天下之权,治乱之机(29)。是犹以斧鬋(30)毛,而以刀伐木也,皆失其宜矣。
1703064354
1703064355
【注释】(1)举:推荐,选用。(2)誉:称赞,赞美。(3)不肖:不成材,不正派。(4)官:授给某人官职,使为官。(5)跋:通“拔”,超越。(6)下:此处指下山。(7)牧竖:牧童。(8)大略:远大的谋略。(9)责:要求,期望。(10)任:委任,任用。(11)功:事情,事业。(12)审:详究,细察。(13)计:出入之数曰计。(14)遗:缺漏,失误。(15)天地之数:一作“天下之大数”,指天下的大略。大数,大计、大略。(16)小物:小事。(17)选:选择,挑选。(18)举:谋画。(19)狸:泛指猫。(20)从:治,治理。(21)方外:域外;边远地区。(22)存:保全。(23)闺阁:本指宫中小门。这里指内宫。(24)人事:应作“隩窔”。隩,古同奥,《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古代宫中室门开在南边靠东的一侧,西南角最隐蔽,所以称西南角为“奥”,有隐秘的意思。室的东南角靠近门户,常被打开的门扇遮挡,光线较弱,所以叫室东南角为“窔”。“奥窔”,这里指宫中内室。(25)佞巧:谄佞巧诈。(26)具:才能。(27)修:遵循。(28)耳目:犹视听、见闻。(29)机:机要,多指军国大事。(30)鬋:同“剪”,剪断。
1703064356
1703064357
【译文】现在那些朝廷不选用、乡邑不赞誉的人,并非他们不贤能,而是给他们所封的官职不是他们适于担任的。麋鹿上山时,大獐子也不能赶上它;等到它下山,连牧童都能追上它,这是因为它的才能有长有短。所以,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苛求他们敏捷和灵巧;有小才智者,不可委任他们去做大事业。人各有其才能,物各有其形貌。有人承担一件事就已感到沉重,有人肩负百倍的重担仍然觉得轻松。所以,那些详究毫厘小数的人,必定要失误于天下大事;无误于小事拣择的人,往往迷惑于大事的谋划。这就像狸猫不能让它与牛搏斗、老虎不能用来捕捉老鼠一样。有些人的才能,可以平定九州,兼并外族,保全危亡之国,却要求他们去主管君主宫内的礼节、君主宫内的事务;有些人只具有小聪明,他们随顺乡野偏僻处人的陋俗,低下地哗众取宠,却委任他们来掌管天下的大权、关乎治乱的大事,这些就犹如用斧子去割剪毛发、用剃刀来砍伐大树,都没有发挥他们的才能啊。
1703064358
1703064359
【原文】人主之赋敛(1)于人也,必先计岁收(2),量民积聚(3),知民(无民字)饶馑(4)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5)。(欲旧作上。改之)高台层榭(6),非不丽也,然民无窟室(7)狭庐(8),窟室,土室。则明主不乐也;肥醲甘脃(9),非不香(10)(香作美)也,然民无糟糠菽粟(11),则明主不甘(12)也;匡床(13)衽(衽作箬)席(14),非不宁也,然而民有处边城、犯(15)危难、泽死暴骸者,则明主不安也。故古之君人者,甚憯怛(16)于民也。国有饥(17)者,食不重味(18);民有寒者,而冬不被(19)裘。岁丰谷登(20),乃始悬钟鼓陈干戚(21),君臣上下同心而乐之,国无哀人。故古之为金石(22)管弦(23)者,所以宣乐也;兵革斧钺(24),所以饰(25)怒也;觞酌(26)俎豆(27),所以效(28)喜也;衰绖(29)菅屦(30),所以喻哀也。此皆有充于内,而成象(31)于外者也。及至乱主,取民则不裁(32)其力,求下则不量其积,男女不得事耕织之业以供上之求,力勤(33)财匮(34),君臣相疾(35),而乃始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是由(36)贯介胄(37)而入庙,被绮罗(38)而从军也,失乐之所由生矣。
1703064360
1703064361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君(39)人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40)遂长(41),五谷蕃殖(42),各因其宜。所以应时修备(43),富利国民,实旷(44)来(45)远者,其道备矣,非能目见而足行之也,欲利之也。欲利之也,不忘于心,则官(46)自备矣。心之于九窍(47)四支(48)也,不能一事(49)焉,然而动静听视,皆以为主(50)者,不忘乎欲利之也。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矣。
1703064362
1703064363
【注释】(1)赋敛:征收赋税。(2)岁收:一年的收获。(3)积聚:指积累、聚集起来的物资或钱材。(4)饶馑:饶,富饶、丰足。馑,歉收、缺乏。(5)欲:需求。(6)榭:建在高台上的木屋。多为游观之所。(7)窟室:土屋。(8)狭庐:狭小简陋的房屋。(9)脃:古同“脆”。特指食物易碎而适口。(10)香:一作“美”。指滋味甘美可口。(11)菽粟:豆和小米。泛指粮食。(12)甘:以为甘美。《淮南子·泰族训》:“仪狄为酒,禹饮而甘之。”(13)匡床:安适的床。一说方正的床。(14)衽席:衽,音任,泛指卧席。(15)犯:冒着(危险、恶劣环境等)。(16)憯怛:忧伤,悲痛,伤痛。憯,古同“惨”,万分悲怜、凄惨。怛,音达。(17)饥:肚子吃不饱,饥饿。(18)重味:两种以上菜肴。(19)被:后作“披”。穿着。(20)登:成熟,丰收。(21)干戚: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22)金石:指钟磬一类乐器。(23)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乐器。(24)斧钺:斧与钺。(25)饰:表现,显示。(26)觞酌:亦作“觞勺”、“觞杓”。觞,音工,饮酒器。(27)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28)效:显示,呈现。(29)衰绖:丧服。(30)菅屦:音“兼具”,用菅草编织为鞋,草鞋。古代服丧时着之。(31)成象:成为感官可以觉知的形象或现象。《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32)裁:估量。(33)力勤:勤劳,勤勉。(34)匮:穷尽,空乏。(35)疾:嫌怨。(36)由:通“犹”,如同、好像。(37)贯介胄:穿着铠甲和头盔。贯,穿戴。(38)被绮罗:穿着华贵的丝绸衣服。被,后作“披”,穿着。绮罗,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39)君:主宰,统治。《书·说命上》:“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40)群生:一切生物。《庄子·刻意》:“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41)遂长:生长,成长。(42)蕃殖:繁殖。《淮南子·俶真训》:“仁义不布,而万物蕃殖。”(43)修备:周到完备。《后汉书·马后纪》:“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44)实旷:指使人民、国库丰足。实,使充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实府库。”(45)来:使……来归顺。(46)官:官府。《管子·权修》:“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47)九窍: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的九个孔道。《周礼·天官·疾医》:“两之以九窍之变。”郑玄注:“阳窍七,阴窍二。”(48)四支:四肢。(49)一事:专一其事。《管子·心术下》:“一事能变曰智。”(50)主:主宰。《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
1703064364
1703064365
【译文】君主向百姓征收赋税,一定要首先计算当年的收成,估量百姓的积蓄,了解百姓的饱和饥、粮食有余与不足的情况,然后适度(向百姓)征取车舆、衣食的费用来供给自己的需求。高耸的楼台、层叠的亭榭,不是不华丽,但是民众有的连土屋、狭小的陋室都没有,那么明君住在华丽的宫室里也不会感到快乐;肥肉烈酒、甘甜酥脆的食物,不是不香,但百姓有的连糟糠杂粮都吃不上,那么明君吃着佳肴也不会觉得美味;方正舒适的卧床与床席,不是睡上去不安宁,但百姓还有的身在边城,遭逢危难,死于荒野洼泽,尸骨暴露在外,则明君不会以寝卧舒适为安。所以,古时候为人君者,真正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悲伤。国民中有挨饿的,君主吃饭时就不要第二道菜;民众中有受冻的,君主冬天就不穿裘衣。只有年终五谷丰登、百姓富足的时候,才开始悬挂起钟鼓,陈列起干戚,君臣官民同心欢乐,国内没有悲哀的人。所以,古代制作铜钟、石磬、箫管、琴瑟等乐器,是用来抒发快乐之情的;制造兵刃、铠甲、斧钺,是用来表示愤怒之情的;设置酒器、礼器,是显示喜悦之情的;披着麻服,系着孝带,穿着草鞋,是用来表达哀悼之情的。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并且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流露出来的。及至乱世的君主,征敛民财而不考虑百姓的财力,求取于民而不估量百姓的积蓄,使得男女不能从事耕织的本业来满足君主的贪求,百姓辛勤劳作,而财物匮乏,君臣相互嫌怨。这时却开始撞击大钟,敲击响鼓,吹起竽笙,弹起琴瑟。这犹如穿戴着甲胄进入宗庙祭祀、披着绫罗锦衣而去参军,完全失去了制定礼乐的本意。
1703064366
1703064367
粮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百姓,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立身的根本。所以,为人君者,如果能对上顺应(四季)自然运行的时序,对下充分运用大地产出的财富,中间充分运用人力,这样万物就能顺利生长,五谷繁育增长,就能各依其适宜的条件而成长。其所以能顺应天时,将各项措施完备,使国家富足、百姓得利,使国库丰足、百姓富裕、远方之民归附,是因为他的治国之道完善。(所谓治国之道完善)并不是先圣君王能亲眼去查看、亲自迈开双脚去行动,而是想对民众有利。想对民众有利,就会在心中念念不忘,这样各级官府就会自行备办。(君主治理国家)就像心脏对于九窍四肢一样,不能做任何器官的具体工作,然而一举一动、一看一听都由心来掌管,是因为心不忘想要有利于它们。所以,尧帝施行善举而各种善事相应而至,夏桀为非作歹而各种恶事也随之而来。
1703064368
1703064369
【原文】凡人之论,心欲小(1)而志欲大,智欲圆(2)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3)。尧置欲(欲作敢)谏之鼓(4),舜立诽谤之木(5),汤有司直(6)之人,武王有戒慎之铭(7),过(8)若毫厘,而既已备(9)之矣。夫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战战栗栗,日慎一日。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心小矣。武王克殷(10),发巨桥(11)之粟,散鹿台(12)之钱,封比干(13)之墓,解箕子之囚(14),无故(15)无新,唯贤之亲,用非其有,使非其人,晏然(16)若其故有之。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志大矣。文王周观得失,遍览是非,尧舜所以昌,桀纣所以亡者,皆著(17)之于明堂(18)。由是观之,则圣人之智圆矣。成康(19)继文武(20)之业,守明堂之制(21),观存亡之迹,见成败之变,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焉。由此观之,则圣人之行方矣。孔子之通(22),智过苌弘(23),苌弘,周景王(24)之史臣,通天下鬼(25)方(26)之术也。勇服(27)孟贲(28),孟贲,卫(29)人。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30),伎巧(31)不知,专行孝道,以成素王(32),事亦鲜矣。夫圣人之智,固已多矣,其所守者约,故举而必荣;愚人之智,固以少矣,其所事者又多,故动而必穷矣。
1703064370
1703064371
【注释】(1)心欲小:指内心要谨小慎微,不要粗心大意。(2)圆:谓运转无碍。(3)鲜:少。(4)欲谏之鼓:“欲”应作“敢”。敢谏之鼓,即“谏鼓”,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之鼓。(5)诽谤之木:供百姓书写政治缺失的表木。(6)司直: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7)铭:文体的一种。古代常刻于碑版或器物,或以称功德,或用以自警。铭的另一说法为鼗,即有柄的小鼓。按《周礼·小师》注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8)过:过失,错误。(9)备:戒备。”(10)武王克殷:指武王伐纣一事。克,战胜、攻取。殷,朝代名。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后世因称商为殷。(11)巨桥:商纣王时之粮仓名。仓址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12)鹿台:古台名。相传为殷纣王所建。周武王伐纣,纣兵败,登台自焚而死。(13)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14)解箕子之囚:纣暴虐,箕子谏不听,乃披发佯狂为奴,为纣所囚。周武王灭商,释箕子之囚,以箕子归镐京。解,解除、消除。(15)故:指旧交、旧友。(16)晏然:安适。(17)著:登记,记载。(18)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19)成康:周成王与周康王的并称。史称其时天下安宁,刑措不用,故用以称至治之世。(20)文武:周文王与周武王。(21)明堂之制: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制,法度、制度。(22)通:博识。(23)苌弘:苌,音长,人名。字叔,又称长叔。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由于帮助了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传说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事见《左传·哀公三年》。(24)周景王(?—公元前520年):名姬贵,周灵王第二子。灵王死后继位,在位二十五年。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在位时,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25)鬼:神秘莫测。(26)方:古代指医卜星相等方术。(27)服:降服。(28)孟贲:战国时勇士。(29)卫: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公封周武王弟康叔于卫。先后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和野王(今河南沁阳)等地。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30)闻:有名,著称。(31)伎巧:技术,技艺。(32)素王:犹空王。谓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后指孔子。
1703064372
1703064373
【译文】大凡衡量人的标准是:内心要谨小慎微而志向要远大,智虑要圆融而品行要方正,能力要全面而行事要简约。尧帝设置专门供直谏用的大鼓,舜帝树起专门供人议论并书写其过恶的木牌,商汤设立专门掌管直言进谏的官员,周武王刻制专门用来警诫自己的铭文,过错只有毫厘大小的时候,他们已经加以戒备了。圣人对于善举,不因其小就不施行;对于过错,不因其小就不改正。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时时谨慎。由此看来,圣人可谓是谨慎小心的了。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发放巨桥的粮食,散发鹿台的库钱;封修比干的陵墓,把箕子从囚禁中释放出来;不分旧臣还是新人,只要贤能就亲近。使用的不都是原有的东西,任用的不一定都是亲近的人,但武王安然放心,就像他本来就拥有的一样。由此看来,圣人的志向远大啊!周文王全面地观察得失,广泛地鉴览是非,举凡尧帝、舜帝昌盛的原因和夏桀、商纣灭亡的教训,都记载下来存放于明堂。由此看来,圣人的才能智虑可谓是圆融的了。周成王和周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基业,谨守明堂制度,明察前代兴亡的事迹,看清国家成败演变的原因,不合道义的话不说,不合义理的事不做,言论不随便出口,举动不随便作为,先选择出好的方法然后根据它去行事。由此看来,圣人的品行可谓是方正的了。孔子学识广博,他的才智超过苌弘(苌弘,周景王的史官,通晓天下神秘莫测及医卜星相之方术),勇力可以制服孟贲(孟贲,卫国人),才能算是很多了。可是他的勇力并不为人所知,技能也不被人了解,他专心于从事孝道,因而被人们称为(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的)“素王”,他做的事可谓是少而简了。圣人的才智本已广博,而他们所奉行的事又很简约,所以凡有行动,必会兴旺;愚人的才智本来就浅薄,而他们所做的事又很繁杂,所以一举一动必然困窘不顺。
1703064374
1703064375
缪 称
1703064376
1703064377
【题解】“缪称”,东汉许慎注曰:“缪异之论,称物假类,同之神明,以知所贵。”“缪”有“异”(不同)和“交错”的意思,不是指荒谬、怪异;“称”有“引述”、“并举”的意思,不是指“称谓”。作者将儒学同道家思想糅合起来,兼收并用,这便是篇名“缪称”的含义。本篇剖析关于道德的理论,区分仁义的等次,间杂人间事务,归总到德上。借助各种现象,选取个别事例来作譬喻,条分缕析,节细段短,来适应细致阐述的需要。这样来周密细致地解说论证,以求人们感觉到的现象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1703064378
1703064379
【原文】主(1)者,国之心也,心治(2)则百节(3)皆安,心扰(4)则百节皆乱。治犹理(5)也,节犹事也。以体喻也。故其心治者枝体(6)相遗(7),遗,忘。其国治者,君臣相忘(8)也。各得其所,无所思念。
1703064380
1703064381
君子非义无以生,失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居(9)(居作各)殊矣。
1703064382
1703064383
凡人各贤(10)其所悦,而悦其所快(11)。世莫不举贤,贤其所悦者,而悦其所行之快性(12)。(其所行之快性。作其性之所快)人(注人上有凡字)无不举与己同者,以为贤也。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13)也。求同于己者,遁,失。己未必贤,而求与己同者也,而欲得贤,亦不几几。近也。矣。
1703064384
1703064385
【注释】(1)主:君主。(2)治:指心绪安宁平静。(3)节:骨节。人身骨骼联接的部分。(4)扰:混乱,烦乱。(5)理:犹顺。(6)枝体:肢体。枝,通“肢”。(7)遗:忘。指各安其位,互不干扰。(8)君臣相忘:谓君臣之间各得其所,浑然自在。(9)居:应作“各”。各自。(10)贤:尊崇,器重。(11)快:高兴,愉快。(12)快性:犹快意。(13)遁:失。谓没有把握住或控制住。
1703064386
1703064387
【译文】君主好比是国家的心脏。心安则全身都会安定,心乱则全身都会紊乱(治等于顺,节等于事。这句是用身体来作比喻)。所以,如果一个人心神安定,肢体就相安无事;如果国家安定,君臣之间就会各守其职,相安无扰(君臣都处在适当的位置各行其事,没有其他思虑)。
1703064388
1703064389
君子若没有了仁义就不能生存,失去了仁义,就等于失去了他赖以生存的支柱;小人如果没有了嗜欲就不能活命,失掉了嗜欲,也就失去了他活命的依托。所以,君子担心不能行仁义之道,而小人害怕失去利益。观察他们所担心的,就能看出君子与小人各自的不同。
1703064390
1703064391
人都认为自己喜欢的是贤才,且喜欢其能让自己称心。世人没有不举荐贤者的(器重自己喜欢的人,并且喜欢他所做的事让自己快意。人没有不推举与自己趣味相同的人,并认为这样的人很贤能的),可有的因此达到国家的治平,有的却导致了国家的混乱。这不是他们自己举人有失,而是因为其访求的是和自己一类的人。自己未必贤能,却访求和自己一类的人,而又希望得到(真正的)贤才,那便相去甚远了!
1703064392
1703064393
齐 俗
1703064394
1703064395
【题解】“齐俗”,东汉许慎注曰:“齐,一也。四宇之风,世之众理,皆混其俗,令为一道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礼俗。但是,任何礼俗都来自一定的客观环境,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反映。君主对反映客观实际的各种礼俗应该尊重,要入乡随俗,不能拿人为的某种礼法标准去判定各种礼俗的贵贱是非。制定礼法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泥古不化,人为地制造出繁琐无实用的礼俗来强使人们接受,妨害人的天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要“体道返性”,如此,纯朴的风俗便会形成,天下便能大治。
1703064396
1703064397
【原文】子路(1)拯拯,举也。溺(2)。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矣。”子贡(3)赎人,而不受金于府。鲁国之法,赎人于他国者,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由此观之,廉有所不(无不字)在(4),而不可公行(5)也。故行齐(6)于俗可随也,事周(7)于能易为也。矜伪(8)以惑世,伉行(9)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也。
1703064398
1703064399
【注释】(1)子路:仲由,字子路,或称季路,鲁国人,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亦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2)拯溺:救起落水的人。(3)子贡:端木赐,字子贡。也作子赣。春秋卫人,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善经商,家累千金。尝任鲁、卫相。曾劝阻齐国田常伐鲁,在吴、越、晋诸国之间游说,使互为牵制,故有“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说。(4)廉有所不在:应无“不”字,廉洁能在部分人中存在。廉,不贪、廉洁。在,存在。(5)公行:普遍地推行。公,共同的。行,执行、实行。(6)齐:指思想或行动一致。(7)周:合。(8)矜伪:矜持虚伪。(9)伉行:高尚的操行。
1703064400
1703064401
【译文】子路救起溺水的人,因而接受了对方一头牛的谢礼。孔子说:“鲁国定会兴起乐于救人于危难的风气。”子贡出钱从他国赎回国人,却拒绝接受官府的奖金。孔子说:“鲁国不会再出现赎人的举动了。”子路接受了谢礼而勉励了人们行善修德(鲁国的法律规定,从其他国家赎回鲁国的百姓,政府会给予奖金),子贡谢绝奖励却遏止了善行的发扬。孔子的智慧明彻,表现在能从小处推知到大处、从近处推知到远处,能够普遍地通晓事理。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廉洁能在部分人中存在,却难以普遍地推行。所以,行为同社会风俗一致时,就可以追从效仿;事情与能力相称,就容易办成。做出矜持虚伪的样子来迷惑世人,操行看似高尚却背离民众,圣人不以这种品行来整治民俗。
[
上一页 ]
[ :1.7030643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