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4302e+09
1703064302
1703064303 【题解】“原道”,东汉高诱注曰:“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本篇全面阐述了“道”的本质特点。“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它自然化生万物。“道”无所不在,它在空间上包容一切,在时间上无穷无尽。“道”无所不能,它“禀受无形”,是一切生命运动的原动力。君王明了道为根本,方能总揽万物;效法道之自然,方能统御万物。
1703064304
1703064305 【原文】夫道者,覆(1)天地而和(2)阴阳,节(3)四时而调五行(4)。故达于道者,处上而民弗重(5)也,居前而众不害(6)也。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能与之争。故体(7)道者,逸而不穷(8);任数(9)者,劳而无功。夫峭(10)法刻诛(11)者,非霸王之业也;峭,峻。捶筴(12)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离朱(13)之明,察针末(14)于百步之外,而不能见渊中之鱼;师旷(15)之聪(16),合八风(17)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修道理之数(18),因(19)天地之自然,则六合(20)不足均(21)也。
1703064306
1703064307 【注释】(1)覆:被,被覆。(2)和:调和。(3)节:调节。(4)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5)重:累。(6)害:妨碍。(7)体:效法。(8)逸而不穷:安乐而顺达。逸,安乐。穷,阻塞不通。(9)任数:依靠权术。任,依据。数,权术。(10)峭:一作“峻”,严酷、严厉。(11)刻诛:严酷的刑罚。诛,惩罚、责罚。(12)捶筴:鞭杖。捶,鞭子、棍杖。(13)离朱:人名,古之明目者。(14)针末:针尖。缝纫或缝合用的工具。(15)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善于辨音。名旷,字子野。(16)聪:听觉灵敏。(17)八风:指八音。(18)数:规律。(19)因:顺,顺应。(20)六合:天地四方。(21)均:治之使平,平治。
1703064308
1703064309 【译文】道,覆被天地,调和阴阳,使四时有序、五行相配。所以,凡得道之人,居于上位而百姓不会感到有压力,处于人前而众人不会感到有妨害,天下的人都归附他,奸邪小人都害怕他。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没有谁能够和他相争。依道行事者安逸而顺达,凭依权术者辛劳而无功。严厉的刑法、苛刻的诛罚,不是成就霸业的手段;快鞭驱马,不是到达远方的驾驭办法。离朱的眼睛明亮,能看到百步之外的针尖,却看不见深渊中的鱼;师旷的听觉灵敏,能分辨出八音的音调,却不能听到十里外的声音。所以,凭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治好三亩见方的家业;遵循道的规律,顺应天地自然之性,则天地四方还不够他治理。
1703064310
1703064311 本 经
1703064312
1703064313 【题解】“本经”指根本性的、永远起决定作用的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东汉高诱注曰:“本,始也。经,常也。天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有常,故曰本经。”本篇阐明只有实行道治方能实现天下长治久安。文中以远古时期清净无为之治的美妙功效同五帝三王的仁义之治、末世暴君昏王的乱世胡为作了层次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以上主旨。并提出要想实现礼乐治国,必须先从根本上恢复淳厚之风、节俭之德。
1703064314
1703064315 【原文】凡人之性,心平欲得则乐,歌舞节(1)则禽兽跳(2)矣;有忧则悲哀;有所侵犯则怒;怒则有所释憾(3)矣。故钟鼓管箫(4),所以饰(5)喜也;衰绖(6)苴杖(7),苴,麻。所以饰哀也;金鼓(8)鈇钺(9),所以饰怒也。必有其质(10),乃为之文(11)。古者圣王在上,上下同心,君臣辑睦(12),衣食有余,家足人给(13),父慈子孝,兄良弟顺,天下和(旧无和字。补之)洽,人得其愿。故圣人为之作礼乐,以和节(14)之。末世之政,田渔(15)重税,关市(16)急征(17),民力竭(18)于徭役(19),财用殚(20)于会赋(21),会,计。居者无食,行者无粮,老者不养,死者不葬,赘妻鬻子(22),以给上求(23),犹不能赡其用(24)。愚夫惷妇,皆有流连(25)之心,凄怆之意。乃始为之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则失乐之本矣。
1703064316
1703064317 【注释】(1)节:动词,符合节拍。(2)禽兽跳:像禽兽一样地跳跃。跳,跳跃。(3)释憾:谓借事报复以解恨。释,解。憾,恨。(4)钟鼓管箫:古代礼乐器。(5)饰:表现,显示。(6)衰绖:音催碟。衰和绖,是古代丧服的主要部分。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7)苴杖:苴,音居。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竹杖。《礼记·丧服小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礼记·问丧》:“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8)金鼓:金与鼓,都是古代指挥战争的用具。鼓是用来鼓舞士气,指挥军队前进的讯号。《管子·三官》:“鼓,所以往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金,是金属的乐器,就是古代的钟。鸣金的作用,是指挥军队坚守、退却、免战。《管子·三官》:“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9)鈇钺:音“夫越”,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10)质:性质,本质。(11)文:指礼乐制度。(12)辑睦:和睦。(13)给:供给,供养。(14)和节:犹调节。(15)田渔:动词。耕田和捕鱼。(16)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17)征:指征收赋税。(18)竭:穷尽。(19)徭役: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主要是农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历代以来,繁多而苛严。(20)殚:尽,竭尽。(21)会赋:计人口数,责其税敛。会,总计。(22)赘妻鬻子:典妻卖子。赘,抵押、典质。鬻,音域,卖。(23)上求:君王的索求。上,君主。(24)赡其用:满足需用。赡,满足。(25)流连:流离转徙。
1703064318
1703064319 【译文】大凡人性,总是心情平和、欲望满足就快乐(快乐了就会歌舞),歌舞符合节拍就会像鸟兽一样蹦跳;心里忧愁或亲友离世就伤悲;受到侵犯就发怒,发怒就会借机报复。所以,钟鼓管箫之类的乐器,用来修饰喜悦之情;丧服孝杖,借以表现悲哀之情;金鼓刀斧,用来发泄愤怒之情。一定是因为有这样的内在情感,才制定相应的礼乐制度。从前圣人居于上位,上下同心,君臣和睦,百姓衣食有余,家用丰足,人人都有衣食供给,父亲慈爱,子女孝顺,兄长温良,弟弟恭顺,天下安定融洽,人人随心如愿。所以圣人为其制礼作乐,使人们和乐而又有节制。衰世的政治情况则是:农民和渔夫需要缴纳苛重的赋税,(官吏)在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急迫地征敛赋税;民力被徭役耗尽,百姓的财用被赋税耗尽;居家的人无饭吃,外出者无干粮;老人得不到赡养,死者没有人安葬;抵押妻子,卖掉子女,来供给官府的索求,却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像这样)即便是愚夫蠢妇也会生出流离转徙之意、凄凉悲怆之情,此时才开始为他们撞大钟、击响鼓、吹竽笙、弹琴瑟,就失去了制作乐曲的本意了。
1703064320
1703064321 【原文】古者上求薄(1)而民用给(2)。君施其德,臣尽其力,父行其慈。子竭其孝,各致其爱(3),而无憾恨其间矣。夫三年之丧(4),非强引(5)而致之也,听乐不乐,食旨(6)不甘,思慕(7)之心未能弛(8)。晚世风流俗败(9),嗜欲多而礼义废。君臣相欺,父子相疑,怨尤(10)充胷,思心尽亡,被衰戴绖(11),戏笑其中,虽致之三年,失丧之本矣。古者天子一畿(12),千里为畿。诸侯一同(13),百里为同也。各守其分地(14),不得相侵。有不行王道,暴虐万民,乱政犯禁者,乃举兵而伐之。戮其君,易其党(15),卜(16)其子孙以代之。天子不灭(17)同姓,诸侯不灭国,自古之正(18)也。(本注作天子不灭国。诸侯不灭姓。自古之政也)晚世(19)务广(20)地侵壤,并兼无已,举不义之兵而伐无罪之国,杀不辜(21)之民,而绝先圣之后,大国出攻,小国城守,驱人之马牛,系(22)人之子女,毁人之宗庙(23),徙(24)人之重宝,流血千里,暴骇(25)满野,以赡(26)贪主之欲,非兵之所为主(27)也。故兵者,所以讨暴也,非所以为暴也;乐者,所以致和(28)也,非所以为淫(29)也;丧者,所以尽哀也,非所以为伪也。故事亲有道矣,而爱为务;朝廷有容(30)矣,而敬为上;处丧有礼矣,而哀为主;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本立而道行,本伤而道废矣。
1703064322
1703064323 【注释】(1)上求薄:秉政者的需求少。求,需求。(2)给:丰足,充裕。(3)各致其爱:各自奉献自己深厚真挚的感情。致,奉献、献纳。(4)三年之丧:父母死,子服丧三年。(5)强引:强行。(6)旨:味美,美味。(7)思慕:怀念,追慕。(8)弛:减弱。(9)风流俗败:风尚习俗败坏。流,放纵、无节制。败,坏。(10)怨尤:埋怨责怪。(11)被衰戴绖:身穿丧服戴孝带。被,通“披”,动词,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衰,通“缞”,古代丧服的一种。戴绖,戴孝。(12)畿:古代王都所领辖的千里地面。(13)同:古称土地面积方百里为“同”。(14)分地:分封的土地。(15)易其党:更换君侯的朋党。易,改变、更改。(16)卜:选择。(17)灭:除尽,使不存在。(18)正:准则。(19)晚世:近世。(20)广:扩大。(21)不辜:无罪。(22)系:拘囚。(23)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24)徙:夺取,搬走。(25)暴骸:暴露尸骸。(26)赡:满足。(27)主:根本。(28)致和:使人获得和谐心性。致,获得。和,和谐。(29)淫:邪恶,奸邪。(30)容:礼仪,法度。
1703064324
1703064325 【译文】古时候,在上位者需求少(赋税轻)而百姓财用充足;君主布施恩德,臣民尽心效忠;父亲行其慈爱,子女尽其孝道,各自都奉献爱心,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遗憾和怨恨。人子为父母服丧三年,并非(法令)强制使其做到,是因为(他在这期间)听到音乐也感受不到快乐,吃着美食也不觉得香甜,怀念逝去的父母之情未减弱。近世之时,风尚习俗败坏,人们的嗜好和欲望增多,礼义被废弃懈怠,君臣间相互欺骗,父子间相互怀疑。怨恨充满心胸,痛思父母之心已失。人子虽然披麻戴孝,却在那里嬉戏欢笑,虽然也做到了服丧三年,但却失去了服丧的根本意义。古代天子有方圆千里的国土(方圆千里的土地为一畿),诸侯有方圆百里的封地(方圆百里的土地为一同)。他们各守本分,不得相互侵犯。出现不行仁义的君王、诸侯,残害百姓,败坏政治,违反禁令,便发兵征讨他。杀掉作乱的君主,更换他的朋党,选择他子孙中贤能的人来取代他。天子不除尽同祖之人,诸侯不夺取其封地,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近世以来,诸侯致力于扩大领土,兼并不休,发动不义之师,攻打无罪之国,残杀无罪的百姓,灭绝前代圣人的后嗣,大国发动进攻,小国死守城池,赶走他人的牛马,拘囚别人的子女,毁掉他国的宗庙,拿走人家的国宝,血流千里,尸横遍野,以满足贪婪君主的欲望。这不是建立军队的根本目的。原本军队是用以讨伐暴乱的,不是用来制造暴乱的;音乐是用来陶冶和乐心性的,不是用来助长淫纵享乐的;丧制是用来充分表达哀悼之情的,不是用它(装模作样)表现虚情假意的。所以,侍奉父母有定则,而以真心敬爱为要务;进入朝堂有礼仪,而以敬而无失为上;居丧有礼节,而以表达发自内心的哀悼之情为主;用兵有策略,而以正义为根本。根本确立以后,道义才能顺畅施行;根本受到破坏,道义就会废弃。
1703064326
1703064327 主 术
1703064328
1703064329 【题解】“主术”,指君主统御臣下的权术。东汉高诱注曰:“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本段全面论述了君主治国的方针、策略和方法,认为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王应该抛开私心,树立公心,让百官有条不紊并且如同辐条凑聚在车轮上一样围绕在君王身边,各尽其职,人人都能建功立业。而立法的目的是制约天下所有人去邪守正,净化精神,从而达到天下太平无事。同时君主要以“道”“德”为标准加强自身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事事做出表率。
1703064330
1703064331 【原文】人主之术(1),处无为(2)之事,行不言之教(3),清静(4)而不动,一动(5)(一动作一度)而不摇(6),因循(7)而任(8)下,责成(9)而不劳(10)。是故心知规(11),而师傅(12)喻道(13)。口能言,而行人(14)称辞;足能行,而相者(15)前导;耳能听,而执政(政作正)者进谏。是故虑无失策,举无过事(16),言成文章(17),而行为仪表(18)于天下。进退应时(19),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事由(20)自然,莫出于己。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21),所以蔽明;冕,冠也。前旒,冕前珠饰也。黈纩(22)充耳,所以掩(23)聪;黈纩。所以塞耳。天子外屏(24),所以自障(25)也。故所理(26)者远,则所在者(27)近,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28)。目妄视则淫,耳妄闻(闻作听)则惑,口妄言则乱。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1703064332
1703064333 夫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可用也,不羞其位;其言可行也,不责其辩(29)。暗主则不然。信所爱习(30)亲近者,虽邪枉不正(31)不能见也;疏远卑贱者,虽竭力尽忠不能知也。有言者穷之以辞(32),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炤(33)海内,存(34)万方(35),是犹塞耳而听清浊(36),掩目而视青黄(37)也,其离聪明亦远矣。
1703064334
1703064335 【注释】(1)人主之术:君主治理天下的策略。术,治术。(2)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3)不言之教:遵循自然法则,作为行事的准则。《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4)清静:不烦扰。多指为政清简,无为而治。(5)一动:应作“一度”。统一法度。一,统一。(6)不摇:不轻易变更。摇,动摇。(7)因循:承袭。(8)任:任用。(9)责成:指令臣下负责完成任务。(10)不劳:不亲自操劳。高诱注:“成办而不自劳。”(11)规:谋计,韬略。高诱注:“规,谋也。”(12)师傅: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13)喻道:告之以正道。喻,告知。(14)行人:官名。掌朝觐、聘问等事,犹今之外交官。(15)相者:襄赞礼仪之官。相,赞礼者。(16)过事:错误之事。(17)文章:礼乐制度。(18)仪表:准则,楷模。(19)应时:适应形势的变化。(20)由:从,听从。(21)冕而前旒:皇冠前垂挂着玉珠。冕,帝王的帽子。用丝线穿玉珠挂在冕的前后叫旒。(22)黈纩:黈,音头(三声),黄色。纩,音矿,丝绵。古代帝王冠冕两侧悬垂到耳部的黄色丝绵球叫黈纩,用它们塞耳,表示耳不妄听。(23)掩:掩盖。(24)屏:照壁。对着门的小墙。(25)自障:以屏拦隔自己,表示远离奸佞小人。(26)理:治理。(27)所在者:帝王居处活动的范围。(28)小:有简要之意。亦即以简驭繁、以少制多。(29)不责其辩:不求其巧言善辩。责,责令。(30)爱习:亲近熟习。(31)邪枉:邪曲,不合正道。(32)穷之以辞:谓以言辞穷诘之,使其理屈辞穷。(33)炤:同照,照耀。(34)存:抚恤。(35)万方:引申指天下各地、全国各地。(36)清浊:音乐的清音与浊音。(37)青黄:泛指色彩。
1703064336
1703064337 【译文】君主治理天下的策略,应该是实行无为之治,以遵循自然法则来施行教化;身心清静而不轻举妄动,统一法度而不随意变更;遵循旧制,任用臣下,责令百官各成其事而不亲自劳作。因此,自己心里虽怀有韬略,却还要辅政大臣来告以正道;口虽能言善辩,却还要外交使臣去陈说辞令;双脚虽能行走,却要让负责礼仪的傧相在前面引导;耳虽善于听政,却让执政大臣规劝指正。因此考虑问题就不会失策,谋划大计就不会出错;言谈皆成为礼乐法度,行为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一进一退都合乎时宜,一举一动都遵循客观规律;不因为美丑而产生喜好和憎恶之情,不因奖赏和处罚而表现喜怒;万事万物都是顺其自然,而不独出于个人意见。所以古代的君主皇冠前垂挂玉串,这是为了遮挡(不依仗自己的)视力之明(冕,皇冠。前旒,皇冠前面的玉珠装饰);用黄色的丝绵塞住耳孔,这是为了掩蔽(不依仗自己的)听觉之敏(黈纩,用来堵塞耳朵);天子宫门外设立垣墙,是用来阻隔自己(表示自己要远离奸邪小人)。因此天子所管理的地方很远,但其活动的地方却很近;所管理的事情重大,但所持守的道理却很简约。眼睛胡乱观看就会失去节制,耳朵胡乱听受就会产生迷惑,信口胡乱言谈就会发生混乱。这三个关口,不能不谨慎地守住。贤明的君主听取群臣的建议,如果臣下的计策可用,就不应当因说话人的地位低下而耻于采用;如果臣下的言论可行,就不会责求他们能言善辩。昏庸的君主则不然,他信任、偏爱平素与自己亲近的人,虽然他们奸邪枉法、品行不端,他却看不见;他疏远地位卑贱的人,虽然他们竭尽忠诚奉献才智,他却不知道;有人进言时,他要追根问底使对方理屈词穷;有直言规劝的,他就用某种罪名予以惩处。这样做还想要光耀海内、抚恤天下的百姓,就像是塞着耳朵去听辨乐声的清浊、蒙上眼睛却想看清楚颜色,这样的君王离耳聪目明也太远了。
1703064338
1703064339 【原文】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1)人乘舼舟(2)、浮(3)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4)骑原马(5)、服(6)騊駼(7)。原,国名,在益州西南,出千里马。騊駼,野马。孔、墨博通(8),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9)、出险阻。由此观之,则人智之于物浅矣,而欲以炤海内、存万方,不因(10)道理(11)之数(12),而专己之能,则其穷(13)不达矣。故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14),则人才不足以任明(15)矣。然而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人主深居隐处,以避燥湿;闺门重袭(16),以避奸贼。内不知闾里(17)之情,外不知山泽之形。帷幕之外,目不能见十里之前,耳不能闻百步之外。然天下之物,无所不通者,其灌输(18)者大,而斟酌(19)者众也。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20)知天道。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不足有(21)也;专用其心,则独身不能守也。
1703064340
1703064341 主道(22)圆者,运转而无端(23),化育(24)如神,虚无(25)因循,常后而不先者也。臣道(26)方者,论是处当(27),为事先唱(28),守职分明,以立成功(29)者也。是故君臣异道则治,同道(30)则乱。各得其宜,处得其当,则上下有以(31)相使(32)也。夫载重而马羸(33),虽造父(34)不能以致远。车轻而马良,中工(35)可以追速(36)。是故圣人之举事(37)也,岂能咈(38)道理之数,诡(39)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诎(40)为伸哉?未尝不因(因下旧无其字。补之)其资(41)而用之也。是以积力(42)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1703064342
1703064343 贤主之用人,犹巧匠制木(43)。大小修短(44),皆得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45)。殊形异材,莫不可得而用也。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46)。奚毒,附子(47)。然而良医橐(48)而藏之,有所用也。是故竹木草莽(49)之材,犹有不弃者,而又况人乎?
1703064344
1703064345 【注释】(1)越:代称广东、广西地区,或泛指南方。(2)舼舟:舼,音穷,一种小船。(3)浮:水上航行。(4)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隋唐时亦特指中亚粟特人。后泛称外国人。(5)原马:骏马。原,騵。(6)服:驾,乘。(7)騊駼:音陶途,良马名。(8)博通:广泛地通晓。亦谓广具各种知识。(9)榛薄:丛杂的草木,引申指山野僻乡。榛,丛木。薄,草木丛生处。(10)因:顺,顺应。(11)道理:事理,事物的规律。(12)数:规律,自然性。(13)穷:困窘。(14)强:强盛,势力大。(15)明:明显。(16)闺门重袭:内室的门重叠紧闭。闺门,内室的门。重袭,一层又一层、重叠。(17)闾里:借指平民。(18)灌输:灌注输送。此处指传输资讯的管道。(19)斟酌:倒酒不满曰斟,太过曰酌。意指凡事要反覆考虑、择善而定。(20)牗:音有,窗户。(21)有:为,治理。(22)主道:君主治国之道。(23)无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24)化育:化生长育。(25)虚无: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26)臣道:为臣的道理和本分。(27)论是处当:言论正确、处事得当。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是,正确。(28)先唱:率先倡导。唱,通“倡”。(29)成功:成就功业或事业。(30)同道:《庄子·天道》曰:“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31)有以: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32)相使:犹言相互为用,互相促进的意思。实则上使下,下事上。(33)羸:衰病,瘦弱,困惫。(34)造父:古之善御者。(35)中工:指技术中等的御手。(36)追速:谓疾速。(37)举事:行事,办事。(38)咈:同拂,违背,违逆。(39)诡:违背,相反。(40)诎:卷曲,弯曲。(41)资:禀赋,才质。(42)积力:合力,尽力。(43)制木:裁取木料。制,依式剪裁、断切。(44)修短:长短。指物的长度。(45)施:用。(46)奚毒:附子的别名。根茎块状有毒,可作镇痛药。(47)附子: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株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掌状,如艾。秋月开花,若僧鞋,俗称僧鞋菊。叶茎有毒,根尤剧,含乌头硷,性大热,味辛,可入药。对虚脱、水肿、霍乱等有疗效。(48)橐:音陀。用口袋装。(49)莽:丛生的杂草。
1703064346
1703064347 【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是圣明的君王,却不能和南方的越人一样乘坐小船泛游在江河湖泊之上;伊尹,是贤良的卿相,却不能和北方的胡人一样骑骏马、驯野马(原,国家的名称,在益州西南,出产千里马,騊駼即是野马);孔子和墨子,是通晓经典、学识广博的人,却不能和山里人一样出入于草木丛生的险阻之地。由此看来,人们有限的才智相对于万物的复杂情况来说就太浅薄了。君主若想光耀海内、抚恤天下百姓,却不遵循事物的规律,而仅用自己的才能治理国家,就会遭遇困窘不通的情形。所以,凭借个人的智慧不足以治理天下,凭借个人的勇力不足以使国家强盛,那么个人才智不够胜任重大的责任已经是很明显了。可是君主不必走出朝廷就能知道四海之事,是因为他能够通过身边的事物来推知其他的事物,通过身边的人来了解其他人。因此,君主居住在深宫、处于隐蔽之地以避开气候的燥湿,重门紧闭以来避开奸人和贼党的陷害,对内没有体察过民情,对外没有视察过远处山川的形貌,在宫室的帷幕之外,他的眼睛不能看到十里开外,两耳不能听到百步远的声音,然而他却能对天下之事没有不通晓的,这是因为向他传递资讯的管道十分宽敞,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员众多。所以,君主能够足不出户就了解天下大事,不用向窗外观看就知道自然规律。君主如果凭借众人的才智,那么整个天下也不够他治理。如果只运用个人心智治国,那么连他自身也不能保全。
1703064348
1703064349 君主治国之道要圆,要能周而复始地不停运转,化育万物功效如神,清静无为,随顺事物的本性,常甘愿处于人后而不为人先。百官为臣之道要方,要能议论合理,处事得当,临事率先倡导,忠于职守,职责分明,从而建功立业。所以,君臣所行之道有别,就能使国家太平安定;君臣所行之道相同,就会使国家混乱。如果君臣各自遵循合宜的处事之道,处在各自恰当的位置上,那么君臣上下便能互相促进。如果车辆承载过重,马匹又疲弱,即使是造父这样高明的御手也不能驾它到达遥远的地方。如果车辆载物较轻,马匹又优良,即使是中等的御手也可以驾着它跑得很快。因此,圣人做事又怎能违反事物的规律、背离自然的本性,把弯当作直而把卷曲说成伸展呢?他们没有不遵循事物的本性而加以利用的。因此,凝聚众人的力量来行事,没有不胜利的;集中众人的智慧来行事,没有不成功的。
1703064350
1703064351 贤德的君主任用人才,就像技艺高超的工匠裁取木料,无论大小长短,都各尽其用,无论规矩方圆,都能各有所施,就是奇异的形状以及有特殊材质的木料,也没有不能使用的。天下的植物,没有比附子毒性更猛烈的,然而良医却将它用袋子装着收藏起来,是因为它有用处。所以,竹木野草之类的材料,尚有不应抛弃的原因,更何况人呢!
[ 上一页 ]  [ :1.7030643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