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4372e+09
1703064372
1703064373 【译文】大凡衡量人的标准是:内心要谨小慎微而志向要远大,智虑要圆融而品行要方正,能力要全面而行事要简约。尧帝设置专门供直谏用的大鼓,舜帝树起专门供人议论并书写其过恶的木牌,商汤设立专门掌管直言进谏的官员,周武王刻制专门用来警诫自己的铭文,过错只有毫厘大小的时候,他们已经加以戒备了。圣人对于善举,不因其小就不施行;对于过错,不因其小就不改正。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时时谨慎。由此看来,圣人可谓是谨慎小心的了。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发放巨桥的粮食,散发鹿台的库钱;封修比干的陵墓,把箕子从囚禁中释放出来;不分旧臣还是新人,只要贤能就亲近。使用的不都是原有的东西,任用的不一定都是亲近的人,但武王安然放心,就像他本来就拥有的一样。由此看来,圣人的志向远大啊!周文王全面地观察得失,广泛地鉴览是非,举凡尧帝、舜帝昌盛的原因和夏桀、商纣灭亡的教训,都记载下来存放于明堂。由此看来,圣人的才能智虑可谓是圆融的了。周成王和周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基业,谨守明堂制度,明察前代兴亡的事迹,看清国家成败演变的原因,不合道义的话不说,不合义理的事不做,言论不随便出口,举动不随便作为,先选择出好的方法然后根据它去行事。由此看来,圣人的品行可谓是方正的了。孔子学识广博,他的才智超过苌弘(苌弘,周景王的史官,通晓天下神秘莫测及医卜星相之方术),勇力可以制服孟贲(孟贲,卫国人),才能算是很多了。可是他的勇力并不为人所知,技能也不被人了解,他专心于从事孝道,因而被人们称为(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的)“素王”,他做的事可谓是少而简了。圣人的才智本已广博,而他们所奉行的事又很简约,所以凡有行动,必会兴旺;愚人的才智本来就浅薄,而他们所做的事又很繁杂,所以一举一动必然困窘不顺。
1703064374
1703064375 缪 称
1703064376
1703064377 【题解】“缪称”,东汉许慎注曰:“缪异之论,称物假类,同之神明,以知所贵。”“缪”有“异”(不同)和“交错”的意思,不是指荒谬、怪异;“称”有“引述”、“并举”的意思,不是指“称谓”。作者将儒学同道家思想糅合起来,兼收并用,这便是篇名“缪称”的含义。本篇剖析关于道德的理论,区分仁义的等次,间杂人间事务,归总到德上。借助各种现象,选取个别事例来作譬喻,条分缕析,节细段短,来适应细致阐述的需要。这样来周密细致地解说论证,以求人们感觉到的现象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1703064378
1703064379 【原文】主(1)者,国之心也,心治(2)则百节(3)皆安,心扰(4)则百节皆乱。治犹理(5)也,节犹事也。以体喻也。故其心治者枝体(6)相遗(7),遗,忘。其国治者,君臣相忘(8)也。各得其所,无所思念。
1703064380
1703064381 君子非义无以生,失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居(9)(居作各)殊矣。
1703064382
1703064383 凡人各贤(10)其所悦,而悦其所快(11)。世莫不举贤,贤其所悦者,而悦其所行之快性(12)。(其所行之快性。作其性之所快)人(注人上有凡字)无不举与己同者,以为贤也。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13)也。求同于己者,遁,失。己未必贤,而求与己同者也,而欲得贤,亦不几几。近也。矣。
1703064384
1703064385 【注释】(1)主:君主。(2)治:指心绪安宁平静。(3)节:骨节。人身骨骼联接的部分。(4)扰:混乱,烦乱。(5)理:犹顺。(6)枝体:肢体。枝,通“肢”。(7)遗:忘。指各安其位,互不干扰。(8)君臣相忘:谓君臣之间各得其所,浑然自在。(9)居:应作“各”。各自。(10)贤:尊崇,器重。(11)快:高兴,愉快。(12)快性:犹快意。(13)遁:失。谓没有把握住或控制住。
1703064386
1703064387 【译文】君主好比是国家的心脏。心安则全身都会安定,心乱则全身都会紊乱(治等于顺,节等于事。这句是用身体来作比喻)。所以,如果一个人心神安定,肢体就相安无事;如果国家安定,君臣之间就会各守其职,相安无扰(君臣都处在适当的位置各行其事,没有其他思虑)。
1703064388
1703064389 君子若没有了仁义就不能生存,失去了仁义,就等于失去了他赖以生存的支柱;小人如果没有了嗜欲就不能活命,失掉了嗜欲,也就失去了他活命的依托。所以,君子担心不能行仁义之道,而小人害怕失去利益。观察他们所担心的,就能看出君子与小人各自的不同。
1703064390
1703064391 人都认为自己喜欢的是贤才,且喜欢其能让自己称心。世人没有不举荐贤者的(器重自己喜欢的人,并且喜欢他所做的事让自己快意。人没有不推举与自己趣味相同的人,并认为这样的人很贤能的),可有的因此达到国家的治平,有的却导致了国家的混乱。这不是他们自己举人有失,而是因为其访求的是和自己一类的人。自己未必贤能,却访求和自己一类的人,而又希望得到(真正的)贤才,那便相去甚远了!
1703064392
1703064393 齐 俗
1703064394
1703064395 【题解】“齐俗”,东汉许慎注曰:“齐,一也。四宇之风,世之众理,皆混其俗,令为一道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礼俗。但是,任何礼俗都来自一定的客观环境,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反映。君主对反映客观实际的各种礼俗应该尊重,要入乡随俗,不能拿人为的某种礼法标准去判定各种礼俗的贵贱是非。制定礼法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泥古不化,人为地制造出繁琐无实用的礼俗来强使人们接受,妨害人的天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要“体道返性”,如此,纯朴的风俗便会形成,天下便能大治。
1703064396
1703064397 【原文】子路(1)拯拯,举也。溺(2)。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矣。”子贡(3)赎人,而不受金于府。鲁国之法,赎人于他国者,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由此观之,廉有所不(无不字)在(4),而不可公行(5)也。故行齐(6)于俗可随也,事周(7)于能易为也。矜伪(8)以惑世,伉行(9)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也。
1703064398
1703064399 【注释】(1)子路:仲由,字子路,或称季路,鲁国人,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亦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2)拯溺:救起落水的人。(3)子贡:端木赐,字子贡。也作子赣。春秋卫人,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善经商,家累千金。尝任鲁、卫相。曾劝阻齐国田常伐鲁,在吴、越、晋诸国之间游说,使互为牵制,故有“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说。(4)廉有所不在:应无“不”字,廉洁能在部分人中存在。廉,不贪、廉洁。在,存在。(5)公行:普遍地推行。公,共同的。行,执行、实行。(6)齐:指思想或行动一致。(7)周:合。(8)矜伪:矜持虚伪。(9)伉行:高尚的操行。
1703064400
1703064401 【译文】子路救起溺水的人,因而接受了对方一头牛的谢礼。孔子说:“鲁国定会兴起乐于救人于危难的风气。”子贡出钱从他国赎回国人,却拒绝接受官府的奖金。孔子说:“鲁国不会再出现赎人的举动了。”子路接受了谢礼而勉励了人们行善修德(鲁国的法律规定,从其他国家赎回鲁国的百姓,政府会给予奖金),子贡谢绝奖励却遏止了善行的发扬。孔子的智慧明彻,表现在能从小处推知到大处、从近处推知到远处,能够普遍地通晓事理。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廉洁能在部分人中存在,却难以普遍地推行。所以,行为同社会风俗一致时,就可以追从效仿;事情与能力相称,就容易办成。做出矜持虚伪的样子来迷惑世人,操行看似高尚却背离民众,圣人不以这种品行来整治民俗。
1703064402
1703064403 【原文】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1)之;人性欲平(2),嗜欲害之。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3)也,以治身(4)则失,以治国则败,是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5)。故古之圣王,能得诸己(6),故令行禁止,名传后世,德施四海。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7),神清意平,物乃可正。
1703064404
1703064405 夫载(8)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闻哭者而笑。何者?载使然也。是故贵虚(9)。虚者,无所载于哀乐。故水激(10)则波兴,气(11)乱则智昏(12)。智昏不可以为政,波水不可以为平。故圣王执一(13)而勿失,万物之情测(14)(测作既)矣,四夷(15)九州(16)服矣。
1703064406
1703064407 【注释】(1)秽:污染,玷污。(2)平:平和,宁静。(3)正:正确。(4)治身:犹修身。《孔子家语·六本》:“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5)无以反性:无法回归本性。反,后多作“返”,还归。(6)得诸己:得己之性。谓能使自己返归清明的本性。(7)清神:清净心神。清,安静、清净。(8)载:怀有。(9)虚:空无所有。此处谓无所载于哀乐。(10)激:水流因受阻而腾涌、飞溅。(11)气:状态,情绪。(12)昏:昏聩,糊涂,迷乱。(13)执一:谓掌握根本之道。一,指事物的根本。(14)测:应作“既”。确定。(15)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16)九州:指大九州,战国齐人邹衍主张的一种地理学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以为……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1703064408
1703064409 【译文】日月本欲明亮,却有浮云遮蔽它;河水本欲清澈,却有沙石污染它;人性本欲宁静,却有嗜欲妨害它。如果放纵欲望而丧失了本性,那么行动就没有正确的时候。以这种心态修身则身心会陷入危殆,以这种心态治国则会使国家衰败。所以,不了解道的人,无法回归本性。因而古代圣明之君能够回归自己清明的本性,因此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名传后世,恩德布于天下。所以凡是治事,一定要先平心静气,使心神清净。平心静气,心神清净,才能使事物各得其当。
1703064410
1703064411 怀有哀痛心情的人听到欢歌却流泪,怀有欢乐心情的人见人哭泣却发笑,这是为什么呢?是其所怀的心情使他们这样啊!所以人们保持心中虚静是很重要的(虚表示心中没有悲伤和喜乐)。水流腾涌就会兴起波浪,情绪迷乱就会头脑糊涂。头脑糊涂便不能够处理政事,荡起波浪的水面不能作为测平的水准。所以圣明的君主掌握根本之道而不背离,那么万事万物的情理就都可以掌握了,四夷和九州的百姓就都归服了。
1703064412
1703064413 【原文】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谓是与所谓非各异,皆自是而非人。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谓是非者,孰是孰非。
1703064414
1703064415 客(1)有见(2)人于季子(3)者,季(季或作宓)子,子贱也。客出,季子曰:“子之所见客,独有三过,望我而笑,是イ蹇 (4);慢也。谈语而不称师(5),是反(6)也;交浅而言深(7),是乱(8)也。”客曰:“望君而笑,是公(9)也;谈语而不称师,是通(10)也;交浅而言深,是忠(11)也。”故客之容(12)一体(13)也,或以为君子,或以为小人,所自见之异也。故趣舍(14)合,则言忠而益(15)亲,身疏则谋当(16)而见疑也。
1703064416
1703064417 亲母为其子治(旧无治字。补之)扢秃(17),血流至耳,见者以为爱之至也。使在于继母,则过者以为嫉也。事之情一也,所从观者异也。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18),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于杯水即椭,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椭者,所自窥之异也。
1703064418
1703064419 【注释】(1)客:门客,寄食于贵族豪门的人。(2)见:介绍,荐举。(3)季子:即宓子贱。孔子弟子,曾任单父县令。这里所引事出自《战国策·赵策四》。(4)イ蹇:傲慢,怠忽。(5)师:谓以师礼相待。(6)反:与之相反,违背。(7)交浅言深:交情浅而言事深切。谓言谈有失分寸。(8)乱:昏乱,迷乱。(9)公:恭敬。(10)通:学问高深。(11)忠:忠厚。(12)容:仪容,言谈举止。(13)一体:一样,一同。(14)趣舍:取舍。趣,通“取”。(15)益:副词。更加。(16)当:适宜,适当。(17)扢秃:突起的头疮。扢,音古,通“疙”。(18)豚:小猪。亦泛指猪。
1703064420
1703064421 【译文】天下的是非没有什么定论,世人各自肯定其所认为正确的,而否定其所认为不正确的。所认为正确的和所认为不正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自以为自己正确而别人错误。现在我想选择正确的东西来坚守它,找出错误的东西来抛弃它,但不知道世人所谓的是与非,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 上一页 ]  [ :1.703064372e+09 ]  [ 下一页 ]